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半夏作为临床最常用的药材之一,不可忽视其毒性对临床使用的影响。而炮制作为有毒中药临床使用前常用的降毒、解毒手段,主要影响药材中的相关成分的量(增加或减少)。虽然目前对半夏药材中的毒性成分(主要指半夏生物碱类物质)还存在争议,但更多的文献支持半夏中含有的草酸钙针晶、凝集素蛋白是其主要毒性成分,二者对半夏药材引起炎症作用和刺激性作用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研究手段的深入、研究角度的拓展,有关炮制对半夏解毒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也在不断的深入。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半夏解毒的机制与通过炮制可降低毒性成分的量、炮制中使用的相关辅料成分可抑制多种炎症介导因子等有密切关系。但也应注意某些炮制辅料如白矾可引起铝残留造成新毒性等问题,同时还应注意炮制工艺条件、药材产地与其他药材合用等对半夏毒性的影响。该文旨在通过对半夏药材毒性成分和不同解毒方式、机制相关文献的整理、归纳、分析,提供相关文献数据支撑,为进一步开展半夏毒性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白矾作为临床常用的矿物药,采用煅制法炮制成枯矾,可降低其不良反应,并增强“收湿敛疮”等疗效。为保证白矾生制品饮片的质量及临床疗效,通过查阅本草典籍中有关白矾的记载,进行白矾的本草考证,理清白矾炮制的历史沿革;并采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数据等检索工具对白矾的现代炮制工艺、炮制原理及质量控制研究进行检索,整理出白矾近现代炮制研究的基本情况。可为白矾的相关研究提供文献参考,也让后续的实验研究有据可依。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决明子源流考证、古籍研究、古今文献毒性记载、临床不良反应及近年来相关实验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初步总结了与决明子安全性相关的临床病例特点及影响因素,发现决明子安全风险主要在于以乏力、纳差、厌油,尿黄如浓茶水样,大便灰白为主要临床特点的肝肾系统损伤、以腹泻、腹胀、恶心、大便松软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消化系统损伤、以阴道流血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生殖系统损伤,以口舌发麻、皮肤瘙痒、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喘憋、口唇紫绀为主要临床特点的过敏反应临床不良事件亦有报道,并从急性毒性实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实验等毒性机制的实验报道方面对决明子有毒成分进行了毒理研究。危险因素可能包括患者因素,配伍因素和医师因素。医师用药应该严格遵守药典规定,注意合理配伍,用量要适当,用法要正确,炮制要恰如其分,控制其用量为15 g以内避免超量服用,严格控制疗程,避免长期用药引起的蓄积中毒。同时,临床医生要注意留心最新研究进展,更新知识结构,从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及药物信息等大量文献信息中快速找到最新的、有用的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评价、判断,建立中药情报信息库,要有预警意识,加强不良反应的防控。笔者建议应规范决明子临床用药,避免非医嘱误食误用或过量服用,临床医师开具处方用法用量方应严格遵照药典推荐,并于临床中注重安全信号积累,同时加强毒性物质基础、毒性机制研究,在充分发挥决明子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了白矾、白矾炮制中药及其水煎剂中的铝含量,以及在小鼠血、脑内的分布。方法:用铬天菁显色法测定了白矾、白矾炮制中药及其水煎剂中铝含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血、脑铝含量。结果:白矾中的铝含量与白矾炮制中药及其水煎剂相比都是最高的;各药按照铝含量相同的剂量给药后,小鼠血、脑内的铝分布情况相似。结论:白矾、白矾炮制中药中的铝在小鼠血、脑中的分布与给铝量有关,白矾炮制中药不促进其中铝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了白矾、白矾炮制中药及其水煎剂中的铝含量,以及在小鼠血、脑内的分布。方法:用铬天菁显色法测定了白矾、白矾炮制中药及其水煎剂中铝含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血、脑铝含量。结果:白矾中的铝含量与白矾炮制中药及其水煎剂相比都是最高的;各药按照铝含量相同的剂量给药后,小鼠血、脑内的铝分布情况相似。结论:白矾、白矾炮制中药中的铝在小鼠血、脑中的分布与给铝量有关,白矾炮制中药不促进其中铝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了白矾、白矾炮制中药及其水煎剂中的铝含量,以及在小鼠血、脑内的分布。方法:用铬天菁显色法测定了白矾、白矾炮制中药及其水煎剂中铝含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血、脑铝含量。结果:白矾中的铝含量与白矾炮制中药及其水煎剂相比都是最高的;各药按照铝含量相同的剂量给药后,小鼠血、脑内的铝分布情况相似。结论:白矾、白矾炮制中药中的铝在小鼠血、脑中的分布与给铝量有关,白矾炮制中药不促进其中铝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周国梁  宿树兰  华永庆  余黎  朱悦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24):8263-8272
