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番泻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邬秋萍  王祝举  付梅红  唐力英  赫炎  方婧  龚千峰 《中药材》2007,30(10):1250-1252
采用反复的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从番泻叶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Tinnevellin glycoside(Ⅰ)、异鼠李素-3-O-β-龙胆二糖苷(Ⅱ)、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Ⅲ)、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山柰酚(Ⅴ)、芦荟大黄素(Ⅵ)、D-3-O-甲基肌醇(Ⅶ)、蔗糖(Ⅷ)。结论:化合物Ⅲ、Ⅶ、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掌叶大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庆  覃永俊  苏小建  罗伟生 《中草药》2009,40(4):533-536
目的 研究掌叶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结果 从掌叶大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过氧化麦角甾醇(Ⅰ)、β-谷甾醇(Ⅱ)、大黄酚(Ⅲ)、大黄素甲醚(Ⅳ)、大黄素(Ⅴ)、芦荟大黄酸(Ⅵ)、大黄酸(Ⅶ)、反式1,2-二苯乙烯(Ⅷ)、反式桂皮酸(Ⅸ)、没食子酸(Ⅹ)、丹叶大黄素(Ⅺ)、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β-D-葡萄糖苷(Ⅻ)、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ⅩⅢ)、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ⅩⅣ)、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ⅩⅤ).结论 其中化合物Ⅰ、Ⅱ、Ⅷ、Ⅸ和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夜交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夜交藤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方法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测试鉴定结构.结果:13个化合物分别是:大黄酚(Ⅰ)、大黄素甲醚(Ⅱ)、大黄素(Ⅲ)、芦荟大黄素(Ⅳ)、大黄酸(Ⅴ)、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Ⅵ)、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Ⅶ)、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Ⅷ)、新丁香色原酮(Ⅸ)、芹菜素(Ⅹ)、胡萝卜苷(Ⅺ)、β-谷甾醇(Ⅻ)、硬脂酸(Ⅻ).结论:以上化合物中,Ⅰ、Ⅳ~Ⅵ、Ⅷ~Ⅺ、ⅩⅢ共9个化合物是首次从夜交藤中得到.  相似文献   

4.
巴天酸模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涌  罗建军  李冲 《中药材》2013,(1):57-60
目的:研究巴天酸模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的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巴天酸模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2)、大黄素甲醚(3)、大黄素(4)、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5)、高丽槐素(6)、高丽槐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9)、2-O-甲基肌醇(10)、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11)、酸模素-8-O-β-D-葡萄糖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6、7、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毛脉酸模的化学成分研究(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毛脉酸模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毛脉酸模乙醇提取物的6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出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酸模素(Ⅰ)、大黄素(Ⅱ)、6-羟基芦荟大黄素(Ⅲ)、6'-乙酰基-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Ⅳ)、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Ⅴ)、白藜芦醇(Ⅵ)、9,9'-双蒽酮-2,2'-二甲基-5,5'-二(β-D-吡喃葡萄糖)-9,9',10,10'-四氢-4,4'-二羟基-10,10'-二羰基(Ⅶ)、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Ⅷ)、白藜芦醇-3-O-β-D-葡萄糖苷(Ⅸ)、芦丁(Ⅹ).结论 化合物Ⅶ经文献检索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模苷A(rumoside A).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酸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Ⅷ、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牡丹花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牡丹花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牡丹花瓣的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1H-NMR和13C-NMR、MS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柯伊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2),二氢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野漆树苷(5),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7),芹菜素(8),山柰酚(9)。结论:化合物1、3、5、7均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野艾蒿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野艾蒿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野艾蒿中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鉴定分别为山柰酚( kaempferol,1)、芒柄花素(formononetin,2)、异鼠李素(isorhamnetin,3)、洋芹素(apigenin,4)、苜蓿素(tricin,5)、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6),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9),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0),山柰酚-3-O-芸香糖苷(11).结论 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假奓包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宪  张元媛  陈晟  赵敏  张璐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1):1435-1438
目的:对假奓包叶Discocleidion rufescens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聚酰胺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首次从假奓包叶的叶中分离了15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蒲公英赛醇(3),β-谷甾醇(4),胡萝卜苷(5),东莨菪内酯(6),芹菜素(7),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10),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1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2),没食子酸(13),穗花杉双黄酮(14)和肌醇(15)。结论:化合物1,2,8,11,13,15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蒽醌类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巴天酸模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J  Xia ZT  Zhou GR  Zhang LL  Kong LY 《中药材》2011,34(6):893-895
目的:研究蓼科酸模属植物巴天酸模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巴天酸模根部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巴天酸模根部共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酸模素(1)、酸模素-8-O-β-D-葡萄糖苷(2)、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3)、大黄素-6-O-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5)、1,3,5-三羟基-7-甲基蒽醌(6)、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巴天酸模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藏紫菀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藏紫菀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大孔树脂和Sephadex LH-20柱等进行分离纯化,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1)、香草酸(2)、异鼠李素(3)、山柰酚(4)、槲皮素(5)、大波斯菊苷(6)、槲皮素3-O-(6″-O-E-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芦丁(8)、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正丁酯(9)、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0)。结论除化合物8以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紫菀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国艳  吴弢  林平川  侴桂新  王峥涛 《中草药》2003,34(10):875-876
目的 研究紫菀Aster tataric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菀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菀酮(shionone,Ⅰ)、木栓酮(friedelin,Ⅱ)、麦木栓醇(epi—friedelanol,Ⅲ)、蒲公英萜醇(taraxerol,Ⅳ)、β-谷甾醇(psitosterol,Ⅴ)、豆甾醇(stigmasterol,Ⅵ)、胡萝卜苷(daucosterin,Ⅶ)。结论化合物Ⅳ、Ⅴ、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2.
