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病同证的患者,由于接诊医生不同或其它原因采用了不同方药而均获愈,究其原因:一是同一病证有多种病理状态所致的“病态链”,而不同方药通过作用于病态链中的不同环节而起到治疗作用;二是方药的多功能效应,即方药名称虽不同,但就针对某一特定病态而言,有异曲同工的功效;三是机体自组织系统的中介调整作用所发挥的效果,即病态机体在方药的帮助下所触发的自我康复机制;四是“相同病证”存在着“量”的差异,即病证性质相同,却有程度、范围等的差异。认识“同病同证”可以多种方药治愈这一情况,可起到临证解惑的作用;研讨其机理有利于对辩证论治实质的认识和提高辩证论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以北宋时期脾胃病证"多涎"、"肌体羸瘦"、"腹内虚鸣"、"胃热渴"为例,探讨北宋医家根据藏象理论对脾胃病证的定位定性及治法方药,论证以藏象学说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脾胃病证藏象辨证论治理论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目前临床脾胃病证的命名及诊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伤寒论》腹诊特征与现代临床病证的内在联系及刘绍武协调疗法与方药的针对性应用效果。方法:对《伤寒论》条文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其临床病证关系,通过典型病例加以验证,并应用协调疗法方药临床治疗观察。结果:胸胁苦满是柴胡类方的运用指征,腹动亢进是桂枝类方的运用指征,胸胁苦满+腹动亢进是柴胡桂枝类方与柴胡桂枝干姜类方的运用指征。结论:临床可以通过"四脉定位,腹诊定性"来分类使用协调疗法诊治各科疾病。  相似文献   

4.
芍药是《伤寒论》方药研究中存在争议较大的中药之一,目前主要存在药味之酸苦及品种之赤芍、白芍两类分歧。本文从文献源流考证、性味得出规律及其功效、《伤寒论》中该药的主治病证三个角度,进行药味与方药主治病证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认知之间的纵向对比研究,最终认为《伤寒论》中所用芍药,赤芍、白芍同用的概率较大,且其味以苦为主,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挥破瘀逐痹为主的功效,此研究有助于指导学者对《伤寒论》中芍药相关方剂的深入理解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疏肝 ,就是舒畅条达肝气为治疗肝气郁结的根本法则。即《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之意 ,因肝为刚脏属春木而主风 ,喜条达而恶抑郁 ,其志为怒 ,在临床各科的多种病证的不同阶段 ,凡因精神情志刺激 ,都会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 ,而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畅者 ,病变为痛为聚。若迁延日久 ,气滞血瘀 ,经脉痹塞者 ,则为痞为积。故疏肝法在临床上有着极其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然病证有新久之分 ,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别 ,病势有缓急之异 ,因而所用方药亦不尽相同。必须详审病机 ,针对不同的病情 ,选用不同的方药施治 ,做到理法方药丝丝入扣 ,…  相似文献   

