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川芎酒制前后水提物中差异性成分,探讨川芎酒制增强抗脑缺血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基于化合物质谱信息并结合对照品、参考文献比对,定性分析川芎水提物的主要化学成分,采用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川芎酒制前后的差异性成分。基于此,通过在线数据库对差异化合物的潜在靶点进行预测,搜索脑缺血疾病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 3.6.0建立川芎酒制前后差异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图;使用STRING 11.5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 6.8对差异性成分抗脑缺血的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同时,将相对含量较高且酒制后峰面积升高的化合物与其对应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酒制增效机制。结果 从川芎中共鉴定出71个化学成分,筛选出34个差异性成分,对应潜在靶点603个,与769个疾病靶点做交集后共得到60个交集靶点。通过PPI网络分析得到7个关键靶点,包括JUN、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胱天蛋白酶-3(CAS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为主要的差异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各差异成分(洋川芎内酯K、洋川芎内酯F、3-正丁基苯酞、ZZ′-6,8′,7,3′-双藁本内酯、阿魏酸、Z-藁本内酯)和其对应靶点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川芎酒制增效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益肾健骨方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和中医综合数据库(TCMID)获取益肾健骨方的活性成分和靶点,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为阈值进行潜在活性成分筛选。通过药物靶标数据库(TTD)、药物数据库(DrugBank)、疾病相关的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收集疾病靶点,筛选出与益肾健骨方的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3.7.2构建疾病-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采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将关键靶点和潜在靶点与活性成分的相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 益肾健骨方中共筛选到药代动力学较好的活性成分β-谷甾醇、谷甾醇、豆甾醇、槲皮苷、山柰酚等113种,得到GO富集条目(P<0.05)1048条,KEGG通路富集得到84条信号通路(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苷与核心靶点和潜在靶点结合稳定,涉及肿瘤通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大鼠体内实验验证益肾健骨方可以增加骨小梁密度及骨组织胶原溶剂比,改善大鼠骨质疏松状态。结论 益肾健骨方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乳腺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挖掘初步揭示瘀血痹胶囊发挥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出瘀血痹胶囊活性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及RA靶点,采用STRING 11.0数据库对其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采用Bioconductor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数据(GSE55457),经过基因探针富集分析(GSEA)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联用分子对接对差异基因与排名靠前的活性化合物进行虚拟验证。结果 筛选出瘀血痹胶囊128个有效成分和85个与RA的交集靶点,其中度值排名靠前的化合物有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山柰酚等。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RA靶点参与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的多种调控过程。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炎性因子和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为瘀血痹胶囊对RA发挥作用的主要通路。差异表达基因与交集靶点交集有白细胞介素-6(IL-6)、DNA修复酶1(PARP1)、核转录因子-κB激酶亚基β抑制剂(IKBKB)、雄激素受体(AR)、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多不饱和脂肪酸5-脂氧合酶(ALOX5)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β-谷甾醇、鞣花酸、7-O-甲基异鼠李糖醇、木犀草素、槲皮素、异鼠李素、山柰酚、β-胡萝卜素等与差异性基因对接活性较好。结论 瘀血痹胶囊中的β-谷甾醇、木犀草素、槲皮素等核心化合物可能是通过作用于IL-6、PARP1、IKBKB、AR、CASP3等靶点对RA起治疗作用,为瘀血痹胶囊后续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并验证三白汤治疗皮肤色素沉着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TCMID以及BATMAN-TCM数据库收集三白汤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检索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获得皮肤色素沉着的疾病靶点。取两靶点集的交集,进而保留相关化学成分,应用Cytoscape建立化学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得到交集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采用CytoHubba、DAVID和Kobas对交集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进行拓扑分析、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4.2对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研究。基于B16-F10黑色素瘤细胞,构建抗黑色素模型,验证分子对接结果。结果 筛选获得三白汤活性成分29个、潜在作用靶点23个。拓扑分析得到酪氨酸酶、雌激素受体1、孕激素受体等8个关键靶点,主要参与涉及男性性腺发育、对雌二醇的反应等GO富集分析所示的生命过程。KEGG通路分析得到123条主要信号通路,主要涉及黑色素合成、雌激素信号通路、酪氨酸代谢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三白汤化学成分与潜在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细胞实验表明,三白汤中代表性成分的抗黑色素活性顺序与分子对接结果一致。