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中男教授指出,临证之际,应慎遵四诊,见微知著;详辨阴阳,去伪存真;未瘥勿忧,纠偏勘误;效验勿喜,当求不足。灵活掌握辨病辨证方法和处方用药特色。特别对于神志病的治疗,紧紧围绕中医治病求本的根本原则,强调四诊合参,判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病与辨证结合施治。  相似文献   

2.
提出对八纲及八纲辨证的概念、理论框架及其对临床指导意义的再认识。认为八纲理论是在阴阳理论指导下,以表里分析辨别病位,以寒热、虚实分析辨别病性,三者还共同包含对病势的分析;以阴阳作为总纲,统括其他六纲,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纲既着重于分析中医证候本质的共性即病位、病性、病势,同时更强调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规律,因而对于临床实践具有全面的、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病总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此为八纲辨证之法。其中寒热的辨证用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并决定着“寒者热之”或“热者寒之”的基本原则。因此,在临证过程中,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非常重要,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在临床上,我们随时可见到“恶寒”或“畏寒”的病人,其属于“真寒”还是“假寒”,关系到治疗方法的选择,因此,寒之真假不可不辨,不可不察。现就寒之真假的辨别进行论述如下,与同道商榷。1寒之真“夫寒者,乃天地杀厉之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脏为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医家陈无择将六淫之寒和内生寒邪的生成作了简要概述,即在…  相似文献   

4.
"平脉辨证"是《伤寒论》核心思想,涵盖凭脉阐述病机及辨析症候,解释六经辨病不同病因病机层次变化,重视疾病动态变化与发展;仲景倡导"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凭脉证辨别表里是应用《伤寒论》经方重要基础,应用脉法指导治疗是六经辨病精髓之一,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脉、证、方结合;少阴病篇不同病理层次脉象,具有动悉病证、辨别表里、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特点,涵盖决生死和辨病愈。善诊脉者,需对六部脉象详查并仔细推敲,对比各部脉象,辨出病证本质。周道红认为诊脉应先于问诊,避免对症状主观臆测影响对脉象信息客观判定,做到"恒常达变",创立双手诊脉法,"比类奇恒",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浅到深,全面获取脉象的信息,特点在于左右对照,初先总按左右脉象,感受六部脉象总的脉体信息,初步了解整体情况虚实性质;其次左右对比按脉,了解机体气血阴阳盛衰,此为运用《伤寒论》指导六经辨病的关键步骤;最后分部按脉,了解各脏腑虚实寒热、五行生克,是脏腑辨证重要环节,两手持脉时需在时间、空间、维度上保持一致性,平心静气、仔细体会各部脉象的脉体变化,比较分析所候脏腑气血阴阳,指导辨证处方;周晓玲继承周道红双手诊脉理论,结合《伤寒论》六经辨病,延伸应用双手诊脉法辨识少阴病,指导经方的应用。附双手诊脉法辨治少阴寒化虚劳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5.
吴荣祖教授认为,在临证时,不可固执于西医的检查和诊断,也不能于辨证用药时偏执于辨病,而应以中医四诊八纲以识主证。辨治发热当以阴阳为纲,应依脉证以明病机,辨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按照病机立法遣方用药。吴荣祖教授强调调整阴阳、首重命门,扶阳之法、其要在密。吴荣祖教授临证治病必求其本,注重人体阳气,强调"阳密乃固",擅用附子及干姜、肉桂。  相似文献   

6.
浅谈辨病与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士元 《光明中医》2005,20(4):18-19
1辨病辨病,即辨别疾病的名称,也就是把机体在病理状态下,根据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发展经过及变化转归等内容,确定一个相应的病名,再依据病名来施药治疗。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首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在他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是以各种疾病为单元来论述的。其中的中风、胸痹、肺痈、肠痈、消渴、疟疾等篇,至今仍然都是疾病的名称,他以“辨……病脉证并治”名篇,就是强调首先要辨病。只有在“辨病”的基础上,才讨论“辨脉”、“辨证”及“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对各种疾病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又如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也是以“诸…  相似文献   

7.
张玉英 《河南中医》2013,33(5):633-635
《伤寒论》以六经将外感病进行分类,以阴阳归纳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又以六经所属的脏腑经络与八纲有机结合,将六经病发展演变过程中错综复杂的病情归纳为六经病中各个证候,使之反映各经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视主症、证候的轻重程度及证候与治疗、病程的关系等.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后世临床辨治有深远影响.论治应以证立法,汤证对应,以法处方用药,体现辨病与辨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别于成人 ,故婴幼儿腹泻的辨治有其特殊性 ,现将笔者多年来辨治婴幼儿腹泻的经验简略介绍如下。1 首辨大便以定证型婴幼儿腹泻治疗首先须辨别大便的性状、色泽、气味 ,以确定其属寒属热 ,是虚是实。一般来说 ,风寒泄泻大便多为水样 ,有泡沫 ,色淡黄 ;湿热泄泻大便多为暴注下迫 ,带粘液 ,色黄气秽 ;伤食泄泻大便多粗糙不化 ,酸臭较重 ;脾虚泄泻则大便常夹有不消化物 ,色淡黄。2 分清表里与虚实婴幼儿腹泻不少由表证引起 ,或以表为主 ,或以里证兼表。《素问·标本病传论》云 :“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 ,先泄而后生他病…  相似文献   

