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自1996年~2005年9月间,采用拔罐配合TDP照射治疗术后窦道3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38例,其中男9例,女29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0岁,平均43岁,以青年妇女为多;病程短者2周,长者1 a以上。2治疗方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大于窦道的大火罐吸拔5 m in,干棉球沾拭窦道分泌物;再用2%碘酊消毒,用TDP对窦道照射30 m in。1 d 1次,10 d为1疗程。3疗效分析3.1疗效标准治愈:窦道疮口消失,无疼痛,窦道无分泌物;好转:窦道疮口消失,但仍有疼痛,无分泌物;无效:疮口未闭,有分泌物,疮口仍有红肿疼痛。3.2治疗结果4典型病例杨××,女,52…  相似文献   

2.
窦道是一种由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只有外口的病理性盲端,尤以手术后患者多见。术后继发窦道,多因感染而形成。常规采用腐蚀法、冲洗法、灌注法、手术扩创法、垫棉加压法治疗,但疗效差,易致疮口久不愈合。自2003年10月~2005年10月,笔者对24例术后窦道患者采用中药外敷为主治疗,取  相似文献   

3.
张坤 《四川中医》2004,22(3):36-37
清热法为疮疡主要治法之一。作者根据体会指出:疮疡清热不可寒凉太过。论点有四:一是疮疡初期解毒寒凉太过则影响消散;二是疮疡中期托毒寒凉太过则难脓难腐;三是疮疡后期清余毒寒凉太过则疮口难敛;四是热者寒之要适度,适当配伍寒勿过。  相似文献   

4.
疮日破溃感染流脓,久木收口,即成窦道,中医谓之“漏”,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究其因,不外身体亏虚,气血不足,余毒恋滞;或疮内异物,阻滞经脉,气滞血瘀,化腐溃烂;或切口感染,毒邪侵袭,瘀血内滞,积久生热化脓;或失治误治,疮毒内陷,腐肉酿脓等。已故著名中医外科专家许履和教授,积治外症经验五十余载,采用柏椿膏治疗疮口窦道,见效快、疗程短、痛苦少,不易复发,颇具效验。药物制备及用法:例柏叶、椿树叶各S000g,加水煎浓计,文火收膏,贮于瓷罐。视窦道深浅大小外敷,脓多者每日换药1~2次,敷料湿透即换;脓少者2…  相似文献   

5.
中药外治疮疡653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疮面颜色灰黯 ,渗出液少而清稀 ,窦道深 ,周围组织较硬 ,管壁坚厚 ,疮口缠绵难愈者 ,把方中冰片改为麝香 ,研成细粉过筛 ,与其他药粉混匀 ,制成药捻。换药时先按常规换药法清拭消毒病灶 ,再将药捻置入窦道内 ,敷料覆盖 ,固定。 3d换药一次 ,5次为一疗程。3 疗效分析3 1 疗效标准 治愈 :全身症状消失 ,疮口愈合 ;好转 :全身症状消退 ,疮口愈合不良 ;未愈 :局部和全身症状未见改善。3 2 治疗结果 治疗 65 3例患者 ,治愈 60 9例 ,占 93 2 6% ;好转 3 3例 ,占 5 0 5 % ;未愈 11例 ,占 1 68%。总有效率 98 3 2 %。4 体 会中药外治在…  相似文献   