综合分析国内外雷公藤研究相关文献,对雷公藤临床不良反应及肝毒性表现进行表述和总结,分析肝毒性产生的机制。通过雷公藤配伍单味中药、有效化学成分及中药复方及炮制加工降低肝毒性进行归纳,并分析其降低毒性机制,从而明确雷公藤肝毒性研究现状及不足,并进一步对雷公藤药材及成分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雷公藤药材研究发展及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苍耳子的功效、古今文献毒性记载及近年来相关毒性实验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初步总结了与苍耳子安全性相关病例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苍耳子肝肾损伤是其主要安全风险,神经毒性及心脏毒性临床不良事件亦有报道但目前动物实验研究较少;外用或者内服自采未经炮制的苍耳子导致皮肤反应病例时有发生,严重者引起剥脱皮炎。笔者建议规范临床用药,避免患者轻信偏方使用未经炮制的药材,临床医师严格按照药典推荐用法用量处方,并注重安全信号积累,同时加强毒性物质基础、毒性机制和增效减毒等研究,充分发挥疗效同时减少苍耳子临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柴胡皂苷对肝脏的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介绍柴胡皂苷对肝脏功效与肝毒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对柴胡皂苷近5~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21篇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研究认为柴胡皂苷是柴胡发挥疏肝解郁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过程中亦逐渐认识到柴胡皂苷具有肝脏毒性,其肝损伤机制与途径主要与多途径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柴胡的毒性研究及毒性物质的安全控制需在其功效表达和功效物质分离与控制过程中进行,才能提出切合柴胡临床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预警方案和早期诊疗措施,保证其临床用药安全,科学应对国内外有关柴胡毒性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药子的安全性评价与风险控制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为民  张力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7):2355-2359
本研究从源流品种考证、古今文献毒性记载及近年来相关毒性实验研究等方面对有关黄药子及口服制剂安全性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分析,初步归纳了与黄药子安全性相关病例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安全性相关最新研究结果,并提出积极开展相关制剂的上市后评价、规范临床使用和进一步加强毒性的物质基础、毒性机制和增效减毒等研究是有效控制药物风险,充分发挥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国内公开发表的牛黄解毒片(丸)相关不良事件个案病例报告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整理、统计分析,认为导致牛黄解毒片(丸)的安全性相关因素主要为不合理用药和药物因素,并基于此,提出风险控制建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进一步评价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上市后扩大用药人群范围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安全性。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开放、非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于2013年6月—2014年12月,在82家临床单位开展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研究。完成病例入组6 300例,试验中,共观察记录到29例次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为0.46%,其中约86.21%(25例次)的ADR为轻度,表现为一过性,无需干预即可缓解或消失;13.79%(4例次)为中度,头痛2例次,头晕1例次,皮疹1例次;未见重度不良反应。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安全性研究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均为前期已知不良反应或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13.
