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宽叶羌活种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宽叶羌活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反相柱色谱及薄层制备色谱等方法对宽叶羌活种子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MS,NMR等波谱解析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宽叶羌活种子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9个化合物,分别为异欧前胡素(1)、β-谷甾醇(2)、珊瑚菜内酯(3)、佛手柑内酯(4)、N-二十四、二十六、二十八烷酰基邻氨基苯甲酸(5~7)、胡萝卜苷(8)、水和氧化前胡素(9)、伞形花内酯(10)、去甲呋喃羽叶芸香素(11)、(2S,3S,4R,8E)-2-[(2’R)-2’-羟基-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碳酰胺]-8-十八碳烯-1,3,4-三醇(12~16)、左旋氧化前胡素(17)、香叶木素(18)、佛手酚-O-β-D-葡萄糖苷(19)、紫花前胡苷(20)、1’-O-β-D-葡萄糖基-(2R,3S)-3-羟基紫花前胡苷元(21)、尿嘧啶(22)、前胡苷V(23)、8-O-β-D-葡萄糖基-5-羟基-补骨脂素(24)、8-O-β-D-葡萄基-5-甲氧基补骨脂素(25)、香叶木苷(26)、阿拉善苷C(27)、犬尿喹酸(28)、甘露醇(29)。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种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22,26,2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羌活化学成分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张鹏  杨秀伟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4):2918-2918
目的:进一步研究裂叶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干燥根茎和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NMR和MS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裂叶羌活干燥根茎和根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白菖蒲脑(1)、孕甾烯醇酮(2)、β-谷甾醇(3)、香柑内酯(4)、佛手酚(5)、蛇床素(6)、异欧前胡素(7)、佛手柑素(8)、去甲呋喃羽叶芸香素(9)、紫花前胡苷元(10)、7′-O-甲基异羌活醇(11)、羌活醇(12)、异羌活醇(13)、栓翅芹烯醇(14)、苯乙基阿魏酸酯(15)、茴香酸对羟基苯乙酯(16)、反式-阿魏酸(17)、紫花前胡苷(18)、蔗糖(19)、γ-甲氧基异丁香酚(20)、3,4,5-三甲氧基-反式-桂皮酸(21)、对甲氧基-反式-桂皮酸(22)、4-乙酰氧基-3-甲氧基-反式-桂皮酸(23)和对羟基-反式-桂皮酸(24)。结论:化合物1,14,20~24为首次从裂叶羌活根和根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4为6,7-呋喃型香豆素,化合物20~24为苯丙素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山香圆叶中黄酮苷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大孔树脂、聚酰胺、Sephadex LH-20,HPLC等各种色谱技术对山香圆叶95%乙醇提取物经乙酸乙酯萃取后的水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8个黄酮苷类化合物,采用NMR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野漆树苷(1),女贞苷(2),刺槐素-7-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刺槐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o-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密蒙花新苷,4),木犀草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金圣草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刺槐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蒙花苷,7),芹菜素6,8-二-C-β-D-吡喃葡萄糖苷(8).其中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采用脂多糖(LPS)刺激RAM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2,3在1x10-5 mol.L-1浓度下,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NO生成的抑制率分别为33.7%和23.8%,提示化合物2,3具有较弱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4.
