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探讨“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联系与区别。从整体观看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脏腑系统属心 ,是“心主神明”的体现 ;具体而言 ,意识、思维属脑 ,是“脑主神明”的反映。从辨证论分析 ,心主“生命之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脑主意识、思维等高级生命活动 ,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两者结合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协同作用 ,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2.
从植物状态论“脑主神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探讨“脑主神明”。自《内经》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奠定了“心主神明”的中医基本理论。“心主神明”即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等活动均归属于心的功能。但在临床工作中,人们发现急性颅脑损伤及多种疾病致脑损伤后,一部分患者出现社会功能完全丧失,即植物状态。病人虽然体温、呼吸、血压、心跳均正常,但意识丧失,无任何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的功能,此无法用“心主神明”所解释,而正说明人体意识、思维、记忆、情感、精神等活动是有脑所主,即“脑主神明”。修正“心主神明”而倡“脑主神明”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医脑病学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王文炎  陈瑞  梁凤霞 《环球中医药》2020,13(9):1499-1502
中医“神明”与心、脑关系密切,目前对其认识争议较多。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中对“神明”涵义,及与心、脑关系的论述,认为心藏“神”,为“神”之根,统领生命活动;脑主“明”,为“神”之用,主事生命活动;形成心-目-脑的“神”运行通路;以心为主,心脑协作调控“神明”。基于此认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针刺领域研究取得的成果,对“神明”及与心、脑关系进行思考与展望,以期为中医“神明”及与心脑关系理论的认识提供参考,为脑病的诊治提供思路,促进中医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吴迪  杨萍  敖杰男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423-2424
中医理论中“神明”的狭义定义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关于它的主宰者有心或脑之争。中医藏象学说中的每一脏腑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它不单纯是指解剖学中某个实质性脏器。“心主神明”之“心”是功能集合体,其对应的实体是心脏、血管、大脑的组合;主神明的功能活动是以实体心脏、大脑、血管的正常生理为基础的,其中任何一方处于或呈现病理状态都将影响'主神明'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5.
从神明的含义,心主神明的理论来源、心的功能定位和物质基础等方面来阐释心主神明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张大宁教授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大宁教授系当代著名中医肾病学家 ,长期从事肾病学的医疗、科研与教学工作 ,理论功底深厚 ,临床经验卓丰 ,被誉为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笔者多年从师于张教授门下 ,亲聆教诲 ,颇多收获 ,现只从几个侧面探讨其学术思想 ,以管窥豹 ,只见一斑 ,张教授桃李天下 ,切望教正。1“心 -肾轴心系统”学说1 1“心 -肾轴心系统”学说的提出中医学认为 ,心主神明 ,心藏神。是指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调节着人体一切生理活动 ,为思维意识的中心 ,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载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心的功能正常与否 ,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心在中医藏象理论中被视为君主之官,能够主宰神明,协调脏腑,维系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心的功能特性贵在昌明,即“主明则下安”;而“心主不明”则导致“十二官危”,即心不能协调统领脏腑功能而危及生命,这可能与肿瘤发生及转移存在一定的联系。心脏分泌的心房钠尿肽是心行使君主之职、下传指令的物质基础之一,该激素与肿瘤细胞增殖、转移、肿瘤血管生成等恶性生物学行为亦有关。“心主不明”所致七情不节对肿瘤发病同样也有重要影响,情志失调还可能促进肿瘤复发、转移,并且负性情绪可能影响心房钠尿肽的分泌。因此在治疗肿瘤时除扶正解毒、抑瘤抗癌外,还应注意养心护心。养心类方剂及中药在肿瘤治疗中不仅能改善症状,也可调节抗肿瘤免疫。本研究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基于“心主不明”探讨心及相关功能对肿瘤的影响,为中医治疗肿瘤增添新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考证方法,从发生学角度探析了“心主神明”的理论由来,指出“神明之心”应为功能之心,“心主神明”这一认识的获取是在古代哲学“心灵论”和取象思维影响下,以文字学为依据,经由表及里观察与医疗验证而来,中医神明之争不存在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9.
刍议“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神明”即神或精神。广义的“神明”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狭义的“神明”是指思维意识活动而言。《灵兰秘典论篇》载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关于“君主之官”的提出,是根据中医脏象学说的特点提出的,是以“朝庭”模式将心譬作君主,其它脏腑譬作臣属并集权于心的一种假说。关于“神明出焉《类经》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藏府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如之,故曰神明出焉张锡纯解释说:善言神明藏于脑,而用时实发露于心”他精辟地说出“脑为元神,心为识神”、“心脑相贯而后可以成思矣”的心脑关系。也明确的指出心参与思维意识活  相似文献   

