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内经》用字极为深奥,往往一字多义,“脉”即其中最常见的,多义字之一。如何正确理解其含义,用法,对于理解,引用原文是至关重要的。“脉”字大体上包括脉管及经络两方面内容,在两方面中又衍变出多种含义:1 从脉管方面看1.1 从生理角度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谓“脉者,血之府也。”及《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这两条经文所说之脉皆人体生理上的脉管。有的直接可以见到,如《灵枢·经脉》所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汪机也认为:络脉,血脉也,非十五络之络。这里所谈之脉都指脉管。1.2 从病理角度  相似文献   

2.
“初病在络”与“久病入络” ,初学者常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感到迷惑 ,笔者从分析络脉含义上着手 ,简要阐明“初病在络”、“久病入络”虽说法不同 ,而实质相同 :均为邪气侵入络脉。其根本原因在于 ;络脉是流动的网络 ,邪气深入部位内外不同。1 络脉是流动的网络络脉形态学涵义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经络系统中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灵枢·脉度》有云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说明在形态上经脉较为粗大 ,是主干 ,络脉是细小支横别出的部分。络脉是一个系统群体 ,每一络脉系统中 ,各级支横而别者又…  相似文献   

3.
经脉和络脉合起来统称经络,是中医学脏腑、经络、气血三大基础理论之一。经络理论博大精深,数千年来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纵向循行的粗线。“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分支,横向循行的细线。  相似文献   

4.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 courses are longitudinal and horizontal passages of liquid and gas between fascia along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their forms are band-shaped lines of natural winding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which are approximate to the classical connective lines between the classical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and acupoints (illustrated lines), and similar to the lines of needling response propagating along channels and band-shaped lines of isotope tracing along channels. The followings are about studies on structures, channel-qi, the pathway of qi, regulation and essence of channel and collateral courses.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经络学说”从温(脉)和眽(脉)的雏形概念开始,发展到《灵枢》时代,已经系统而完整。考《灵枢经》中“经络”一词组约二十处,下面归类加以分析。 1.含动词义《灵枢·经脉》曰:“……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经络”二字,似应分解。六经指手三阴三阳之经脉;经后之“络”为动词,就是说,起于五指间的手三阴三阳经脉,与手  相似文献   

6.
经脉、络脉合称为经络。经有路径、途径之义,纵行人体上下,沟通脏腑表里,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联络、网络之义,横行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灵枢·海论》:“经脉者,內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揭示了经络与人体的有机联系。《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概括了经络的功能作用。经络是沟通內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协同完成脏腑功能、维持  相似文献   

7.
<正>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理论的基本核心。因此,研究经络学说的理论,对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其重要的意义。下面,仅对经络学说的有关要点作如下阐述。一、经络的含义和具体内容:“经”有径之意,就是经脉,比喻经脉在人体如路径一般;“络”有网络之意,就是络脉,比喻细小的经脉象网络一致。不过经为主干,络为分支罢了。经络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从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经络系统。经络系统的内容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  相似文献   

8.
正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位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经络通畅,身体就没有病痛,疏通经络能够达到很好的养生功效。何为经络"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相似文献   

9.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沟通上下,联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枝,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相似文献   

10.
论经络与血脉的源流异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络脉之脉与血脉之脉的源流异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长期倍受关注而又悬而未决的难题 ,尤其使中医初学者感到十分困惑。从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医学和文学著作分析 ,经络与血脉应是古代医学家在探讨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中所认识到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系统 ,由于古代一词多义的使用以及经络与血脉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所以造成了后人认识理解上的混淆和困难。1 古“脉”字含义的演变中国古代医学“脉”的概念一直比较含糊 ,并无确定之定义 ,人体各种传导、联络系统均可用“脉”来表示。而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经络气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浩然 《针刺研究》2008,33(2):142-144
十四经脉的"经",是纵向间隙的组织结构;十五络脉的"络",是横向间隙的组织结构;经脉与络脉的"脉",是纵横间隙的组织液气;经络气道的"道",是纵横间隙的组织结构;组织液气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经络气道的理论,是有原始、科学和实质依据的基础理论。经络实质是组织液气等调控系统多种物质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2.
马宁  杨传华 《中医杂志》2011,52(5):416-418
通过对《灵枢经》中"经"、"脉"、"经脉"、"经隧"、"血脉"等众多表达"受血而营之"功能的中医解剖学名词的考证,发现"血脉"的内涵和外延最能恰当地反映血管的实质,因此主张将"血脉"定义为中医学对血管系统的总称,从而试图规范中医学对"血脉"及其病变的认识,为中医治疗血脉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 ,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 ,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 ,从而逐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 ,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之后 ,来阐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 ,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在明末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 ,或是在晚清西方医学科学的东传过程中 ,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曾作为“nerve”的汉译名词 ,从而在中西医汇通的初创阶段 ,奠定了经络与神经功能活动相关的文字转换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赵京生 《针刺研究》2007,32(6):411-418
基于简帛医书和《内经》,归纳阳经与五官及其病候的联系,结合《甲乙经》分析阳经及其络脉经筋的五官病候与治疗用穴关系,重在记载形式有所变化的病候,从中探讨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的关系,认为经脉病候应视作腧穴主治的一种(早期)形式,腧穴主治形式实由经脉病候形式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5.
《针刺研究》2009,34(3)
本文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和分析综合统一方法进行解剖观察,将十四经脉气道定位于纵向分布肌肉等器官间隙结缔组织,十五络脉气道定位于横向联系肌肉等器官间隙结缔组织,细小络脉气道定位于全身分布肌束等组织间隙的间质,微细孙脉气道定位于全身分布肌纤维等细胞间隙的间质。提出经络脉气是纵横间隙的组织液气,经络气道是纵横间隙的液气通道,经络结构是纵横分布的间隙结构,经络系统是气道相通的调控系统,经络实质是间隙液气的生命物质。  相似文献   