结论 三白汤通过其中芍药内酯苷、β-谷甾醇、α-香树精等有效成分,作用于连环蛋白β1(catenin beta 1,CTNNB1)、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等靶点,调节黑色素合成、酪氨酸代谢等信号通路,最终减少黑色素合成以治疗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结合生物信息学探讨小柴胡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小柴胡汤的可能活性化合物及其潜在治疗靶标,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获取与AD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筛选出小柴胡汤可能的靶点;对交集靶点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互作(PPI)网络,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采用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诱导PC12细胞制备AD细胞模型,以小柴胡汤干预处理后,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活率,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膜电位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荧光免疫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初步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结果 小柴胡汤共收集到190个化学成分和41个AD相关靶点,包括丁子香萜,槲皮素,小檗碱,原卟啉,24-Ethylcholest-4-en-3-one,β-D-呋喃核糖苷等关键化合物及Sigma非阿片类细胞内受体1(SIGMAR1),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1(CHEK1),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6(PTPN6),蛋白激酶C(PRKCH),核转录因子κB激酶亚单位β抑制蛋白(IKBKB),组织蛋白酶D(CTSD),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ax,Bcl-2样蛋白1(Bcl-2L1)等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获得302个条目(P<0.05),主要与调控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KEGG通路富集获得相关通路73条(P<0.05),涉及的主要通路和生物过程包括细胞凋亡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通路、癌症相关通路等。细胞实验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率降低(P<0.05),凋亡率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降低,Bcl-2/Bax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细胞活率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线粒体膜电位升高,Bcl-2/Bax上调,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小柴胡汤治疗AD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阐释其物质基础和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薰衣草防护皮肤光损伤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 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数据库和查阅文献获取薰衣草的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皮肤光损伤相关靶点;筛选获得两者的共同靶标后,采用STRING分析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中“CytoNCA”插件对该PPI网络做拓扑分析和核心靶点筛选,使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选取薰衣草中的活性成分和信号通路上的蛋白通过AutoDock vina 1.1.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通过UVB辐照小鼠背部裸露皮肤建立光损伤模型,肉眼观察小鼠的皮肤状态,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苦味酸-酸性品红法(VG)染色观察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关键的信号通路。结果 该研究共筛选出薰衣草活性成分6个,潜在靶点526个,预测疾病相关靶点2 688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258个,PPI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16个,KEGG通路分析筛选了113条相关信号通路,其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可能在薰衣草防护皮肤光损伤中起关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和信号通路上的蛋白对接良好。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薰衣草总黄酮能够明显改善小鼠皮肤外观状态和组织病理学,并显著降低磷酸化(p)-PI3K、p-Akt、B细胞淋巴瘤(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P<0.01),明显升高Bcl-2相关X蛋白(Bax)的相对表达量(P<0.05)。结论 该结果表明,薰衣草抗皮肤光损伤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为后续深入研究薰衣草抗皮肤光损伤的复杂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初步预测菟丝子防治卵巢早衰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并构建卵巢早衰动物模型,基于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Pharmmapper等数据库中获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对应靶点;使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疾病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y2.1.0在线工具筛选出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v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与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PPI)网络图;通过运行R语言脚本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将药物成分与靶点进行对接,并对其部分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菟丝子组与戊酸雌二醇组,采用慢性应激制备卵巢早衰模型,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菟丝子组给予菟丝子水煎剂2.6 g·kg-1·d-1,戊酸雌二醇组给予戊酸雌二醇溶液0.13 mg·kg-1·d-1,4周后取材,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的组织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缪勒管抑制物质/抗缪勒管激素(AMH)、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α(IκB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表达水平。结果 共筛选菟丝子防治卵巢早衰靶点171个,主要包括细胞肿瘤抗原(TP53)、蛋白激酶B1(Akt1)、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肿瘤坏死因子(TN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菟丝子防治卵巢早衰主要涉及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TNF信号通路、TP53信号通路等。