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记述,其中的医学思想十分宝贵,值得研讨。一、孔子的生活卫生观《论语·乡党第十》云:“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  相似文献   

2.
“秋不食肺”的告诫与“春不食肝”、“夏不食心”一样,皆出自东汉末年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何以“秋不食肺”?从张仲景解释“春不食肝”的论述(春不食肝者,为肝气旺,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余脏准此)中可晓:人体之肺当旺于秋季,换言之,肺的正气在一年四季中数秋季最旺,而受制于肺的肝,  相似文献   

3.
“四季不食脾”,如同“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及“冬不食肾”一样亦系我国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对人们的告诫。必须指出的是,此“四季”之“季”和今天所言“四季”不尽相同,因东汉之“季”指一年之中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用“不”字证候,以“否定”形式达到“认证”之目的。此乃仲景论证手法之巧妙,对不恶寒、不欲食、不能食、食不下,不汗出等作了例析。  相似文献   

5.
<正> 不能食是泛指食欲减退,或不能进食,或食而不消,或食则吐出的一种症状。《伤寒论》所论不能食,内容丰富,条文中除载有不能食外,还提到不欲食、食不下、饥不能食、嘿嘿不欲饮食等,不少列在提纲证或主证条文中,足见本论对不能食的重视,值得认真进行研究探讨。一、实热证本证不能食主要由邪热壅滞或内扰,使胃气不降,受纳失常所致。临床常伴发热、心烦、口渴、呕吐或便秘等症,但论中又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烹饪营养学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粮食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放久变质的鱼和肉类等,不吃;颜色不新鲜的食物,不吃;味道发臭的食物,不吃;烹调手法不对的食物也不能吃;不按节气上市的食物不要吃;  相似文献   

7.
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少食或不食动物内脏,少食动物性脂肪,多食豆制品、奶制品和鱼类等,少食腊鱼、腊肉、咸菜等腌制食物。  相似文献   

8.
通过《伤寒论》有关“食”的论述,从“辨能食与不能食”、“辨欲食与不欲食”、“辨进食后反应”、“辨食物在体内的停留”4个方面概括了仲景对“食”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王勇  于莉  刘伦 《光明中医》2006,21(4):52-52
小儿腹泄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一旦治疗不当就易造成久泄,究其原因多为乳食不节或过食生冷、瓜果、肥甘厚味或食坚硬不洁之物等伤及胃肠道,乳食不节日久不愈,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所致.我院应用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小儿久泄、婴幼儿迁延型腹泄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辟谷 辟谷也称断谷、绝谷、绝粒、休粮等,即不食五谷杂粮、肉、蛋、蔬菜等日常食物.辟谷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该术认为:"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就是说,食用日常食物虽能维持生命活动,但不能长生不死.又说:"欲得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即日常食物会在肠胃中留下有害渣滓,使身中上火,减少寿命.该术的要点是不食日常食物,但要服气或服药等.<抱朴子内篇·仙药>记载一则服药辟谷的故事:秦时一宫女惊走入山,饥无所食,垂饿死,有一老翁教她食松叶松实,遂不饥不渴,冬不寒,夏不热.至汉成帝时,已二百余岁,被猎人在终南山捕获,带回.供给她五谷食物,两年后苍老而死.葛洪感叹说:"向使不为人所得,便成仙人矣."  相似文献   

11.
茼蒿又叫菊花菜,因为它形同菊花。茼蒿的茎和叶可以同食,有蒿之清气、菊之甘香,鲜香嫩脆,诱人食欲。人们习惯上只食茎,不食叶。  相似文献   

12.
对《伤寒论》中关于消谷善饥、饥不能食与饥不欲食的论述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三者的病机进行分类;消谷善饥的病机为胃火炽盛、瘀血内停、瘀热互结;饥不能食的病机为胃虚气逆、胃热腑实、胸中郁热、痰饮阻胃;饥不欲食的病机为上热下寒。  相似文献   

13.
食疗溯源     
食疗,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先民最初的摄食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不食则饿,食则止饥,不饿则悦,维持简单的动物性质的生活。先民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渐发现食可疗饥,食可治病,食可健身,食可养生,这便是食疗之本原。  相似文献   

14.
小儿厌食证治疗七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乳食不节,痰湿、湿热滋生,情志所伤,感染诸虫或脾胃虚弱等,均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以致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临床宜分辨虚实,审证求因,按因论治。常用的有消食导滞、益气健胃、疏肝健脾等七法,现分述于下。1消食导滞法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若乳食不节,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功能减弱,则乳食停留中焦,郁结壅滞不化,产生压食腹胀诸症。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食滞》说:“小儿恣食肥甘生湿、不能运化、则肠胃积滞矣。其证头温腹热,大便酸臭、暖气恶食……。”临床除食欲不振或厌乳食外,还可见…  相似文献   

15.
在明代饮食思想中,把饮食保健的意义提高到以" 尊生"为目的,在各类饮食著作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发挥。何良俊认为美食必以安身、存身为本说:"修生之士,不可以不美其饮食。所谓美者,非水陆毕备异品珍馐之谓也,要生冷勿食,坚硬勿食,勿强食,勿强饮。"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  相似文献   

16.
<正>小儿厌食症是指一种以较长时间纳谷不香,见食不贪,饮食量明显减少,甚至拒绝进食等为临床特点的脾胃病,1岁~6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归属于中医学"不思食""不饥不纳""不嗜食""恶食",以及"不欲食"等病症范畴。若本病反复发作,迁  相似文献   

17.
提起“夏不食心”,人们并不象“春不食肝”那样熟悉。其实,这部出自我国汉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我国民间历来有以动物、家禽的五脏补人体五脏的习俗,经过长期观察研究,这种习俗被吸收进中医理论中。经升华后的以脏补脏理论远较民间习俗为高。例如,虽可以动物、家禽之心补人之心,但并非一年四季皆可食之以补,故有“夏不食心”之论。  相似文献   

18.
生姜祛病保健的食用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就有一年四季食不离姜的食习。在《论语·乡党》中有:“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说。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可见,孔子每次饭后嚼姜数片主要是为了祛病养生。在  相似文献   

19.
翻胃治验     
史××,男,46岁。1989年7月21日诊。胃病史5年余,一周来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酸臭难闻,吐后暂觉舒适,大便秘结,神倦乏力,  相似文献   

20.
食疗溯源     
周平方 《养生月刊》2010,31(3):224-227
食疗,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那是很悠久的了。食疗源于饮食。先民最初的饮食与动物不会有什么区别,不食则饿,食则止饥,不饿则悦,维持简单的动物性质的生活。先民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渐发现食可疗饥,食可治病,食可健身,食可养生,这便是食疗之本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