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的Bayes逐步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临床证候辨证标准研究的方法。方法: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表,Excel软件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采用Bayes判别分析研究本病的证候分布特点,将有显著贡献的证候变量建立判别函数式,SAS9.1.3软件和SPSS11.5软件做最后的数据分析处理。结果:经判别分析得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症主要有寒凝血瘀、痰湿瘀阻、气滞血瘀、热郁血瘀、气虚血瘀、肾虚血瘀六个中医证型。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判别函数与临床诊断吻合良好,能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分布与手术分期的情况,揭示其之间的规律。方法:基于证候形成规律,根据中医辨证标准,结合临床实际拟定肾虚瘀结型、气虚血瘀型、气滞血瘀型、寒凝瘀滞型、痰瘀互结型5个证型。通过14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证型分布与手术分期情况的统计分析,探讨本病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各证型与手术分期间病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程度与手术分期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各证型与手术分期间无明显相关性;手术期别高低与痛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①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②两病不同病况(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比较。方法:制定"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表",对1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18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统计学分析其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寒凝、痰湿、湿热、气虚、实热、血瘀等8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后得出气滞血瘀、气滞肾虚血瘀、肾虚血瘀、痰瘀互结、肾虚湿热瘀结、气滞寒凝血瘀等6种临床常见复合证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血瘀、气滞、气虚、寒凝、实热、痰湿、湿热等10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兼痰湿、肾虚寒凝血瘀、肾虚寒凝气滞、肾虚气滞血瘀和肾虚气滞等5个常见临床复合证型。②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不同病况比较,痛经分别为54.03%和88.71%;月经不调分别为18.55%和44.09%;不孕分别为31.45%和18.82%。结论: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证候分布复杂,临床上均以复合证型出现,两种疾病均以气滞肾虚血瘀为常见症候。②子宫腺肌病痛经及月经异常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比例较子宫腺肌病患者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0-12
中医证候是中医药学认识疾病及理、法、方、药防治疾病的依据。文章针对目前冠心病(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临床辨证以"痰"加"瘀"的组合方式的不足,基于冠心病(胸痹心痛)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揭示其证候分布的新特征、国医大师关于冠心病(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学术思想、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新认识、痰瘀同治已成为防治冠心病(胸痹心痛)的大法之一、冠心病(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文献系统评价,提出痰瘀互结证应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冠心病(胸痹心痛)临床辨证的基本证候之一,将有利于系统总结和丰富病证结合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创新成果,对提高冠心病(胸痹心痛)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平冲化瘀通络化痰方(简称平冲方)对痰瘀互结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选择2016年9月1日—2018年6月31日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54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连续服用平冲方6个月经周期。在服用中药复方前和服药3、6个月经周期后,分别测量卵巢异位囊肿最大直径、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25(血清CA125)水平、填写中医证候评分量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与治疗6个月经周期后,卵巢囊肿最大直径分别平均减少(0.52±0.11)cm和(0.80±0.10)cm;血清CA125水平分别下降(10.24±4.42)U/mL和(17.65±4.17)U/mL;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下降(4.85±3.88)分和(8.93±3.06)分,且临床无不良反应。结论:平冲化瘀通络化痰方对痰瘀互结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明显疗效,可缩小卵巢异位囊肿大小、降低血清CA125水平及改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与生殖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分型与生殖状况的关系。方法: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表,临床资料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患者流产次数、妊娠次数以及不孕等生殖状况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型存在有内在联系,尤其与肾虚血瘀证密切相关。结论:患者流产次数、妊娠次数以及不孕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证型分布的内在联系从某方面体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证型的演变规律,为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提供了客观化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其特征。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对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市/县/区级医院的1 895例EMS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1 895例EMS患者证候以气滞血瘀证占比最高,其次为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不同地区、不同诊疗目标、不同治疗阶段、不同疾病类型的EMS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情况分层下,中医证候均以气滞血瘀证占比最高。不同地区分层下,北方地区寒凝血瘀证占比较高,华南地区肾虚血瘀证占比较高,西南地区痰瘀互结证占比较高。不同诊疗目标对应不同临床症状。以盆腔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寒凝血瘀证占比明显提高。婚久不孕患者中肾虚血瘀证占比明显升高。以控制包块、抑制复发为主要诊疗目标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占比较高。不同治疗阶段中,术后、复发型EMS患者中气虚血瘀证占比提高。不同疾病类型中,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OEMS)患者中气虚血瘀证占比较高;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患者中寒凝血瘀证占比较高;腹膜型EMS患者证型中肾虚血瘀证占比较高。不同证型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型的中医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分别以"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胸痹心绞痛痰瘀互结"为主题词,"中医治疗""中医药治疗"作为副主题词,搜索2006~2016年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文献165篇,经过筛选共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50篇,将这50篇文献中所涉及的单味中药输入Excel 2003建立用药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对用药规律进行一般统计学分析,研究分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型的用药规律。结果:50篇文献中共涉及复方50首,药物105味,用药频次为559次,其中单味中药用药频次最多的为半夏,其次为瓜蒌、薤白、川芎、茯苓、三七、陈皮;按照中药类别进行统计分析,用药味数排在前4类的分别是活血药、补虚药、理气药和化痰药。结论:活血药、补虚药、理气药和化痰药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型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型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能发现组方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及证型分类。方法:采用隐结构模型方法,构建598例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隐结构模型,采用隐类概率、互信息及综合聚类方法量化症状及证候数据,诠释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特征及证型分布。结果: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常见的有湿、热、气滞、血瘀、气虚、血虚、痰、阳虚、阴虚;证候要素涉及病位有肝、脾、肾、胞宫、胃、肠。对同类证候要素进行综合聚类分析,得到5种主要证型为肝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瘀寒凝气滞证、阴虚血瘀证。结论:疼痛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多为虚实夹杂,主要多见肝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瘀寒凝气滞证、阴虚血瘀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分布特征。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其1982-2016年间病证结合治疗痰瘀互结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资料提取并建立数据库。经过资料规范统一化处理后,对痰瘀互结证疗效评价指标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分析。结果:①纳入108个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临床研究中,95.4%的Jadad评分≤3分,高质量文献只有5篇(≥4分)。②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中,理化指标出现频率最高(81.5%),其次是总体疗效(67.6%)、症状或证候计分(63.9%)、生存质量(13.9%)。③2011-2016年的临床研究中总体疗效出现频率较2000-2010年增加,其它指标呈下降趋势。④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指标种类数多为2种或3种,分别占52.8%和28.7%。⑤高脂血症和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的全部临床研究都将理化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之一。症状或证候计分在冠心病、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临床研究中出现的频率较乳腺增生病和高脂血症高。结论:目前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临床研究质量较低,疗效评价指标主要以替代指标为主。亟需提高临床研究质量控制意识,同时积极探索更符合临床实际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更高的观察终点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