动物实验表明,与卵巢早衰模型组比较,菟丝子组可明显上调AMH、E2、HDL-C(P<0.05,P<0.01),显著下调LH、TC、LDL-C(P<0.01),显著降低IL-1β、IL-6、TNF-α蛋白水平与ERK、NF-κB p65及其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 菟丝子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方式,调节激素水平改善卵巢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麻杏石甘汤“异病同治”肺炎支气体肺炎(MPP)与支气管哮喘(BA)的共同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筛选麻杏石甘汤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运用UniProt数据库将其进行标准化。运用GeneCards、OMIM数据库收集MPP与BA疾病相关靶点。利用Venny2.1获取药物-疾病共有靶点。利用Cytoscape3.9.1软件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将交集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Tools软件将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筛选得到麻杏石甘汤有效成分123种,相关靶点208个。MPP疾病靶点374个,BA疾病靶点2 623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46个。GO富集分析获得生物过程276个(P<0.05),细胞组成15个(P<0.05),分子功能33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麻杏石甘汤治疗MPP与BA的共同通路主要有糖尿病并发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表明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多能形成稳定结构。[结论] 麻杏石甘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治疗MPP与BA,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麻杏石甘汤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提供了生物信息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麻黄细辛附子汤(MXFT)干预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iw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MXFT活性成分及活性成分、偏头痛的相关靶点;运用STRING 11.5平台对药物和疾病的交集靶点建立潜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对潜在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7.1做MXFT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筛选度值较高的核心靶点;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验证核心靶点与其映射成分的结合强度,将对接结果较好的核心靶点进行动物体内实验验证。选用SD大鼠4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MXFT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给予佐米曲普坦片,治疗组给予MXFT高、中、低剂量干预。成模后隔日1次观测各组大鼠行为学及疼痛阈值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大鼠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ERK2)、c-fos原癌基因蛋白(FOS)水平。免疫组化技术、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D大鼠三叉神经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又称MAPK1/3)、蛋白激酶B1(Akt1)、蛋白激酶Cα(PRKCA)水平。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MXFT治疗偏头痛的核心靶点为MAPK1、MAPK3、Akt1、PRKCA等;主要通路为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MAPK1、MAPK3、Akt1、PRKCA、PRKCB、PRKCG与其映射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挠头次数显著增加(P<0.01),疼痛阈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挠头次数显著减少(P<0.01),疼痛阈值显著提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CGRP、ERK2、FOS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5,P<0.01),三叉神经节中Akt1、ERK1/2、PRKCA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浆中CGRP、ERK2、FOS蛋白水平,三叉神经节中Akt1、ERK1/2、PRKCA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MXFT抗偏头痛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扩张、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抑制神经元过度活跃等多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青黄散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潜在活性靶点与信号通路,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验证其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TargetNet、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青黄散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DrugBank、DisGeNET、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获取AML疾病相关靶点。筛选出青黄散与AML的共同靶点后,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并通过RStudio软件使用R语言及clusterProfiler、Bioconductor等包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应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疾病-药物成分-靶点”与“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选取青黄散活性成分与“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排名前8个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利用体外细胞实验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青黄散抗AML作用。结果 预测结果显示青黄散主要活性成分11个,收集青黄散与AML的共同靶点22个;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可能在青黄散治疗AML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分析显示排名前8的靶点包括Akt1、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双特异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2K1)、凋亡相关基因(TP53)、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1(RAF1)、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胱天蛋白酶-9(Caspase-9)和原癌基因(JUN)。