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系治痞证代表方,按痞证多指湿阻气机,胃脘部(旧指心下)满闷不舒而言,因痞字从病从否,说明病人胃脘难受堵闷痞塞,按之濡软而不痛,有难言之意。痞有虚实之不同,虚痞多由脾胃素虚,或病后气虚,或吐下伤及脾胃,以致中阳不振,运化无权而发生本症。实痞多因食滞、痰热或湿热等邪陷中焦,壅阻于胃而形成本症。伤寒之痞多因表邪误下入里,壅聚于胃,以致中气已虚、寒热互结而成,故多挟虚;而温病多因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而未经误下,或由痰热凝聚,故多成实痞,此与伤寒致痞有所不同。《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治少阳误下伤中而形成痞证。因痞出自误下,损伤脾胃,邪热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或呕或利,寒热错杂,壅阻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证。此证偏虚,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说明半夏泻心汤是由小柴胡汤证误下导致脾胃运化失司而出现的痞证。而小柴胡汤本身就存在着脾胃亏虚,误下显然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同理,误吐也容易出现半夏泻心汤证。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实际上《金匮要略》列出了除“痞”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之外,在上则为“呕”,在下则为“肠鸣”,此处肠鸣称下利,而这样的痞满、呕吐、肠鸣、下利则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半夏泻心汤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而气机升降出入在半夏泻心汤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气机的方向上来看,向上向外,张机(字仲景)用辛药宣发;向下向内,张机用苦药降敛。气机畅,则病邪尽。同时,本方既有黄芩、黄连之泻实,又有人参、炙甘草之补益,进而补则升、泻则降。文章以重用其性,轻用其功,抓住病机,阐述陈雁黎老师活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湿疮、鹅掌风、阳痿、不寐病医案四则,为临床活用经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原为少阳证误下后,脾胃损伤而生寒,外邪内陷而生热,以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职,气机痞塞所致痞证而设,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阴阳并调之功,常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本人临床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获良好疗效,现举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太阳篇》为治疗小柴胡证误下成痞之方。邪在少阳,当宜和解,不宜攻下。误下则徒伤其中气,致使少阳之邪乘虚内陷,结于心下,而成痞证。所谓“心下”,实际指胃。名曰泻心,实则治胃。而脾胃在中医学范畴中实指西医的整个消化系统而言。胃为水谷之海,脾为仓廪之官。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互为表里。生理上,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二者升降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体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病理上,脾胃常常同病,但有侧重之不同。古人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也就是说,侧重于脾则多虚多寒,侧重于胃则多实多热。若脾胃素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思路及作用机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鸣芳 《江苏中医药》2005,26(10):45-49
半夏泻心汤是和解剂的代表,应用广泛,涉及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等多个系统的病证,尤其是消化系统病证更为常用,效果显著,是历代医家公认的治疗脾胃病的良方。心下痞、呕吐、下利、肠鸣等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也是应用半夏泻心汤的重要线索。半夏泻心汤所治病证,与其升降相因,寒温同用,补泻兼施,健脾助运,化湿燥湿等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方剂学领域一直把三泻心汤看作调和脾胃类和解剂。笔者认为它们是肝脾同治之剂,补脾之中寓清肝之法。半夏泻心汤偏于治疗胃气上逆证;生姜泻心汤偏于治疗中焦水饮证;甘草泻心汤偏于治疗脾虚泄泻证。  相似文献   

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配伍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调和脾胃的代表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及大枣7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所致的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类方生姜泻心汤为该方加生姜,减干姜用量;甘草泻心汤为在此基础上重用甘草.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治疗胸痹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夏泻心汤以其主证心下痞而被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应用于脾胃疾病的治疗。但笔者临床观察 ,其在胸痹治疗中疗效确切。本篇主要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胸痹的机制。方中诸药相配 ,辛苦合用 ,寒温并施 ,共奏除痰开胸之功 ,故用于胸痹之心气亏虚、痰热内蕴者极宜  相似文献   

9.
我师康相彬教授、主任医师,业医34载。精通《内》、《难》理论,推崇东垣学说,擅用《伤寒》经方。长期致力于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吾师善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并根据其临床经验,对半夏泻心汤进行灵活加减,自拟“加减半夏泻心汤”,投之临床,治疗脾胃病诸证,每获良效。兹述如次。1 组方、组方思路及方义1.1 组方:半夏15g、黄芩10g、黄连10g、吴萸3~10g、党参10g、甘草6~15g。1.2 组方思路:加减半夏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去干姜、大枣,加吴萸。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本为治疗伤寒误下后,中焦寒热错杂之痞证而设.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从调理脾胃出发,根据肺与脾胃的关系,在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辨证加减,应用于治疗慢性咳嗽,并根据半夏泻心汤的组方特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阐述其治疗咳嗽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寒热错杂、虚实兼夹,可分为湿热蕴脾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热阴虚证、肠道湿热证、血脉瘀滞证等证型,治疗当运用和法辛开苦降、疏肝理气、清泻热结、滋阴清热、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选用半夏泻心汤、四逆散、大黄黄连泻心汤、大柴胡汤、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桃核承气汤以调整气机、平调寒热、补虚泻实,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注重饮食、运动,调和身心。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相似文献   

