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提升,抑郁、焦虑等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此类疾病属于中医“郁证”范畴。广义郁证范围较广,包括五脏之郁与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等,狭义郁证主要指由于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症状。王新志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对狭义郁证有较深刻的认识,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本病“六化、九的、十二状”的症状规律,认为基本病机为肝郁气滞,涉及脾、心、肾三脏,并将疾病过程分为肝期、肝脾期、心肝期、肝肾期4期,概括了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2.
<正>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临床以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意识活动减退和多种躯体症状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郁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与朱丹溪所倡六郁之说均属广义郁证。狭义的郁证是指情志不畅,郁怒伤肝,以致肝郁气滞,与广义的郁证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  相似文献   

3.
介绍王庆其教授运用《内经》相关理论辨治郁证的临床经验。认为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阴阳辨证,抑郁症属于阴证,焦虑症属于阳证;因郁证和脾的关系密切,提出了"情志相关性脾胃病"的理念,分为抑郁情绪相关性脾胃病、焦虑情绪相关性脾胃病和认知偏差相关性脾胃病三类;强调郁证的治疗遵循"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养心益肾的原则,自拟宣阳化痰开郁汤、栀子消虑汤、养心益肾定志汤临证加减治疗,并结合心理疗法,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4.
探讨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显性郁证与隐性郁证,狭义郁证与广义郁证等多种郁证形态。单纯郁证为情志性功能性疾病;病郁同存指郁证与器质性疾病或中医病证同时存在,又可分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显性郁证是指显现的七情变化所导致的临床容易辨认的郁证;隐性郁证指由并不显现的七情以及患者具有隐匿的郁证禀赋所导致的临床不易察觉的郁证。狭义郁证是指由情志不遂、气机郁滞病机所导致诸如脏躁、百合病、梅核气、失眠等单纯的、因郁所致的显性郁证;广义郁证除狭义郁证外,还包括病郁同存、因病致郁、隐性郁证等凡与情志不遂有关的疾病。探讨郁证的形态学,旨在更好地适应中医临床诊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中焦郁证,系指由气、湿、食、痰、火等(不含肿瘤与寄生虫)郁结中焦而致的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或胀满、呕吐、暖气、嘈杂吞酸、不思饮食等脾胃证候。因其病机皆与郁有关,病位居中焦,故名。笔者临证自拟解郁汤临症施治每获良效,略述之。一、中焦郁证的形成 1、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胃、功能失调,可致气郁不行,湿郁不化,食郁不消,此为中焦郁证之主要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触胃湿邪等皆可致伤肝、脾、胃而成中焦郁证。肝郁克脾、脾不升则胃不降;土壅木郁,气不行则湿不化;木郁土虚,脾不运则食  相似文献   

6.
赵炯恒从郁论治内伤杂病的学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承烈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868-870
赵炯恒主任中医师临证从郁论治内伤杂病,提出了肝失疏泄、思虑伤脾致肝脾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疏肝理脾是郁证的基本治法,及《伤寒论》四逆散是该法的代表方剂,并提出了“情胜疗法”是临床诊治活动中不可忽视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柴丽  徐航 《国医论坛》2010,25(5):5-5
<正>郁证,古谓之"郁",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均属广义之郁证,正如  相似文献   

8.
郁证浅析     
赵东 《北京中医》2008,(4):275-276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的“五郁”理论和金元四家,尤朱丹溪“六郁”说的学术溯源,解析了古今认识的演变对中医学“郁”的广义与狭义含义的影响,提出郁证是人体因各种内外因素,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行失调、结聚而不得发越的一系列证候之总括。  相似文献   

9.
<正> 郁证,是由于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的病证。郁证的形成,《证治汇补》提出“……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雪之侵淫,或酒食之积聚,而为留饮湿郁之候”。可见郁证有因外邪侵袭导致脏腑气机不通而成郁者,亦有因情志不遂、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所伤,导致阴阳气血失调而致郁者。从疾病形成的原因来看,郁证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如《医经溯洄集·五郁论》所说:“凡病之起也,多  相似文献   

