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证是老年人群常见病或疾病伴发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由于高龄机体老化、免疫力下降、全身组织器官功能衰退,常见病程缠绵难愈。谭毅教授基于《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理论,强调汗为心之所主,临床出现的汗证多与心有关,生理上心与汗液密切相关,也决定了其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谭毅教授临证中发现老年汗证患者多伴有心悸、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心系症状,治疗时从心论治,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开鬼门,洁净府,是中医治疗水肿病的两大基本法则,即汗法和利尿法。作为中医基本疗法的“八法”之首。汗法在新发传染病并发呼吸窘迫和肺水肿时具有显著的疗效。但“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可分可合,数法并用,虽为八法,配合之后变化多端。“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汗法不仅为中医表证的大法,同样,在湿证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药相应,是辨证施治赖以存在的临床基础和疗效。大汗亡阳,微汗解表。重视汗法和阳主阴从及扶阳理论在新发传染病中的应用,是防控禽流感,猪流感和手足口病时的主要治疗措施,急则治其标。同时“治未病”理论和“预防为主”也是“扶阳”理论在临床中的防控理念。气证和炎证及湿证是新发传染病的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3.
罗燕文 《新中医》2021,53(11):5-11
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首先提出的。现将《伤寒论》中有"汗出"这一病理性反应并且提供了相应治疗方的条文整理出来,以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进行分析,以方为纲,条文为目,条分缕析,总结出《伤寒论》中这些汗证治疗方的六经归属以及方证辨证要点。认为除厥阴病条文中未涉及汗出的方证外,《伤寒论》记载了23个汗证的治疗方,其汗出症状可有部位、数量、性质、气味以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但证候仍不外六经病或者六经病之间的并(合)病。  相似文献   

4.
正《黄帝内经·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1]),汗为中医学五液之一,由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若汗出异常即为汗证,究其病机不外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常~([2])。历代医家都对汗证有着详尽研究,通过汗出部位、时间等将汗证分做自汗、盗汗、头汗、偏身汗出等,对汗证的病机及治疗常从卫表不固、阴虚内热、湿热内蕴等  相似文献   

5.
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也常作为他病的一种并发症状而出现。汗证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间论述了汗证的形成机理、分类、特点等内容。汗由阴津所化,由阳气蒸腾,经玄府而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汗证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病因病机可分为外邪致汗与内伤致汗;按照出汗时间可分为自汗与盗汗;按照预后时间可分为战汗与绝汗等。后世医家基于此多有发挥和总结,从调和营卫、疏肝补肾、滋肾调阴阳等方面来治疗汗证取得满意效果。《内经》提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理论,认为汗血同源,相互资化,遂足以引起人们对汗证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素问·宣明五气》中有"五脏化液,心为汗"的论述,提示汗的生成、排泄与五脏的心密切相关,临床在治疗汗证时,可从调节心的生理功能入手。从"汗为心之液"这一理论入手,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汗与心的关系进行论述,阐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与心之间的关联,以期更好地用此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刘忠文  刘迎辉  杜红 《新中医》2010,(9):128-129
<正>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发汗逐邪外出的治法,属中医学"八法"之一,临床多用于外感病治疗。但汗法的使用临床不仅局限于外感病,《金匮要略》所记载如痉证、湿证、黄疸病、妇人产后病、水气病、咳嗽上气病、腹满病、寒疝病、痰饮病等杂证中,既有单纯使用"汗法",亦有与其他治法合用者,为杂病使用"汗法"治疗提供了翔实的理论依据。本文就杂病"汗法"应用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相阳 《江苏中医药》2016,48(10):100-101
正王滨主任医师是镇江市首届名中医专家、镇江市首届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工作近4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师基于《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心为汗"的理论,强调汗为心之所主,临床上许多汗证与心有关。在生理上心与汗液密切联系,也决定了其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王师临证中发现汗证患者多伴有心悸、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心系症状,治疗时从心论治常获良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列  相似文献   

9.
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通过对"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深刻思考,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对汗法具有独特的认识,著有《汗法临证发微》一书,对中医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李老重视脉诊,其汗法亦是以"平脉辨证"为核心,因此,理解李老狭义汗法的相关脉象,对于掌握李老汗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李老汗法相关脉象进行总结分析:李老狭义汗法主要治疗寒凝证,必有寒邪存在(外袭之寒或者内生之寒);李老以"平脉辨证"为理论核心,相关脉象常作为判断寒凝征以及是否汗透邪解的重要指征,在汗法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寒凝证相关脉象主要原理为寒主收引,筋脉、血管拘挛收缩;相关脉象包括沉、弦、拘、急、紧、痉、涩、滞、细,其中弦、涩、急(滞)是寒凝证脉象的必备要素。  相似文献   