羌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对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HPLC以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羌活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羟基香豆素(1)、5,7-二甲氧基香豆素(2)、紫花前胡内酯(3)、佛手酚(4)、佛手柑内酯(5)、异虎耳草素(6)、比克白芷内酯(7)、(+)-顺式凯林内酯(8)、(-)-反式凯林内酯(9)、茴香酸对羟基苯乙酯(10)、5-甲氧基-8-羟基补骨脂内酯(11)、阿魏酸(12)、异欧前胡素(13)和异补骨脂素(14)。结论化合物2、7~9和11为首次从羌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药药对"都梁丸"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高效液相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都梁丸"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共鉴定了41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甲基糠醛(1),香草醛(2),阿魏酸(3),松柏醛(4),花椒毒素(5),佛手酚(6),镰叶芹二醇(7),洋川芎内酯H(8),洋川芎内酯I(9),洋川芎内酯D(10),4-羟基-3-丁基苯酞(11),洋川芎内酯A(12),Z-藁本内酯(13),3-丁烯基苯酞(14),新蛇床内酯(15),欧当归内酯A(16),β-谷甾醇(17),异茴芹内酯(18),邻苯二甲酸正丁酯(19),邻苯二甲酸异丁酯(20),川芎二内酯R1(21),白术内酰胺(22),香柑内酯(23),补骨脂素(24),异氧化前胡内酯(25),珊瑚菜内酯(26),独活属醇(27),牧草栓翅芹酮(28),异白当归脑(29),欧前胡素(30),异欧前胡素(31),别异欧前胡素(32),水合氧化前胡内酯(33),白当归素(34),印枳苷(35),(2'S,3'R)-3'-羟基印枳苷(36),仲-O-β-D-吡喃葡萄糖基白当归素(37),叔-O-β-D-吡喃葡萄糖基白当归素(38),(2'R,3'S)-3'-羟基紫花前胡苷(39),花椒毒酚-8-O-β-D-吡喃葡糖苷(40),腺苷(41)。结论:香豆素以及香豆素类成分应来源于复方中的白芷;藁本内酯类化合物应来源于复方中的川芎。  相似文献   

6.
魏江春  王安华  贾景明 《中草药》2019,50(8):1915-1920
目的研究筒鞘蛇菰Balanophora involucrate全植株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聚酰胺,正、反相硅胶柱,MCI及半制备型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分别采用Griess法和酶联法检测一氧化氮(NO)和白细胞介素-6(IL-6)以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从筒鞘蛇菰全植株75%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脂素(1)、(+)-5′-hydroxypinoresinol(2)、异落叶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异落叶松脂素(4)、burselignan(5)、(+)-9-acetoxyisolariciresinol(6)、yunnanensin A(7)、(-)-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开环异落叶松脂素(9)、二氢荜澄茄素(10)、secoisolariciresinol-9′-acetate(11)。结论化合物11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5、7、8、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7.
综合应用HP-20、硅胶、ODS、Sephadex LH-20、HW-40和半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方法对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干燥地上部分水提取物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vitexnegheteroin M (1)、sibricose A5 (2)、securoside A (3)、citrusin D (4)、annphenone (5)、E-melilotoside (6)、马栗树皮素(7)、东莨菪素苷(8)、刺五加苷B1 (9)、猫眼草酚苷D (10)、万寿菊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12)、芦丁(13)、芹菜素-6,8-二葡萄糖碳苷(14)、异夏佛塔苷(15),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前列腺素E_(2 )(PGE_2)的分泌为评价指标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 2, 8, 10~15对LPS诱导小鼠巨噬RAW264.7细胞中PGE_2的分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辣木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IR,UV,MS,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槲皮素-3-O-(4-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1)、槲皮素-3-O-[6-O-(2E)-戊烯酰]-β-D-吡喃葡萄糖苷(2)、异槲皮苷(3)、黄芪苷(4)、槲皮素-3-O-(6-O-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6-O-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6-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7)、山柰酚-3-O-(6-O-巴豆酰)-β-D-吡喃葡萄糖苷(8)、牡荆素(9)、异牡荆素(10)和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其中,化合物1和2为2个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洋金花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ODS柱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结合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进行鉴定,利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模型进行化合物抗炎活性评价。