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金银花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应用牛津杯法和试管2倍稀释法对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及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金银花对上述细菌均有抑菌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金银花提取液有较强的敏感性,抑菌圈大于20 mm,大肠杆菌对金银花提取液中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金银花提取液低度敏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金银花提取物的MIC值为0.031 2 g/ml,而对绿脓杆菌其MIC值为0.125 g/ml。结论金银花提取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51种常见药材80%乙醇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制备51种常见药材的醇提物,用琼脂打孔法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有8种药物醇提物显示出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埃希菌、标准铜绿假单胞菌、标准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木蝴蝶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0.09mg·ml-1,五倍子、鹿衔草、虎杖、炒乌梅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0.39~6.25mg·ml-1,五倍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09mg·ml-1,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0.39mg·ml-1。结论木蝴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十分显著,五倍子等4种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较好,桂心、夏枯花、金樱根3种药材对以上4种菌及耐药菌均显示出较好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谢思露  赵茂吉  杨朝国 《中草药》2019,50(7):1641-1648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及同分异构体的体外抗菌谱及水飞蓟宾与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联合抑菌效应。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水飞蓟宾及同分异构体对临床感染常见细菌的6种标准菌株和6种临床分离菌株(74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水飞蓟宾对6种标准菌株的生长抑制曲线。用棋盘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水飞蓟宾与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联合药敏试验,计算联合抑菌指数(FIC),判定水飞蓟宾与抗生素的联合抑菌效应。结果水飞蓟宾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标准菌株的MIC为50~400μg/m L,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MIC均400μg/m L;对表皮葡萄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分别为100、200、400、400μ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分别为400、400μg/m L;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均400μg/m L。水飞蓟宾其他同分异构体对6种标准菌株的MIC为≥400μg/m L。水飞蓟宾对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标准菌株的生长曲线都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效果随药物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的生长曲线无影响。水飞蓟宾与青霉素/红霉素联用对革兰阳性试验菌的FIC以0.5FIC≤1和1FIC≤2为主,水飞蓟宾与环丙沙星或庆大霉素联用对革兰阴性试验菌的FIC以FIC2或1FIC≤2为主。结论水飞蓟宾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中对表皮葡萄球菌抑菌活性最强。水飞蓟宾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同分异构体。水飞蓟宾与青霉素/红霉素联用主要为相加和无关作用,与环丙沙星或庆大霉素联用主要为拮抗或无关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例老年肺炎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到的细菌Z-9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方法:形态观察,生化反应及16s rDNA鉴定菌株Z-9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经生化鉴定及16s rDNA鉴定细菌Z-9为一株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对病原菌进行有效鉴定,并分析其耐药性,对临床诊断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防治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和扩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羊耳菊水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羊耳菊不同器官水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等10种微生物为试验菌株,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试管二倍稀释法,对羊耳菊水提取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 羊耳菊全株各器官都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根对10种供试菌种都有抑制作用,抑制范围最广;茎对9种供试菌种有抑制作用,叶对8种供试菌种有抑制作用.羊耳菊各器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羊耳菊根、茎、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15.63,62.5,62.5 mg/ml,而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4.3,13.8,13.5 mm;羊耳菊根,茎,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分别为15.63,31.25,62.5 mg/ml,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8,15.5,14.0 mm.