10.
汗证从肝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澜  元媛  马维骐 《四川中医》2006,24(2):36-37
历代医家对汗证生理病理诊治论述颇详,大多从心肾肺脾及其相关系统论治。然汗证辨证还可从肝论治,通过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清泄肝热以及滋补肝肾之阴、化生肝血等方法来治疗汗证。本文从肝的生理病理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的角度,论证了从肝治汗的可行性,为临床辨证论治及证候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李七一教授运用三黄石膏汤治汗证经验。方法:通过跟随李七一教授临诊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汗证的实践,结合历代中医文献有关"汗证""湿热""三黄石膏汤"等病证的阐述,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组方分析、验案举例等方面总结李七一教授治疗汗证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结果:李七一教授认为,湿热是汗证的重要病机,治疗上当以重视清热燥湿的治疗方法,方用三黄石膏汤。所举案例显示,此经验可得临床佐证。结论:李七一教授辨证治疗汗证有继承、有创新,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伤寒论》不同部位汗出机理,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方法本文对《伤寒论》中汗出部位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在《伤寒论》中"汗证"出现的次数非常多,有的条文中作为主证,有的作为伴随症状。其中对不同部位、不同时间、不同汗量、不同转归的"汗证"均有描述。结论根据其部位汗出机理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反映其病机证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正>方义体会《伤寒论》第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发汗,本为正治,但若过汗则致变证,即仲景所谓"坏证",此条即是误汗伤阳之心阳虚证。《医宗金鉴》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中医又有"阳加于阴谓之汗"之说,这是误汗而致心阳虚的理论基础。本证由辨证不确、治疗失当或药后护理不周而发汗太过所致,因心血阳气耗散、温煦推动作用不足而出现心下悸、欲得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汗证,是糖尿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几年中医药在预防、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对《黄帝内经》《金匱要略》等经典论著对于汗证的解读以及各中医名家对于糖尿病汗证的辨证分型及其治疗思路和方案进行总结,以期对糖尿病汗证进行规范系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黄帝内经》有关汗的论述颇多,梳理《黄帝内经》有关汗的相关经文,包括汗的概念、汗出机制、汗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关系、汗证、汗的诊断价值以及发汗法的临床应用,并结合致病因素将汗出异常予以五脏分证。总结《黄帝内经》有关汗的相关论述,尤其是"审因辨汗,五脏分证"的特点,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较系统地论证了从肾治汗的可行性,总结了可通过益精填髓法、补肾涩精法、滋阴降火法、补肾助阳法、温肾救逆法、调和阴阳气血等方法采治疗汗证,为临床辨证论治及证候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6,(4):354-355
根据《内经》中"汗为心之液"理论,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汗出的病机及治则,以期该理论在慢性心衰的治疗中得到更好的继承与运用。分析"汗为心之液"理论是对"心、血—津液—汗"关系链的一种表达。而慢性心衰初期以心气虚心血瘀阻为主,中晚期以心气心阴心阳虚衰、瘀血水停水泛为主。慢性心衰不同汗出的病机,阳气亏虚可见自汗,若气阴两虚可自汗、盗汗并见。其证治,有益气温阳、敛汗养阴生津、养心安神不同的治则。  相似文献   

18.
汗症有盗汗和自汗之分,是机体汗出异常的一种病症。历来多从阳虚阴虚等论治。本文探讨机体气机升降沉浮的生理病理变化,从气机升降沉浮的观点论述了汗证的病理病机,治疗时脱离阴虚,阳虚,气血不足等单一的辨证分型,以调节机体的气机升降为主线,审其有余不足,而"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结论:气机升降失常是汗证的主要病机,以调节气机升降治疗汗症更加灵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小儿汗证、胖人汗证、围绝经期汗证、年老体虚汗证为例总结了张进军教授治疗汗证经验。其认为汗证病位虽在心,但致因在肝,故可从肝心通养论治汗证,强调从肝养心,通养结合,运用柔肝,疏肝,调肝,泻肝等法而达通心、养心之用。  相似文献   

20.
产后汗证是女性产后的常见疾病,病情重者日夜多汗,动辄尤甚,病程迁延,加重女性身心负担,影响其生活质量。产后气血亏虚,营卫不和而致卫表不固,腠理开泄,营阴外泄是产后汗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本文以血汗同源理论为基础,根据产后汗证患者气血亏虚、营卫不和的病理特点,认为产后汗证的治疗当以扶正为主,探讨养血益气法、调和营卫法和固表止汗法在产后汗证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并根据产后汗证特点提出相应调护要点,为产后汗证的治疗与调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