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消谷善饥当分寒热虚实消谷善饥证,系指食欲亢进,食下不久,即感饥饿,甚至食难知饱而言。先贤多据《内经》立论。如《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素问·气厥》所述,“食协”乃为“大肠移热于胃”,或“胃移热于胆’所致。因胃主腐熟水谷,胃中热,则腐熟作用太过,津液不荣肌肉,故“善食而瘦”。《素问·腹中》谓之消中;《丹溪心法》称中消;《医学纲目》直接说:“中消者,经所谓之消中”;《证治要诀》称消脾;《辨证录》称胃消等。虽名称各异,但云其病机概属脾胃燥热之证,历代医家多宗此说。因消谷善饥与中消证均有食量大增表现,且中消又较多见,故有些人直将中消与消谷  相似文献   

2.
答:《内经》所谓:“胃中有热消谷善饥”。若胃热消耗阴液,阴液耗损,水亏火旺,阴阳失调。失于腐熟水谷,传导糟粕之权,故饥而不欲食,渴思冷饮,口臭心烦,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舌苔黄燥。胃燥津伤,胃气失于和降,故胃脘隐痛。因此胃脘隐痛灼热饥不欲食的病源机枢,乃胃热亢盛,阴液耗伤,气失和降所至。故治疗大法要清热养阴,和降胃气。胃热清则灼热除,胃气和则隐痛消,阴液复则水火相济,自能运化腐熟水谷,故饥而欲食。在具体治疗中,还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如清  相似文献   

3.
对《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消谷善饥的病因、病机及相关治则进行归纳总结,认为"胃热"和"瘀热互结"是引起消谷善饥的主要原因,逐瘀、泻热是治疗大法;在此基础上,对瘀热互结导致消谷善饥相关性疾病的病机进行阐述,并结合笔者临证经验,进一步阐释其理论指导意义,希望能为临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刘玉玲  张国骏 《环球中医药》2020,13(9):1614-1616
中医常变思维是中医学习和临床上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即在掌握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拥有知常达变的思维和能力,防止以常赅变导致失治、误治。而消谷善饥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病机为胃热炽盛,笔者通过翻阅有关文献发现消谷善饥证型寒热虚实各不相同,病位在胃而不止于胃。故笔者运用常变思维分析消谷善饥,总结出消谷善饥的证型从虚实角度讲实证为常,虚证为变;从实证角度讲胃热炽盛为常,湿邪、痰浊、瘀血与胃热相合致消谷善饥为变,从虚证角度讲阴虚燥热为常,脾胃气虚为变;从病位上讲消谷善饥是脾胃的一种症状,故病在脾胃属常,病在脾胃而兼夹其他脏腑的病变和病理产物为变。  相似文献   

5.
第三节脾胃辨证脾胃为仓廪之官,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掌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后天之本。脾胃病的临床表现有如下方面。1.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可见食呆难化、腹胀便溏;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则为水肿。胃病时可见纳谷异常。胃热则消谷善饥,胃阴不足则饥不欲食。  相似文献   

6.
曹立虎 《河南中医》2020,40(2):196-198
糖尿病患者饥饿感病机有胃火炽盛、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瘀热消谷、痰热消谷等。糖尿病初期,痰热、火热之证常见,患者出现多食易饥表现,应考虑痰热消谷、火热消谷,选用白虎汤、玉女煎、消渴方等加减治疗;病程日久,火热伤阴,壮火食气,出现气阴两虚等表现,此时出现多食易饥症状,则需考虑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等病机,采用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治疗;瘀血贯穿糖尿病始终,故在使用以上方法治疗糖尿病患者消谷易饥效果欠佳时,可考虑瘀热消谷的因素,采用桃核承气汤、白虎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糖尿病与痰湿关系密切,针对该病机引起的饥饿感,在清热的同时,还应化痰除湿。糖尿病病程日久患者,饥饿感病机复杂,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7.
甲亢是一种涉及各脏腑的整体性疾病,脾胃型甲亢与祖国医学中的“食亦”、“中消”等病有关。其病机主要与肝、胃、脾关系密切。总的特点是阴虚阳亢,病本在肝胃,出现肝火乘胃、胃强脾弱或气阴两虚等病理变化。辨证分型1、肝胃热盛:症见急躁易怒,口苦口干,眼胀手颤,消谷善饥,多食消瘦,身热自汗,大便干或正常,舌偏红,苔少或薄黄,脉弦数或滑数.还可兼见肝火烁心证。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非低血糖状态下饥饿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产生机理尚不明确,临床治疗效果欠佳。本病可归属于中医"消谷善饥"范畴,且其病机不同于"胃腑燥热,阴液被伤"的传统理论,虽为胃腑燥热标于实,却内因中焦气亏而本于虚。据李东垣"阴火"理论,脾胃气虚、阴火内生、上乘土位是最终导致消谷善饥的根本病机,治用甘温除热法,补气升阳,截断病势,从而治疗糖尿病非低血糖状态下饥饿之症。  相似文献   

9.
李××,男,62岁。80年8月13日初诊。自述:五月前发病,始觉头昏发热,屡治不愈,以后转为消食善饥,昼夜索食达六、七次,而面色萎黄。数月来,已历经数医,均未见好转,故来就诊。诊见:面黄,形体消瘦,口干但不欲饮,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微腻,脉细濡微数。辨证:胃热则消谷,消谷则善饥,胃火炽盛,耗伤精血,肌肉无以充养,乃实证、热症也;舌淡红,脉细数,又是气阴两伤的见证;消食善饥,形体消瘦之候又类似“中消”,但  相似文献   