结论 羊耳菊水提取物体外试验证实了该民间药物具有抗菌活性,也表明了羊耳菊是一种有开发潜力的新抗菌药物资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病感染患者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研究。方法 2018年1月—2018年9月对92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并观察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糖尿病足部感染患者菌种多样,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林的耐药性较强,金黄色葡萄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性最强。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故临床应做耐药性检测后再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10年1月-2010年6月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却不同类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用细菌B10-KONT和E-20康泰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鉴定细菌耐药性。结果铜绿做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事不同 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例老年肺炎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到的细菌Z-2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方法:形态观察,生化反应及16s r DNA鉴定菌株Z-2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经生化鉴定及16s r DNA鉴定细菌Z-2为一株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对病原菌进行有效鉴定,并分析其耐药性,对临床诊断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防治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和扩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规律,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初—2014年初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常规培养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应用API细菌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K-B法进行药敏分析试验。结果: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痰标本,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最高,其次是哌拉西林和磷霉素。结论:我院感染患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产生是临床医师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葡萄干不同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法观察葡萄干不同提取物对5种菌的抑菌活性;二倍稀释法测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结果:4种葡萄干提取物对5种菌种均有抑菌效果,提取物Ⅳ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优于其他菌种。结论:不同葡萄干提取物均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广藿香油对急性中耳炎模型豚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广藿香油对中耳炎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绿脓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s);通过鼓膜穿刺法注射1.0 Mc F·m L-1的耐加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于豚鼠一侧中耳腔内制作豚鼠急性中耳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动物分为广藿香油高、中、低剂量组(100,50,25 g·L-1),阳性药物组(万古霉素100 g·L-1和氧氟沙星5 g·L-1)和模型组,分别滴耳给予各组动物相应药物,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2次,每次0.04 m L,连续4 d。分别于第1,2,4,6,8次给药前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中耳腔,洗液稀释后行细菌培养并计数。于给药后第7天断头处死动物,取出中耳腔,HE染色,观察中耳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及分布情况。结果:体外实验证实广藿香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0.21 g·L-1,对卡他莫拉菌的MIC值为0.026 g·L-1,但对绿脓杆菌无效;与模型组比较,广藿香油能明显减少急性中耳炎模型豚鼠中耳腔内细菌数量(P0.05),并降低其中耳黏膜中炎性细胞的浸润度。结论:广藿香油对急性中耳炎模型豚鼠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连花清瘟胶囊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连花清瘟胶囊对成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Staphylococcus aureau biofilm,S.a BF)的抑制作用。 方法: 采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检测连花清瘟胶囊和青霉素最小杀菌浓度(MBC);用结晶紫(CV)和微生物活性(WST)检测法观察连花清瘟胶囊和青霉素抗S.a BF的作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药物作用后的S.a BF形态并测量厚度。 结果: 连花清瘟胶囊和青霉素对S.a的MBC分别为20 g·L-1和2 mg·L-1。与对照组比较,连花清瘟胶囊显著抑制S.a BF(P<0.05,P<0.01),青霉素差异不显著。SEM观察到空白对照组S.a BF较厚,细菌形态正常,密集叠加,大小一致;连花清瘟胶囊组S.a BF由散在菌落组成,大小不一致;青霉素组S.a BF较厚,细菌形态基本正常,密集叠加,大小一致,个别细菌塌陷萎缩;CLSM观察到空白对照组S.a BF以活菌为主体,其间散落死菌;连花清瘟胶囊组S.a BF有大量死菌,和活菌相互参杂;青霉素组S.a BF以活菌为主,部分死菌分布在S.a BF表层。