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文若  王海彬 《新中医》2006,38(4):73-73
目的:观察川芎嗪和血液循环泵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防治作用。方法:103例患者随机为分2组,治疗组50例术后应用川芎嗪以及血液循环泵进行治疗,对照组53例术后以主动功能练习为主治疗。结果:治疗组发生DVT6例,发生率为12.0%;对照组发生DVT12例。发生率为22.6%。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术后应用中药川芎嗪和血液循环泵可显著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川芎嗪结合低分子肝素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下肢发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结合组,随访3个月,根据静脉造影判断DVT的发生情况,根据出凝血情况和肝肾功能评价药物安全性.结果:191例完成随访,53例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在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所致的下肢深静脉衄栓形成的疗效确切性及其安全性。方法:将50例人工全髋置换术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予补阳还五汤及速碧林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休征、出血倾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改变,同时观测其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指标的变化,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变化。结果:50例病例中,共有4例发生DVT,总发生率8.00%,其中对照组发牛2例DVT发生率为8.00%,治疗组发牛2例DVT发生率为8.00%,其患肢肿胀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血小板计数指标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APTT和PT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术后15d两组患者比较APTT和PT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具有明显的抗凝、溶栓功能,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达到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作用,而且比速碧林具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化瘀生脉法防治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大祥  樊粤光  梁德  袁浩 《新中医》2006,38(3):32-33
目的:观察化瘀生脉法防治小血管吻合术后血管危象形成的作用。方法:将41例小血管吻合术者根据进入观察先后顺序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2组。中药化瘀生脉组(中药组)22例,采用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配合口服袁氏生脉成骨片治疗;西药阿斯匹林组(西药组)19例,口服肠溶阿斯匹林治疗。主要观察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肿胀程度、毛细血管回流测定等4项指标,记录血管危象发生率及组织坏死率。结果:中药组发生血管危象4例(发生率18.2%),坏死2例(坏死率9.1%);西药组发生血管危象6例(发生率31.6%),坏死4例(坏死率21.1%)。2组血管危象发生率及组织坏死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化瘀生脉法对防治小血管吻合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且未发现化瘀生脉方案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炎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Hp感染相关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癌变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中西药结合对照组,每纽40例,治疗组用中药胃炎汤口服,每日2次,疗程20天。西药组用西药标准三联,疗程7天,中西药结合组用中药胃炎汤加西药标准三联疗法。结果:中药治疗组根除率为70%,西药组根除率为73%,中西药结合组根除率为85%,中药治疗组与西药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西药结合组与中药治疗组、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胃炎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疗效肯定;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张玉岭 《山西中医》2009,25(4):27-27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合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常规降糖,配合中药通络汤治疗本病24例,并设单纯西药治疗18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改善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通络活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以通络活血汤治疗,对照组以溶栓、抗凝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82.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疼痛、肿胀、发热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通络活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4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溶栓、抗凝、祛聚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活血化瘀利湿汤。结果:治疗姐临床总有效率100.0%(95%CI=84.6%~100.0%),对照组为95.5%(95%CI=83.9%~100.0%);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在改善症状、降低溶栓副作用、防止静脉血栓再次形成等方面明显优于时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肢静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独特的优势,可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降低溶栓药物的副作用,防止新的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9.
早期中药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中药干预临床意义。方法:将39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用药组17例,除了常规性用药之外,于术后24小时内开始加用中药;对照组22例,常规性用药。对其效果进行对照观察。结果:用药组17例中1例发生DVT,发生率为5.88%;对照组22例中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1.82%。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中药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气破血中药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将70例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5例)和西药组(35例),术后第2天2组分别化验D二聚体,并于第2天起中药组每日口服益气破血中药1剂,对照组每日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速碧)4100AXaIU,连续用药7 d,于术后第8天化验D二聚体,并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治疗前后D二聚体的指标变化,观察术后是否有出血倾向及肺栓塞发生,并统计DVT形成的情况。结果:中药组用药前后Ddi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中药组无1例发生DVT,对照组1例发生DVT(1/35);中药组10例出现皮下瘀血(10/35),西药组26例出现皮下瘀血(26/35),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均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2组均有效的降低了DVT的发生率,益气破血中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阳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温阳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并与西药组(塞立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7.42%,中药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方法具有温阳补肾,活血通络之功效,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中西药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8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令彪 《北京中医》2006,25(4):195-197