6.
《圣济总录》以脏腑与经络结合的方法将"脾瘅""脾劳""脾积""飧泄""濡泻""水泻""水肿"等为脾功能失调所导致病症定位于脾。又将"口舌生疮""舌强不语""唇生肿核""脾脏中风""咽喉不利"为足太阴脾经所系肢体、官窍部位导致的病证,定位于脾。再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进一步确定了寒热虚实性质,定位定性和参而制定具体的治法方药,其理法方药符合藏象辨证论治规律。《圣济总录》对脾病证的藏象辨证论治定位规律,对比目前《中医内科学》教材对脾系病证的定位方法,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同:对脾病证的病变部位确定,前者是以脏腑与经络结合的方法进行;而后者仅用脏腑定位方法。《圣济总录》对脾病证以脏腑与经络结合定位,既包括了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也包括其他系统多种疾病,对于现代中医关于脾病的藏象辨证论治理论研究及临床从脾治疗多种现代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冯玉华  梁少琴 《光明中医》2008,23(6):853-853
金匮肾气丸是经世名方,在临床中具有很好的疗效。但目前对其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功效存在着分歧。本文试图从原著,肾的生理特点以及方药组成分析三方面对其主治病证及病因病机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对于血分病证的论述内容详尽,理法方药俱全。张仲景从血分病证与六经传变的关系上,揭示了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血分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和特点。出血是血分病证的主症,针对邪热亢盛与虚寒不固的不同病机,张仲景确立了大力祛邪、温补里虚或正邪兼顾的治疗原则,对血分病证的辨证论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康平本伤寒论》与《宋本伤寒论》比对,虽然总体内容大同小异,但其中的"小异"对临床应用存在不少优势,具体表现在病因病机、病位、病证、治法、方药及转归等多方面,还能澄清宋本部分条文内容上的一些疑惑,有利于临床病证的认定,彰显出其临床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一书载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药甚多,治疗病证颇广,许多方因疗效显著,甚受后世医家厚爱。笔者根据不同作用的活血化瘀方药,结合病证,按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医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已逐渐引起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重视,并对其原理及规律进行探索。双向调节在临床中经常反映病与证的治疗关系,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肤浅讨论.同种方药对于不同病体、相反病证的双向调节实验和临床证明,某些中医的同种方药具有治疗  相似文献   

13.
老年病中医临床证候、临床方药和临床治疗研究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主要原因是对老年病的病证特点和中医药解决老年病的优势认识不足。老年病的主要病证特点包括多病并存、多证相兼和虚实夹杂、缠绵难愈,结合老年病的病讧特点,立足于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主要优势进行老年病防治研究是解决当前老年病研究中现存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病证-方药-效应"关联性研究与分析有利于揭示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基础和效应机理。在理解心律失常中西医发病机制不同论述的基础上,针对复脉定胶囊的功能主治和临床应用,从中医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出发,阐述和总结药物组方特点、主治疾病研究进展、药理效应研究和临床效应评价。通过对中西医作用机理和效应的系统阐述,分析复脉定胶囊"病证-方药-效应"的关联性,以期形成有序衔接和有机统一,为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作为症状的"不寐"与作为病证的"不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不寐""病证""症状"三者的含义以及症状"不寐"与病证"不寐"在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上的区别与联系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症状"不寐"与病证"不寐"二者的含义不同,后者在临床表现中可以包含前者;在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上,二者有异有同;阴虚火旺是其最常见的共同病机;补虚和清热是其治法上的共同点。结论:通过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为临床"不寐"的治疗提供针对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慧 《河南中医》2012,32(6):762-762
四物汤为调经的基础方,主要治疗营血亏虚、血运不畅、冲任虚损所致的病证,其能补血调血,恢复和调节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能治疗女子因为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多种妇科疾病.且4味药物所占比例的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其衍生出的大量方药被广泛应用于妇科临床.  相似文献   

17.
基于证候演变特性的“方证相关”研究及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业  谢鸣 《中医杂志》2008,49(11):968-970
根据病证之间的关系和中医证候病机演变的特性,提出以病为背景,基于中医方证演变规律认识"方证相关"研究领域.该领域以围绕病证方药动态演变关系为问题要点,以揭示病证与方药动态对应规律为目标,以系统开展文献、实验、临床不同纬度的研究及其相互结合为内容,以辨病与辨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及运用生命和信息科学领域的方法 与技术为手段方法 ,认识"方证相关"的本质和规律,揭示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马妍  江丰  崔远武  康立源  华声瑜  李霖  孙飞 《中医杂志》2014,(12):1003-1006
张伯礼教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心悸是心血管疾病临床常见病证,本文从辨证、治法、方药以及调护等方面总结张老师治疗心悸经验。  相似文献   

19.
罗玲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2):1520-1521
本文对《金匮要略》肺系病证的辨治从病证辨识、病因病机、证治方药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冀为当今临床诊治肺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僵蚕配蝉蜕治疗瘙痒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敏  张莉  艾儒棣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621-1622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传统止痒方药中加用僵蚕配蝉蜕治疗瘙痒,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结合导师艾儒棣经验,探讨治疗机理、方药、病证特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