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蜂针阿是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患者血清免疫因子和补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蜂针阿是穴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总体功能状态评估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IL-1)、IL-6、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以及补体C3、C4和补体蛋白CR1、CD59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1级和2级人数显著较多,总体功能状态评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IL-1、IL-6、CRP、IgA、IgG、IgM)和补体(C_3、C_4)、补体蛋白水(CR1、CD59)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免疫功能指标和补体、补体蛋白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蜂针阿是穴治疗RA能够调节患者免疫系统和补体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法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蜂针组60例和西药组60例。蜂针组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不同,每次蜂刺用量为5~15只,选穴以阿是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及辨证取穴,每位患者用活蜂蛰刺后留针15 min,蜂刺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8周。西药组患者口服甲氨蝶呤10mg,每周1次,塞莱昔布(西乐葆)0.2g,每日1次,共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蜂针组(83.33%,50/60)与西药组(80.00%,48/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双手握力、15m步行时间、视觉模拟量尺评分、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等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蜂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尿、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蜂针疗法治疗关节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临床运用蜂针疗法治疗关节病的体会:取阿是穴为主,结合辨证取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蜂针散刺治疗腱鞘囊肿;蜂毒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蜂针围刺治疗网球肘。  相似文献   

4.
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临床运用蜂针疗法治疗关节病的体会:取阿是穴为主,结合辨证取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蜂针散刺治疗腱鞘囊肿;蜂毒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蜂针围刺治疗网球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益肾宣痹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联合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并观察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及疼痛积分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显效率为3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显效率为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及疼痛积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RF、ESR等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蒙医温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蒙医针刺组为对照组,蒙医温针组为研究组。对照组给予蒙医针刺治疗,研究组给予蒙医温针治疗,共1个疗程,14d。评估两组治疗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4d后关节压痛、关节肿胀数、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VAS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关节压痛、关节肿胀数、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VAS指标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比较CCP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过临床观察,蒙医温针比单纯蒙医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蜂针治疗联合药物外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临床疗效、内循环状态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海南省海口市中医医院接诊的8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以随机数字分为各42例的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蜂针联合药物外敷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炎症指标、微循环状态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24% vs 80.9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肿胀度、关节疼痛度、晨僵时间、CRP、血沉、类风湿因子及血管阻力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期峰值速度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3例(7.14%)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4.76%)不良反应恶心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西医治疗基础性加以蜂针联合药物外敷治疗较单独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可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疗效,缓解患者症状,降低炎症指标并改善微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8.
李万瑶教授应用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成文 《新中医》2005,37(10):18-19
李万瑶教授临床应用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初期患者接受蜂针治疗后,基本可临床控制,亦不会出现关节变形等现象。治疗中注重减少蜂针过敏反应及副反应;取穴以阿是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蜂针量和时间因人而异,因病情而异;并做好患者心理工作,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毫针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0人分为治疗组(针刺循经筋阿是穴)30人和对照组(针刺传统穴位)30人.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并随访1个月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治疗结果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循经筋阿是穴在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明显优于传统针刺取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蜂针经穴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类风湿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蜂针、MTX(甲氨蝶呤)加塞来昔布(西乐葆)治疗,30 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及RF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改善RA患者总有效率及改善RF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经穴疗法能有效治疗RA,降低RF。  相似文献   

11.
郄合配穴法是针灸学配穴方法之一,指以郄穴与合穴相配治疗疾病的方法。郄穴治急,治血,合治内腑,郄合配穴在临床上除可治疗本经的病症外,还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病症。  相似文献   