10.
心、脑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黄帝内经》首载“心主神明”,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那么,心、脑究竟孰主神明?目前有3种说法,即“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各执一端,一直未有定论。现就以上3种说法,根据其中医理论基础溯源、现代科学依据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1.
心、脑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自《内经》“心主神明”以来 ,随着中医学说的发展 ,“心主神明说”、“脑主神明说”、“心脑共主神明说”的争鸣也渐次展开。作者通过引经据典 ,对此进行了论述。认为 ,在理论上“心主神明”仍占主导地位 ,而实际上 ,多数医家已逐渐认识到脑在精神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临床实践中 ,都自觉不自觉地用“脑主神明”的理论 ,指导脑病的诊疗。因而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应拘泥于“心神说”与“脑神说”之取舍 ,而应从“心脑相关”的角度系统整理、发掘中医学心、脑生理、病理理论与相关内容的基础上 ,从病因病机 ,辨证施治各方面探索和完善中医心脑学科的相关规律 ,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 ,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 ,发挥中医药在治心脑疾病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心主神明”即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此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明”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明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正如在汉字中凡与精神、思维、情感有关的字,如:思、怒、悲、惊、  相似文献   

13.
心、脑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自《内经》“心主神明”以来,随着中医学说的发展,“心主神明说”、“脑主神明说”、“心脑共主神明说”的争鸣也渐次展开。作者通过引经据典,对此进行了论述。认为,在理认引“心主神明”仍占主导地位,而实际上,多数医家已逐渐认识到脑在精神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临床实践中,都自觉不自觉地用“脑主神明”的理论,指导脑病的诊疗。因而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应拘泥于“心神说”与“脑神说”之取舍,而应从“心脑相关”的角度系统整理、发掘中医学心、脑生理、病理理论与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各方面探索和完善中医心脑学科的相关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发挥中医药在治心脑疾病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内经》"惊伤心神"的理论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即心主神明,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正如《类经·脏象类》所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  相似文献   

15.
张锡纯认为心脑共主神明,“大气”既维系心中神明,又维系脑中神明,“气化”正常则心、脑“神明”相通;中风分“脑充血”和“脑充血”,“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脑充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则脑贫血;治法遵从经典,又不泥古,独劈镇肝息风汤、升陷汤分治脑充血、脑充血。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认为,春主肝,夏主心,秋主肺,冬主肾。夏季炎热,五行应火,在五脏应心,在六淫之邪而多暑病。“夏主心”,这里所谓的“心”,既主神明又主血脉。主神明,当包括人体整个血液循环幂统、大脑皮层活动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思考、分析、综合、归纳、判断,同时也控制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组织器官正常运作,  相似文献   

17.
周畅  徐云生  熊杰  陈孝银 《新中医》2012,(10):143-144
在中医学理论中,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体现,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精微。《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载:“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气血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相似文献   

18.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脑心之间生理病理关系紧密,临床病证相互影响,病理机制复杂。临床研究表明,脑部疾病如卒中多并发心脏疾病,心脏疾病如心心房颤动动也会引发脑部疾病,甚至加重患者脑萎缩,出现认知障碍等。中医也认为“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关。脑之神明伤,累及于心,心之神明伤,累及于脑。因此,脑病及心,心病及脑,脑心互损的病理机制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结合脑心疾病相互影响的临床研究现状,对脑心互损的病理机制进行了总结,从炎症反应、自主神经调节紊乱、细胞凋亡、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等几个方面的整理和分析,阐述了各种机制的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药对脑心功能的认识,以及中医药防治脑心疾病的整体观念,提出需要重视脑心同治的防治理念,并概述了以脑心通胶囊为代表的中医药防治脑心同病的研究进展。该文综述脑心互损的病理机制及其中医药防治的研究现状,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及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古人以心作为人类思维的器官,认为精神意识的活动,都是由心来主宰。这种说法,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如荀子在《解蔽》中指出:“心者,形之君,神明之主。”《内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另一派医家则认为:“脑髓为脏,”提出“脑主神明”的观点。如《黄帝内经太素》:“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为是。”由此看来,在《内经》成书之前,以“脑髓为脏”的论点即已存在,并展开了学术争呜。  相似文献   

20.
双心疾病是近年来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的一种跨学科疾病概念。“心主神明”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可用于指导双心疾病的治疗。概述了“心主神明”的内涵,探讨了“心主神明”理论与双心疾病的联系与差异,并对基于“心主神明”的双心疾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