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目的: 优化槐耳/板蓝根双向发酵条件并确定发酵终点。 方法: 以菌质多糖含量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考察温度、相对湿度、接种量对槐耳/板蓝根双向发酵条件的影响,同时确定槐耳/板蓝根菌质双向发酵终点。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菌质多糖含量。 结果: 槐耳板蓝根菌质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9.4 ℃,接种量0.826 mL·g-1,相对湿度75.5%,菌质多糖质量分数11.496%,与预测值(11.548%)偏差0.45%,二项式拟合复相关系数0.9826,所得回归模型拟合情况良好,达到设计要求;确定发酵终点20 d。 结论: 响应面法可用于优选槐耳/板蓝根双向发酵条件,具有简便、预测性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伴生菌对猪苓菌丝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邢晓科  郭顺星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3):1575-1578
目的:研究伴生菌对猪苓菌丝的生物量及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将伴生菌的胞内及胞外成分添加到猪苓的液体发酵体系中,发酵培养结束后测定猪苓菌丝的生物量及多糖含量。结果:添加伴生菌菌丝体及适量的未经灭菌的伴生菌发酵液可显著提高猪苓菌丝的生物量,而添加经灭菌的伴生菌发酵液可显著降低猪苓菌丝的生物量;添加伴生菌菌丝体及发酵液均可显著提高猪苓菌丝多糖含量,而显著降低猪苓胞外多糖含量。结论:伴生菌的胞内及胞外成分可在今后猪苓发酵生产时有选择地利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槐耳—板蓝根固体双向发酵过程中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发酵菌质抗炎活性。方法应用苯酚—浓硫酸比色法、高效液相法测定槐耳—板蓝根固体双向发酵物中多糖、核苷类成分及(R,S)-告依春的含量;采用2-(2-甲氧基-4-硝苯基)-3-(4-硝苯基)-5-(2,4-二磺基苯)-2H-四唑单钠盐,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菌质提取物对RAW 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用硝酸还原酶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分泌的一氧化氮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结果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双向发酵菌质中鸟苷的含量呈现不规律的变化;水溶性多糖成分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发酵30天的菌质含量达到最高,质量分数分别达到29.48 mg/g;腺苷、尿苷及告依春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菌质提取物能明显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的分泌。结论槐耳板蓝根双向发酵后,发酵体系中具有抗炎、抗肿瘤作用的多糖和肌苷含量都逐渐升高;此外,发酵菌质还具备良好的抗炎活性。因此,双向发酵作为一种新型中药炮制技术,不仅可以增强药效,而且还能扩大药用范围,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三个不同品种甘草多糖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甘草多糖含量定量的测定方法,为评估甘草药材的质量提供方法.[方法]甘草样品经95%乙醇除去小极性的杂质后,采用水提醇沉的方法,再通过多步除杂质得精制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甘草多糖与葡萄糖的换算因子,并以此测定不同品种甘草药材中多糖的含量.[结果]三个不同品种间甘草生药中甘草多糖的含量为光果>胀果>乌拉尔.乌拉尔甘草多糖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23%,RSD为1.63%.[结论]此方法简便可行,甘草多糖供试液在4h内显色稳定,重复性较好,平均加样回收率高,可作为甘草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IL-7的甘草多糖抗肿瘤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明确甘草多糖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CT-26细胞荷瘤小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甘草多糖组(甘草多糖灌胃500mg/kg)、香菇多糖组(阳性药组,香菇多糖灌胃195mg/kg)和白细胞介素-7(IL-7)抗体阻断组(甘草多糖灌胃500 mg/kg,IL-7抗体与0、5、10 d腹腔注射0.4 mg/kg)。连续给药14 d,计算小鼠肿瘤质量、抑瘤率、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检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IL-7m RNA表达情况和血清中IL-7含量。[结果]灌胃给予甘草多糖14 d后,甘草多糖可以显著降低荷瘤小鼠肿瘤质量,其抑瘤率为21.56%;显著提高小鼠体质量和胸腺指数,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小肠黏膜上皮细胞IL-7m RNA表达和血清中IL-7含量;IL-7抗体阻断后,其抑瘤率和胸腺指数显著降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IL-7m RNA虽高表达,但血清中IL-7含量低于试剂盒检测限。[结论]甘草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提高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IL-7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蝉拟青霉-甘草渣双向发酵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变化机理。方法:采用硫酸-苯酚比色法、NaNO_2-A1(NO_3)_3比色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发酵过程中菌质的多糖、总黄酮、三萜类成分甘草酸及黄酮类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多糖、总黄酮、甘草酸及甘草素、异甘草素的含量升高,而甘草苷、异甘草苷含量下降。结论:经蝉拟青霉发酵后,甘草渣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显著增加,且发酵后甘草渣中黄酮类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采用双向发酵对甘草渣进行二次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甘草渣和11种不同的灵芝菌株的复合型双向发酵,考察灵芝发酵基质中多糖含量的变化。方法:以甘草渣为培养基质进行灵芝菌的新型固体发酵,采用苯酚一硫酸法测定发酵基质中的多糖含量。结果:经过灵芝菌发酵的菌质多糖含量,都比没有经过发酵的纯甘草渣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利用灵芝菌和甘草渣进行的新型复合发酵能够有效提高基质中的药用成分。  相似文献   

8.