分子对接结果表明3-吲哚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与MAP2K1、异牡荆素与PIK3CA、靛玉红与Bcl-2对接最优。细胞实验表明3-吲哚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异牡荆素和靛玉红可有效抑制AML细胞增殖,并调控MAPK/PI3K信号通路,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 青黄散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方式协同作用治疗AML,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野三七转录组中SSR位点信息分析及其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野三七Panax vietnamensis var. fuscidiscus(PVF)转录组中的SSR位点信息,并设计简单重复序列(SSR)引物,以期为野三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有力工具。方法 利用MISA工具筛选了野三七转录组测序获得的126 758条unigenes,对其SSR位点信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Primer3设计SSR引物,并随机选择30对SSR引物对13株不同来源的野三七进行多态性扩增分析。结果 在野三七的转录组中,共搜索到21 320个SSRs,分布于17 780条unigenes,SSR位点出现频率为16.82%。SSRs位点中二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类型,占总SSRs的52.52%;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基序(28.08%)。SSRs所包含的重复基元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元AG/CT和AT/AT是优势重复基元类型,占总SSRs的46.25%。利用Primer3共设计出39 336对SSR引物。随机选择30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其中29对(96.67%)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条带,15对(50.00%)扩增条带表现出多态性。利用UPGMA作图,将13个材料分为2类。结论 野三七转录组中SSR位点出现频率高,类型丰富;大量的SSR为其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都为药用黄芪,二者亲缘关系近,成分相似,药用价值尚未区分。该研究旨在建立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水溶性蛋白表达谱,了解两种黄芪之间存在的差别。方法:样品采用水超声提取和丙酮沉淀的方法得到黄芪水溶性蛋白成分,质谱级胰酶酶解后的肽段经nano ESI-LC-MS/MS分析,采用Proteome Discoverer 1. 4软件比对豆科蛋白数据库鉴定蛋白,再使用非标记定量软件SIEVE分析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水溶性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最后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2种黄芪共有蛋白的分类、分子功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结果:蒙古黄芪鉴定特异性蛋白有920个,膜荚黄芪鉴定的特异性蛋白有717个,2种黄芪中共同表达的蛋白有472个,其中二者的差异表达蛋白有21个,如PR-10蛋白,NDK-1蛋白,谷蛋白A2,磷脂酶D等蛋白在两种黄芪中差异表达。蒙古黄芪高表达蛋白14个,膜荚黄芪高表达蛋白7个。结论: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水溶性蛋白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特异性蛋白、差异表达蛋白和共同表达的蛋白可为今后两种黄芪的鉴别、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和寻找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七叶一枝花和滇重楼提取物体外溶血作用强弱,探讨不同结构类型重楼皂苷的溶血作用特点。方法:采用75%乙醇对七叶一枝花和滇重楼根茎进行提取,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各类物质进行富集,采用快速制备色谱技术对目标组分群进行定向制备,基于对照品对照和在线紫外吸收光谱对总取物、部位和组分进行化学信息表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样品的溶血率。结果:根据质量浓度-溶血率曲线计算七叶一枝花和滇重楼总提物的50%溶血浓度分别为34.97,46.52 mg·L~(-1)。在2.5~10 mg·L~(-1)时,七叶一枝花部位中仅有70%乙醇洗脱部位(PPC-D)显示了较强溶血作用,滇重楼部位中70%乙醇和95%乙醇洗脱部位(PPY-D和PPY-E)均显示溶血作用。5.0,10 mg·L~(-1)时PPC-D的溶血率分别为78.00%和95.68%,PPY-D(PPY-E)的溶血率分别为31.86%和63.29%(15.82%和55.25%)。在2.5~5.0 mg·L~(-1)时,七叶一枝花的组分呋甾皂苷和薯蓣皂苷未显示溶血作用,偏诺皂苷组分在质量浓度为2.5,5.0 mg·L~(-1)的溶血率分别为5.89%和90.33%;滇重楼的呋甾皂苷组分同样未显示溶血作用,偏诺皂苷(薯蓣皂苷)组分在质量浓度为2.5,5.0 mg·L~(-1)的溶血率分别为0.51%和57.75%(4.29%和49.39%)。结论:七叶一枝花和滇重楼均具有溶血作用,其中七叶一枝花强于滇重楼;七叶一枝花溶血成分群主要为偏诺皂苷类,滇重楼溶血成分群为偏诺皂苷和薯蓣皂苷;两者呋甾皂苷均无溶血作用;总提物溶血作用强弱主要由其中所含偏诺皂苷和薯蓣皂苷类成分的绝对含量和相对比例来决定。  相似文献   

14.
山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var. abbreviata是苦瓜的野生变种,属于药食同源物质,具有重要的食用与保健功能,常被用作保健食品和民间医药。现代药理学表明,山苦瓜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比苦瓜显著,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皂苷类、酚类、脂肪酸和丰富的微量元素与矿物质,具有抗糖尿病、抗炎、抗菌、抗癌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全面概述山苦瓜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为山苦瓜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以期获得更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毛叶巴豆(Croton caudatus Geisel.var.tomentosus Hook.)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凝胶柱色谱等常规分离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学技术(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叶巴豆茎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十六烷酸乙酯(ethyl hexatriacontanoate,1),棕榈酸(palmic acid,2),硬脂酸(stearic acid,3),浙贝素(zheberiesinol,4),香草醛(vanillin,5),香草酸(vanillic acid,6),丁香酸(syringic acid,7),二十八烷酸(octacosanoic acid,8),琥珀酸(succinic acid,9),肌苷(inosine,10),异橙黄酮(isosinensetin,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7,9,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6.