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连花清瘟胶囊组S.a BF厚度显著降低(P<0.01),青霉素组差异不显著,连花清瘟胶囊组S.a BF厚度显著低于青霉素组(P<0.01)。 结论: 连花清瘟胶囊具有显著的抗S.a BF作用,抗S.a BF评估体系可应用于传统中药抗菌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绵马酸BB对皮肤软组织感染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并探讨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黄绵马酸BB对皮肤软组织感染相关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MBC);以对黄绵马酸BB敏感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临床分离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29213为受试菌,考察黄绵马酸BB对其生长活力和菌体形态结构的影响,采用酶标仪考察黄绵马酸BB对其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考察黄绵马酸BB对细胞膜电位的影响,采用qRT-PCR法考察黄绵马酸BB对青霉素结合蛋白1(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1,PBP1)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黄绵马酸BB对ATCC29213的MIC为10.0~20.0μg/mL,MBC为10.0~40.0μg/mL,且对MRSA临床分离株的MIC小于头孢唑啉;与对照组比较,黄绵马酸BB组ATCC29213和MRSA生长受到抑制,菌体细胞形态结构改变,细胞膜电位显著降低(P<0.05),1/2MIC黄绵马酸BB可显著下调PBP1 mRNA表达水平(P<0.01),2MIC黄绵马酸BB可显著上调PBP1 mRNA表达水平(P<0.01)。结论黄绵马酸BB对MRSA临床分离株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且其抗菌作用与破坏菌体细胞结构、降低细胞膜电位、影响PBP1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梁小雪  高鸣乡  邱敏  孙丰慧  代敏  任科 《中草药》2020,51(23):5998-6005
目的 探究丁香挥发油的耐药性和丁香挥发油联合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活性,为后续丁香挥发油联合抗生素治疗MRSA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丁香挥发油、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丁香挥发油与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联用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生长曲线法分析丁香挥发油联合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MRSA的抑制作用;通过耐药性诱导实验,分析丁香挥发油对MRSA标准株ATCC33591耐药诱导30代后的MIC变化,分析丁香挥发油的耐药性。结果 耐药性分析发现,MRSA临床分离株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88.57%)最高,其次为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77.14%),耐药率相对最低的为诺氟沙星(74.29%)。FIC指数分析显示,丁香挥发油分别与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联用呈现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其中协同作用分别为42.86%、37.15%、34.28%、34.28%,相加作用分别为28.57%、25.71%、22.86%、42.86%,无关作用分别为28.57%、20.00%、42.86%、22.86%,与左氧氟沙星联合使用时17.14%实验菌株呈拮抗作用。生长曲线结果显示,丁香挥发油与喹诺酮类抗生素联用对MRSA有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诱导耐药实验结果显示,亚抑菌浓度的丁香挥发油连续诱导MRSA菌株30代后,MIC无变化;而相同条件下环丙沙星的MIC升高至原来的16倍,说明丁香挥发油不易产生耐药。结论 丁香挥发油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喹诺酮类抗生素联用时呈现不同的作用,多数MRSA菌株呈协同和相加作用,可降低临床喹诺酮类抗生素抗MRSA感染的用量。  相似文献   

15.
李芳  黄卫锋  段强军  吴大强  程惠娟 《中草药》2014,45(24):3585-3589
目的 探索鱼腥草素钠(SH)联合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对生物被膜菌的影响,寻找潜在的抗生素替代品.方法 通过微量稀释法以及棋盘法,测定SH和EDTA-Na2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膜清除浓度(MBEC)以及两药协同点;通过平板稀释涂布法测定3种菌在协同点的生存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观察PA、SA和CA生物被膜的形态.结果 SH对PA、SA和CA的MIC分别为2.048、0.064、0.064 mg/mL,MBEC分别为2.048、0.256、0.512 mg/mL;EDTA-Na2对PA、SA和CA的MIC分别为3.75、0.938、0.117 mg/mL,MBEC分别为15、3.75、30 mg/mL;SH联合EDTA-Na2(SH/EDTA-Na2)对PA、SA和CA的MIC(mg/mL)分别为0.256/0.938、0.008/0.233、0.008/0.029,MBEC(mg/mL)分别为0.512/3.722、0.032/0.469、0.064/0.938;SEM观察到两药联合对细菌的生长抑制和生物被膜的清除有明显作用,载体上的细菌显著减少,未见或仅有少量的生物被膜结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SH与EDTA-Na2具有协同作用,二者联合能够显著增强SH对PA、SA和CA的生长抑制和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阳荷提取物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姜科姜属植物阳荷根茎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运用乙醇渗漉法提取得到阳荷总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不同极性部位;用滤纸片法对乙醇提取物及各萃取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测定,有抑菌作用的萃取物进一步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阳荷根茎乙醇提取物、石油醚和氯仿萃取物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种革兰阳性菌和大肠埃希菌等3种革兰阴性菌生长繁殖的活性,MIC值在312.5 ~1250 mg·L-1.总提取物对地衣芽孢杆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MBC均为1250 mg· L-;石油醚和氯仿萃取物对6种测试菌株均有杀灭作用,MBC值在625~1250 mg·L-1.