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观察推拿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行为学、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酪氨酸激酶受体C(tyrosine receptor kinase C,TrkC)表达的影响,研究推拿修复坐骨神经损伤的机理。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推拿组,采用大鼠坐骨神经夹持损伤法于右侧股骨中段下方夹持神经进行造模,7天后进行推拿干预,共20次。干预10次、20次后,分别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functionalindex,SFI)、斜板试验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再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腹角NT-3、TrkC的表达情况,最后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行为学检测提示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明显降低,在推拿干预后,斜板试验明显升高,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P〈0.05);SFI有一定程度恢复,负值较模型组、模型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及推拿组脊髓NT-3、TrkC表达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NT-3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更高。结论中医推拿可以改善神经损伤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可能是通过促进NT-3及其受体TrkC的表达,发挥抑制细胞凋亡,促神经元存活的作用,最终实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联合电针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DPN)坐骨神经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制备DPN大鼠模型,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BMSC组、电针加BMSC组。电针组取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行电针治疗。 BMSC组尾静脉注射BMSC细胞悬液,电针加BMSC组联合电针和BMSC移植治疗。造模14天后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坐骨神经中NGF和NT-3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BMSC组和电针加BMSC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增高( P<0.01),坐骨神经中NGF和NT-3 mRNA表达显著增加( P<0.01)。其中电针加BMSC组较电针组和BMSC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更为显著,坐骨神经NGF和NT-3 mRNA表达显著增高( 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电针促进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功能恢复作用优于单独治疗组,其机制可能与联合治疗协同促进NGF和NT-3等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中髓鞘相关糖蛋白(myelinassociated glycoprotein,MAG)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神经夹持损伤的方式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SFI)及热痛阈检测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脊髓内MAG表达情况,进而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在基本功能改善方面,与模型组及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P〈0.05)大鼠右后腿感觉及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及电针组MAG表达均比正常组高(P〈0.05),但电针组治疗1、2个疗程后,MAG表达明显降低,越来越接近正常组。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发现,电针能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一般状况,电针组大鼠脊髓中MAG的表达明显降低,说明电针能抑制脊髓中抑制性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DPN)模型坐骨神经中神经调节蛋白1(Nrg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bB2)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普通针刺组、电针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实验DPN大鼠模型,造模后14天检测各组血糖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坐骨神经Nrg1和ErbB2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和普通针刺组血糖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普通针刺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高(P<0.01),坐骨神经Nrg1和ErbB2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其中电针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电针可通过上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坐骨神经Nrg1和ErbB2 mRNA表达,促进施万细胞生存,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坐骨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行为学、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C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神经夹持损伤的方式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通过SFI指数、BBB评分观察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与电针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内TrkC表达情况,进而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1)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电针组大鼠SFI指数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电针组大鼠BBB评分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3)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TrkC平均光密度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通过提高神经生长因子高亲和力受体TrkC的释放,促进神经元生长、分化和成熟,最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推拿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MAP-2、NF-M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推拿组,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通过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进行手法干预;观察各组大鼠斜板实验评分变化及L3-L5脊髓内MAP-2、NF-M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斜板实验评分低于正常组,NF-M、MAP-2积分光密度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大鼠斜板实验评分、NF-M、MAP-2积分光密度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大鼠斜板实验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推拿组NF-M、MAP-2积分光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可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大鼠MAP-2、NF-M表达,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炎症反应及损伤组织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5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BMSCs组与联合组,各10只,除正常组、模型组外,其他各组于SCI后1周开始给予电针、BMSCs或联合治疗,共干预12周,治疗后第4、8、12周通过BBB评分评价各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经由Western-blot定量检测损伤脊髓组织白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治疗后第4、12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第4、8、12周BBB评分,第4、12周BDNF、NGF表达水平均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电针组、BMSCs组、联合组大鼠第4、8、12周BBB评分,第4、12周BDNF、NGF表达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 0. 05);联合组不同时间点BBB评分、BDNF、NGF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电针组、BMSCs组(P0. 05);电针组、BMSCs组、联合组第4、8周IL-6、TNF-α、IL-1β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 05)。结论:电针联合BMSCs移植可能通过抑制SCI大鼠炎症反应,增强损伤脊髓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以促进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环跳”“足三里”穴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及糖化终产物(AGEs)受体(RAGE)mRNA表达的影响,旨在揭示针刺促进损伤坐骨神经再生修复的机制。