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从基因和蛋白水平,评价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脑神经激肽-1受体(NK-1R)表达情况的影响,探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颈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模型。各组大鼠每天抓取固定30 min,连续8 d,固定的同时,疏肝调神组取百会、风池(双)、内关(双)、太冲(双),普通针刺组取百会、风池(双)进行针刺,余组只抓取固定。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脑NK-1R的mRNA、蛋白表达及免疫组化阳性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K-1R的mRNA、蛋白表达及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在三叉神经脊束核中均显著降低(P0.05),在中脑中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NK-1R的mRNA、蛋白表达及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在三叉神经脊束核中均明显升高(P0.05),在中脑中均显著降低(P0.05)。与普通针刺组比较,疏肝调神组在中脑中NK-1R的mRNA、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在三叉神经脊束核中免疫组化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疏肝调神针法可双向调节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中脑的NK-1R表达,有效治疗偏头痛,其对NK-1R表达的调节作用相较于普通针刺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颈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构建偏头痛模型大鼠,观察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中脑c-fos、c-jun基因、蛋白的表达,探讨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防治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普通针刺组、疏肝调神组。采用颈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模型。疏肝调神组取百会、风池(双)、内关(双)、太冲(双)、普通针刺组取百会、风池(双)进行针刺,余组只抓取固定。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中脑c-fos、c-jun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脑c-fos、c-jun基因、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 0. 01);与模型组比较,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大鼠中脑c-fos、c-jun基因、蛋白表达均有明显降低(P 0. 01);与普通针刺组比较,疏肝调神组大鼠中脑c-fos、c-jun基因、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 0. 01)或(P0. 05)。结论:针刺可以下调偏头痛模型大鼠中脑部c-fos、c-jun基因、蛋白的表达,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痛觉信号的传导,缓解偏头痛的发生,而疏肝调神针法在抑制c-fos、c-jun基因、蛋白的表达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电针治疗缓解期偏头痛的可能作用机制及腧穴配伍的效应。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单穴组、配穴组、假穴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颅顶钻孔植入电极手术后电刺激硬脑膜建立缓解期偏头痛模型。单穴组电针双侧风池穴,配穴组电针双侧风池穴加双侧阳陵泉穴,假穴组取大鼠腰部非穴位点,于造模后第2、4、6天实行清醒状态下电针干预,并测定大鼠足底和面部痛阈值,第7天检测大鼠脑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中缝大核中5-羟色胺1F(5-HT1F)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第2、4、6天模型组大鼠面部、足底痛阈值均明显低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单穴组和配穴组面部、足底痛阈值均高于同时间模型组(P0.05);单穴组面部、足底痛阈值低于同时间配穴组而高于同时间假穴组(P0.05)。模型组大鼠脑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中缝大核中5-HT1F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单穴组和配穴组各部位5-HT1F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并且配穴组高于单穴组(P0.05)。结论 电针治疗缓解期偏头痛机制可能与5-HT1F受体激活作用有关,且远近配穴疗效优于单穴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外关""阳陵泉"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脑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三叉神经脊束核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第8日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针刺组和西药组于造模前7d及造模后30min分别针刺双侧"风池""外关""阳陵泉"及灌胃盐酸氟桂利嗪溶液,每日1次,连续8 d。观察大鼠造模前后行为学变化及50%缩足阈值,干预结束后,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干IL-6、TNF-α表达,RT-qPCR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m 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增加(P<0.01),50%缩足阈值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干IL-6、TNF-α阳性细胞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脑干IL-6、TNF-α阳性细胞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针刺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外关""阳陵泉"可降低偏头痛大鼠脑干IL-6、TNF-α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大鼠的行为学及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每组8只。疏肝调神组针刺"百会"及双侧"风池""内关""太冲",普通针刺组针刺"百会"及双侧"风池",30min/次,1次/d,连续8d。第8天针刺后采用大鼠颈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模型。观察造模前后3次行为学评分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中CGRP、SP、IL-1β、TNF-α的浓度。结果:造模后,各组行为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造模后2个评分时间段(60~90min及120~150min),与模型组比较,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120~150min时,疏肝调神组与普通针刺组评分较60~90min时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GRP、SP、IL-1β、TNF-α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大鼠血清中CGRP、SP、IL-1β、TNF-α的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普通针刺组比较,疏肝调神组大鼠血清中CGRP、SP、IL-1β、TNF-α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可有效防治偏头痛的发生,疏肝调神针法在抑制偏头痛大鼠血清CGRP、SP及IL-1β、TNF-α等因子的痛觉传导、减轻神经炎性反应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疏肝调神和胃针法对偏头痛大鼠体质量、热痛阈值及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探讨疏肝调神和胃针法治疗慢性偏头痛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普通针刺组、疏肝调神和胃组,每组8只。隔日(第1、3、5、7、9天)采用大鼠腹腔注射硝酸甘油制备慢性偏头痛模型。每日固定30 min,疏肝调神和胃组针刺“百会”及“内关”(双)、“足三里”(双)、“太冲”(双),普通针刺组针刺“风池”(双)、“太阳”(双)、“外关”(双),余组只固定不针刺,连续9 d。测定造模及治疗后大鼠体质量、热痛阈值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中5-HT、CGRP、VIP的浓度。结果 造模成功后,CM模型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热痛阈值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与疏肝调神和胃组体质量及热痛阈值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与疏肝调神和胃组对比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从趋势上看,疏肝调神和胃组优于普通针刺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  相似文献   

7.
