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计算机对62种古籍中用针灸治疗疔疮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本证共涉及文献84条,穴位46个,总计124穴次。常用穴位及其次数如下,患部40,合谷5,委中5,肩井5,足三里4,曲池3,骑竹马穴3,束骨2。常用经络及其次数如下,大肠8,膀胱7,胆7,胃4,小肠4。常用部位及其次数如下,上背10,腿阳10,头8,手背7,臂阳6,足背4,臂阴4。各种针灸方法的穴次为,刺血39,灸38,针12(其中针刺结合外敷11,泻1),火针1,烙法1,热熨1,蜡疗1。对文献及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古代针灸治疗本证有以下特点。循经取穴治疗本证以阳经为主,阳经穴与阴经穴之比为4∶1,因为本证…  相似文献   

2.
运用电脑对93种古医籍中用针灸治疗瘾疹的内容进行统计.治疗本证共涉及文献29条,穴位25个,计55穴次.常用穴位为曲池,肩髃,天井等.常用经络为大肠经,心包经,三焦经和胆经.常用部位为臂阳,手背,腿阳,臂阴和手掌.对文献及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古代针灸治疗本证多取大肠经、心包经和三焦经穴,多取关节部、上部、阳面和末部穴位.  相似文献   

3.
“左病治右”法是“左病治右、右病治左”法的简称,它是《内经》中重要的针灸治疗原则,也是外治法中的重要方法。《内经》中“左病治右”针刺法具体体现于“巨刺”及“缪刺”二法之中。《针灸甲乙经》中有近十种疾病采用了“左病治右”法,而施治的手段比《内经》又增加了灸法。《针灸甲乙经》下溯至今,“左病治右”法的运用更是手段纷呈,有针法、灸法、刺血法、敷贴法、发泡法、塞鼻法、熏法、扎法、挑刺法、割治法、指压法、穴位注射、激光穴位照射等十余种:概言之,“左病治右”法就是患病部位有明显的左右界定而在健侧体表穴位、皮肤以及九窍等处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疗法治疗疾病的方法.现就手头资料对其在皮肤、穴位上的临床运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
眩晕病之肝阳上亢证为临床常见病证,我院院内制剂“清肝定眩丸”治疗本证有确切的疗效,但缺乏对患者个体性的兼顾,在治疗的同时配合以电针治疗可弥补该药对患者个体性兼顾不足的弊端,中药与针灸配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冲气上逆证"是冲脉之气上逆引起的一类病症,在临床较为常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一些关于本证的散在记载,此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尤其是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细论证了"冲气上逆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使"冲气上逆证"理论趋于完善.但是其治疗仅限于药物,并未涉及针灸治疗.考虑到本证属于冲脉为病,因此,笔者近年来在临床采用经络辨证的思路,选取公孙、气冲等穴位,运用针灸来治疗本病,收到了显著的疗效.本文就冲气上逆证的病因、病机、辨证、针灸治疗等方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和探讨,祈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6.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用针灸治疗泛指性痹证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本证共涉及文献149条,穴位102个,总计276穴次.常用穴位合谷、足三里、风市、患部、曲池、委中、阳陵泉、阳辅等.常用经络为胆经、膀胱经、大肠经、胃经、肺经、肝经和三焦经.常用部位为腿阳、臂阳、足阳、足阴、手阳、臂阴和头面.各种针灸方法的次数为灸法54次,针法9次,刺血法9次,火针2次,熨法2次,敷贴1次.对文献及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古代针灸治疗本证特点为循经取穴,分部取穴和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痛阈改变与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关系,探索将痛阈值作为判断坐骨神经痛疗效的量化标准的可行性。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温针灸组施以温针灸,西药组口服尼美舒利片,穴位注射组用654—2行穴位注射,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第1、2、3疗程后的痛阈值。结果 根据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痛阈值和临床症状、体征检测进行综合评定。除喷嚏时疼痛加剧、排便时疼痛加剧及西药组咳嗽时疼痛加剧外,温针灸组与西药组、穴位注射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能使痛阈值升高,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华佗夹脊穴最佳作用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华佗夹脊穴是经外奇穴,华佗夹脊穴的腰段部分,是针灸医生用来治疗各种腰腿病的常用穴位。现有教科书及工具书所介绍的定位及操作方法差异较大,均未提出统一的“针刺深度”或“定位标准”。如《腧穴学》说:“直刺0.3~0.5寸”,《针灸穴位解剖图谱》说:“直刺1...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施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施治规律进行探讨。方法电子检索1998—2008年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应用Excel2000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诊断归属、针灸治疗方法及操作、选穴处方、疗程及疗效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8篇纳入文献中,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诊断可归属于“虚劳”、“虚损”的有50篇,归属于“郁证”的有22篇;53篇采用固定的穴位处方辨病施治,21篇根据病情进行辨证配穴;针灸处方中共涉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84个,耳穴18个;28篇采用一种针灸疗法,50篇采用2种以上疗法配合进行治疗;在各种针灸疗法中,常规毫针刺48篇,配合电针8篇,灸法及拔罐18篇,放血9篇,耳穴疗法6篇,皮肤针4篇,穴位注射3篇,埋线及穴位贴敷各2篇;44篇为每目治疗1次,21篇为隔日治疗1次,总治疗次数平均(22±11)次;总有效率〉90%的有52篇,80%~90%之间的17篇。结论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以毫针刺、电针、灸法、拔罐更为常用,且多采用2种以上针灸疗法配合进行治疗;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及任督二脉为主,高频穴主要有: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百会、心俞、肝俞、脾俞、关元、气海、太冲;相对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笔者研制了“针灸古籍中俞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输入了先秦至清末的 62本古医籍中的相关内容。运用该系统 ,对古代针灸治疗瘫痪证的文献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 ,治疗本证共涉及文献 1 51条 ,穴位 1 1 0个 ,总计 452穴次。常用穴位及其次数如下 :曲池 31、肩骨禺 2 6、足三里2 4、阳陵泉 2 0、昆仑 1 9、风市 1 9、合谷 1 8、悬钟 1 7、手三里 1 5、百会 1 5、肩井 1 4、环跳 1 2、阳辅 1 1、列缺1 0。常用经络及其次数如下 :胆 1 2 5、大肠 1 0 5、膀胱53、胃 45、督 2 4、三焦 1 5。常用部位及其次数如下 :腿阳 1 …  相似文献   