6.
单玮  阙华发 《世界中医药》2014,9(9):1238-1240
目的:制订窦道中医诊疗指南。方法: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窦道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问卷,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35名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轮问卷专家积极系数(回收率)分别为94.59%、100%;窦道证型指标中,余毒未清证、气血两虚证的均数、满分比高,变异系数小;辅助检查的指标中疮面窦道探查、B超检查、窦道CT造影+三维重建的均数、满分比高,变异系数小;外治法的指标中药线引流法、滴灌法、窦道切除缝合术、纱条引流法四种外治法的专家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较高。结论:运用德尔菲法评价和筛选窦道中医诊疗指南的指标框架,使专家对于窦道的诊治意见逐渐达成共识,为建立临床实用、科学的窦道中医诊疗指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窦道是一个病理性盲管是一端经皮肤缺口,与外界相通,另一端通向组织深处的盲管。窦道大多细而狭长,或直或弯,有时显分叉状态;窦道周围组织较硬,窦道为瘢痕或水肿组织,窦口常有少量脓性分泌物,伤口长期不愈合。现将近两年治疗的30例窦道患者的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病人,有20例来源于西医外科,10例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0~65岁,手术后病人20例,非手术病人10例,病程最长三个月,最短一个月,以上病例在用中药前,均已用西药治疗。2 治疗方法2.1 整体治疗 窦道病证在临床上大都属阴、虚、寒证范围,其病理变化主要为气血不足,余毒未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椒形药棉技术在外科疑难病症中的治疗效果。方法用椒形药棉技术配合中药治疗。结果所选2例外科疑难病症取得满意的疗效。结论椒形药棉技术在部分外科疑难病症中的治疗效果确切。外科伤口因合并细菌感染,常导致伤口缠绵难愈,是临床面临的棘手问题。椒形药棉因其形似辣椒,作为各种祛腐生肌药的载体,可有效深入疮口内部,对于疮口较深甚至形成窦道的不规则难愈疮口,尤为适用。笔者从事中医外科十多年,在使用椒形药棉治疗各类创口窦道类疾病方面积累一定经验,常能功起沉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粉刺性乳痈的超声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肝经蕴热证粉刺性乳痈及90例余毒未清证粉刺性乳痈患者共计180个病灶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按照导管扩张型、囊肿型、实性肿块型、脓肿型、窦道瘘管型五种超声分型对病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0例肝经蕴热证患者中,导管扩张型10例(11.1%),囊肿型7例(7.8%),实性肿块型22例(24.4%),脓肿型51例(56.7%),窦道瘘管型0例(0.0%),其中以脓肿型最为多见。90例余毒未清证患者中,导管扩张型0例(0.0%),囊肿型2例(2.2%),实性肿块型17例(18.9%),脓肿型28例(31.1%),窦道瘘管型43例(47.8%),以窦道瘘管型最为多见。肝经蕴热与余毒未清两类中医病症分型中,各超声分型的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粉刺性乳痈的超声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粉刺性乳痈的超声分型能够为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分期辨证施治提供影像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瘘,包括现代医学的窦道与瘘管.瘘的形成,除先天者外,总由痈疽失治或手术切口感染、疮口过小、脓毒排泻不畅,或有异物存留所致,间或有久用药线等引流物反复刺激而成管者,在中医外科临床工作中常见且治疗困难,现将我们临床常用的外治八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有林 《光明中医》2001,16(2):22-23
1 发病机理儿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一种多发病。好发于血气未充 ,骨骼柔弱的儿童 ,尤以十岁左右男孩为多见。发病初期一般容易误诊而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造成化脓溃后形成慢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附着于骨骼深部脓疡 ,毒气深沉 ,中医称为附骨疽。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长骨 ,附着筋骨 ,局部胖肿 ,推之不移 ,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 ,难于收口 ,可形成窦道 ,因而损伤筋骨或骨穿孔。日久周围死骨形成 ,久延不愈 ,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由于儿童骨骼正在发育阶段 ,而且对各种病毒抵抗能力差 ,加之本身有余毒湿热者 ,或因疔疮走黄 ,慢…  相似文献   