结果:从洋金花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1)、cis-grossamide K(2)、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3)、thoreliamide C(4)、melongenamide D(5)、落叶松树脂醇-9-O-β-D-吡喃型葡萄糖苷(6)、臭矢菜素A(7)、异嗪皮啶(8)、baimantuoluoside E(9)、daturafoliside G(10)、daturametelin J(11)、daturametelin I(12)、daturataturin A(13)、daturataurin B(14)。化合物1~3、5~7和13对LPS诱导RAW264.7释放的NO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45.9~84.4μmol/L。结论:其中,化合物1~3为首次从茄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曼陀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1~3、5~7和13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中草药》2020,(7)
目的研究万寿竹Disporum cantoniense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离子交换色谱、中压MCI柱色谱、ODS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型和半制备型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运用质谱、核磁等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万寿竹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β-D-吡喃葡萄糖氧苄基-6-α-L-(4′-O-乙酰基)-吡喃鼠李糖氧基-2-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酯(1)、4′,7-二羟基黄酮(2)、巴马汀(3)、异紫花前胡苷(4)、4′-O-β-D-葡萄糖基-5-O-甲维阿斯米醇(5)、紫花前胡苷元(6)、2-氨基吡啶(7)、远志寡糖酯A(8)、新野樱苷(9)、2″-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10)、宝藿苷Ⅰ(11)。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化合物,命名为万寿竹酯苷;化合物2~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实现獐牙菜属植物快速、准确鉴别。方法:采集川东獐牙菜、青叶胆、紫红獐牙菜、狭叶獐牙菜和西南獐牙菜不同部位(根、茎、叶) 543份样品红外光谱信息,原始数据经标准正态变量(SNV),多元散射校正(MSC),平滑(SG),一阶导数(1D),二阶导数(2D),三阶导数(3D)等处理后删减4 000~3 700,2 799~1 800 cm~(-1)和682~653 cm~(-1)波段,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结果:5种獐牙菜属植物相同部位平均光谱较为相似,无法区分,同一物种不同部位光谱特征峰有差异,复杂程度为叶茎根;根、茎和叶3个部位PLS-DA和SVM模型均能准确鉴别5种獐牙菜属植物,且MSC+SG+2D预处理效果最佳。PLS-DA模型R~2Y 0. 8,RMSEP RMSECV,所建模型稳定,效果好,Q~2超过0. 6,预测集正确率达到100%,所有预测集样品分类正确,模型预测能力强。根、茎和叶SVM模型最优惩罚参数c分别为22. 627 4,2和1. 414 2,均在正常范围内,预测集正确率均为100%,分类准确率高。结论:FTIR结合PLS-DA和SVM模型能准确区分不同獐牙菜属植物,模型预测效果好,为其他植物鉴别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乌天麻Gastrodia elata f. glauca、绿天麻G. elata f. viridis、红天麻G. elata f. elata和黄天麻G. elata f. flavida4种药用天麻变型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遗传信息差异,为天麻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 从不同产地收集了40份不同天麻变型的花茎。应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相结合技术,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80对引物中筛选出15对多态性高的SSR引物。对这些天麻花茎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统计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群体遗传结构,结合40份天麻的HRM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从15对SSR引物检测到11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7.6个。天麻样品的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和Nei’s多样性指数(Nei’s diversity index,Nei)的平均值分别为0...  相似文献   

13.
金效华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475-2479
该文简述了中国石斛类药材原植物的名实考证结果,并重点阐述了细茎类石斛植物的分类处理结果。梵净山石斛Dendrobium fanjingshanense、曲茎石斛D. flexicaule、河南石斛D. henanense、霍山石斛D. huoshanense、广东石斛D. kwangtungense、细茎石斛D. moniliforme、铁皮石斛D. officinale、琉球石斛D. okinawense、滇桂石斛D. scoriarum、始兴石斛D. shixingense、大花石斛D. wilsonii等11种石斛属植物得到确认,建议铁皮石斛使用名称Dendrobium officinale。  相似文献   

14.