10.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肝脾两脏五行乘侮关系出发,探讨郁证的发生与发展。认为两者虽功能不同,但都在调畅情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且二者存在密切的生理与病理关系,若木郁乘土、土壅侮木、土木不疏都将导致郁证内生。因此临床上从肝脾两脏五行关系着手,将郁证分为怒郁、思郁、忧郁三类,分别以疏肝解郁、清热除湿,理气疏肝、健脾化痰,行气解郁、益气健脾为治则,治疗湿热内蕴、痰气互结、肝脾亏虚型郁证,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11.
郁证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病因主要为情志失调与体质因素。情志失调指七情过极,刺激过久,超过人体调节能力而导致气郁、火郁、痰郁、热郁、湿郁、食郁、血郁中的一种或多种。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不同体质的患者对于郁证的易感性不同,人体在一种情志刺激下能否发病,不仅与该刺激的类型、刺激量有关联,更重要的是与人的体质有关。郁证患者的体质以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为主,以体质学说指导针刺治疗郁证,可纠正患者失衡的体质,针对郁证发病的基础,充分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朱吉祥教授认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养、气血失调为郁证的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心、调和气血为治疗郁证之大法,同时注重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防治兼备.  相似文献   

13.
朱吉祥教授认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养、气血失调为郁证的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心、调和气血为治疗郁证之大法,同时注重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防治兼备。  相似文献   

14.
刘贯华  张怀亮 《光明中医》2013,28(2):261+282
郁证,是一常见病,几乎见于临床各科,以致有"十病九郁"之说;且常并发于其他疾病之中,或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使病机复杂化,故治疗起来颇为棘手。张怀亮教授临证善治郁证,并提出了"风药治郁"的观点,认为风药具有调肝、散火、活血、理脾等作用,如巧妙配伍运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医学中,郁证是指由于精神情志异常变动而引起的以气机阻滞为核心病机的一类病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郁证泛指六淫外感、七情内伤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包括气、血、火、痰、湿等病邪壅塞气机所致病证;狭义则特指情志不舒、七情所伤而致气机郁滞的病证。关于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并载有属郁证  相似文献   

16.
郁证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东 《北京中医药》2008,27(4):275-276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的"五郁"理论和金元四家,尤朱丹溪"六郁"说的学术溯源,解析了古今认识的演变对中医学"郁"的广义与狭义含义的影响,提出郁证是人体因各种内外因素,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行失调、结聚而不得发越的一系列证候之总括.  相似文献   

17.
郁证性泛酸是指由七情内伤引起或参与引起的泛酸,可分为病郁同存与单纯郁证两种。病郁同存是指肝胃同病、肝胃不和,主要包括肝气犯胃与肝胃郁热;单纯郁证是指七情伤及肝心(脾)而表现出的相应证候。单纯郁证肝病泛酸或仅伴有少数肝经表现,或可伴有涉及多脏腑纷繁多样的躯体症状,后者多属隐性郁证或广义郁证。六郁也是郁证性泛酸的常见病机。郁证性泛酸有其临床特征,须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郁证性泛酸可见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疾病。  相似文献   

18.
<正> 郁证从肝论治,是因为诸郁基因相同,以肝为首。笔者就此略陈管见。一、郁证的病因病理郁证病因颇为复杂,多有“肝病多郁”、“郁病皆气”、“百病生于气”等说法,但总不离脏腑功能失调。如脾失健运,运纳失常;肺失宣降,通调失职;肝失疏泄,气机失畅;心失宣通,血脉失畅;肾失蒸化,温煦失养等。其中肝失疏泄最为关键。肝之疏泄关系到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流畅和诸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发挥,所以肝之疏泄失职,一方面可直接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使之不畅或不通,遂成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等。  相似文献   

19.
郁证发微(二十六)——郁证嘈杂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郁证嘈杂的病脉证治。从病证特点看,嘈杂具有郁证不定愁诉的特征;从病因病机看,嘈杂可因肝胃不和、肝气郁结化火、思虑伤及心脾以及七情内伤导致痰湿诸郁所引起;从治疗方药看,嘈杂可以疏肝理气解郁、健脾养心安神、行气开郁化痰甚至非药物情志开导方法进行治疗并获效。嘈杂不仅可见于脾胃病,也可见于郁证。郁证性嘈杂有单纯郁证及病郁同存之分,单纯郁证嘈杂为肝病、为心病、为Ⅱ类脾病(脾心病,属于郁证范畴),治疗但须从郁论治;病郁同存为肝胃同病,治疗需要调理脾胃与解郁并举。  相似文献   

20.
吕金仓 《河北中医》2012,34(12):1809-1811
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目前中医界通常意义上讲的郁证是指狭义郁证,即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胸脘痞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感为主要表现。笔者综合历代医家论述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将郁证含义扩大总结为:郁者,不畅达之谓也,凡一切正气不达、邪气留止之状态皆为郁,郁证包含神郁、形郁、天人之郁三大类,内容涵盖人生诸病,详论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