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灯盏花素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运动员体质和提高运动能力,延缓疲劳的产生,加快疲劳的消除,寻找不含违禁成分和毒副作用的药物和食物,是当今运动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中药灯盏花素在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增强运动能力方面研究未见报道.笔者查阅灯盏花素的化学成分、功效及其药理作用和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认为灯盏花素消除运动性疲劳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时相药法"消除运动性疲劳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实验动物内源性激素峰谷值变化与运动性疲劳间关系的研究,探讨“时相药法”理念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机理。方法:依据时间生物节律研究原则,分别采用急性和慢性疲劳游泳造模方法,导致试验动物运动性疲劳发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24h内正常、疲劳实验动物及不同研究组别间动物外周血睾酮、皮质醇和运动性疲劳代表指标BUN、CK、LD的变化值。结果:“时相药法”药物明显影响雄性大鼠运动疲劳后睾酮的过度降低(P<0.01),且对雌雄大鼠皮质醇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P<0.01),且显示时相药法效果最佳,另外运动性疲劳代表指标BUN、CK、LD的变化一样,表明时相药物明显具有消除运动性疲劳的药效作用(P<0.01)和一定的作用特点。结论:动物的内源性激素分泌和与运动疲劳密切相关的指标,存在明显的时间生物节律,基本证实了“时相药法”的理念和所具有的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特点;并提示消除运动性疲劳,应更关注中枢疲劳带来的一系列疲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归纳分析了近年来有关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阐述了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及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现状。认为针灸在消除运动性疲劳、改善机体运动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今后应注重推广无创痛穴位疗法,并从多途径多环节探索针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用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中医药在改善、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从肝、脾、肾和气血阴阳论治等方面阐述了中医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机制,探讨了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物理按摩疗法在抗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竞技能力是国内外运动医学领域中研究的重点课题,而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的。本文根据自己多年为运动员保健的经验,从物理、按摩疗法角度,详细介绍怎样适时利用训练、比赛刚结束的余热消除疲劳:适时进行消除疲劳浴、桑拿浴:适时给予抗疲劳按摩等疗法,提出只有熟练掌握其中的技巧,才能达到及时有效对抗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不同时段针刺对消除运动性疲劳作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β-EP、血清BLA、下丘脑5-HT及力竭游泳时间变化的研究,探讨在不同时段针刺气海、后溪、承山穴对提高运动能力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方法:通过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观察SD大鼠β-EP及血清BLA、下丘脑5-HT的变化及电针的治疗作用。结果:不同时段的电针疗法可以明显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浆β-EP和血清BLA、下丘脑5-HT的含量,提高下丘脑β-EP含量,且能明显延长大鼠的力竭游泳时间。结论:基本证实在力竭运动前后给予电针治疗对提高运动能力和消除运动疲劳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熏蒸康复疗法恢复运动性疲劳理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进行初步的中西医理论探讨,分析和研究现代抗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对运动疲劳证的分析得到其病机及治疗方法,制定出恢复运动性疲劳的熏蒸方药及熏蒸方法。结果:中医药熏蒸康复疗法恢复运动性疲劳,属国际奥委会非禁用的康复性外治法,是促进体力恢复、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中医药熏蒸康复疗法具有恢复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温扶阳气法防治运动性疲劳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温扶阳气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理论基础和运用。根据古代文献对阳气的记载,结合运动性疲劳与过度疲劳的临床表现,认为阳气是影响身体运动机能的关键,提出防治运动性疲劳应重视温扶阳气之法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针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了解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法,整理了的20年来治疗为主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文献,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与结论:针灸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防止运动性下丘脑-垂体-幽泉轴功能紊乱,降低肌酸激酶(CK)含量,降低乳酸浓度等作用,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改善机体运动能力有重要作用。但因传统的针灸疗法会对机体产生微小损伤,故今后应注重推广无创痛穴位疗法,并从多途径多环节探索针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性疲劳是当今运动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西医药在抗运动性疲劳方面,有补充能源物质、清除代谢产物、使用强壮剂几种途径。但是,有些药物给人体带来危害,故为国际奥委会严格禁用[1]。因此,寻求增强运动员体质和提高运动能力、尽快消除疲劳、不含违禁成分、无毒副作用的药物和食物,是国内外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 1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研究概况 1.1 脏腑归经研究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因此,运动性疲劳与肾脾关系密切,这已成为共识。而且,无论从中医或西医理论方面,都具…  相似文献   

11.