对4种川紫菀及紫菀进行了祛痰镇咳的药理作用比较,结果表明4种川紫菀均具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与相同剂量的紫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高文远  张蓉  贾伟  潘力佳  卢宾  郑宗玉  段宏泉 《中草药》2003,34(10):953-954
目的 建立紫菀中紫菀酮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方法 外标法,Zorbax C8色谱为固定相,100%乙腈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0nm,流速为1.0mL/min。结果,紫苑酮线性范围为449.8~498μg/mL(r=0.9999 n=7),平均回收率为98.10%,RSD=1.44%(n=3)。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紫菀酮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紫菀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紫菀 Aster tataricu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菀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菀酮(1)、木栓酮(2)、表木栓醇(3)、蒲公英萜醇(4)、β-谷甾醇(5)、豆甾醇(6)、对羟基肉桂酸十六烷酯(7)、11-hydmxy-10,11-dihydro-euparin(8)和lachnophyllic acid(9).结论:其中化合物9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7、8为首次从紫菀属中分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紫菀Astertataricus L.f.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菀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菀酮(1)、木栓酮(2)、表木栓醇(3)、蒲公英萜醇(4)、β-谷甾醇(5)、豆甾醇(6)、对羟基肉桂酸十六烷酯(7)、11-hydroxy-10,11-dihydro-euparin(8)和lachnophyllic acid(9)。结论:其中化合物9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7、8为首次从紫菀属中分得。  相似文献   

16.
缘毛紫菀亲水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缘毛紫菀的亲水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大孔树脂和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运用波谱法(IR,UV,MS,1H-NMR,13C-NMR)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缘毛紫菀(Aster souliei Franch)全草的稀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飞蓬苷(2),芦丁(3),陈皮苷(4)和dipsacoside B(5)。结论化合物2和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正交实验研究紫菀中紫菀酮的最佳提取条件。方法利用微波辅助加压溶剂提取法提取紫菀中紫菀酮,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微波提取条件(包括溶剂、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料液比)对紫菀中紫菀酮的影响。采用HPLC检测紫菀酮的含量,其中色谱柱:Spherisorb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98∶2);流速:1.0 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为200 nm。结果溶剂使用体积分数为80%乙醇,提取时间为30 min,提取次数为3次,料液比为1∶20时,提取率最佳。结论采用本实验方法提取紫菀中紫菀酮具有效率高,时间短,所需温度低以及绿色环保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灰枝紫菀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从灰枝紫菀全草中分得7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波谱方法确定为β-谷甾醇,β-香树素,胡萝卜甙,菠甾醇,豆甾烷醇,3β-羟基-20,24-二烯达玛烷,以及用晶体衍射确定了表木栓醇的结构。除菠甾醇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9.
紫菀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 :研究中药紫菀Aster tataric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 ,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紫菀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 9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槲皮素 (quercetin ,I)、山柰酚 (kaemferol,Ⅱ )、大黄素 (emodin ,Ⅲ )、大黄酚 (chrysophanol,Ⅳ )、大黄素甲醚 (physcion ,V)、苯甲酸 (benzoicacid ,Ⅵ )、对羟基苯甲酸 (p-hydroxy bezoicacid ,Ⅶ )、咖啡酸 (E-caffeicacid ,Ⅷ )、阿魏酸二十六烷酯(E-ferulic acid hexacosyl ester,Ⅸ )。结论 :化合物Ⅳ ,V ,Ⅵ ,Ⅶ ,Ⅷ ,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ITS2和rbcL序列对来自不同地理环境的缘毛紫菀Aster souliei及狭苞紫菀A. farreri进行分子鉴定。方法 以ITS2和rbcL的特异性引物,扩增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的ITS2和rbcL的序列并测定,运用MEGA7.0软件进行多重比对分析和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构建邻接法(neigbor-joining,NJ)系统发育树。结果 ITS2序列在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的变异位点较rbcL序列丰富,且种间与种内的变异位点数无交叉;ITS2序列的NJ树可将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样品进行有效区分,而rbcL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无法使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样品得到有效的区分;ITS2及rbcL序列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缘毛紫菀之间的遗传距离很近,而狭苞紫菀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结论 ITS2较rbcL序列更适合用于不同产地的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样品的鉴定;狭苞紫菀的种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