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Orem自理理论在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采用Orem自理理论对50例接受前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系统护理。男20例、女30例。年龄45~69岁,中位数49岁。单节段病变30例,其中C3~C410例、C4~C510例、C5~C610例;多节段病变20例,其中C3~C512例、C4~C68例。病程7~12个月,中位数8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中位数15个月。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压疮、内固定物松动或移位。1例出现声音嘶哑,15例出现咽喉疼痛及吞咽时异物感,均自行好转。4例出现便秘,调整饮食并应用开塞露后缓解。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末次随访[(2.82±1.36)分]低于术前[(7.22±1.25)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末次随访[(15.06±1.82)分]高于术前[(9.80±2.12)分]。结论:采用Orem自理理论对接受前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缓解疼痛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我院临床确诊的符合手术指征的4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内固定术,采用JOA颈椎病疗效评判标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6个月内,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愈合J;OA评分: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评分平均为(7.45±2.36)分,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平均为(12.46±3.63)分,P〈0.05,差异显著;术后功能改善率按JOA标准:优20例,良18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为82.6%。结论: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可靠,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性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服用补阳还五汤4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结果:60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8个月。患者JOA评分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较术前明显提高,VAS及N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够有效解除脊髓(督脉)的压迫,起到疏通督脉的作用,联合应用中药活血化瘀、补肝肾、补气通络,能使督脉进一步疏通,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4.00±5.64)岁;病变位于C_(4~5)7例,C_(5~6)12例,C_(6~7)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所致的中枢性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轻度刺激即可出现灼烧感、刀切感或针刺感,部分患者无外部刺激也可出现疼痛。观察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量表评价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简化版的McGill疼痛问卷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价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90.50±20.30)min,术中出血量(143.80±20.40)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中位数14个月。25例患者手术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术前(6.15±0.89)分、术后1个月(10.69±1.49)分、术后6个月(11.85±1.99)分、末次随访时(17.69±2.25)分;NDI评分,术前(20.62±2.10)分、术后1个月(9.69±1.70)分、术后6个月(6.00±0.82)分、末次随访时(3.08±0.76)分;SF-MPQ疼痛评定指数感觉项评分,术前(25.77±4.14)分、术后1个月(12.85±1.57)分、术后6个月(9.92±2.25)分、末次随访时(2.00±1.22)分;SF-MPQ疼痛评定指数情感项评分,术前(10.46±1.12)分、术后1个月(6.08.±1.19)分、术后6个月(3.62±1.04)分、末次随访时(2.46±0.97)分;SF-MPQ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前(77.08±4.39)分、术后1个月(45.54±8.00)分、术后6个月(35.69±11.06)分、末次随访时(12.69±2.96)分;SF-MPQ现时疼痛强度评分,术前(4.15±0.69)分、术后1个月(2.38±0.51)分、术后6个月(1.31±0.48)分、末次随访时(0.85±0.80)分。2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于术后2个月自行缓解;均未发生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颈椎功能和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单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0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系统评定患者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情况,评价前路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8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分,恢复到术后平均15.3分。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100%融合,无椎间融合器移位、钢板螺钉断裂现象。结论: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的模式。方法对42例继发于椎管狭窄的进行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前方手术入路24例,后方入路18例。于术后1,3,6,12,18个月各随访1次,之后每年随访1次,进行JOA评分。结果术前JOA评分为1~15分,平均8.3分。10例严重患者JOA评分6分,术后6个月在随访中保持平稳的JOA平均值为13.3分(3~17分)。最后一次随访应用Hirabayash i技术评估平均为52.5%。神经功能恢复表现在术后第1—3个月,而后维持稳定。JOA评分6分和JOA评分6分病例神经功能恢复非常相似。在前路与后路手术方式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该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在术后6个月表现非常迅速,之后则表现平稳,与初始病变严重程度无关。更多比JOA评分系统有效的评分系统应该发展起来应用于此类患者的随访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改良骨道桡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5年6月,采用经改良骨道桡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手术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患者18例,男3例、女15例;年龄26~66岁,中位数46岁;左侧6例,右侧12例。均有明确外伤史;受伤至就诊时间4~18个月,中位数6个月。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腕关节疼痛缓解、拇指和腕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中位数18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拇指内收外展活动度,术前43.0°±7.2°,末次随访时55.6°±6.6°;拇指屈伸活动度,术前32.2°±4.1°,末次随访时46.8°±6.3°;患手握力术前(101.0±27.5),末次随访时(213.8±75.5)N;患手捏力,术前(13.7±3.9)N,末次随访时(37.2±7.8)N。腕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6.3±1.1)分,末次随访时(1.1±0.5)分;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前(33.0±9.1)分,末次随访时(89.8±9.2)分。均无关节再脱位发生。