甘草多糖的分级与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甘草多糖进行提取和分级分离,探究甘草多糖分级沉淀的规律。方法:本试验用煎煮法提取甘草多糖,应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得到甘草粗糖,对其进行分级分离。并采用硫酸-苯酚法,对分级的多糖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乙醇浓度为10%-90%时,测得沉淀中甘草多糖的含量范围为0.961-14.272mg.mL^-1。结论:采用60%的乙醇醇沉浓度,是将甘草多糖分成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多糖的分级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槐耳大黄双向发酵体系。方法:采用硫酸—苯酚比色法、醋酸镁—甲醇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多糖含量、总蒽醌含量、4种游离型蒽醌含量,并结合折干率、消耗率等指标对药材用量、温度、加水量等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采用500 mL 锥形瓶进行槐耳大黄双向发酵时,最佳工艺为:药材用量10 g,温度34℃,加水量120%。结论:双向发酵使大黄游离型蒽醌含量增加,其中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大黄酚含量有所增加,结合型蒽醌减少,可缓和大黄峻烈的泻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槐耳液体发酵菌丝球形成影响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采用液体发酵方法培养药用真茼槐耳时,各种条件对槐耳茼丝球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利用液体发酵法培养槐耳茼时,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7℃,最适的培养基初始PH值为6,培养基中麸皮3g/500ml、葡萄糖2g/500ml、酵母粉0.2g/500ml、摇瓶装量为200ml/500ml、摇床转速140r/min。麸皮加量是对槐耳茼丝球形成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槐耳/板蓝根双向发酵体系的物质基础变化规律。方法:分别采用三氯甲烷和水提取不同发酵时间菌质中的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并通过UPLC-MS对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指认发酵过程中变化明显的色谱峰,确定其分子结构。结果:槐耳/板蓝根菌质的脂溶性部分分离出11个色谱峰,经质谱确认出其中的8个化合物,分别为3-甲醛吲哚、次黄嘌呤,2,4-喹唑啉二酮,丁香酸,(E)-3-(3’,5’-二)甲氧基-4’-(羟基苯亚甲基)-2-吲哚酮,2,5-二羟基吲哚,鸟嘌呤,靛红;水溶性部分分离出8个色谱峰,经质谱确认出其中5个化合物,分别为精氨酸、甘草素、腺嘌呤、表告依春、色胺酮。结论:分离鉴定出的13种化合物具有多方面药效学作用,为后续的药效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比较研究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化学成分的差异,为甘草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从新疆喀什、图木舒克、阿克苏及和田等地区分别收集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各10批样品,依据课题组已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中20个化学成分(2个三萜皂苷类、2个香豆素类、3个查耳酮类、13个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通过t检验、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评价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 新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查耳酮A、甘草苷、甘草酚、甘草皂苷G2及异甘草素是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差异化学成分。结论 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在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中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为甘草药材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药物方剂配伍量效群结构图,发现《伤寒论》甘草方药量效关系的相关知识。方法:收集《伤寒论》甘草相关的方剂及条文,进行规范化表达,建立数据库,构建甘草方剂配伍量效群结构图,并从图中进行模式发现,从而整理和研究《伤寒论》甘草方药量效关系的科学内涵。结果:从总述和分述的甘草方剂配伍量效群结构图中,能系统、全面、多层次地展示甘草的方药量效规律。结论:基于数学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群结构知识发现方法能够在已知的中医文献中挖掘对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有价值的知识,为其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传承和拓展提供可鉴之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选甘草总黄酮微海绵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利用类乳剂溶媒扩散法制备甘草总黄酮微海绵,以微海绵得率、包封率及分散系数为指标,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聚乙烯醇用量、药物与乙基纤维素的比例、搅拌速度对甘草总黄酮微海绵制备工艺的影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黄酮微海绵的包封率,检测波长335 nm;建立HPLC同时测定甘草总黄酮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和光甘草定的含量,检测波长300 nm,流动相乙腈-甲醇-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利用透析法比较甘草总黄酮及甘草总黄酮微海绵中6个成分的体外释放度。