目的为提高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以治疗消化性溃疡,进行中药四黄调胃汤联合抗生素的临床观察。方法将8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中药组38例服四黄调胃汤;西药组32例服替硝唑1000mg/d、阿莫西林1000mg/d、加胶体次枸橼酸铋480mg/d;中西结合组18例服用的药物及服法同中药组和西药组。三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结果HP根除率:中西结合组为88%〉西药组的84.4%〉中药组的78.9%。中药组与中西结合组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优于西药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提高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HP根除率的最佳选择,四黄调胃汤适合于脾胃虚弱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炎汤治疗幽门螺旋菌(HP)阳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HP感染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中药胃炎汤口服,每日2次,疗程:20天。西药组用西药标准三联,疗程:7天。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胃镜、病理变化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HP根除率,治疗组为70%,西药组为7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胃炎汤治疗HP阳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方涛 《中医正骨》2009,21(2):11-14
目的:探讨中药脉络宁预防全髋关节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80例和西药治疗组88例。两组在采用相同的基本预防措施和机械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中药脉络宁针剂和西药分子肝素钠针剂对手术后可能发生的深静脉血栓(DVT)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术前及术后7d和14d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等安全性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中药组发生DVT23例,发生率28.75%;西药组发生20例,发生率22.73%。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前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4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T术前及术后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INR术前、术后7d、术后14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间PLT术前及术后7d、14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等安全性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独应用中药脉络宁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可获得与西药低分子肝素钠近似的疗效。但从药物安全性角度分析,虽然两组术后凝血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但由于两组凝血指标的实际数值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并不一定具有临床意义,因此尚不能肯定脉络宁较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时有着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与西药相结合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抗复发机制。方法:将60例65岁以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0例(给予中药六君子汤加减,日1剂,分2次口服;西药奥美拉唑20mg,日1次口服);西药组30例(单用奥美拉唑20mg,日1次口服)。两组疗程4周,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溃疡复发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90%,与西药组(80%)比较,P〈0.05;两组对Hp的清除率差异无显著性;中西组显效以上21例,复发2例(9.5%),西药组显效以上15例,复发5例(33.3%),两组复发率经卡方检验,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改善症状显著,复发率低,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尿路清治疗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39例以尿路清治疗,西药组35例以强力霉素治疗,中西医结合组45例以尿路清联合强力霉素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中药组为71.8%、西药组为48.6%、中西医结合组为88.9%。总有效率中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但差于中西医结合组;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西药组。沙眼衣原体阴转率中药组为51.3%、西药组为42.9%、中西医结合组为73.3%,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尿路清是治疗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可以选择的药物之一,临床有效率较高,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川芎嗪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150例患者分成3组,h组(50)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盐水0.3ml,B组(50)低分子肝素组,术前12小时体重〈50蚝者,0.2ml皮下注射,50~60蚝者0.3ml皮下注射,〉70蚝者0.4ml皮下注射;术后24小时至第7d,每天0.3ml皮下注射;C组(50)川芎嗪组,术后5%GS250ml+川芎嗪240mg静滴,每日一次,连续用7d。结果:所有病人术前及术后7d双下肢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0%,低分子肝素组为6%(和对照组相比P〈0.05),川芎嗪组为12%(和对照组相比P〈0.1)。在发生血栓的病人中,近端血栓与远端血栓的比率:对照组为4:1,治疗组为1.5:1。结论:川芎嗪可以有效预防人工全髋关节术后DVT的发生,且安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8.
高征 《新中医》2009,(9):67-68
目的:观察中药滋阴化瘀宁胃汤结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CAG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46例,在采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运用自拟滋阴化瘀宁胃汤治疗。结果:临床治愈率,治疗组为45.7%,对照组为18.9%;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4%,对照组为62.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滋阴化瘀宁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从门诊确诊的面瘫患者中随机抽取95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中西结合治疗组38例、中药组28例和西药组29例。结果中西医结合组面瘫治愈率65.8%,明显高于中药组的28.6%(P〈0.01)和西药组的31.0%(P〈0.05),而中药组与西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别:三组有效率分别为94,7%,85,7%,86,2%,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1.847,P〉0.05);依Portmann简易评分法,中西结合组面肌功能评分为17.5263±5.3864,明显高于中药组的13.4286±5.7053(P〈0.01)和西药组的13.6897±5.8009(P〈0.01),其面肌功能改善率86.92%±28.33%亦明显高于中药组的63.89%±30.11%(P〈0.01)和两药组的65.31%±30.82%(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在症状改善及痊愈率上远优于单一的中药疗法或西药疗法,从而可有效减轻面瘫后遗症程度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中药组,每组58例。西药组患者均给予菌必治3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替硝唑注射液0.4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中药组给予中药龙胆泻肝汤,每日1剂,水煎分服。中西医结合组给予中药联合西药治疗。3组均以治疗7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51.72%,总有效率94.83%;中药组治愈率36.21%,总有效率79.31%;西药组痊愈率37.93%,总有效率82.76%。痊愈率、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