艾灸对消除运动疲劳,预防和保护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是当今运动医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方向。笔者查阅了近10年来艾灸防治运动性心肌损伤的相关文献后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发现艾灸主要从调节心肌细胞内分泌功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损伤,影响心肌细胞血液流变性几个方面发挥对力竭运动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分子水平提出艾灸对力竭运动心肌细胞保护的可能新机制——端粒酶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及中国体育事业的繁荣,针灸被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运动医学领域内,用以防治运动疲劳、运动性疾病以及急慢性运动损伤疾病。本文采用文献查阅的方法,对近几年来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针灸在此领域内的治疗范围及原理。  相似文献   

13.
运动性疲劳一直是运动医学和运动训练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综述了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及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措施等问题,以期为运动训练提供中医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2020年1月26日收治的1例辨证为寒湿郁肺证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使用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服用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加减,以和解少阳,扶正祛邪;头部经络刮痧配合点穴按摩促进解肌退热;指导患者进行八段锦气功锻炼舒筋活络,并能改善肺功能,缓解呼吸道症状。患者住院11 d,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其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完全缓解,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治疗肩周炎的更好方法。方法:采用口服张赐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答女上肢病中的方药,配合患侧上肢功能锻炼,20天为一疗程,治疗1~2疗程。结果:治疗32例,痊愈20例,显效9例,有效3例。结论:口服开痹通窍健运脾胃的中药,配合功能锻炼是治疗肩周炎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研究型教学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认为在中医药学内忧外困之时,只有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才能使中医学崛起。而中医药学的教育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源泉与基石,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在传统教学转型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作用,是一种培养具有继承、创新的中医人才有益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虚损"的范畴。艾灸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笔者查阅了近5年来艾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文献后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认为艾灸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损伤、增加肌肉神经组织的能源供应、纠正运动性内分泌失调、减少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达到防治疲劳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艾灸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机制,认为艾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起到防治疲劳的作用。但要发挥其优越性,今后仍要重视灸法的文献研究,在循证医学指导下进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及灸疗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生泰王对运动疲劳小鼠脑组织形态、脑组织的指数和端粒酶表达的影响,进而探讨生泰王增强体力、延缓衰老和干预运动疲劳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生泰王大、小剂量组分别灌胃给药生泰王饮剂5g/(kg.d),2.5g/(kg.d);对照组又分为运动组和非运动组,均灌胃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1d,于末次给药后1h除非运动对照组外,其他3组小鼠行游泳实验60min。处死小鼠取脑组织称重,并行HE染色检测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端粒酶的表达。结果生泰王可使力竭运动小鼠脑组织端粒酶表达下调,与力竭运动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力竭运动对照组小鼠脑细胞形态多为三角形,锥体细胞数量显著减少;非运动对照组小鼠脑细胞形态圆润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细胞间质比较紧密,血管壁光滑完整;生泰王大、小剂量组小鼠脑细胞形态圆形或卵圆形较多,而三角形较少,锥体细胞数量较多;脑组织的指数各组与力竭运动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泰王通过下调力竭运动小鼠脑组织端粒酶表达,提高小鼠的抗运动疲劳能力,对力竭运动损伤具有干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红景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6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和中药组,手术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假手术组不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和中药组结扎并切断左侧颈总动脉,2h后置于8%氧氮混合气体2h。中药组于模型建立后2h开始灌喂红景天,每日1次,每次每只1ml。连续5d,休息2d再灌喂5d。分别于实验第1日和第3日处死动物,留取脑组织,半数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半数液氮保存,采用HE染色、RT-PCR和免疫组化,在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新生大鼠HIE时HIF-1α基因的表达。结果缺氧缺血后大鼠相继表现为烦躁不安、全身发绀、呼吸加深加快、站立不稳、嗜睡、激惹或间断发作的痉挛和抽搐;HE染色显示实验组大鼠左侧大脑皮层出现局灶性神经元核固缩,核碎裂,核仁偏位,不清或消失,基质疏松;中药组大鼠脑组织结构基本接近假手术组,无明显水肿和坏死表现;实验组和中药组大鼠脑组织HIF-1α mRNA(RT-PCR)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尤其是中药组实验第3日者;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和中药组各时间点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区均可见不同程度的HIF-1α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阳性表达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海马和皮层的锥体细胞亦有HIF-1α阳性细胞分布。结论红景天对新生大鼠HIE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是增加脑组织HIF-1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