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总结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用药经验,分析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住院治疗患者数据,根据其临床症状进行分型,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运用Cytoscape软件绘制进行复杂网络药物分析图,归纳总结胃食管反流病的常用药、常用药对、用药规律。结果:最终纳入的204例患者中,中医证型中证频数最多的为肝胃不和证,且与肝、脾、肺、胃、肾、心密切相关。在肝胃不和证型的用药规律分析中,治疗药物多以甘、苦味为主。温药、寒药在治疗上使用频次相当,无明显偏向性。治疗的核心处方包括18味中药。结论:肝胃不和证型是胃食管反流病中分布最多的证型,核心处方主要由柴胡疏肝散、二陈汤、四君子汤等方剂加减变化组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归纳、分析并总结沈舒文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论治慢性胃炎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沈教授2016-01—2018-10治疗慢性胃炎病历512个,将病历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通过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出用药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沈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经验。结果通过对512个处方进行分析,得出使用频次70次的药物29味,使用频次240次的药物组合22个,通过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得到新处方8个,频次20次的证候6个。结论沈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多从肝胃郁热、胃阴不足、肝胃不和、中阳虚寒、脾虚气滞、气血凝滞多证型论治,且根据个体化差异加减不同药物,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肝胃气滞型27例,肝胃郁热型26例,瘀阻胃络型21例,胃阴不足型21例,脾胃虚寒型25例,根据以上患者不同证候特征,予以相应的中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中医辨证治疗,肝胃气滞型总有效患者25例,占92.6%;肝胃郁热型总有效患者23例,占88.5%;瘀阻胃络型总有效患者18例,占85.7%;胃阴不足型总有效患者19例,占90.5%;脾胃虚寒型总有效患者23例,占92.0%。各型总有效患者108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显著,可缓解病痛,避免恶变,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胃镜检查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65例经胃镜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分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寒)、胃络瘀血、胃阴不足5证型治疗观察。结果:总有效率95.39%。提示:以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胃镜检查确定证型治疗慢性胃炎较单一中医辨证施治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算法得出田建辉主任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宫颈癌的用药规律,从临证药物应用规律探讨田建辉主任治疗宫颈癌的临证经验及诊疗思路。方法收集田建辉主任治疗宫颈癌的有门诊病历记录的中药处方,将157例患者的581张处方进行规范化处理,基于数据挖掘中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分析算法探索治疗宫颈癌的药物规律。结果①纳入的处方中涉及到310味药物。②宫颈癌常见证型为肝肾亏虚证及脾肾阳虚证,均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前者配伍蜀羊泉、莪术、金银花、败酱草等药物,后者配伍土茯苓、龙葵、蜀羊泉、山慈菇、夏枯草等品。③基于关联规则算法所得出的核心药物组合为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黄柏、蜀羊泉及莪术。④熵聚类分析结果得出隐匿于处方中的7个新方。结论从用药规律可推导出田建辉主任治疗宫颈癌处方中注重经络辨证用药、辨证与辨病结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症治疗等特点,数据挖掘技术能有效地总结专家经验,促进中医药经验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现状和用药特点。方法:调取203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处方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胃炎患者多集中在26~60岁,证型以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湿热为主,用药以补益、消食、理气、制酸、清热等药占比较大。结论:制酸止痛、健脾消食、疏肝理气、化浊解毒治疗对治疗慢性胃炎作用显著,其药理作用与西药疗法相似相通,同时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的特点使其在慢性胃炎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2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4个证型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并将各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各型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胃炎以肝胃不和型、脾虚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最多,且与Hp感染关系最为密切.