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临床应用“解表法”的几点体会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段钦权解表法是治疗外感病的首要方法,外感病的病因主要是外因一六淫,临床上有两大类别,即伤寒与温病,外感病的发病,初起以表证为特点,对外感病的治疗,如能及时、正确地运用解表法,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下文谈...  相似文献   

2.
何仙童  雷长国 《河北中医》2007,29(2):136-136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外感热病,清代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 为本病的诊断治疗创立了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并积累了运用寒凉药物治疗温病的临床经验,实现了继《伤寒论》之后中医对外感病认识的又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3.
温病营血分证是温病极期、后期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脏腑阴络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前人认识及今人实践,从络病理论源流概况、络病与病络关系以及病络与温病营血分证的关系,阐发古蕴,融会新知.以络病理论为基础,以病络概念为立足点,对营血分证与病络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提出病络是温病营血分证的主要病理基础,络脉是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营血的主要途径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名中医贾斌主任医师运用象思维分析外感风寒与温病形成表寒证与表热证不同证型的机理,解析辛温、辛凉解表法两种不同解表法的不同,并对代表方中麻黄汤和银翘散中的麻黄、桂枝及银花、连翘分别运用象思维解读了该药的作用原理,对临床辨治外感病,提高临床疗效,避免误诊误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茆春阳  牛阳  杜燕  李亚荣 《河南中医》2019,39(5):657-660
清代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以卫气营血为纲,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气短、胸闷或胸痛,根据温病卫气营血理论,结合CAP临床证候特征,其发病特点与卫、气、营、血证有密切关系。CAP并发症涉及多个脏器病变,故血分证并不一定是该疾病最终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更有利于此类疾病的规范化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王志花 《四川中医》2008,26(11):40-41
外感发热是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治疗上,运用中医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辨证治疗外感发热疾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确立,为温热病的临证施治和温病学系统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就温病营血证与络病关系进行探讨,认为络脉是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营血的主要途径,络脉病变是温病营血证的病理基础,"通"络的治则贯穿于温病营血证的治疗中,营血证即是温病后期极期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脏腑阴络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物质基础是络脉及络脉的病变.  相似文献   

8.
自温病学说问世,即有所谓"寒温论争",而今更有主张"寒温融合"甚至"寒温统一"者。其实,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二者并无本质区别,伤寒学说首开外感病辨证论治法门,而温病学说继承伤寒学说理法,结合临床实际,更多在病因病机、辨病辨证、选方用药等方面,更多创新。可以说两种学说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融合伤寒和温病的思想对当今临床具有重要意义。伤寒与温病学说不仅对外感热病有治疗意义,对多种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们不能囿于成见,割裂伤寒和温病学说的联系,应该融合寒温,针对具体疾病,进行分期辨证治疗,"继承、学习、实践、创新",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辛凉解表法是温病初起治法,有必要追溯辛凉解表之古义以融会新知。通过分析古今外感病治法的相关论述,可发现清代温病学家所言"辛凉解表"十分牵强,《内经》辛凉为运气之说,金元辛凉指辛温、寒凉并用,清代温病学家指轻清宣上之药为辛凉解表药,混淆药性以附会"首先犯肺"之说,刻意制造伤寒与温病的对立,瑕瑜互见。温病初起当随其病所清热,清上焦之药不当称"辛凉",辨明辛凉解表法可使我们不泥于温病学家一时之经验,灵活应对今日温病之时变。  相似文献   

10.
温病学直至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之后 才真正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是中医外感热病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 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军  王华楠  向红 《河南中医》2005,25(12):10-11
执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而滥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于儿科临床,是目前中医儿科界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小儿太阳伤寒表证脉、证并治特点,提出小儿太阳伤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证)当及时使用辛温解表法之麻黄汤、葛根汤类,以获“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效.  相似文献   

