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谈"传"经、"经尽"、"再经"、"过经"揭示的辨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伤寒论》中反映外感病发展的病机、病势且具有辨证意义的原文入手,探讨“传”经、“经尽”、“再经”、“过经”的内涵及辨证意义。结论:(1)“传”经,提示邪气波及或递转他经。前者指部分邪气内传他经;后者指邪气离表而尽转他经。(2)“经尽”,寓示病势转归的两种形式。一是指邪离本经而转入下一经的趋势,即“再经”;二是指邪气尽离本经而转愈的趋势,即“经不传”。(3)“过经”有两种情形:一为由表入里而病进;二为由阴转阳而病退。前者泛指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的病性转变;后者指病由太阴转入阳明而转愈。  相似文献   

2.
"戴阳"辨析     
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专业术语的规范越来越显得重要,而目前中医界对戴阳的认识,尚无确切的定义。如《中华医学大辞典》认为戴阳是“阳气上越而面赤也。《中医大辞典》则认为戴阳有两个含义:“戴阳,证名。指以面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下真寒而上假热的危重病证。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参之阴盛格阳条。亦可由阳气怫郁在表所致”。七版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则把戴阳等同于阴盛格阳,虚阳浮越,并把戴阳当作一个具体的证候:“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是因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相似文献   

3.
从"一证多方"探讨"同证异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证对应”、“方证相关”、“一证一方”、“一证多方”的角度,对“异病同证”、“同证同治”、“同证异治”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一证一方”、“一方一法”属“同证同治”,是最经典、最精确的辨证论治方法;“一证多方”,方变法变,是总的大法不变,而在此之下的具体细法发生变异,属“同证异治”,是辨证论治的变法或灵活运用,是对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陆基宗 《养生月刊》2007,28(7):610-611
盛夏季节,骄阳如火,高温酷暑,人们易动“肝火”,使人产生心烦意乱、疲劳困乏、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心悸胸闷、焦虑不安和急躁易怒等异常表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常使血压升高。医生告诫:这是“情绪中暑”(或称“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惹的祸,特别在气温高于35度,日照多于12小时,湿度大于80%时,“情绪中暑”的人数增多、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5.
"双固一通"针灸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是指由绝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的显微结构的退行性病变为特征。临床多见腰背疼痛,严重时活动受限、身材变矮或驼背,甚或并发骨折。笔在导师王华教授指导下,采用“双固一通”针灸疗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45例,疗效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静 《河南中医》2004,24(2):15-16
“久病入络”说为清代名医叶桂首倡。《中医各家学说》在论述“久病入络”时指出,叶氏所说的“络”是指血络而言,“久病入络”是指某些慢性疾患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血络受病。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血”;“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在络在血。”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气及血,由经至络^[1]。可见叶氏所说的,既是久病,必是病邪深入脏腑,病情  相似文献   

7.
李长琳  陈晓 《国医论坛》2011,26(1):19-20
中医理论在讨论人的生理病理和指导疾病的诊治时,经常运用“出”和“入”的概念,如气机的“出入”、邪气的“出入”、营卫的“出入”等等。可以说,“出入”成为了中医的一种说理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 1传统文化下的“出入”内涵  相似文献   

8.
从"毒"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惠乃玲  李振彬  杨静 《河北中医》2008,30(12):1276-1278
《说文解字》曰:“毒,厚也。”厚即程度较重之意。《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尤在泾言:“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由此可见,毒包括致病性质强烈的外感邪气和蕴结不解的内生邪气等。其特点是致病酷烈顽恶,胶着难愈。我们认为“毒”可概括为导致脏腑或组织反复或持续性损伤的病理过程。毒邪与许多疾病(如肝病、肾病、肿瘤、哮喘、风湿免疫病等)的发生、演变、恶化及辨证论治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非典型肺炎属烈性传染病,由变异的冠状病毒(疫邪),经空气、飞沫、密切接触传染。为中医瘟疫病,属温病范畴。针对目前人们预防“非典”,盲目服药,过度精神恐慌等出现有损人体正气的情况,笔者从中医“治未病”角度浅谈如下。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邪正相争的结果,正气指人体的阴精(津液、营卫)和阳气(脏腑生理功能,适应自然和抵御外邪的能力);邪气指一切作用于人体,扰乱人体“阴平阳秘”的各种因素,包括七情、六淫等。疾病的发生还取决于人体的正气,只有当人体正气“虚”时,才可招致邪气入侵。当人体在精神不安、睡眠不足、劳累、饥饿等情…  相似文献   

10.
周福生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消化病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从医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疑难杂病,临证思路新颖独特,分期辨证施治得法,所创方药配伍精当,颇多心得体会,强调中医临证需证、病、症三者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三位一体”辨证思路,其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广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天-地-人”的“三才全息”模式;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辨证、辨病、辨质”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更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三脏同治”、“二脏一腑”、“三腑同治”及分期调理的辨证模式。笔者随诊师侧,选其精髓,介绍周教授运用“血三脏”模式辨证论治糖尿病胃轻瘫的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1.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于言。”上面是孟子的喟叹,不论是观象、观变、观物、观生或观心.中国人的思维绕不开拥有超拔的儒家精神,今中见古,吉中示令。  相似文献   