9.
微观辨证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微观辨证学是从中医诊断学开拓出来的一门新学科。微观辨证遵循传统医学理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的宏观唯象诊断、辨证引入细胞、分子水平,以探索疾病与证候及其康复演变实质。为微观论治学提供新的物质理论基础。《内经》以“司外揣内”四诊外揣法诊病,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诊病”的基础上,提出了“辨病脉证并治”的“平脉辨证”,从证辨治的思维法则。诊病对病来说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它的辨证起点就是从八纲的阴阳开始,概括了“人与天地相应”整体机能病变中最抽象、最单纯的关系。八纲确立后即对病因、病性、病位、病机、病势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再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六经、三焦辨证,取得对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等范畴更细更深的认识,从而达到对疾病与  相似文献   

10.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的主题是:虚实.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此仲景不言之义.不是说外感病不辨虚实阴阳,内伤病不辨表里寒热,而是说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11.
李文龙 《河南中医》2011,31(10):1088-1089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系统阐述了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的辨治规律。真寒假热之证,当辨明疾病本质,治宜破阴回阳,宣通内外上下;内外寒热并见之证,当分清表里虚实,治宜外散表寒,内清里热;上下寒热错杂之证,当分清病位病性,治宜寒温同施,上下兼顾;寒热互结中焦之证,当明辨痞满虚实,治宜寒热并用,通上下交阴阳。  相似文献   

12.
郑重光认为三阳证的诊治显明易见,而对于亢害危殆的三阴证,在他看来,其似是而非的临床表现决定了诊断是关键的一环。在各类疾病中,阴证似阳证的阴阳病机最不易判断,常常表现出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繁复的特点,向来最易造成误诊误治。郑重光认为的阴证似阳证的脉象普遍特点是脉必沉细而疾,或沉迟无力,脉沉紧或散大。在表象都是热症的情况下,郑重光注重病人的脉诊结果,在脉证不吻合时,郑重光进一步指出要"凭脉不凭证",以脉象来揭开繁杂的表象,探求疾病的本质,达拨乱反正之功,可见这种脉辨病机的思想是郑重光辨识阴证的重要特点。郑重光独尊脉诊,强调凭脉不凭证,但并不是说他忽视了其他诊断方式,脉证合参是其临证的基础。郑重光辨识错综复杂的阴证似阳证疾病有丰富的经验,他以脉证合参为辨证基础,同时又以脉诊为直接判识病机的依据,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可靠详尽的参考,堪为后世所珍。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品;气分热盛阶段,在辨脏腑病变同时,结合疾病阶段性需要,给予清热生津养阴、开窍凉血熄风之品;若出现阴竭阳脱的下焦病证,病位在肾,在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滋阴育阳类药物。COVID-19早期,结合三阳经证、卫分证、气分证早期及上焦、中焦早期病证进行辨治;COVID-19危重期,结合少阴经证,营血分证及下焦病证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14.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6,26(7):9-11
张仲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将伤寒证候分为两纲,即三阴三阳,然后在两纲之内辨其六目,即表里部位、寒热之性、虚实之体,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概括的“六经辨证”。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张仲景用比较分类法、考论虚实法、设喻达旨法、对偶举证法等,对397条进行了交叉印证、反复推论,使得这些条文井然有序,病证分明。  相似文献   

15.
李静洁 《河南中医》2009,29(12):1162-1164
运用时间医学理论,可以诊断病人脉象变化,诊断疾病阴阳属性,诊断疾病病住所在,还可以判断疾病预后。但时间因素只是疾病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疾病尚有传变,又有兼夹、并病、合病之分,故在临床上切不可盲目夸大时间因素的作用,应辨证论治,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16.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7.
少阴病欲解时正好与少阳病欲解时相顺接,这才是真正的枢的含义。少阳主枢是衔接阴阳的重要枢纽,是人体阳气生发之根,故不能用半表半里来替代。太阳表证不解,转入少阳,而其后所述症状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正是"里证"范畴,得知少阳病本身就是里证,而后说"往来寒热",再次提醒我们太阳表证不解,"正邪纷争,休作有时"是人体内部正气与外邪抗争的结果,脉沉主里,少阳病应当属于"里证"范畴。  相似文献   

18.
扈培增 《河南中医》2014,(3):379-381
三阳经的排序,并未涉及半表半里的问题,是仲景遵循《黄帝内经》阴阳气多少之原意,并将其用于临床创建的辨证论治体系。少阳病于六经中的位序,与半表半里和枢机,其理论源头是不同的,在理论概念上也是有区别的,而且六经位序体现了仲景本意,半表半里则属于注家的演绎,所以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9.
真武汤及其辨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华龙 《河南中医》2005,25(10):3-5
82条之真武汤证,为太阳病过汗、损伤阳气,无形之水气凌心;316条之真武汤证,则是病程较长,阳气久虚,水饮停滞.该方不仅能够通利表里上下、上中下三焦之水,又能温补三焦、表里之阳气.方中芍药能够利血脉、泄孙络、通泄筋脉肌肉中的水气.真武汤证水气内停兼阳虚,故以附子生姜配白术二苓,既利水化气,又温扶肾阳;而猪苓汤证是水热内停而兼阴虚,故除以滑石泽泻配二苓清热利水外,且加阿胶入肾滋阴.前者温阳化气行水以治水停兼寒,后者育阴清热利水以治水停兼热.而附子汤证与真武汤证比较,虽同属阳虚有寒,水湿泛滥,但一为有形之寒水,泛滥于三焦表里上下;一为无形之湿气,弥漫于筋肉骨节之间.二者皆有身体疼痛,但真武汤证偏于四肢沉重,附子汤证偏于筋骨疼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伤寒论>舌诊的有关内容,主要从舌苔、舌质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舌诊在临证中的应用.通过舌苔、舌质的变化,来说明疾病之寒热、虚实、表里及阴阳归属,从而予以辨证论治.对临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