代江鹏  蔡一鸣  刘巧珍  高晓霞  朱爽 《中草药》2023,54(9):2907-2916
目的 探究甘草属7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NCBI获取国内已有的7种甘草属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筛选得到49条共有蛋白编码序列,使用codon W1.44、EMBOSS、SPSS26.0等分析密码子偏好性相关参数。结果 7种甘草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不同位置的GC含量均小于50%,共得到了29个高频密码子,其中有28个密码子第3位碱基为A/U,筛选得到的17个最优密码子第3位碱基均为A/U。7种甘草属植物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的ENC值均大于35,密码子偏好性较弱。PR2-plot分析、ENC-plot分析和中性绘图分析结果显示突变压力和自然选择均为这7种甘草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自然选择对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贡献更大。基于叶绿体编码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基于RSCU的聚类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与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存在一定的联系。结论 7种甘草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第3位倾向于使用A/U碱基,自然选择是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马孟莉  张薇  孟衡玲  卢丙越 《中草药》2021,52(19):6023-6031
目的明确草果Amomumtsao-ko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在姜科的进化地位。方法利用IlluminaHiseq4000测序平台对草果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序列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并以绿苞闭鞘姜为外类群,通过MEGA6软件构建ML系统发育树,分析姜科物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草果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3 648 bp,鸟嘌呤和胞嘧啶含量(guanine-cytosine content,GC)为36.0%,包括一对29 776 bp的反向重复区(IRs)、一个大单拷贝区(LSC,88 741 bp)和一个小单拷贝区(SSC,15 355 bp);共注释得到113个基因,包括4个rRNA基因、30个t RNA基因和79个蛋白编码基因;在草果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123个SSR位点,大部分SSR均由A和T组成;豆蔻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和结构相似,IR边界高度保守;聚类分析显示草果与豆蔻属的海南砂A.longiligulare、阳春砂A.villosum、绿壳砂A.villosum var. xanthioides、爪哇白豆蔻A. compactum和白豆蔻A. kravanh亲缘关系最近;适应性进化分析发现rpl20、rps11、ccsA、clpP、ycf1和ycf2 6个基因在进化过程中被正向选择。结论获得了完整的草果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明确了姜科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为研究豆蔻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及物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常晶茹  姚萱航  张雪薇  周仪  刘翠晶  刘霞 《中草药》2022,53(22):7201-7206
目的 通过分析吉林产10种黄芪属植物的ITS2、matk、rbcL、psbA条形码序列,为黄芪属植物的物种分类鉴定及其亲缘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共收集30份样品,以ITS2、matk、rbcL和psbA作为条形码序列,对黄芪属10种植物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并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结果经校正处理后,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ITS2、matk、rbcL和psbA4种片段,单独的每一种片段并不能将10种植物全部鉴别出来,只能鉴别出部分植物,即蒙古黄芪A.membranceus var.mongholicus、扁茎黄芪A.complanatus、糙叶黄芪A.scaberrimus、华黄芪A.chinensis、草木樨黄芪A.melilotoides、细叶黄芪A.angustissimus、兴安黄芪A.dahuricus、新巴黄芪A.hsinbaticus;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以锦鸡儿Caragana sinica为外类群,10种植物中,华黄芪为单独1支,细叶黄芪与扁茎黄芪聚为1支,糙叶黄芪、斜茎黄芪与新巴黄芪聚为1支,膜荚黄芪A.membranceu、蒙古黄芪与草木樨黄芪聚为1支,并且这3者与兴安黄芪关系较近。