结论:经改良骨道挠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可缓解腕关节疼痛,有利于患手拇指和腕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月骨摘除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采用月骨摘除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手术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8~62岁,中位数36岁;左侧4例,右侧6例。Lichtman分期Ⅲ期4例、Ⅳ期6例;病程12~72个月,中位数20个月。分别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腕关节静息时和持重(物品质量5 kg)后疼痛情况,测量腕关节活动度,采用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并根据末次随访时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中位数13个月。腕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前静息痛(4.9±2.1)分、持重后(8.7±1.3)分,末次随访时静息痛(2.0±0.4)分、持重后(2.5±0.8)分;腕关节活动度,术前屈伸15°±6°、尺桡偏10°±1°,末次随访时屈伸130°±16°、尺桡偏40°±5°;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前(65.37±11.25)分,末次随访时(89.00±10.27)分。疗效评价结果,本组优6例、良4例。均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克氏针松动或断裂及豌豆骨脱位、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月骨摘除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可有效缓解腕关节疼痛,改善腕关节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膝关节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39例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男16例,女23例。年龄50~69岁,中位数58岁。单膝32例,双膝7例。膝关节退行性变10例,滑膜软骨瘤病22例,半月板损伤2例,前交叉韧带断裂5例。病程3个月至5年,中位数6个月。围手术期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基础护理、功能锻炼、疼痛护理,术中护理,术后一般护理、疼痛护理、功能锻炼。随访观察患者膝关节疼痛、活动度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住院时间(4.35±0.52)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9个月。患膝疼痛数字量表评分,术前(8.54±1.25)分,术后3 d(4.32±0.56)分,术后7d(2.23±0.55)分。术后3d,患膝屈曲125°~140°,中位数133°;过伸8°~10°,中位数9°。1例患者晨起时患膝轻度疼痛,活动后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及减少并发症,有助于促进膝关节活动度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患者先在过伸体位下使病椎的高度恢复,然后在C臂透视下,经椎弓根穿刺,置入球囊,球囊扩张后使用骨水泥充填椎体,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21例手术顺利,疼痛于术后48 h内均明显缓解并可下床活动,4~12 d内出院,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平均VAS评分由术前(8.5±0.3)分到术后(2.1±0.2)分和最终随访(2.3±0.3)分(P〈0.01);Oswestry功能评分由术前(43±1.32)分到术后(21±1.29)分和最终随访(22±1.25)分(P〈0.01);手术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由术前(14.8±2.8)mm到术后(24.3±2.1)mm和最终随访(24.4±1.9)mm(P〈0.05);Cobb角平均由术前23.2°±4.6°到术后10.3°±3.1°和最终随访10.2°±4.3°(P〈0.05)。结论:本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以有效缓解疼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翔  马勇  吕锦瑜  李志伟  许建安 《中医正骨》2010,22(7):10-11,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0例45个椎体,观察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55±1.32)分降至术后(2.15±1.27)分;骨折椎体前缘、中部高度由术前(17.11±2.07)mm和(14.6±1.32)mm增加至术后(21.34±1.53)mm和(18.7±2.04)mm;Cobb角由术前23.2°±4.6°降至术后14.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骨水泥从椎体上终板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3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3月,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恢复脊柱的形态,是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顺行穿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顺行穿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2~62岁,中位数31岁;左侧4例,右侧12例;优势手15例,非优势手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2~7 d,中位数2 d。采用Jahss手法闭合复位骨折,并经第五掌骨基底部尺侧顺行向髓腔内穿入2枚前端5 mm处呈S形弯曲的弹性髓内针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观察骨折愈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4周及末次随访时,在斜位30°X线片上测量患侧第五掌骨颈干角;在正位X线片上测量双侧第五掌骨长度,计算患侧第五掌骨短缩长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患手疼痛情况;测量掌指关节活动度;采用臂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hand,DASH)调查表评分评价患手功能。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0 min,中位数40 min。住院天数3~8 d,中位数3 d。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7. 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6周,中位数4. 5周。第五掌骨颈干角,术前59. 75°±5. 13°、术后4周17. 19°±1. 72°、末次随访时17. 38°±1. 93°;第五掌骨短缩长度,术前(6. 02±0. 52) mm、术后4周(0. 53±0. 24) mm、末次随访时(0. 57±0. 22) mm;患手疼痛VAS评分,术前(7. 00±0. 63)分、术后4周(1. 25±0. 58)分、末次随访时(0. 13±0. 34)分;掌指关节活动度,术前26. 25°±8. 47°、术后4周85. 00°±3. 93°、末次随访时90. 25°±2. 57°;患手功能DASH评分,术前(89. 07±4. 43)分、术后4周(10. 23±2. 76)分、末次随访时(1. 68±1. 23)分。术后并发钉尾激惹征1例,术后4周拔除髓内针后症状消失,行夹板并指固定2周后骨折愈合。结论:闭合复位经皮顺行穿针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骨折可达解剖复位、愈合好,可缓解患手疼痛,恢复患手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围手术期分期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因前交叉韧带损伤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86例患者,自术前2d开始,按照自拟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围手术期分期功能锻炼方案进行锻炼,初期为术前2d至术后1周、中期为术后2~4周、后期为术后5~12周。术后测定患者的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术后1周、4周、12周,患者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97±0.65)分、(1.65±0.49)分、(0.85±0.57)分,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分别为85.3°±7.57°、110.6°±7.84°、120.8°±4.28°,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72.52±7.61)分、(79.27±5.46)分、(83.27±5.46)分。