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儿疳证 治分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疳证的关键在脾胃,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仲阳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明确指出:"诸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首次把小儿疳证的病因病机归结到脾胃,这一精辟理论加上他所创制的益黄散、七味白术散等有效方剂,为后世治疗小儿疳证注重脾胃开创了先例。金元医家李东垣倡导扶脾阳法治疗脾胃病,他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师承张元素"养胃气,调气机升降"的治疗经验,强调补中、升阳、益气三法,创立名方补中益气汤,善用参、芪等温补脾胃的药物,以扶助脾阳的升发,对小儿疳证的治疗大有帮助。至清代名医叶天士,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推并用治疗小儿疳证100例南京市建邺区中医院(210004)贾永宪关键词小儿疳证针灸推拿疳证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常,以致气液耗损致全身虚弱、气血不荣等常见的慢性病证。笔者于1989~1996年以针推并用的外治法,治疗小儿疳证,取得较好疗效,现报...  相似文献   

3.
疳证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一种疾病,历代医家在治疗疳证一般从脾胃论治,以健脾化滞、益气生津为法,著名国家级名中医刘以敏主任在治疗本病上有独到见解,首先是强调治未病的观点,其次是分期治疗的观点,治疗上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消疳理脾汤治疗脾胃积滞证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法:选取90例脾运失健证厌食症门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口服消疳理脾汤加减;对照组30例,口服锌剂。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60%,对照组有效率83.03%。结论:消疳理脾汤治疗脾胃积滞证小儿厌食症效果良好,其疗效优于锌剂治疗。  相似文献   

5.
陈士铎为清初医家,其著作有大量散佚,但从其现存著作中可见陈士铎对儿科疾病证治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儿科以脾胃病为主,故治疗小儿病当以脾胃为先。另外,他重视小儿疳证及其他脾胃病的传变,"脾胃分述,心肾并重"以阐述脾胃病的由来。其善用补肾泻心、调补脾胃之法以治小儿疳证,亦为以前医家所少见,观点实值得后世研究。  相似文献   

6.
疳积散敷脐治疗小儿疳证108例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学校(241000)刘慧瑾关键词:疳证/外治法儿童贴敷疗法@疳积散/治疗应用小儿疳症是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使脾胃受损、运化失宜,以致气液耗伤、肌肤失养的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余用疳积散贴...  相似文献   

7.
捏脊疗法治急性腰部扭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永淼 《新中医》1991,23(7):35-35
捏脊疗法是对督脉、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脾胃、和阴阳、通经络的作用,常用治疗小儿疳证及脾胃不和诸证。笔者试用  相似文献   

8.
小儿疳证,为小儿科常见的慢性营养失调的疾病。每以溺爱偏食、喂养不当、病后失调以及虫积转化等为诱因,致使小儿脾胃虚损,出现津液枯竭等系列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证候群。多年来,笔者在学习前哲治疳理论和民间传统医技的基础上,运用穴位挑刺疗法,治疗小儿疳证,疗效显著。兹将76例诊治情况介绍如下,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宇  刘如秀  马龙 《河南中医》2013,33(2):175-176
冠心病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阻,其发生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治疗冠心病可调养情志,顾护正气;避其邪气,顺应自然;未病先防,修身养性;既病防变,扭转病势;建后防复,调养脾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小儿疳证成因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几年来所发现的 10 2例疳证患儿进行病因、病史调查 ,发现小儿疳证的发病 ,主要是由于家长过于溺爱孩子 ,盲目妄投零食及所谓高营养的佳肴和滋补品 ,超过了小儿脾胃功能的承受能力 ,造成脾胃受伤 ,而产生偏食、厌食 ,甚至拒食等症状。  相似文献   

11.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运脾法”是调整小儿脾胃功能的重要法则,通过多年来根据小儿厌食证,泄泻,缺铁性贫血,疳证的各种证候特点而采用的相应的调治方法,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运脾法体现了中医学着眼于调整机体平衡统一,恢复脏腑功能协调,健运脾胃,充其后天之本的医疗特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钱乙有关小儿疳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方法:搜集并整理钱乙关于小儿疳证的论述及理法方药,探析其学术内涵。结果:钱氏立脾胃亡津之病机,揭示了疳证本质是"亡津液",开扶脾养胃法先河,指出治初病侧重养胃阴,疗久疾功擅扶脾阳。并创制治疳证初病而设之白术散及疳证后期之益黄散(又名补脾散)。结论:钱乙论治小儿疳证,分析综合,权衡利弊,审慎地制方遣药,为后世儿科临床的理法方药确立了规范楷模。  相似文献   

13.
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开宗明义,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突出脾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丰富了脾胃学说。脾虚证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方面均呈低下状态,是发生肿瘤的重要因素。肿瘤发生、发展、预后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往往出现消瘦、倦怠乏力、腹胀纳呆等症状。健脾或补脾,改善脾虚症状;"治未病"在疾病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思想、现代肿瘤学"三级预防"理念异曲同工,四季脾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提高免疫功能,可延缓或阻止肿瘤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病因病机及方药加减论述补中益气汤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应用。经诸位医家多年临床验证,脾胃气虚是甲减主要证型。临床治疗根据病情加减应用,常常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根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表现,可归属"眩晕"范畴,病位在头,头为"清阳之府"、"中精之府"、"诸阳之会"。人体清阳之气、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头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居于中焦,连通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可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所以脾胃在本病的发病和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产生清阳之气的源泉,倘若脾胃损伤,则纳运失职,升降失司,不仅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元神之府失养,且痰湿阻于中州,浊气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耳鸣等症。因此,脾胃在眩晕的发病和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治疗从脾胃入手,以补益、健运脾胃及调畅气机升降为主,并针对"风、火、痰、瘀、虚"不同的病理因素,佐以平肝、泻火、祛痰、化瘀、补肾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彭学礼名老中医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秋冬季节是小儿腹泻的高发季节,多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受其高发季节的影响,通常将其称为"秋季腹泻"。本病呈散发流行,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通常情况下该疾病的潜伏期为2天左右。多发于7个月~2岁幼儿。该疾病起病较急,可伴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初期伴有呕吐症状,常先于腹泻发生。大便次数、量以及水分增多,无腥臭味。该疾病的治疗多以西医为主,有关中医治疗的报道较少。现总结彭学礼名老中医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经验。彭老认为婴幼儿"脾常不足",秋冬季节受风寒疫毒之邪,致脾胃受损而发为泄泻,治宜"祛风散寒,健脾化湿"。  相似文献   

17.
针对小儿腹泻病因、补充体液、对小儿肠道菌种平衡进行调节、消化道黏膜进行保护等,对小儿脾胃功能进行调理。  相似文献   

18.
从"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思想与脾胃理论的关系(未病重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未变防重、已变防逆、已瘥防复等)论述"治未病"的含义及其中医脾胃理论的关系。指出: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遵循"治未病"原则,务以保胃气,存津液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小儿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脾胃虚损,运化失健,气血津液亏耗,出现消瘦、腹部胀大等症状者,中医皆称为"小儿疳积"。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  相似文献   

20.
侯平玺教授以健脾补肾为治疗肿瘤的立法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①中医基本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有伤,则后天之气不足,亦不能充养先天之气,脾肾亏虚,机体功能失调,则易产生恶性肿瘤;②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恶性肿瘤具有侵袭与转移的特性,其疾病进展过程会大量消耗人体的营养物质,无形中损害了人体的消化功能,也就是中医讲的脾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