结论 ITS2+rbcL+psbA组合可以将8种黄芪属植物鉴别出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种黄芪属植物被划分为5支,该聚类分析结果与《中国植物志》中10种黄芪属植物的传统分类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6种不同基源钩藤药材的显微特征,对钩藤药材进行分种鉴别。方法:研究光镜下6种钩藤属植物的茎、钩、叶横切面特征和粉末显微特征。结果:不同种的钩藤在组织构造方面有基本相同之处,由外到内均由表皮、皮层、韧皮部、木质部及髓部组成。大多数钩藤的皮层、韧皮部及髓部薄壁细胞中均含棕色内含物。但各种之间又有不同特征,如主脉在叶的腹背面突出的形状、栅栏组织的列数、维管束的个数以及薄壁细胞中可见的草酸钙晶体类型。6种钩藤药材的显微特征比较研究表明,茎的横切面观轮廓、表皮毛的有无、韧皮部与木质部比例、形成层是否明显成环、射线宽窄和导管散在或径向相连以及髓部所占比例;叶主脉在叶的腹、背面凸出的形状、栅栏组织的列数和薄壁细胞中所含晶体种类;钩的形状等可作为钩藤属分种鉴别依据。粉末鉴定主要依据表皮细胞的形状、表皮细胞内是否存在油滴状物以及有无梯纹、环纹和网纹导管加以区别。结论:以上特征可以作为不同基源钩藤药材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汪璐  杨纯国  韩文凯  崔亚君  高峰  马海光  隗立国 《中草药》2023,54(12):3999-4011
目的 基于实时景深扩展-大图影像拼接与偏振光显微鉴别技术,对柴胡2个基原品种柴胡Bupleurumchinense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及4种市场常见混淆品(竹叶柴胡B.marginatum、藏柴胡B.marginatumvar.stenophyllum、锥叶柴胡B. bicaule、大叶柴胡B. longiradiatum)的性状、微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为柴胡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性状鉴别研究采用性状及微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研究采用普通光明场与偏振光暗场对比观察法,结合实时景深扩展成像、大图影像拼接技术,拍摄获取药材组织横切面全息彩色影像图。结果 获取了柴胡及其混淆品的性状及微性状影像数据,首次获取了该类药材横切面显微鉴别普通光及偏振光全息彩色影像数据。对柴胡2个基原品种及其4种混淆品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相比,性状鉴别补充研究了精细微性状鉴别特征,对柴胡药材根或根茎的上、中、下部位横切面进行对比观察,确定了柴胡药材根或根茎上部横切面组织构造最具特征性,为最佳的横切面显微研究部位。结论 可以综合应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功效的6种人参属药材提取物的体外凝抗血活性差异。方法采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实验,探讨6种人参属药材提取物抗凝血活性的差异性;分析其抗凝血活性与皂苷含量的相关性。结果竹节参、珠子参及三七可显著延长PT、APTT,降低FIB水平,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而人参、西洋参及屏边三七无显著变化。竹节参、珠子参提取物的抗凝血活性明显强于三七提取物。6种人参属药材中人参皂苷含量与其抗凝血活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PT与人参皂苷Rb2含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且人参皂苷Rb2可显著延长PT、APTT。结论 6种人参属药材抗凝血活性存在差异,且抗凝血活性与人参皂苷Rb2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20.
宋育红  陈作毅  张君诚 《中草药》2015,46(21):3228-3234
目的在对长柄石杉Huperzia serrata、闽浙马尾杉Phlegariurus minchegensis、华南马尾杉Phlegariurus austrosinicus和有柄马尾杉Phlegariurus petiolatus 4种石杉科植物的L-赖氨酸脱羧酶(L-lysine decarboxylase,LDC)基因编码区进行克隆的基础上,对长柄石杉的LDC基因全长序列进行分析并预测其蛋白结构。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以石杉科植物叶片提取的总RNA为模板克隆得到LDC基因编码区序列,通过BLAST比对和MEGA5.0软件对克隆的序列进行分析。采用RACE技术获得石杉科广布种长柄石杉的LDC基因全长序列,并对其蛋白的二级结构及三维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克隆的4种石杉科植物LDC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被注释为编码LDC的基因序列保持高度的相似性,长柄石杉LDC蛋白与NCBI中的蛇足石杉LDC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很高,与蕨类植物江南卷柏的同源性也较高。长柄石杉LDC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266 bp,编码403个氨基酸,Gen Bank登录号KF040056。结论克隆得到4种石杉科植物的LDC基因,分析了长柄石杉LDC基因的全长序列并预测其蛋白结构,为进一步阐明石杉科植物石杉碱甲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