12.
手掌部粗糙开裂如鹅掌,名鹅掌风。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鹅掌风》曰:“此证生于掌心……初期紫白斑点,叠起白皮,坚硬且厚,干枯燥裂,延及遍手。”清《外科证治全生集》说:“鹅掌风,患于手足掌指皮上,硬而痒燥烈者是。”因此,就病名而言,鹅掌风不仅限于以往概念中现代医学  相似文献   

13.
李杲"阴火"浅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李杲提出“阴火”之后,后世医者各抒己见。笔者认为阴火指的是心火,其产生的机理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脾胃之气下流,无力升浮,不能挟肾水上承于心,心火无制,独亢于上。  相似文献   

14.
对中医来讲,今年很有点流年不利。一些鸡鸣狗盗之徒,或作鸡虫相喧状,或作邑犬群吠声。对中医中药横加指责,百般攻击,可谓是“穷凶势竞,杀伐声汹”。尤其是那位自诩是为黄石公长跪纳履的留侯后人、“朝云进荒淫”的三楚“秀士”,先是以一篇《告别中医中药》发难,继则以“十驳老中医万言书”逞臆,再后发起”取消中医”的网络签名活动。其对中医之仇恨,猖狂之表演,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坐如钟、站如松”的生物力学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坐如钟、站如松”是古医家对坐与站最佳姿势的描述,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圭臬。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很难做到这样,而不当的坐姿与站姿又与许多骨伤科疾病密切相关。由此不难引发这样的思考:究竟怎样的坐姿与站姿算恰当,“坐如钟、站如松”是否有道理?如果有道理,又应如何去实践它?本文拟从生物力学角度讨论这一问题,由于腰是人体脊柱和骨骼系统的主要支架,是坐姿和站姿主要体现的部位,《金匮翼》云:“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因此,将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腰部。1 再认识“坐如钟、站如松”的桥梁——生物力学背景知识1.1 腰椎功能单…  相似文献   

16.
王金成 《河南中医》2007,27(3):19-20
“益火补土”法是根据五行相生关系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具体讲,是通过温心阳达到补脾阳之目的。但是,从命门学说兴起以来,一般所说的“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门之火(肾阳)不能温煦脾土,故“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补脾阳的一种方法。两种说法均有一定道理,现就如何理解运用,辨别分析如下。1理论探讨1.1五行学说在五行学说中,心属火,脾属土,从而形成心脾之间母子关系。“虚则补其母”,故土虚时自当“益火补土”即温心阳以补脾阳。“实则泻其子”,即心火亢盛之时,应泻脾以治之。因脾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胃和小肠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等方面,故泻小肠…  相似文献   

17.
"虚火"浅析     
马永刚 《河南中医》2007,27(2):10-11
火有虚、实之分,虚火又有阴虚、阳虚之别。《景岳全书.虚火论》将虚火分为“阴虚有热”和“阳虚有热”两类。诸多医家分别从理论上对“阴虚之虚火”、“阳(气)虚之虚火”进行探讨,认为:阴虚之火是阴虚失敛,阳无所附,妄动而成,为“阴虚火旺”;阳(气)虚之火是因阳气亏虚至一定程度,阴盛格阳,阳气虚散而成,属“阳虚失位”。并就其临床表现逐一鉴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原则,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肺主治节"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健 《吉林中医药》2006,26(12):8-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是用国家行政政权分配来比喻脏腑的生理功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认为肺与心同居膈上,心为“君主之官”,肺位高近君,犹如“宰辅”,故称之为“相傅之官”,功“主治节”。治节者,治理调节也。指各脏腑之所以依照一定规律活动,全依赖于肺的治理与调:常。正如《血证论》中谓:“肺之令主行制节,以其居高,清肃下行,天道下际光明,故五脏六腑皆润利而气不亢,莫不受其制节也”。肺如何“治节”,历来说法颇多。  相似文献   

19.
浅谈"治未病"思想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未病”较早提出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思想的主要精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上工治未病”(2)“预防为先”(3)“未病先防”(4)“见微知著”(5)“已病防变”(6)“未病先治”。中医学的这一伟大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极具先进性,富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品格,也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最根本的方法。两千多年以前,祖国医学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固然与外在的邪气侵袭人体有关,但必须是在…  相似文献   

20.
陈奇斌 《河北中医》2005,27(8):585-585
自《本经》提出“七情合和”理论始,相反诸药,则被视为配伍之禁忌。历代医家,推崇备至,奉为金科玉律。诸家本草,沿习故论,纷然著录,千余年间,略同一辙。或言“勿用相反者”,或曰“两仇(伍)不共,共则必害”,或称“不宜同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