结论: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中西结合治疗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病案一体化数据挖掘系统分析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收集张声生教授门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资料105例,共457诊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主要症状、证候、中药方剂,分析症状、证候、中药频次;并初步探讨治疗对主要症状缓解的有效率,挖掘有效率与药物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复杂网络,探讨药物之间、症状直接的关联分析,以及症状和药物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症状有胃脘痛、烧心、早饱、口干、畏寒、上腹胀、脉弦、反酸、纳差、心烦;证候频次排序依次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反酸症状与香附呈负相关,提示香附可能增加反酸症状,烧心与黄连呈正相关,提示黄连能有效减轻烧心症状;常用核心方:茯苓、炒白术、白芍、炙甘草、延胡索、三七、煅瓦楞子、厚朴八味药物组成。相关性分析:从中药关联性分析提示,张声生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药对有:(1)炒白术、党参、娑罗子;(2)炒薏米、白扁豆、焦神曲;(3)旋覆花、莱菔子、厚朴;(4)茯苓、炒白术、党参、炙甘草。复杂网络分析症状与中药关联提示:嗳气伴有腹胀时,多用延胡索、佛手;腹胀伴有便秘时,多用莱菔子、枳实;畏寒时多用木香、炒白术;口苦时,多用煅瓦楞子、炒白术;心烦易怒时多用白芍。结论运用病案一体化数据挖掘系统,深度挖掘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和证候规律,以及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杨牧祥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处方规律,探讨杨牧祥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经验。结果:得出杨牧祥教授治疗慢性胃炎频次最高的7味中药,以及常用药组和核心药物。结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对名老中医辨治经验的挖掘,获得了既往传统医案整理和统计学研究未获得的新知识、新信息,为杨牧祥教授慢性胃炎治疗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180例慢性胃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6型,以中药治疗为主,配合西药治疗,观察各证型间的疗效结果。结果180例中,以肝胃不和型、脾胃郁热型及脾胃虚寒型多见,且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关。肝胃不和型、脾胃郁热型及脾胃虚寒型之疗效优于胃阴两虚型和气滞血瘀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中药为主配合西医辨治慢性胃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湛江地区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276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其中医证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7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脾胃虚寒型(39.5%),肝胃不和型(33.3%),脾胃气虚型(15.2%),脾胃湿热型(9.1%),胃阴不足型(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者以脾胃虚寒型为最多,女性患者则以肝胃不和型为最多;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平均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湛江地区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一般规律,为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9月期间168例慢性胃炎患者病历进行统计分析,从慢性胃炎辨证论治入手,研究慢性胃炎中药治疗的一般规律。结果慢性胃炎的症状,共计32种,胃痛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脘腹胀满;慢性胃炎以肝胃郁热型和脾胃虚寒型证候最为常见,约占3/5。慢性胃炎患者之所以普遍病程长、体质差,与血瘀病机有关。其实,血瘀应当发生于气滞之后,气滞才是慢性胃炎贯穿始终的病变。统计168例病历中所用中药,共计92味,慢性胃炎常用药使用频率分析结果:陈皮使用频率最高,茯苓稍次,其下依次为砂仁、半夏、白芍、生姜、大枣、延胡索等。结论慢性胃炎具有15个主要症状表现,慢性胃炎以肝胃郁热型和脾胃虚寒型证候最为常见,治疗慢性胃炎常用药为陈皮、茯苓、砂仁、白芍、生姜、大枣、延胡索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整理分析的方法总结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整理李教授诊治有效的139例CAG患者的病历资料。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提取录入-分析-描述统计,统计主要证型、主要方剂、用药频率;从而得出CAG常用药物、总结常用方剂及用药规律。结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李教授对CAG证型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阴虚气滞证、肝胃郁热证和胃络瘀血证;常用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柴胡疏肝散、黄连温胆汤、半夏泻心汤、逍遥散、香砂六君子汤等;常用药物从高到低依次为柴胡、白芍、陈皮、炙甘草、茯苓、黄芩、生姜、炒白术、黄连、法半夏、生甘草、百合、焦三仙、香附、太子参、乌药、大枣、党参、枳实、清半夏、生牡蛎等。结论李教授重视从肝论治脾胃病,清热化湿和脾胃,辨证应用补气健脾、理气消导、活血消癥等法;为学习其用药经验及治疗思路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NAG)的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用药规律,为该病的临床辨证和治疗思路提供依据与方向。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VIP),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有关CNAG的中医临床研究。