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凤荣  王帅  孙淼 《中医药学刊》2010,(10):2038-2039
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 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大柴胡汤通过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奏通腑泻浊、调理脾胃、化痰祛瘀之功效,为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
孙莹心  韩萍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1,38(12):1544-1547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硬化前期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床阶段,在血浊理论的指导下干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前期病变,可降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对于疾病的一级预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血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血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的意义。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枢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各种致病因素可以导致血浊的发生,血浊是动脉粥样硬化诸病机产生的基础。清化血浊有助于祛痰、活血、清毒,是动脉粥样硬化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4.
李洁 《中医药研究》2013,(12):1523-1524
动脉粥样硬化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始动环节和病理基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现代医学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属于中医"瘀血"的范畴.笔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辨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关脂质代谢异常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及及早干预一直是基础和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医认为血脂异常乃由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膏脂转输障碍所致,而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主要体现。该文将从中医以脾论治角度,基于肠道微生态系统对血脂异常进行论述,寄希为中医论治血脂异常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日渐增高,若不加以干预,将发展为痛风并伴随其他并发症,迁延不愈。王新陆教授结合时代特点提出的血浊理论为此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他认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以血浊之邪为核心,血浊既为此病的病理基础,又可作为病理因素加速疾病的进展,故以清化血浊之邪为主治疗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常收捷效。  相似文献   

7.
李凤娥 《河北中医》2007,29(7):665-667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以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主要指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成分异常增高为特征的病症,即人体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运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已成为日臻受到重视的研究课题。现就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道综述如下。1病名研究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中医学虽无高脂血症的概念,但对膏脂却早有所识,常以膏脂并称,或以膏概脂。中医学从病症分布角度认为高脂血症属胸痹、眩晕、心悸、肾痹、头痛、风痱,而从病机病名角度则认为属痰浊、血瘀范畴。王亚红等[1]认为,高脂血症病位在脉,脉主血,脉中之血不洁,故把高脂血症定为污血范畴。刘桂荣等[2]认为痰浊、瘀血、眩晕等病名仅反映一些病理表象及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生理特点,且许多疾病在一定阶段都可表现出痰浊、瘀血等病变,更何况单纯的、无并发症的高脂血症往往无明显的征象可循,指出可借用现代医学的名称,直呼其高脂血症、血脂失调症或异常脂蛋白血症。2病因病机2.1脾失健运李长生等[3]认为高脂血症是由于脾...  相似文献   

8.
何首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其的发病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其中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危险更大。中药何首乌中含有的卵磷脂、大黄酚、蒽醌衍生物等多种物质,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升高,减少胆固醇在肠道吸收,防止胆固醇在组织中沉积,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本文阐述了何首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分析了首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主因,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实质是血管的炎性病变,中医痰浊瘀血热毒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机制高度相关。痰浊瘀血热毒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病变的形成,进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斑块的破裂,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探讨痰浊瘀血热毒与动脉粥样硬化炎性机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有效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而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人类首要致死因素,动脉粥样硬化(As)是其主要病理基础。As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使用的化学药物疗效单一,价格昂贵,不良反应较大。作用靶点多、不良反应少、价廉易得的中草药已成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丹参作为代表药物在As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该文章从中医与As关系以及丹参主要有效组分抗As活性方面,综述了丹参抗As的药理学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水溶性组分丹酚酸B和丹酚酸A、脂溶性组分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抗As活性与作用机制,以期为丹参抗As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血浊的性质特点和辨证论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深入分析血浊的病因病机和对五脏功能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血浊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明确血浊的临床表现和辨证分型,以清化血浊为根本治法,分析血浊理论的临床应用优势,为防治现代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痰瘀相关学说起源于《内经》,经后世医家不断研究,现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脏器纤维化、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临床防治中;络病理论以络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发病特点等为核心,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痰瘀伏络、肝肾亏虚为膝骨性关节炎病机演变的中心环节,提出"肝肾亏虚为本,痰瘀伏络为标"的病因病机新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影响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慢性血管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此从中医药角度研究AS的治疗是一个重要领域。中医认为脾虚失健,营卫运行失度,营气涩而不行,卫气郁而不舒,则津液不得气化,聚而成痰,痰瘀互结,脉络受阻,亦可发生胸闷、胸痛等症状。健脾法能够调和营卫,促进线粒体能量代谢,因此基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治则治法,采用化瘀祛痰方调控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防治AS值得深入探讨,也为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新的研究策略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痴呆为罹患脑血管病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患者认知功能受到明显损伤,同时具备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因其在临床上具备可预防性,探析血管性痴呆的新的证治思路与方法尤为重要。王新陆教授在长期临证与理论研究中,总结出血管性痴呆病机为肾精亏虚、浊瘀互结所致的脑萎髓空、神机失用,并从“血浊”立论治疗血管性痴呆,自拟复健化浊方以补肾化浊活血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基本治疗方法,临床常获显效,为血管性痴呆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被称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所致的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位居中国死因排名前列。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一旦造成靶器官损害,很难逆转。因此,本病防重于治,防是关键。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理论辨析与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思路与方法,以期在防治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6.
王栋先  王中琳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0,37(10):1095-1099
血浊理论的提出为辨治现代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高脂血症的发生发展与血浊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认为脾虚失健或脾运不及,浊邪污血是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与肝、肾有关,从浊论治,兼顾脏腑,辅以援药是其特色治疗方法,可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实现"治未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血浊理论的临床应用可贯穿于许多现代疾病治疗的始终,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从血浊的辨证论治入手,探讨针灸理血化浊治法,总结临床常用理血化浊、行气化浊、清热化浊、散寒化浊、祛痰化浊、补虚化浊腧穴及其对应刺血、拔罐、针刺、艾灸等操作的施用特点,拓展了血浊理论的应用范围,为针灸治疗现代临床常见病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络脉论治脑血管病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劲峰  王玲玲 《中国针灸》2005,25(9):659-662
目的:探求和讨论脑血管病从络脉治疗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从<内经><难经>的相关论述推导脑络的结构组成;从相关理论及实验研究结论说明根据络脉理论用针灸方法治疗脑血管病的机理、作用途径.结论:(1)脑络脉是由阳明经、太阳经、督脉及其长强络脉所组成;(2)血气丰富是脑络的生理特点,脑络病变是全身络脉的一部分,"虚、毒、瘀"是脑络病变的病理基础,"瘀"是络脉病变重要的病理环节;(3)针刺相关经脉的腧穴、井穴刺血和刺络放血、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三类方法是根据络脉理论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