12.
甘温除热法在外科病症中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怀宇 《新中医》1999,31(10):54-54
甘温除热法,乃李东垣为气虚发热所设,对发热的辨证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历代医家遵其说治验颇多。笔者运用该法治疗气虚发热之外科疾病,疗效显著,现举验案3则如下。1 对口疮(颈痈)王某,男,68岁,1995年10月4日初诊。颈项部有一痈疮约鸡蛋大小,局部红肿疼痛,时有寒热,体温最高达389℃,病后在某卫生院肌注青霉素10余天,疮口溃烂流脓,后经中西药治疗2月余,疮口仍有脓血伴轻度发热。诊见:神疲倦怠,身体羸瘦,面色苍黄,体温378℃,脓肿与口相对,创面55cm×45cm,脓淡清稀,舌淡红、稍胖,脉细数。辨证为气虚血亏。治以甘温除热,益气补托。方用补…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笔者应用愈疮散治疗顽固性溃疡患者43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43例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8~68岁;病程26~106天,平均42天。其中蜂窝组织炎11例,下肢慢性溃疡7例,放疗后皮肤溃疡3例,淋巴结核窦道形成6例,慢性骨髓炎窦道8例,外伤后肢体溃疡6例,腹部手术切口不愈合2例。治疗方法愈疮散由麝香3g、珍珠15g、白降丹9g组成。化脓性疮口,深部有脓肿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各9g,煅石膏12g,黄连粉6g;疮口渗出液少而清稀者加枯矾4g,青黛3g。先将珍珠放入带盖…  相似文献   

14.
陈献韬  李静  杜贵强 《光明中医》2013,28(3):497-498
目的评价托毒生肌法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纳入78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以托毒生肌中药内服并骨炎膏外敷,评价感染控制及窦道愈合、X线变化情况。结果本组共78例,平均治疗时间5~15个月,随访8个月~4年,疗效:痊愈43例,好转2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结论托毒生肌法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疗效确切,能明显缩短病程,改善患者全身状况。  相似文献   

15.
环跳疽验案     
包××,女,23岁,海安县旧场乡农民。1985年2月9日初诊。患者右臀部疮疡伴跛行14年,久治不愈。刻诊:体温38℃;神清,面色萎黄;右髋关节屈曲畸形,右臀部见4处直径约1厘米的凹陷性疮口,呈梭形分布,按之有黄白色脓液溢出,纸捻探及窦道均深约10厘米,疮口周围见有6处凹陷性疤痕。舌淡苔薄腻,脉细弦。X线摄片(片号5470)见“右侧股骨上段及右侧髋关节骨质稀疏与骨质增生相  相似文献   

16.
王海  王建宏 《陕西中医》2006,27(5):532-533
目的:应用窦道刮除术配合中药药线治疗窦道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窦道刮除术配合中药药线治疗窦道32例,必要时采用垫棉法、缠缚法。结果:随访时间半年治愈率84.38%,总有效率93.75%。提示:窦道刮除术配合中药药线治疗窦道操作简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3 填充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透托法补托法 2.窦道瘘管 3.赤脉皮色 4.脱出肛外自行 5.静止间歇4 问答题(共40分)4.1 (10分)①疮疡在发展过程中分为初起、成  相似文献   

18.
窦道,是指组织中与体表相沟通的病理性管道。临床常可见到,疮口不断流水流脓,有时窦道口闭合,引起局部红肿疼痛,若分泌物多时,可刺激周围皮肤,使之糜烂自感瘙痒或疼痛,缠绵难愈,愈后亦易复发。治疗颇为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家选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68-176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中药对照组用托毒生骨汤内服,西药对照组用抗生素和窦道局部处理;治疗组在抗生素和窦道局部处理的同时给予托毒生骨汤内服。结果:中药对照组总有效率66.7%,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7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8%。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组发生于乳房的慢性非细菌性炎症疾病,以乳房肿块、脓肿和窦道、瘘管为主要表现,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中医外科内治法按照疾病初起、成脓、溃后3个不同阶段,确立消、托、补3个治疗原则,托法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疗法.该病以半阴半阳证最为常见.治疗上,阳证以清消为主,阴证以为温通为主,而对于半阴半阳证,托法则更为合适.从清托透邪法、托里透脓法、托里生肌法探讨托法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具体运用,治疗以托法为主,与他法联用,寓消于托,寓补于托.根据托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理论,在辨病辨证基础上,创立治疗成脓期和溃后期的"浆乳2号方",并结合临床病例对具体用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