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耳胀、耳闭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症状的耳窍疾病。病初起,耳内胀而兼痛,称为耳胀或耳胀痛;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故称耳闭。属于西医分泌性中耳炎范畴。其发生机制为外邪侵袭,上犯耳窍,气道受阻,肺气不能贯耳,如若失治误治日久可导致邪毒滞留,  相似文献   

2.
正耳闭是指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留滞耳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至。相当于现代医学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SOM)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目前主张将2个月以上病程归为慢性中耳炎[1]。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耳闭方法不多,口服药物疗效较差,咽鼓管吹张等局部治疗远期效果并不理想,寻求针对咽鼓管功能恢  相似文献   

3.
王青  吴显文  黄甡 《环球中医药》2020,13(8):1425-1427
分泌性中耳炎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中耳积液或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儿童发病率较高,是导致低龄儿童听力障碍的常见原因,将其归属于中医"耳胀耳闭"的范畴。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亦无特效疗法。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儿童耳胀耳闭主要病邪为风、热、湿,三者常夹杂,病变脏腑以肺、肝胆、脾为主,多内外合邪、虚实夹杂为患;临证首分虚实寒热,再辨脏腑归属,注重"耳"之局部与"人"之整体的结合;分风热犯肺、肝胆湿热、湿浊困耳三型,主要运用谷精草合剂、龙胆泻肝汤、补中益气汤等为主方加减治疗,通利耳窍,标本兼治,疗效显著。本文从致病因素、病机分析、治法介绍展开阐述,并附临床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4.
<正>咽鼓管阻塞性疾病为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中医学的耳胀、耳闭。其初期多为实证,临床辨证多属风邪外袭,痞塞耳窍或肝胆湿热,上蒸耳窍;病久则多为虚实夹杂证,临床辨证多属脾虚失运,湿浊困耳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1]。2007-10—2008-12,笔者应用声信息辨证施音治疗咽鼓管阻塞性疾病96例,并与声信息非辨证施音治疗9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由中耳积液(包括黏液、浆液、浆-黏液,非脑脊液和血液)、耳内胀闷堵塞感与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一般将本病按照疾病发生时间的长与短归纳为急性和慢性2种。本病发展为慢性的主要原因是在急性期没有进行及时且恰当的治疗,或者由于急性期的反复发作。本病在中医学中应归属于"耳胀"范畴。究其病因,多由外感风邪,侵袭机体所致,耳居清窍,邪毒留滞日久,则脏腑首当受损、功能失调,后本病易演变为  相似文献   

6.
答:中医所称之“耳胀闭”一症,包括了西医渗出性中耳炎,其主要症状为耳内胀满或闭塞感,听力减退等,听力检查一般呈导音性聋,鼓膜穿刺抽出淡黄色液体可以确诊。本病多因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饮停滞,复为邪毒外犯肝胆之经,令耳窍经气痞塞不宜,则可导致饮邪停聚于中耳而为病。  相似文献   

7.
乐毅敏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2):531-532
脾胃乃后天之本 ,五官诸窍皆赖以为养。正如李东垣说 :“胃气一虚 ,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若脾胃亏虚 ,则气血精液生化不足 ,清窍空虚 ,易被六淫邪侵 ,或因脾胃亏损 ,复生风水痰湿上犯 ,则致疾患发生。1 脾胃与耳疾耳病常体现于脾虚湿浊内困。脾虚则运化水湿功能失常 ,湿浊内生 ,邪毒滞留于耳窍。另一方面 ,脾虚 ,输布水谷精微失职 ,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失于濡养而功能虚弱。湿浊犯于耳壳则流脓 ;湿浊停聚于耳道或耳壳则为湿疹 ;湿浊痹阻耳窍脉络 ,蒙蔽清窍则症见耳鸣、耳聋、眩晕等。如美尼尔氏综合征 ,从中医辨证 ,可分型为 :1髓海不足 ,耳…  相似文献   

8.
浅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小儿非化脓性中耳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廖月红 《新中医》1996,28(10):55-55
浅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小儿非化脓性中耳炎廖月红非化脓性中耳炎又称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胶耳等。这些是依其不同病理过程而命名的。本病多发生于儿童,为影响听力的主要病变。非化脓性中耳炎与中医学之耳胀、卒聋、风聋、耳闭等...  相似文献   

9.
陈祖华 《河北中医》2008,30(1):78-78
分泌性中耳炎,中医学称为耳闭或耳胀,多为风热之邪入侵所致,鼓膜充血或鼓室内积液,为中耳内非化脓性疾病[1]。2003—2005年,笔者采取中药内服结合氦氖激光治疗分泌性中耳炎83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耳胀,耳痛,耳闭,听力下降。局部检查:鼓  相似文献   

10.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系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致邪毒滞留,脉络闭阻,气血瘀滞而为病,属中医“耳闭”范畴,是以耳内闭塞感为主要症状的耳病。“久病非痰即瘀”,本病之局部病理,以瘀血为主,兼夹痰浊。痰瘀阻滞耳窍,外界之声音难以传  相似文献   

