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与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问题已成为制约针灸临床发展的关键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针灸临床上辨证论治体系僵化地套用了中医内科辨证论治体系,以脏腑辨证代替经络辨证,难以体现针灸学科的特色与优势.虽然针灸与中药的治疗目标相同,但是治疗方法与治疗途径不同,故辨证论治体系不同.针灸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独特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不同于中医内科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腰痛的辨证方法及取穴概况,为临床治疗腰痛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针灸治疗腰痛的辨证方法多样,临床治疗中均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腰痛取穴在古代及现代文献中均有一定规律,但两者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结论:针灸治疗腰痛应根据患者情况和腰痛性质选择具体方法,充分发挥针灸治疗腰痛的辨证论治优势;取穴可以参考古代及现代的文献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的发展方向,不断总结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疾病诊疗的重要方法。本文立足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疾病诊疗思想,以及现代中医临床片面强调辨证,忽视辨病的不良倾向,梳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发展趋势,分析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期为临床疾病诊疗寻找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前针灸辨证论治体系在理论和临床上缺乏自身特色和优势。发掘具有针灸学科特色的辨证论治模式和规律,进而构建针灸辨证论治体系,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针灸辨证论治在临床中可概括为"从症辨证、据证选穴"两大环节,而"症-证-穴"之间存在的层次关系和关联模式可能是针灸辨证论治模式的体现。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临床病例为研究对象,从针灸临床实际出发,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从"症-证-穴"的多层关系入手,挖掘针灸辨证论治规律并提炼归纳针灸辨治模式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仲远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0029)主题词针刺疗法辨证论治针刺手法针灸治病,必须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经络、脏腑、八纲辨证等方法(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具体分析病情,确定病变的部位、性质,以作出临床诊断,分清标...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指导针灸临床辨证施治,已成为当代中医临床辨证运用的模式。怎样正确运用中医内科临床辨证论治及针灸临床辨证施治,已成为当前中医发展的必循之路。  相似文献   

7.
从医案看赵辑庵针灸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案作为临床治疗的记录,可为考察医家思想、临床诊疗提供直接证据。本文通过对赵辑庵医案及主要著作分析,发现其作为民国早期针灸医家,受西医影响较少。针灸治疗时强调辨证(症),认为辨证准确是治疗的首要因素,临证时多采摭《内经》之说,效仿仲景六经辨证;强调辨经选穴、辨性定法,用针用药理相通;重视针刺补泻操作手法,认为行针是对一腧穴实施手法完毕出针后才针刺另一腧穴,与现代通行进针后迟久出针的方法不同;针灸验案记载详明,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包括脉象),诊断病症归经,选穴、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或灸法,或服药,疾病转归,及误治等,可谓是现代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的雏形。  相似文献   

8.
通过溯源经络辨证的理论源头———《灵枢·经脉》篇,结合辨证论治的要求与概念,初步讨论了如何根据经络理论进行符合针灸临床的辨证,并分析了经脉辨证与络脉辨证的辨证思想、辨证要素、历史关系。针对更为核心的经脉辨证,讨论了其辨证特点、思想源流。着重论述了经脉辨证的两大辨证要素循行与病候在经脉辨证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及其内涵、相互关系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针灸理论指导我们在明确辨证的的基础上,结合经络的循行部位及所络属的脏腑而进行辨证归经,然后根据辨证和辨经的结果,依据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以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而当今针灸临床以经验取穴者居多,严格按教材进行辨证论治施术者则不多,因此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则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痤疮是临床常见皮肤病,李元文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研究,临床灵活运用方证辨证、病因辨证、皮损辨证、证素辨证等辨证方法,借鉴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痤疮辨证论治思路,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