方法:选用30只雄性Wistar大鼠经左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成血糖高于16.7mmol/L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制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弥可保组和电针组;另选8只体重、鼠龄相匹配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中,记录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血糖等,治疗16周后测定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RAGE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神经传导速度慢,说明周围神经损伤;电针组、弥可保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所提高(P〈0.01),且电针组优于弥可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RAGE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强(P〈0.01),电针组及弥可保组大鼠坐骨神经RAGEmRN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且电针组低于弥可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RAGEmRNA的异常表达,减轻AGEs对坐骨神经的损伤,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起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行为学和神经丝蛋白M(NF-M)的角度,探讨推拿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起效机制。方法采用夹持法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推拿组,以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进行干预,通过斜板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L3~L5脊髓内NF-M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大鼠斜板实验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推拿治疗后斜板实验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提高,并在治疗20天后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及推拿组NF-M免疫组化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推拿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拿治疗坐骨神经损伤可能是通过提高神经元骨架蛋白NF-M在脊髓内的表达,从而促进轴浆运输功能的恢复,促进神经元的存活,最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推拿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行为学、NT-3、TrkC的影响,探讨推拿促进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夹持损伤模型,通过斜板实验、BBB评分观察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推拿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腹角NT-3、TrkC的表达情况,最后统计比较各组差异。结果: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行为学检测提示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明显降低,在推拿干预后,斜板试验、BBB评分明显升高,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及推拿组NT-3、TrkC表达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推拿组NT-3表达与模型组相比也有显著差异,推拿组更高。结论:中医推拿可以通过促进NT-3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C的表达,发挥抑制细胞凋亡,促神经元存活的作用,最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麝香注射液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为临床提供电针、麝香注射液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手术造成清洁级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电针组、麝香注射液组、电针加麝香注射液组、和模型组,分别在治疗4、8、12周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判断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电针组、麝香注射液组以及电针加麝香注射液组SFI和MNCV的恢复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其中电针加麝香注射液组优于电针组或麝香注射液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麝香注射液均能促进损伤神经的功能恢复。它们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是一种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蒙药珍宝丸对大鼠坐骨神经错夹损伤的影响,评价蒙药珍宝丸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通过钳夹造成损伤模型,随机分成2组,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给药组灌胃珍宝丸混悬液(2ml/100g),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2ml/100g),共灌胃3周。术后第2周和第4周通过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ction index,SFI)、组织形态学及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蒙药珍宝丸对损伤坐骨神经的影响。结果:术后2周和4周实验组大鼠Sn值均显著高于时照组,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髓鞘厚度都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以及组织中IL-18、IL-1β和cleaved caspase-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雌性SD大鼠,所有样本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12只、模型组(Model组)12只及夹脊电针组(EA组)12只,共3组。每组大鼠再按两个时间点分为3天组与7天组。夹脊电针组每日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运动功能通过BBB评分法测定;经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IL-18、IL-1β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中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结果:Sham组大鼠未见明显运动功能障碍,而Model组大鼠造模后运动功能障碍明显,3天、7天BBB评分均明显降低,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大鼠术后BBB评分,在3天、7天较术前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形态正常,而Model组3天时大鼠脊髓组织可见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炎性反应明显,3天、7天时脊髓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夹脊电针治疗后可见组织结构趋于完整,炎性细胞及胶质细胞减少。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可以明显看出有一小部分IL-18、IL-1β表达,在3天、7天节点中处于稳定状态。在3天、7天节点中,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IL-18、IL-1β表达出现升高情况,相较于Sham组情况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EA组大鼠脊髓组织中IL-18、IL-1β的表达均较治疗前减少,在7天节点中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Sham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可以见到少量的cleaved caspase-1呈阳性表达,在3天、7天节点表达情况稳定。在3天、7天节点中Model组大鼠脊髓组织cleaved caspase-1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有明显的变化,且呈现升高的趋势,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大鼠在经针刺治疗后,其脊髓组织中cleaved caspase-1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与Mode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电针能够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IL-18、IL-1β、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从而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联合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有关机制。方法:先取4只雌性SD大鼠的嗅球进行OECs培养纯化。健康雌性SD大鼠90只,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嗅鞘细胞移植组、电针组、电针与嗅鞘细胞移植联合组,每组1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脊髓完全横断损伤模型。嗅鞘细胞移植组将原代培养12d的嗅鞘细胞悬液行伤区脊髓内注射;电针组于造模后1d进行电针刺激督脉穴、体穴;电针与嗅鞘细胞移植联合组在嗅鞘细胞移植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空白组、对照组正常饲养观察。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d、1周、2周、3周、5周、9周,应用改良的BBB评分法评价治疗前后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状况;分别于造模后2周、3周、5周、9周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动态检测脊髓损伤区BDNF表达的变化。结果:1BBB评分:术后3周前造模各组评分均为0;从3周开始,造模各组大鼠均有部分神经功能恢复,且治疗各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9周时,治疗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电针与嗅鞘细胞移植联合组高于嗅鞘细胞移植组、电针组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BDNF表达的变化:2周时造模各组无明显差异;3、5、9周时治疗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与嗅鞘细胞移植联合组3、5、9周与同时间点嗅鞘细胞移植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嗅鞘细胞移植通过增高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表达,从而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