11.
分析面肌痉挛的病因病机,认为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时选取面部穴位容易导致局部阳气亢奋,而应当选取四肢及腹部的穴位以通络解痉。并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2.
实验经络针灸疗法治疗产后尿潴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经络针灸疗法治疗产后尿潴留高望平指导郝金凯(陕西省延安地区实验经络针灸研究所716000)尿潴留属尿液充胀膀胱而不能自解者,其症见小腹胀痛,尿频尿急,小便短少或点滴而出。严重时癃闭不通。中医学称本证为“产后小便不通”、“产后癃闭”。产科经用腹部热...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精神心理性疾病的特殊效果已经引起了西方医学界的重视。18年来经笔者治疗的欧洲患者,70%以上自述存在或者曾经有过精神心理性创伤,其中一半以上曾经或者正在用精神心理治疗。长期同精神心理病学专家和医生交流合作,他们寻根究底追查“原创因素”和对症情发生重要影响因素的思路,启发笔者在针灸治疗中寻找与此相关的穴位。寻找此类穴位的思路可以是多途径的,我以“时间”为锲机,抓住气血流注与时俱进、经络穴位的敏感性随时转移这一关键,回溯到与“原创”或者重要病机变化的时间相对应的敏感穴位,应用这样的穴位,解除原创损伤或病机…  相似文献   

14.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俗称“打嗝”。本人从1999年~2004年先后在门诊治疗晚期胃癌患者呃逆5例,以针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刺与穴位注射治疗腰腿痛临床观察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430022)李唯,薛远志腰腿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针灸临床多以电针、穴位注射腰腿部穴位及膀胱经穴来治疗本病,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采用针刺命门、腰阳关穴并配合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腰腿痛...  相似文献   

16.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用针灸治疗失眠的内容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古代治疗本证共涉及穴位65个,总计108穴次.常用穴位为公孙、胆俞、隐白、气海、天府、三阴交、阴陵泉、肺俞、液门、关元、阴交等.常用经络为膀胱经、脾经、任脉、胃经等.  相似文献   

17.
摘要:在临床中,以“阳虚阴盛”为主要病机的内伤杂病中较为常见,对于此类病人固护阳气是关键。“立极针法”是左常波老师针对 “阳虚阴盛”为主要病机治疗所创制的针法,具有温养中州、温补相火之功效,在治疗内伤杂病中效果显著。笔者通过对立极针法的穴位组成、针刺操作、针法法理、组穴化裁等进行逐一探析,并附上验案二则,以期为针灸辨证论治治疗内伤杂病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腹针疗法的培训中如何把握腹针的优势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薄氏腹针广西临床治疗中心在腹针疗法的推广运用和培训腹针医师的过程中发现,参加腹针培训班的医师95%都是针灸师,在接受腹针疗法的新针灸理论之前以传统针灸之“气至病所”来作为取得较佳疗效的重要临床指征,即针刺穴位时,会有一种酸、麻、胀、痛的感觉,通常把这种感觉称为“得气”,这种得气的的感觉随着针刺激强度的变化由经脉循行方向感传到达病变部位,但又恰是患者不愿接受传统针灸治疗方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方剑乔教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经验。方教授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机多具有“瘀”和“虚”的特点,以“化瘀”“补虚”为治则。临床中治疗以电针为主,并采用多种刺灸法同时使用的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的疼痛特征拟定消瘀散积、补虚调神的针灸处方,选择阿是穴、夹脊穴、合谷、外关、足三里、三阴交、神庭、百会、四神聪等穴位,使用电针时尤善根据不同疼痛特征灵活选择电针刺激参数,电针频率首选2/100 Hz,急性发作使用100 Hz,疼痛程度轻使用2 Hz,电针治疗后进行滚针、灸法,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心痛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算机对 62种古籍中用针灸治疗心痛的内容进行统计 (古人有时误将心脏周围脏器组织的疼痛也叫作“心痛”) ,结果显示 ,治疗本证共涉及文献 340条 ,穴位 1 60个 ,总计 592穴次。常用穴位及其次数如下 ,中脘 2 9,内关 2 4 ,大陵 2 3,巨阙 2 3,上脘 2 1 ,间使 1 4,足三里 1 3,曲泽 1 3,劳宫 1 3,公孙1 2 ,神门 1 2 ,太冲 1 2 ,太溪 1 1 ,中冲 1 1 ,行间 1 1。常用经络及其次数如下 ,任 1 1 5,心包 1 0 4 ,肾 47,肝 42 ,脾 39,心 37,膀胱 36。常用部位及其次数如下 ,胸脘1 33,足阴 96,臂阴 84,手掌 75,上背 34,小腹 2 6。各种方法的穴次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