10.
饥不欲食,医者多以脾胃阴虚立认,认为不尽其然,从阳明郁证,胸中痰实证论治厥阴肝热证,湿热中阻证论治,脾胃阴虚证几方面阐述了辨证饥不欲食症。  相似文献   

11.
消谷善饥是一种常见症状。文献一般多指消渴证中之中消,或见于阳明燥热实证之中,治以清胃滋肾为法,临床报导多于糖尿病中见而及之。然据临证体验,本症在多种疾病的过程中皆有出现,其病位虽涉于胃,其病机虽因于火,但有虚、实、兼、挟之别。设辨证稍有差忒,则难以获取佳效。兹不揣浅陋,聊述治案数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2.
<正> 一、论治“嘈杂”莫忘“消渴”嘈杂一症,大抵食已即饥,或虽食不饱,古人多按痰火论治,即《内经》所云:“胃热则消谷善饥”是也,然亦有因脾胃虚弱而致嘈杂者。消渴一症,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以善渴,中消以善饥,下消以小便如膏如油为鉴别。而嘈杂一症与中消之善饥有相似之处,如不详加分辨,则易致混淆,而贻误病机。嘈杂之善饥,多有泛酸嗳气,而巾消之善饥,多有口渴引饮,饮不解渴,多饮多尿为特点。余曾收治一例男性56岁患者,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而入院。血止后,空腹嘈杂,得食则安,间有泛酸,舌红少津。胃肠钡餐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按胃阴不足论治。给予养胃汤加减,症稍见减,予门诊随访。两月后相遇,形体消瘦,惊问其故,方知在某院查为糖尿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回顾2月前之嘈杂善饥,得食则安,按嘈杂论治,  相似文献   

13.
答:胃为阳土,主腐熟水谷,传导糟粕。胃中有热故常见消谷善饥,嘈杂、口渴思冷饮,口秽,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舌苔黄燥,脉洪数等症状。用清泄本属正治大法,药如生石膏、知母、滑石、黄芩、黄连、栀子等。方如白虎汤、清胃散。有的患者服药后减轻,停药则病势如故,缠绵起伏。究其病源机枢,胃为阳士其性燥,胃热久留,消灼胃阴,耗损津液,阴液耗伤,燥涩生瘀,瘀热搏结,胶结难解。  相似文献   

14.
由于感邪种类及轻重不同,正邪强弱盛衰差异,治疗正确与否诸因素的互相作用,决定着病理机制及其改变。《伤寒论》中有关饮食失常(包括不欲饮水,口渴欲饮,消谷善饥,不欲进食等),都是一定病机所产生的临床表现。通过对饮食失常等症状归纳分析,每每把握发病的机制,从而找出正确治疗原则,使疾病得以彻底痊愈。由此可见,对饮食失常病机的探讨,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一、不欲饮水不欲饮水有口不渴,意欲饮水反不渴,水浆不下,水药不得人口等轻重不同之分。主要病机为汗伤胃阳,受纳失调;脾虚寒盛,运化失司;邪郁于表,热被水劫;邪水互结,升降  相似文献   

15.
消渴是一种发病率高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糖尿病。其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伤肾等。其病机是由肺、胃、肾三脏阴亏燥热、灼伤津液、消灼水谷而致,本病首当辨上、中、下消之不同。一般而言,口渴多饮为上消,属肺;多食善饥为中消,属胃;  相似文献   

16.
浅析食亦     
导师张琪教授擅长治疗疑难杂症,随同出诊受益非浅,体会甚深,现举一食亦病,以供参考.食亦谓病人能食易饥而瘦,首见于<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简明中医辞典>:"食逪古病名……又称食亦.  相似文献   

17.
郭士魁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简称“三多”)及消瘦为主症,中医称之为“消渴”,又名“消瘅”。本病可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者病在肺,中消者病在胃,下消者病在肾。辨证施治三消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上消口渴引饮明显,少食多尿,舌红少津,一般精神尚好,燥在上焦。中消阳明燥热,热能消谷,以多食善饥症状比较明显,伴有便秘、口渴,形气  相似文献   

18.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又称消渴、肺消、消中。素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消渴病变脏腑在肺胃肾。燥热伤肺,则治节失职,肺不不津;燥热伤胃,则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燥热伤肾,则肾失固摄,精微下注。  相似文献   

19.
消渴病大部分属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中医对消渴病的病机症状论述较多,但其临床表现均有三多一少症候群(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其病因多责之于阴虚阳亢、津涸热淫、脾肾气虚。宋代以后以三多症状之轻重,又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为口干思饮,渴饮无度;中消为消谷善饥,食不知饱;下消为饮一溲二,尿频量多,夜间尤甚。症状虽有不同,但均由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济所致。从辨证来看,以虚证、热证较多,实证、寒证为少,尤以虚热证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0.
魏执真教授在糖尿病内热伤阴耗气日久导致气阴两虚病机的基础上,认为"脾运太过"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在传统养阴清热法治疗的基础上,受《素问·藏气法时论》"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启发,主张运用缓脾之法治疗糖尿病,尤其是对于具有消谷善饥、口干喜饮、便秘、烦急眠差等阴津亏虚、胃腑燥热症状者,并创制糖尿病验方缓脾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