痔痛安中玄明粉和枯矾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新药痔痛安洗剂中有粉和枯矾进行测定。方法 用重量法及EDTA络合滴定法对玄明粉和枯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玄明粉的平均回收率为101.0%,RSD为0.7%,枯矾的平均回收率为98.2%,RSD为1.2%。结论 本法方法简便,重复性好,能有效的控制本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改进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防止差错事故,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确保患者安全.方法:对照《 2009 一2010 年患者安全目标》改进手术室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完善细节管理,认真督导执行.结果:手术室不良事件2009 年6起,2010 年1起,极大地降低或消除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 通过对照应用"患者安全十项目标",可使医疗护理质量和服务得到持续改进,手术室管理更为完善,真正将患者安全落在了实处.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 for rational drug use by retrospectively reviewing oxaliplatin induced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 reports in Beijing area in recent 7 years and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dverse reactions. METHODS Oxaliplatin induced adverse effect reports received by Beijing Municipal Drug Adverse Reaction Monitoring Center from January 1,2009 to December 31, 2015,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Forty-one serious ADR reports were related with oxaliplatin, with one case evaluated as irrelevant,which accounted for 9.36% of the total reports. The 14 male and 26 female cases were reported, with an average age of (56.21??12.85) years old. One case occurred at the first cycle of chemotherapy and 14 cases did not occur at the first cycle. The occurrence time of the rest 25 cases was not clear. The manifestations of oxaliplatin induced adverse effect usually presented as systemic symptoms. The ADR onset was 0.5 min to 59 d after drug infusion which caused 2 cases of death, 1 case of sequelae, 9 cases of delayed disease duration, and 28 cases of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CONCLUSION Careful monitoring is suggested especially for elderly people during oxaliplatin infusion. Attention is advised for patients requiring multi-cycles of chemotherapy, especially when they started a new round of treatment. Extending infusion time as well as using antihistamines and corticosteroids are believed to be effective to decrease the risk of ADR. Treatment plan needs to be modified by evaluating patients' adverse effect. The decision of dose reduction or withdrawal is to be made, if neede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drug us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引起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308例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抗微生物药品种较多有66个,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结论:抗微生物药的使用范围广,以新型抗微生物药为主,不合理用药情况严重。应重视抗微生物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的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情况,并总结其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中药注射剂处方5 013张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统计分析其不合理用药发生情况,记录不合理用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发生不良反应的处方所涉及患者一般资料,探索影响中药注射剂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并总结合理用药对策与不良反应防治措施。结果:本研究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中药注射剂处方295张(5.88%);不合理用药情况中占比前3位的为超适应证用药(34.24%)、超剂量、超浓度或过快滴注(28.81%)、超疗程用药或无医嘱下长期用药(17.97%);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51例(17.29%),最为多发的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系统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0岁、合并用药是导致使用中药注射剂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OR=34.106,P=0.000;OR=4.952,P=0.004)。结论: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现状较为普遍,临床应加大管理力度,促使临床依据中医辨证的理论严格掌握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使用范围,保证中药注射剂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临床实例出发探讨甲氨蝶呤(MTX)导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上报的109例有关MTX的药品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9例ADR中,男性64例,女性45例,年龄2-77岁,平均年龄(20.26±16.45)岁.静脉滴注98例,口服...  相似文献   

19.
Tea tree (Melaleuca alternifolia) essential oil is widely used as an antiseptic. It mainly consists of monoterpenes with terpinen-4-ol as the major constituen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iew literature on safety data about tea tree oil and to assess its safety by investigating 159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possibly caused by the oil, reported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from December 1987 until September 2021. To extract these data, VigiBase, the WHO global database of individual case safety reports maintained by the Uppsala Monitoring Centre (UMC), was used. All cases were categorized and analysed and 16 serious cases further assess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ea tree oil should never be administered orally, as it can lead to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pression and pneumonitis. Applied topically, skin disorders may occur, especially when the oil had been exposed to light or air. This yields monoterpene oxidation products, being potent skin irritants. Tea tree oil stored under appropriate conditions and not exceeding the expiration date should be considered safe to use by non-vulnerable people for non-serious inflammatory skin conditions, although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contact allergies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总结临床中药不良反应工作经验,查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服药病人机体因素、药物因素、使用不当因素等方面。结论: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认真研究,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