12.
效穴治验六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秋芬 《针刺研究》1998,23(4):295-296
本文介绍采用效穴治疗脑震荡后遗症、胃痉挛、急性胸胁挫伤、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疗毒、高血压6个验案,体现了效穴具有取穴少、痛苦少、疗效显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神经干周围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神经干周围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法,对照组以传统阳明经穴配合头针治疗为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上下肢总有效率分别为92%、94%,对照组上下肢总有效率为72%、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5)。结论:针刺神经干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俞原配穴隔药饼灸法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临床上确诊为小儿遗尿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隔药饼灸组31例和无瘢痕灸组30例,其中隔药饼灸组采用俞原配穴的方法进行隔药饼灸法,无瘢痕组采用常规取穴方法进行灸法,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情况。结果:隔药饼灸组临床疗效优于无瘢痕灸组(P<0.05)。结论:隔药饼灸是治疗小儿遗尿的一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了药和灸协同之力,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经筋理论源起于内经时代,是古代医家对反复出现在筋肉组织之上的常见劳损痛点及其扩延现象进行的朴素总结和概括。肌筋膜激痛点理论最早在1942年提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肌肉和筋膜。而基于经筋理论的结筋病灶点与激痛点无论在基础理论、形成机理角度,还是在检查、分布分类、治疗方面,都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有必要对二种"点"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发现能使古今贯串、中西结合的"点",借以推动现代针灸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古籍记载颇多 ,多选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古人这种取阳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历代相传 ,延续至今 ,其对临床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对中风病因病机有实验研究不断增多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就阴经穴治疗中风的研究予以综述。1 理论研究方面  自古以来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 ,多选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古人这种取阳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主要是基于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古人认为中风的发病与“风(内风和外…  相似文献   

17.
膝关节相关腧穴定位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穴位定位是腧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针灸的临床取穴和疗效。现在有关腧穴定位和取法的理论大都源自《针灸甲乙经》 ,《甲乙经》所使用的骨度又来源于《内经·骨度》篇 ,然这些腧穴的理论典籍用词精炼 ,如不细加参详 ,对于某些腧穴的定位 ,有时很难确切把握。笔者在多年的针灸教学工作当中发现 ,目前国内中医院校所使用的有关腧穴理论的教材《针灸学》和《腧穴学》 ,在膝关节附近的几个腧穴诸如膝阳关、梁丘、阴市、伏兔等的定位上 ,一直遗留着一些问题 ,经考证 ,现提出以下观点 ,供同仁参考指正。1 膝中与膝阳关穴《内经·骨…  相似文献   

18.
原穴与脏腑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建军  程凯 《中国针灸》2001,21(6):347-349
通过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探讨了原穴和脏腑的相关性。发现五脏原公安部与五脏之间具有密切相关的特异性,确实反映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以治疗相应五脏疾患,但不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相关的实验研究来看,六腑原穴与六腑无显著的相关特异性,就六原穴与六腑下合穴而言,下合穴与六腑的相关性则更突出,因此,将六腑之原穴作为六腑的代表穴位有等商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激痛点(Trigger point)及其感传痛路线(Referral pain pattern)和传统针灸腧穴及其所属的经络关系。方法利用解剖图和解剖图分析软件,共研究比较了255个激痛点和747个腧穴,观察和分析了激痛点与腧穴的对应程度。本研究还比较了这些对应点的临床主治,以及激痛点的疼痛感传路线与其对应的腧穴所在的经络分布。结果在255个激痛点中,92%(235/255)与腧穴在解剖位置上对应。在747个腧穴中,79.5%(594/747)的穴位所主治的局部疼痛与其对应的激痛点相似。在这些对应穴中,其肌筋膜感传痛路线与其对应的针灸腧穴所在的经络分布完全或基本一致的占76%,14%部分一致。结论肌筋膜疼痛的科学基础应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针灸治疗疼痛的治疗机制。这项研究的结果可能有助于针灸与当代临床疼痛治疗的进一步整合。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病伴发心理障碍的护理要点是创造优美、舒适、和谐的休养环境,设专人护理。对失语者应运用动作、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人体语言给患者以鼓励和安慰,确保病人在医院治疗护理及时、准确、安全、舒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