收集文献的一般资料、病例辨证分型、处方用药,以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2.0分析CNAG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运算分析CNAG的核心用药及组方规律。结果:一共纳入文献1146篇,其中证候类研究64篇,用药类研究1082篇。CNAG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CNAG病位在胃、脾、肝。CNAG常见病性类证素依次为:气虚、热、气滞、湿、阳虚。CNAG所涉及的1226个中药处方经规范后共包含中药267味,以补气药、理气药为主。经过关联规则分析,在支持度为10%、15%、20%,置信度为0.6的条件下,CNAG中药处方的核心用药组合分别为180、57、24个,药物间关联规则分别为323、73、31条。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CNAG得出26个核心用药组合、13首新方。结论:CNAG病机虚实夹杂,以实证主,肝胃不和证与脾胃气虚证为其核心证候,病位在胃,与脾、肝密切相关,气虚、气滞、湿、热是其基本病机。故CNAG治以益气健脾、理气和胃法,以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为基础,辅以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活血化瘀等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自1994年至2014年1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辨证治疗文献,进行整理和计量分析,对常见证型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38篇,计200条辨证用药数据。常见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本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胃气虚和/或阴虚,标实为瘀血邪毒。辨证治疗使用药物主要包括健脾、理气、化湿、清热、活血及养阴六类。结论数据挖掘能够充分反应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处方用药规律,对于临床用药和中药处方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经验拾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敏  林穗芳 《光明中医》2008,23(10):1480-1481
介绍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升降失常是慢性胃炎的病机核心,健脾助运、和胃降浊是其治疗大法,强调调和肝脾之气、运湿化浊;辨病辨证相结合,临证中重视舌诊,准确辨证,精心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李轲老师诊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并加以分析总结,指导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方法:对李轲老师诊治慢性胃炎的病案进行归纳与总结,结合文献资料整理分析。结果:李轲老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可分为胃虚致病、湿阻致病、气滞致病、瘀阻致病4种;证型分别为脾胃虚弱、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临床上以中医为主结合西医治疗慢性胃炎,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李轲老师对慢性胃炎认识充分,辨证准确,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3软件,分析探讨"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治疗"肝胃不和证"临证用药特点。方法:筛选出2016年8月25日—2017年7月1日期间因"肝胃不和证"就诊于国医大师刘教授国医堂门诊的患者;将药方及相关信息录入软件,并采用关联规则、频次分析等方法,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及治疗原则等,从而分析探讨刘教授治疗"肝胃不和证"用药特点。结果:研究共录入医案421份,其中男135例,女286例;涉及中医疾病54种(胃痛、胁痛、腹痛、胃热、胃癌等);涉及西医疾病28种(慢性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癌、肠息肉等);共涉及症状158个(胃痛、口干苦、反酸、纳差、胁痛等);涉及方剂共23首(半夏泻心汤、小半夏汤、左金丸、三黄汤、黄连乌梅汤等);涉及中药198味,总共使用频次6153次(黄连、吴茱萸、半夏、黄芩、郁金、佛手、徐长卿、木香等);中药配伍模块分析,结果提示共获得15条中药组合关联规则;进行药对分析(前5位依次为:吴茱萸、黄连;黄连、半夏;黄连、黄芩;黄芩、吴茱萸;黄芩、半夏)。结论:刘教授治疗"肝胃不和证"多用疏肝行气,清热和胃之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叶天士治疗便闭病用药规律,以供临床参考和借鉴。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肠痹门”“便闭门”处方中药,运用Excel、SPSS 22.0、SPSS Modeler软件进行证型、药物频次、属性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叶氏治疗便闭病主要辨证为湿热内蕴、肾阳虚、阴虚火旺、肝肾阴虚、肺失宣肃等证型。药性以温、寒、平...  相似文献   

20.
22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222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2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肝胃不和型占46.85%、脾胃湿热型占16.22%、脾虚气滞型占15.32%、脾胃虚弱型占12.61%、胃阴不足型占5.41%、胃络瘀阻型占3.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者以肝胃不和型与脾胃湿热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女性患者则以肝胃不和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平均年龄和病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