结果:甘草总黄酮微海绵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聚乙烯醇用量2.69%,药物-乙基纤维素(6∶1),搅拌速度1 100 r·min~(-1),搅拌时间4 h。8 h内甘草总黄酮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和光甘草定的累积释放度分别为87.47%,86.83%,76.98%,78.48%,86.58%和56.58%,24 h内甘草总黄酮微海绵中这6个成分的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1.45%,89.74%,77.57%,82.64%,87.74%和67.74%。结论:利用类乳剂溶媒扩散法制备的甘草总黄酮微海绵粒径大小均匀、工艺稳定且操作简便。甘草总黄酮微海绵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苦豆子多糖特征图谱。[方法]采用1-苯基-3-甲基本5-吡唑酮(PMP)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苦豆子多糖进行单糖组成分析。[结果]苦豆子多糖特征图谱由7个共有峰组成,为甘露糖、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以及1个未鉴定出的单糖。[结论]柱前衍生化HPLC法建立多糖的特征图谱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良好,为苦豆子多糖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益生菌N-14发酵黄芪总多糖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UV测定总多糖含量,检测波长620 nm。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总多糖得率为响应值,底物添加量、发酵时间和灭菌时间为自变量,通过响应面试验优选黄芪总多糖发酵工艺。结果:最佳发酵条件为底物添加量4 g,发酵时间24 h,灭菌时间15 min,p H 7,接种量1%。黄芪总多糖得率6.56%,与预测值6.69%偏差较小,较水提醇沉工艺的4.17%提高了57.31%。结论:响应面分析法可用于优选益生菌N-14发酵黄芪的工艺条件,优选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为该药材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杨博文  王晓晓  李曦  林廷文  刘永强  马越  吕光华 《中草药》2016,47(21):3896-3900
目的比较中国当归Angelica sinensis、日本当归A.acutiloba、韩国当归A.gigas、欧当归Levisticum officinale和圆当归A.archangelica药材中多糖的量,评价这5种当归类药材的质量。方法从不同国家收集了46份当归类药材样品,采用优化的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多糖量;比较不同当归药材之间多糖量的差异。结果这5种药材中多糖的量差异很大,其平均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圆当归(162.5 mg/g)、欧当归(142.3 mg/g)、日本当归(126.8 mg/g)、韩国当归(81.38 mg/g)、中国当归(80.75 mg/g)。从日本、中国和韩国收集的日本当归中多糖量也不同,分别为131.37、184.29、94.98 mg/g。结论建立的3,5-二硝基水杨酸法可准确测定当归类药材中多糖的量;这5种药材中多糖的量不同,其功效也不同,不宜混用。  相似文献   

18.
四逆汤组方不同配伍毒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从药效和毒性两个方面对于四逆汤处方配伍进行研究,为四逆汤复方配伍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平行比较附子、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对小鼠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开展了附子、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对阿霉素导致大鼠心衰模型影响研究,观察了受试物对心衰大鼠颈总动脉血流量、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max) 及左室内压力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max)的影响。 结果: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四逆汤处方配伍中附子配伍甘草对附子的减毒作用要优于附子配伍干姜,在减毒方面甘草起主要作用。四逆汤对阿霉素导致大鼠心衰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和单用附子药效作用相似,均是通过增加心率、提高LVSP、增加+dp/dtmax,提高颈动脉血液流量起到治疗作用。附子配伍干姜对于附子的药效促进作用优于甘草,在增加处方药效方面干姜起主要作用。 结论: 四逆汤组方中甘草在减低处方的毒性方面起主要作用,干姜在增强附子药效方面起主要作用,从药效和毒性两方面阐明四逆汤处方配伍规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文谨  刘起华  柯李晶  仝小林 《中草药》2015,46(23):3489-3494
目的研究中药煮散的粉体特征及其水煎液中成分的分散溶出行为,为煮散的粒径控制及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黄芩、黄连、葛根、甘草4种饮片制成煮散,考察其粒度分布、流动性等粉体特征及水煎液中混悬性微粒的分散属性,并比较煮散与饮片煎煮有效成分的溶出行为。结果黄芩、黄连、甘草煮散粒度分散均匀,流动性好,葛根煮散稍差。煮散与饮片水煎液中大多为亚微米级颗粒,而光学和电学性质显示煮散水煎液中的微粒较多、较大、易沉降,具有非均相液体的特征,而其成分溶出速度、溶出量均明显高于饮片。结论煮散作为新型饮片之一,能增加药效物质的溶出,缩短煎煮时间,提高药材利用度,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