结论: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分期功能锻炼,可以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术前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术中体位护理和一般护理、术后护理等措施,规范护理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9例。年龄65~91岁,中位数73岁。胸椎骨折7例,腰椎骨折22例。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个月,中位数4个月。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及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为(5.8±1.2)分,术后为(1.2±0.6)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术前为(44.4±12.3)分,术后为(97.3±19.0)分。结论: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可以降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颈前路手术治疗的26例重度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6~115 min,平均83.6 min;术中出血80~510 mL,平均230.3 mL;术中4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经积极治疗后均愈合。患者JOA评分从术前的(6.4±2.1)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时的(12.7±5.0)分及末次随访时的(13.5±5.3)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至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6.9±27.0)%。随访时间15~40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脱出、移位等情况。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入内固定术治疗CSM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Ⅰ期达到彻底减压目的,术中需注意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37~92岁,中位数65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腰椎管狭窄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4例。病变节段L3~44例,L4~534例,L3~4、L4~52例。合并骨质疏松症5例。观察患者术后症状缓解、腰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36个月,中位数26.5个月。术后患者症状缓解、腰椎功能改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7.6±1.2)分,术后(3.7±1.0)分,末次随访时(0.8±0.5)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24.8±4.6)分,术后(8.6±2.3)分,末次随访时(4.6±1.7)分。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术前(9.4±2.3)分,术后(22.6±3.4)分,末次随访时(26.7±3.5)分。术后并发手术节段棘突骨折1例,佩戴硬质腰围进行固定后骨折愈合;并发假体松动并向后滑移1例,无明显症状,未行特殊处理;并发阴茎异常勃起1例,经收缩血管和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应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维持腰椎的稳定,有利于症状的缓解和腰椎功能的恢复;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假体,且手术医生应具有熟练的手术操作能力和相当的手术经验,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患者18例,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56~72岁,中位数66岁;病变节段位于T_(11)4例、T_(12)7例,L_15例,L_22例。病程3~48个月,中位数32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腰背部疼痛程度和脊柱功能,在X线片上测量病椎Cobb角观察脊柱后凸畸形情况。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0.5~1.5 h,中位数1 h。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中位数28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术前(8.72±0.41)分,术后1周(2.32±0.72)分,末次随访时(2.92±0.51)分;ODI,术前(69.12±2.71)%,术后1周(21.72±3.14)%,末次随访时(24.15±2.74)%;病椎Cobb角,术前18.87°±8.83°,术后1周8.92°±2.91°,末次随访时10.92°±3.24°。均无骨水泥渗漏、切口感染、邻椎骨折及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可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改善脊柱功能、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orient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7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指导、术前训练、术后指导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等护理。结果477例患者的护理效果满意。结论运用术前和术后科学的护理方法,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功能恢复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3 ~ 65岁,中位数46岁 骨折节段,T112例、T1212例、L18例、L24例.AO分型,B1型7例、B2型11例、B3型8例 脊柱载荷评分3~6分,中位数4.5分椎体高度压缩<70%,椎管占位<1/3 伤椎一侧椎弓根完整15例,双侧均完整11例 均无脊髓神经损伤 受伤至手术时间3 ~ 10 td,中位数5 td观察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甲级愈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 ~ 30个月,中位数24.5个月 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改善,术前18.060°±5.703°,术后即刻8.916°±5.543°,末次随访时9.338°±5.762°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增大,术前(62.020±10.842)%,术后即刻(97.392±7.637)%,末次随访时(96.592±6.854)% 腰痛症状明显缓解,脊柱功能改善;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7.064±2.058)分,未次随访时(1.312±0.77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82.253±14.526)%,末次随访时(8.381 ±°°3.217)% 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缓解疼痛、纠正伤椎后凸畸形、恢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并发症少,有利于脊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的护理方法。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术前准备、心理护理以及术后常规护理、患肢护理、功能锻炼等措施,规范护理接受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的肘关节僵硬患者76例,男35例、女41例。年龄13~65岁,中位数45岁。所有患者均为行肘关节切开复位手术治疗后患者。病程6个月至5年,中位数2年。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中位数24个月。患侧肘关节最大屈曲角度由术前98.5°±15.4°改善至术后120.8°±13.1°,最大伸直角度由术前51.6°±10.2°改善至术后15.6°±6.7°,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由术前75.1°±11.2°改善至术后125.4°±9.1°;前臂最大旋前角度由术前61.5°±12.3°改善至术后65.8°±7.2°,最大旋后角度由术前70.8°±10.6°改善至术后76.1°±5.3°,前臂旋转活动范围由术前150.7°±8.4°改善至术后152.6°±8.2°。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70.5±16.9)分升至术后(92.6±8.3)分。结论:系统规范的护理措施,不仅有助于手术顺利完成,还可以改善肘关节活动度,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