赵洛鹏  刘璐  裴培  曲正阳  王麟鹏 《北京中医药》2017,36(4):326-329,333
目的研究电针对偏头痛超早期大鼠下行通路中5-HT_(1A)受体的调控作用。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单穴组(EA1组)、配穴组(EA2组)、非穴组(NA组)5组,C组只予以电极安置手术,其余各组在电刺激后予以相应电针治疗。第0、2、4、6天测量大鼠头面部与后足底的机械痛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对偏头痛超早期大鼠的中缝大核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5-HT_(1A)受体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第0天,各组大鼠机械痛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4、6天,M组大鼠机械痛阈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A1组、EA2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组与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5-HT_(1A)受体表达与C组、EA1组和EA2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偏头痛超早期大鼠中缝大核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部位的5-HT_(1A)受体表达能起到抑制作用,可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芎芷地龙汤不同时间预给药对偏头痛动物模型PKCγ、PKCε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模型组、舒马普坦组、芎芷地龙汤1 d、3 d、7 d预给药组,每组6只。按照预定给药,造模结束后2 h取材,real-time PCR法测定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丘脑、硬脑膜PKCγ、PKCε 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模型组PKCγ mRNA在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硬脑膜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在丘脑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给药干预后,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硬脑膜PKCγ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其中以预防给药7 d组和舒马普坦组降低明显(P0.01);丘脑PKCγ mRNA表达水平有所升高,以1 d组、3 d组、舒马普坦组明显((P0.05或P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模型组PKCε mRNA在硬脑膜、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在丘脑表达水平降低(P0.01);给药干预后,PKCε mRNA在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表达水平降低,以预防给药7 d组和舒马普坦组降低明显(P0.01),在硬脑膜表达水平降低,以3 d组和舒马普坦组(均P0.01)较1 d组和7 d组(均P0.05)明显;PKCε mRNA在丘脑表达水平升高,各组升高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芎芷地龙汤预防给药可以减少NTG诱发的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PKCγ mRNA、PKCε mRNA表达,而以预防给药7 d效果好于预防给药3 d、1 d。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大鼠行为学、血清炎性因子及前扣带皮层阿片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介导阿片受体参与偏头痛治疗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只、造模组30只。于大鼠颈后平坦区域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模型,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常规针刺组、疏肝调神组各10只。常规针刺组取“百会”、双侧“风池”,疏肝调神组取“百会”、双侧“风池”“内关”“太冲”,两组均留针30 min。干预前后评估大鼠行为学评分,干预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前扣带皮层μ、δ和κ阿片受体(OPRM、OPRD、OPRK)mRNA及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取另外4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抑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及PBS组,分别于干预前颅内注射5μg高、中、低浓度的疏肝调神组治疗后表达变化最明显的OPRM抑制剂,PBS组注射等量PBS溶液,之后各组均行疏肝调神针法干预;干预前后评估大鼠行为学评分,干预后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清上蠲痛合剂对偏头痛大鼠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尾部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8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剂量:与等效剂量等容积),模型组(生理盐水剂量:与等效剂量等容积),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等效剂量,7.46 g/(kg·d)],清上蠲痛合剂高、中、低剂量治疗组[等效剂量,7.46 g/(kg·d)],舒马普坦组[等效剂量,4.5 mg/(kg·d),浓度是1 m L/mg],每组12只,采用硝酸甘油(GTN)皮下注射法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预防组连续给药6天后造模用药。观察挠头、爬笼出现时间,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三叉神经脊束核尾部C-fos蛋白表达。结果:治疗组(高)3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挠头次数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60 min和120 min挠头次数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治疗组(低)60 min和120 min挠头次数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治疗组(高)30 min、90 min和120 min爬笼次数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30 min、90 min和120 min爬笼次数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阳性组、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高、中剂量治疗组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阳性细胞数相对模型组有显著下降(P0.05);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治疗组高、治疗组中、阳性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上蠲痛合剂能明显预防和改善大鼠偏头痛发作,可能与抑制三叉神经脊束核尾部C-fos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