结论:阳荷根茎乙醇提取物及石油醚和氯仿萃取物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地衣芽孢杆菌、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水仙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抑菌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离纯化水仙根茎中的内生真菌,并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抑菌和抗肿瘤活性筛选。方法 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水仙内生真菌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和人肝癌细胞HepG2作为受试对象,采用滤纸片法和MTT法对内生真菌菌株发酵液的醋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抑菌和抗肿瘤活性检测。结果 从水仙根茎共分离到18株内生真菌,各菌株发酵液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对4种供试细菌和HepG2细胞都有抑制作用。在质量浓度10 mg/mL时,SX-R202和SX-S102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18 mm和20 mm;在质量浓度1 mg/mL时,SX-R201、SX-R202、SX-R203和SX-R204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6.0±1.1)%、(89.8±1.3)%、(62.9±0.9)%和(90.6±1.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SX-R201为尖孢镰刀菌属Fusarium sp. 菌株、SX-R202和SX-R203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 菌株、SX-R204和SX-S102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 菌株。结论 水仙内生真菌的抑菌和抗肿瘤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青  徐月  彭伟  刘佳  李若兰  邓婷  高永翔  蒲旭峰 《中草药》2020,51(18):4673-4684
目的利用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结合中医方解配伍理论对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在TCMSP、TCM-Datebase@Taiwan、PubChen Compound数据库收集桂枝芍药知母汤中9味中药(桂枝、芍药、知母、甘草、麻黄、生姜、白术、防风、附子)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DrugBank、TTD数据库查找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相关的蛋白靶点,并上传到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关系。在PDB数据库下载合适的蛋白靶点晶体结构,采用Discovery studio 4.5.0软件进行化合物与靶点的分子对接,利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靶点可视化网络,阐释桂枝芍药知母汤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作用机制。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桂枝芍药知母汤中存在316个潜在的抗关节炎活性成分,作用于26个靶点,其中MAPK1、ZADH2、P38、AKR1C2、DHODH、CA2、MMP3、MMP9、RANKL等蛋白是主要作用靶点。生物功能和通路分析提示,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骨吸收(28%)、组蛋白激酶活性(20%)、肽基酪氨酸磷酸化(20%)、前列腺素代谢过程(12%)等生物过程。作用通路主要是破骨细胞的分化(94.12%)。结论采用分子对接结合网络药理学的方法,从多靶点多途径的角度研究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为更好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离一株红树来源的棘孢曲霉CGD12的次级代谢产物并检测它们的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菌株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利用NMR,MS等波谱分析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抑菌活性评价。结果: 从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versiol (1)、JBIR74(2)、JBIR75(3)、环(L-脯氨酸-L-酪氨酸)(4)、环(L-脯氨酸-L-缬氨酸)(5)、环(L-脯氨酸-L-异亮氨酸)(6)、环(L-脯氨酸-L-亮氨酸)(7),其中化合物4,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和表面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epidermidis)的生长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活性,而化合物3对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r pneumonia)和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具有较弱的抑菌活性。结论: 从棘孢曲霉菌株CGD12中分离到7个已知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3,47分别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广西藤茶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藤茶总黄酮(TF)抗金黄色葡萄球菌(SA)作用机制,从而初步明确其作用靶位.方法:使用不同终质量浓度TF(310 ~38.75 mg·L-1)处理SA,另设不经药物处理的SA为对照,采用扫描电镜法观察155 mg'L-1 TF对菌体的超微形态结构,微生物粘着碳氢化合物法测定155 mg·L-1 TF对菌体表面疏水性,电导率法测定77.5,155,310 mg'L-1 TF对菌体通透性及比色法测定38.75,77.5,155,310 mg·L-1 TF对细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随着药物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细菌菌体超微形态有明显改变,表现为菌体表面粗糙不平,产生瘤状突起,细胞间界限模糊不清,细胞直径变大等;与不经药物处理的SA比较,TF作用SA 4,8,16 h后,能明显降低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P<0.01);明显增加细菌细胞通透性;明显抑制细菌脱氢酶的活性.结论:广西藤茶总黄酮可能通过降低细菌表面疏水性,增加细菌通透性使细菌形态发生改变,并通过抑制细菌脱氢酶活性发挥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