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6):F0003-F0003
吴仪副总理在今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特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我们现在讲如何治病,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我以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上工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我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可以先选几个中医院进行试点探索。  相似文献   

2.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发生、发展、转归和预防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近年来心身疾病的范围不断扩展,其已扩展到凡是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有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疾病都属心身疾病[1]。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相当复杂[2],疾病一旦形成,大都病程持久、累及多器官、疗效差、致残率高、治愈率低。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疾病症状和延缓病程,不能根本治愈,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3]。心身疾病的预防在医学实践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当前心身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的意义。1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思想中医早在20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中,有很多疾病预防及养生保健的思想。这为心身疾病的预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对当前心身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1.1防病重于治病的思想“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这是《内经》的主导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的思想对于心身疾病的预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2重视精神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中医认为精神因素在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浅释中医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随着当今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现出来,所以很有必要将"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4.
蒋春波  孙伟 《中医药学刊》2008,26(2):398-399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目前临床工作和理论研究的重心逐渐由“治已病”向“防未病”方向转变,补肾在“治未病”、在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上有着重要意义。“治未病”以扶正为关键,扶正以“平补肾气”为要点。现代实验研究也表明,补肾中药能改善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多环节多途径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涵义,符合现代医学发展模式从“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的转变需要。然而,目前我国治未病模式主要分为“临床型”“科研型”“探索型”,各为体系,存在缺乏统一规范、理论与实践结合滞后等诸多问题,如何有效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进一步探索有效管理模式,对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健康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导预防、保健、养生的重要理论思想,涵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倡导人们重视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在未生病之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疾病发展,疾病痊愈后防止病情复发。“治未病”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和崇尚自然的社会理念,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同时对中医防治皮肤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既是传统、先进的医学预防思想,又是现代、全新的预防医学课题。中医一贯主张“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故有“上工治未病”之说。自《黄帝内经》以来的2000多年中,众多医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理论核心,其内涵的实质是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避免和减轻疾病对人类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自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来,相继推行“治未病”科建设,印发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大力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医“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等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医预防保健的思维模式,而健康管理是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评估、干预与随访跟踪的全过程。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法,从历史源流、思想内涵、指导思想及关键策略与技术等方面对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进行了深入对比剖析,发掘了中医“治未病”在理论层面和综合调理手段上优势更为明显,而现代健康管理在应用流程与技术方法更为先进;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对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追求,强调整体医学观念及对影响健康之“因”的关注,且在理论与实践、核心理念及技术方法上存在可能融合点。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未病-未传-未复”阶段性监测-评估-干预应为中医健康管理的主导思路,当前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亚健康、体质偏颇、慢性病等人群的健康管理(预防、治疗及康复干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医健康或疾病风险监测与评估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贾立群 《北京中医》2008,(6):410-41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治未病”思想这一超前理念在疾病预防医学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人类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中医药在预防癌症发生、转移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医“治未病”在恶性肿瘤预防领域中的作用,可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预防癌症的发生;第二阶段,阻断癌前病变的发展,预防癌变:第三阶段,预防癌症的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的进步,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对预防保健更加重视。反映中医药优势特色的重要理论-“治未病”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而“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以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之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谈谈“治未病”理论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前贤“治未病”法内容有三:一指未病先防;二指既病防变;三指病后防复。简而言之,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不仅是一种预防思想,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治疗思路。笔者将“治未病”理论运用于肿瘤临床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下面结合临床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旴江医家喻昌临证见微知著,整体审察,不但主张“先议病后用药”,同时善于“治未病”。挖堀、分析喻昌“治未病”思想,认为未病之时,应当重视预防养生;既病防变之时,早治疗及时顾护可能受影响的脏腑组织;愈后防复,则以调养为主,防止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治未病探略黑龙江中医学院王历《内经》“不治巳病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在《伤寒论肿得以兔分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讲谓。治未病”可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来病防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已病防变,即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中医“治未病”的思路探讨车前子的新功用;方法通过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进行阐述,根据部分现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以车前子现代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研究车前子在预防和保健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结果及结论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路,车前子在健康医学体系中有广泛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与政策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就是从疾病模式向健康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应成为我国当前的一种基本卫生方略.但目前我国中医研究资源分配不合理,治未病研究投入严重不足.文章认为,治未病从“心”开始是人类疾病的重要特点,调神是治未病的重要内涵,可是大多数中医院却没有设置心理科室,心理学专业人才进入医院遭遇政策瓶颈.中医治未病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但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资格、相关保健品和保健器械生产都亟待规范管理,因此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需要相应的政策性支持.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世界范围内生活方式疾病不断上升,医疗费用不堪重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1世纪的医学重心已经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治未病”思想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迄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这一伟大思想的意义就是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如何从被动治疗,转为主动预防;从坐等在医院诊治“已病”病人,转向深入社区对“未病”人群进行疾病预防等健康教育、“已病”人群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建立健康档案等健康管理,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最早的阐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新的健康隐患,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着重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学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与潜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掘和探索,从而使中医中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非健康非疾病的“第三状态”,是由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属于中医学的“未病”范畴。如若不及时干预治疗,进一步发展会形成多种疾病,甚至导致心脑血管、肿瘤等严重疾患。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该思想正符合现代预防医学诊治亚健康状态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