12.
罗伟生教授认为心下痞的病因常来自太阳证误下以后,里虚邪陷所致;但亦有饮食不节、肝胃不和、情志抑郁、中气不足、复感外邪等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心下痞证的发生。心下痞病机主要是脾胃气虚,中焦气机不利,气机壅滞,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罗伟生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心下痞,临证时同病异治,分清寒热虚实错杂之偏盛。七方胃痛散为罗伟生教授从医30余年的临床经验方,治疗心下痞具有抑制炎症介质、修复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强兴  陈萌 《河南中医》2016,(5):745-747
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等辛味药物出现2次,黄芩、黄连、人参等苦味药物出现3次,人参、甘草、大枣等甘类药物出现3次,黄连、黄芩等寒性药物出现2次,干姜等热性药物出现1次,半夏、人参、大枣等温性药物出现3次,甘草等平性药物出现1次。可见,半夏泻心汤方的味以甘味为主,而性以温性为主。半夏泻心汤为中焦虚寒证基础上伴有的实热内滞,因此,对于中焦虚寒证应用甘味和温热性的药物来治疗,对于伴随症的不同,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能片面地认为哪个性味重要。  相似文献   

14.
试从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的角度,分析原文,结合实践,探讨《伤寒论》中寒热错杂痞证的病名、成因、治疗及用药规律,感悟经典之魅力,启发思维,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半芥泻心汤系半夏泻心汤加白芥子而成。如此配伍有两个特点,一是增强本方豁痰开结之力,弥补因半夏毒性而用量受限的缺憾;二是增加本方疏肝气之功效。经临床应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文阐述如此配伍的理论依据,并附临床验案3则。希望通过优化方剂配伍,实现其增效减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李发枝教授治疗咳嗽倡导饮食宜忌相吻合:咳嗽、咳痰多为寒饮之邪侵肺,素体脾虚湿胜,故不宜服用瓜果、蜂蜜、白糖等物,畏其甜腻碍胃,致遏脾生湿。且市面所售治咳嗽中成药多为清热之品,与咳嗽之病因病机多不符,故多不能乱用,更不可滥用。因痰饮总属阴盛阳虚、本虚标实,故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同时还当分标本缓急,痰饮壅实者分别治以攻逐、利水、发汗等法,因势利导以祛邪,为治标的权宜之法。阳虚饮微者治以健脾温肾为主,阳气通则饮自化。而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如属邪实正虚,治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凉并用。因痰饮停积,影响气机升降,郁久又可化热,故本病有夹气滞、夹热的不同,又饮邪内蓄,复感外邪,易诱发而使病情加剧。故治疗时,应注意辨明有无兼夹。另外,痰饮也可有凌心、射肺、犯脾及伤肾的转归,且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应注意对本病的早期预防治疗。李发枝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小青龙汤、甘草泻心汤、千金苇茎汤、麦门冬汤、半夏厚朴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等经方治疗咳喘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广  张世葳 《河南中医》2020,40(5):704-706
经方辨证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有:补益心脾法、疏肝健脾法、滋阴清热法、清热化痰法、甘润缓急法、化痰解郁法和回阳益阴法等七种。补益心脾法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证,方用外台茯苓饮加味;疏肝健脾法适用于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证,方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四逆散加减;滋阴清热法适用于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方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清热化痰法适用于肝郁气滞,痰热扰心神证,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甘润缓急法适用于脏躁病,证属心肝血虚,心神失濡所致,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化痰解郁法适用于痰气郁结之证,方用半夏厚朴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减;回阳益阴法适用于心肾阴阳两虚,且以阳虚为主所致的烦躁不安证,方用茯苓四逆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相似文献   

19.
五更泻从脏腑辨证,分为肾虚火衰证、肝郁气滞证、脾虚湿困证、肺失宣肃证、肠络瘀阻证、胃肠积滞证,分别选用四神汤与附子理中汤加味、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二陈汤或平陈汤、华盖散、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合小柴胡汤加减、膈下逐瘀汤或少腹逐瘀汤治疗。  相似文献   

20.
阳虚发热临床较为罕见,多为中气不足,阳气亏虚,多为真热假寒,治以补中益气汤为主。病案一患者平素脾胃虚弱,同时兼顾健运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阳气得复。病案二患者平素体虚,治疗时随证加减,辨证用药,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时,应注意理气与滋阴药物的使用,使热退而气不滞,阴不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