高燕萍  钟国跃  沈云亨 《中草药》2016,47(5):712-716
目的对黄花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var.przewalskii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学方法以及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黄花角蒿全草80%乙醇水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和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对丁氧基红景天苷(1)、角蒿辛C(2)、角蒿酯碱(3)、7-羟基多花藤碱(4)、角蒿原碱(5)、苯乙醇葡萄糖苷(6)、地黄苷(7)、类叶升麻苷(8)、去酰基异角胡麻苷(9)、去咖啡酰基类叶升麻苷(10)、carceorioside B(11)、红景天苷(12)、去酰基类叶升麻苷二甲醚(1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多枝雾水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多枝雾水葛Pouzolzia zeylanica var. microphylla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95%乙醇回流提取,系统溶剂法对醇提物进行萃取,醋酸乙酯萃取部位通过正相、反相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法确定结构。结果从多枝雾水葛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2R,3S,4R,5S)-2,5-二-(4-羟基-3-甲氧基苯基)-3,4-二-(3,5-二羟基苯基)四氢呋喃(1)、pouzolignan K(2)、saropeptide(3)、去氢吐叶醇(4)、对羟基苯甲酸(5)、异香兰酸(6)、原儿茶酸(7)、丁香酸(8)、原儿茶醛(9)、原儿茶酸乙酯(10)。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雾水葛木脂素K,化合物3~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罗国良  汪洋  李华强  舒志恒  秦路平  郑承剑 《中草药》2017,48(17):3624-3628
目的对牡荆Viter negundo var.cannabifolia子及黄荆Vitex negundo子进行比较研究,为其鉴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原植物外观、性状、显微、薄层和HPLC鉴别方法,对黄荆子与牡荆子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结果黄荆子与牡荆子在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上相似,通过原植物和性状进行鉴别存在一定困难;显微鉴别中石细胞特征可为两者的有效鉴别提供实验依据;薄层鉴别中以黄荆子素为对照品,黄荆子中黄荆子素丰度明显高于牡荆子;HPLC测定中,黄荆子中所含黄荆子素的量高于牡荆子。结论可采用显微、薄层和HPLC方法,结合药材粉末的石细胞特征和黄荆子素量差异对黄荆子与牡荆子进行有效地鉴别。  相似文献   

19.
仰莲  周勤梅  彭成  郭力  张廷模  熊亮 《中草药》2015,46(15):2193-2197
目的研究叠鞘石斛Dendrobium aurantiacum var.denneanum药材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AB-8、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制备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质谱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同时采用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从叠鞘石斛茎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7R,7′R,8R,8′S)-4,4′-二羟基-3,3′,5,5′-四甲氧基-7,9′-环氧木脂烷-7′,9-内酯()、(-)-丁香脂素()、(-)-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拖鞋状石斛素()、石斛酚()、杓唇石斛素()、(+)-柚皮素()、反式肉桂酸甲酯-2-O-β-D-葡萄糖苷()、香草酸()。其中,化合物对A549、Hep G2、A2780肿瘤细胞增殖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5.49、51.2、119.3μmol/L。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石斛脂素;且对3种人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RAPD的福建产南方红豆杉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雯  瞿印权  张玲玲  荣俊冬  何天友  郑郁善 《中草药》2017,48(14):2943-2949
目的对福建省23个不同地理种源的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种源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南方红豆杉资源的收集与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23个不同地理种源的南方红豆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物种水平上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74 4,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为1.603 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51 3,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522 8。不同种源的南方红豆杉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通过对种源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23个不同种源的南方红豆杉的遗传距离变化幅度为0.240 4~0.912 0,遗传相似度的变化幅度为0.401 7~0.786 3。7个不同种群的南方红豆杉群体的遗传距离变化幅度为0.021 0~0.379 4,遗传相似度的变化幅度为0.684 3~0.979 2。根据Nei法计算南方红豆杉7个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度(D_(st))为0.108 8,分化指数(G_(st))为0.369 0,基因流系数(N_m)为0.855 0,总的遗传变异中有36.9%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群体内的变异63.1%,种群内存在明显分化。结论不同种源间的南方红豆杉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但不同种群间的南方红豆杉群体的相似度又比较高,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