11.
耳胀耳闭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与肺关系密切,李莹认为治疗时通窍利湿应贯穿始终,初期为邪阻清窍,以宣肺通窍为主;后期听力下降,则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为主,急性期宜加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在治疗耳鼻咽喉疾病时,我们常常会想到耳病责之于肾,鼻病专治于肺,但从临床实际看,脾胃在耳鼻咽喉疾病中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五官诸窍皆赖以为养。正如李东垣所说:“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若脾胃亏虚,则气血精液生化不足,清窍空虚而易被六淫邪侵。或因脾胃亏损,复生风水痰湿上犯致病患而生。1 耳疾从脾胃论治脾胃在耳病中的作用常体现在脾虚湿浊内困。脾虚则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湿浊内生,邪毒滞留于耳窍。另一方面,脾虚,输布水谷精微失职,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失于濡养而功能虚弱。湿浊犯于耳壳则流脓;湿浊停聚耳道或耳…  相似文献   

13.
申琪  马潇瑶 《新中医》2021,53(1):201-204
总结分析分泌性中耳炎(OME)与胃食管反流(GER)的病因病理,认为中医学"脾胃"与儿童GER相关性OME发病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脾气不及则阻碍清阳之气上达耳窍,湿邪停聚,耳窍被阻。又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司运化,脾气强则肌肉开合有力,脾气不及则脏腑功能失调,咽鼓管与食管括约肌开合不利出现反流。再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脾胃气机不畅,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出现反酸导致浊邪上泛耳窍。此外,小儿因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强弱不均,多脾虚肝旺之象,加之其易受饮食不节等影响更容易损伤脾胃,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及其气机运行,诱发或加重OME。提出治疗本类疾病可从脾胃着手,总以健脾和胃为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4.
耳病证治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中耳炎属于祖国医学“耳胀”、“耳闭”之范畴。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症状的耳病。病之初起,耳内胀而兼痛,称为“耳胀”或“耳胀痛”,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故称“耳闭”。都是以耳鸣,耳聋为主要症状的耳病。本病多为肝胆经气不舒,内有郁热。若遇风邪侵袭,引动经热上循,结于耳窍,以致耳窍经气痞塞不宣所致。  相似文献   

15.
总结郑建本医师辨治突发性耳聋并运用麻黄治疗突聋的临床经验。郑师将突发性耳聋病因病机总结为:外感主要为风热外袭,伤于肺卫,邪闭耳窍,导致暴聋;内伤主要为气滞血瘀,气血凝滞,耳窍不通,耳窍失养,而致突聋;年老体衰,肾经亏虚,虚火上炎,而致突聋。五脏之病理变化皆可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导致暴聋的发生。总结介绍郑师临床麻黄用药经验,麻黄特殊功效可总结为宣肺、开窍、活血、化瘀散结。  相似文献   

16.
从肺论治中耳炎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耳炎包括化脓性与非化脓性中耳炎,有急、慢之不同,中医称化脓性中耳炎为脓耳,非化脓性中耳炎为耳胀、耳闭,亦称风聋。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或耳流脓,或  相似文献   

17.
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证之临床,气闭、气逆、气滞、气虚等气机失调,均可影响清窍,导致耳聋不聪。笔者宗前贤沈金鳌氏“凡治耳聋,必先调气开郁”之说,从气论治耳聋,爰略述管见如下。 1 气闭耳聋,治以行气启闭耳为清窍,全赖气机通畅,气行耳聪,气闭则聋。若邪毒侵袭,肺胃受遏,气机郁阻,宣降失常,壅结耳窍,葱笼闭塞,每致耳聋不聪。症见耳胀闷堵塞,听力下降或重听,耳鸣如刮风声,或见头痛咳嗽、发热恶寒等外感之状。鼓膜凹陷、混浊,或充血,或鼓室积液。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治宜行气启闭,通窍  相似文献   

18.
当归养荣汤出自《原机启微》。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羌活、防风、白芷七味药组成。主治七情五贼劳役饥饱所致之目痛证。其病机为劳役伤脾、饥饱不节伤胃,致气血生化之源受损。血以养睛,睛珠属肝肾,今生气已不升发,又复血虚不养睛,故睛珠痛不可忍;若七情所伤,肝郁化火,土衰木旺、血虚风动,风扰上窍致头痛睛胀难忍;或虚邪贼风乘虚外袭,其睛胀头痛间常诱发,其痛苦不可名状。脾胃既伤则水湿不化而内聚,肝木乘脾则气机紊乱,致气机升降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上逆,湿浊壅滞清窍,其睛胀头痛更为缠绵难愈。故方中以防风疏肝舒脾,功能发散郁火,疏畅气机,胜湿健脾,鼓舞清阳升发之气;白芷清利头目,且引入胃经为君;白芍止痛、益气通血,承接上下为臣;熟地补肾水精血为佐;当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索相关从肺论治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文献,统计分析所用药物的特点和规律。方法:以"分泌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等为现代医学主题病名词,以"耳闭""耳胀"为中医学主题病名词,以"从肺论治""宣肺通窍"等为主题方药词,通过Pub Med、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列出药物的使用率、四气五味等频数分析表。结果:有17篇文章入选,有69种药物共使用了327次。石菖蒲、茯苓、柴胡和黄芩等药使用率最高,这些药归属于开窍药和利水药,药性大多表现为寒、凉、平性,味道多属辛、甘、苦味,所用药物大多属植物药材。结论:从肺论治分泌性中耳炎的药物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正分泌性中耳炎(SOM)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和多发病,也被称作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等,是一种以中耳积液为主要特征的非化脓性中耳炎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伴有耳内胀闷、堵塞感、轻度耳痛等~([1-2]),具有病因复杂、病程迁延难愈、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常以鼓膜切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