16.
从十五络脉与十二经别的区别、十五络脉与经脉分支不同、十五络脉别入表里经位置考、十五络脉组成考、十五络脉与十六络脉辨、任脉络别出位置辨、十五络脉的治疗作用等7个方面对十五络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7.
经络的客观存在得到实验证实,但是关于经络形成机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在整合国内外相关实验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经络系统的主体——十二经脉与细胞迁移通道具有相似的形成机制。呼吸中吸气肌节律性收缩或四肢、躯干运动等使相应的经穴打开,进而使穴区肥大细胞(MC)胞膜上辣素受体-2(TPRV2)通道开通,介导Ca2+和Na+内流,MC被激活。MC脱颗粒释放两种丝氨酸蛋白酶,分泌介质刺激成纤维细胞等使之合成、分泌两种基质金属蛋白酶原,该两种酶原被丝氨酸蛋白酶活化成酶。丝氨酸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共同作用,降解细胞外基质蛋白质,开辟出十二经脉通道。由此推测:经络是酶促反应形成的空间定位、时间稳定的细胞外基质通道。  相似文献   

18.
气络承载元、宗、卫气,脏腑经络之气,是络气升降出入的网络通路,以气络学说的核心理论"承制调平"为指导,将"络以通为用"治疗原则与气络时空特点及病机特征相结合,提出"通、补、升、降、固、开、温、清、化、和"气络病变治疗十法。络气郁滞者流气畅络以通络气,络气虚滞者补中兼通以畅络气,络气虚而下陷者治以升气举陷,络气逆而乖乱者治以降气和逆,元气虚而外脱阳气虚而致亡阳者治以敛气固脱回阳救逆,神昏窍闭者治以醒神开窍,温阳化气以散寒、温阳化气以利水,清气以泻火、解毒以通络,或见痰湿内蕴、血瘀阻络、络息成积者治以化湿祛痰、化瘀通络、散结通络,贵在络以通为用,使气络恢复运行络气、温煦充养、防御卫护、自稳调控等正常功能。调既是治疗总则又包涵气络病变的具体治法,如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调和阴阳等,均为临床之常用。  相似文献   

19.
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主治太少两感证,为阳虚外感的代表方,临床应用广泛。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经络理论关系密切,该理论体系下的组方遣药亦与经气运行密不可分。文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从经气运行角度探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生理基础、组方机制、应用指征、使用范围等,意在触类旁通、灵活辨证以扩大本方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络脉是经脉系统的分支,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的作用,在支持气血运行方面呈现双向流动的特性,具有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的功能。脑为诸阳之会,脑络纵横交错,脑络渗灌气血以充实脑髓并敷布阳气以温煦脑神,为"脑主神明"提供物质基础和源动力。病理情况下脑络不通,毒邪内生,而致"毒损脑络"。"毒损脑络"病机学说不仅应用于中风病机研究中,而且拓展到痴呆等其他脑病中,推动了中医脑病病机理论的发展。新近发现脑内存在"胶质淋巴系统",是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脑脊液-脑间质液的交换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把脑脊液中的葡萄糖、脂质、电解质和载脂蛋白E等营养物质和神经活性物质运送到脑组织,也能清除脑内代谢产物(如乳酸)、可溶性蛋白(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和异物,这是维持脑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液体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的发现为神经系统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可能成为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干预的新靶点。作为脑内广泛分布的代谢废物排出途径和物质运送系统的胶质淋巴系统可能是"脑络"病变的生物学基础,是中西医对"毒损脑络"认识的交叉点,从胶质淋巴系统探析"毒损脑络",有可能为揭示"毒损脑络"的现代内涵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