12.
温病初起治疗用药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初起的治疗用药从传统用药、应用苦寒药及清热解毒药配伍辛凉解表药、辛温解表药等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温病初起除可应用辛凉解表药以外 ,还可应用辛温解表等温性药物 ,尤其是辛温解表药与清热解毒药配伍治疗温病高热不退经临床验证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0例小儿发热辨证论治疗效的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00例发热患儿中医辨证论治临床资料的回顾与分析,可将其证型归纳为表热证、里热证、半表半里证、虚热证、湿热证及暑热证6种,采用合乎理法的方药证治后,平均停1.7天。据此,认为治疗小儿热病,须融贯伤寒、温病之理法,在把握主证、分清证型的基础上,兼顾清咽解毒、因时制宜、顾护胃气诸要点,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伤寒之表、温病之表和温疫之表等“表证”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后指出:层次性表证,是八纲辨证中用以标明病势浅深表里概念的“表”,而与一般感冒(风热、风寒)之“表”不同,更不应单指皮毛、肌腠、经络等部位狭义的“表”。只有这样全面正确地认识表证,才能使临床表证的治疗发挥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透邪法是临床治疗温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其贯穿于整个温病的治疗体系,温病涉及范围广泛,由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可知病变部位和所属脏腑的病变等,其中脾胃系统的病变在温病中更是千变万化,湿邪是影响脾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温病的一种病理因素,故在温病中常见湿邪为患的脾胃病,透邪法中采用的药物多以轻清、辛芳之品为主,具有透达、散邪等功效,历代医家将透邪法寓于其他(清热、祛湿、扶正等)治法之中,在祛湿等法的基础之上佐以透邪之法,可以使邪出有路、邪出透彻,因此能够很好的治疗与脾胃相关的温病。临床上湿热证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为常见病之一,也是难治病。运用透邪法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时具有通畅气机、疏通表里、清轻透邪的作用,为临床上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拓宽了思路。现简述透邪法在治疗湿热型脾胃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温病学家所讲的营分病特点是神志变化加上"斑点隐隐",并且往往"营血"并称。而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家往往"营卫"并称。在《伤寒论》中,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出不出汗的问题是由营卫关系决定的。卫气不固,营阴外泄,表现出来的是汗症,这与《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观点一致,而与清代的温病学家认为营阴扰动后出现的"斑点隐隐"显然不同。实际上,温病讲的营分证就是血分证,只是比较轻,清营汤归根到底用的就是清热凉血解毒之法,温病学家借用了"营气"一词,把血分证的轻证称之为"营分证"。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辨证方法入手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延  翁维良  李鲲  倪青 《中医杂志》2004,45(12):886-88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属中医温疫病范畴,其传染性强、发病快、变化多,与以往一般温病,如风温、春温不同,与过去的伤寒也不同.有必要对SARS辨证方法进行探讨,从辨证的科学思维出发,研究建立SARS的辨证模式.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确定病变部位,揣度病势轻重,认知病情轻重和归纳证候类型的方法.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临床把两者有机结合,结合六经辨证,才能全面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根据SARS临床表现确定中医"证素",结合病因病机及传统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归纳SARS的分期及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阮师临证治咳,常备十一法,实证治有八法:(1)辛温散邪法,适于冬日风寒犯卫咳嗽者;(2)辛凉解表法,用于春日风热犯肺致咳者,临证对于风热咳嗽轻症,多用辛凉轻剂桑菊饮;(3)清热涤暑法,用于夏日暑温犯肺、肺络不通而咳者,常兼暑伤气津之症,选方清络饮;(4)润燥止咳法,适用于秋季外燥犯肺或内生燥热咳嗽,多兼见诸窍不利,或伴表证;(5)清化湿热法,适用于长夏湿温犯肺者,常兼见湿邪困表之证,常选用吴塘上焦宣痹汤;(6)清利少阳法,适用于邪犯少阳,三焦不利,饮逆犯肺者,此多伴见少阳证侯;(7)温化解表法,适用于外寒内饮或痰饮内伏,饮逆射肺而咳者;(8)解表通腑法,适用于风热壅盛,腑实内结,上下郁闭而咳者。虚证者,(1)培补卑监法,适用于久咳脾虚痰湿内盛者;(2)养阴润肺法,适用于久病咳嗽,气阴亏耗,失于清降者;(3)补肾摄纳法,方用冯氏全真一气汤,临证对于咳久作喘,肾虚失纳者,颇具功用。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书中介绍有关清热的方法较为全面仔细,涉及到解表清热、逐瘀清热等许多的方法。了解和掌握著作中的清热方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热病有着非常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书中介绍有关清热的方法较为全面仔细,涉及到解表清热、逐瘀清热等许多的方法。了解和掌握著作中的清热方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热病有着非常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