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赵昕 《中医药信息》1995,12(1):42-42
论痹证的辨证施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内科赵昕(161000)《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藏经》云:"......又痹病或痛或行立艰难......".明确指出了痹证的病因与症状。痹之一证.历代著述颇多.治法亦众。如除内眼药物...  相似文献   

2.
重症肌无力又名假麻痹性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致肌肉无力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减轻。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于“痿证”范畴,《素问·生气通天论》载:“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痿论》载:“治痿独取阳明。”笔者采用针刺方法治疗该病1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西手法与蜡疗结合治疗背肌筋膜炎1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丽  马诚  谢志强 《光明中医》2011,26(8):1626-1627
背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症。中医学认为,背肌筋膜炎属于"背肌伤筋""痹证"范畴,是由于长期劳损或贪凉卧地,复感外邪,使血滞经脉,经脉痹阻背部而出现疼痛不适。《素问.长次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  相似文献   

4.
关于痹证,《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类证治裁·痹症》更明确指出“诸痹……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而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由此可知,痹证是在内外合邪的作用下,以筋、脉、肉、皮、骨等为邪气阻闭,  相似文献   

5.
1病因病机《素问·痹证》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前者指出痹证的病因,后者则为痹证的性质。老年痹证,发病时间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久病入络,久病多虚,临证较典型的行痹、痛痹、着痹少见,...  相似文献   

6.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李中梓治痹证重视扶正祛邪,治五脏痹随证加入引经药。  相似文献   

7.
1 痹证和正虚 痹证,是以皮肤、肌肉、关节、血管损害为主的一类疾病。《素问·痹论》分为皮、肉、脉、筋、骨及五脏痹,而以风、寒、湿邪区分其致病因素。并指出:“诸痹不已,亦益内也”;“病久而不会者,内舍于其合”。阐明了肢体痹与脏腑痹之间的病机转归及预后。 《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痹证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正气不足、邪气侵袭的发病规律,并由于正虚而影响着痹证的病程和预后。宋·严用和《济生方》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清·  相似文献   

8.
痹证,痹阻滞塞也。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重着、酸楚、疼痛为主证。 痹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较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痹之外,还有热痹。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素问·痹论》基础上提出“痹证有瘀血说”的见解,大大发展了痹证理论,丰富了后人对痹证的认识,开拓了治疗痹证的新途  相似文献   

9.
王涛  胡攸水  周卫国 《新中医》2009,(3):117-117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此即为痹证的发病病因及致病特点。但笔者临证发现,瘀血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致病作用亦不容忽视,就此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诊余医话     
(一) 治痿不能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出自《素问·痿论》,成为后世治疗痿证的原则。然而痿证与阳明关系,究竟有多大,查《内经》中“脾”“湿热”与阳明有关的见二条: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病而四肢不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  相似文献   

11.
痹证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以肢体肿胀疼痛、重着麻木,甚则变形、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进一步发展可累及脏腑。痹证之名始于《内经》,《素问·痹论》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痹论》和《灵枢·周痹》对痹证进行了专门的论述.除了风寒湿痹,还提出了“热痹”、“五体痹”、“五脏痹”等,奠定了中医痹证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证的理论和辨证施治进行了不断的完善。本文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痹证的中医辨证施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拘证刍议     
“拘证”《内经》早有明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拘急;”《缪刺篇》谓“拘挛”,亦作“痀挛;”《痿论》曰:“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拘证”自《内经》明载以来,少有所闻。全国中医教材会议审定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等,亦未见阐述。故不揣冒昧,聊举病案几例,以就正于同仁。  相似文献   

13.
正五体即皮、肉、筋、脉、骨,是中医学理论中构成人体的五大结构,内连五脏六腑,外达皮肉关节,与人体的运动息息相关。利用五体辨证,可以更好地阐明骨关节疾病及运动损伤的证治。五体中筋的相关疾患——筋痹,在临床中表现极为广泛,其概念最早见于《内经》,所论原文有四处,分别是"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素问·长刺节论》)、"以春遇此者为筋痹……筋痹不已,复感于邪,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相似文献   

15.
小儿灰髓炎,为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之一,亦称小儿麻痹症,常流行于夏秋季节.本病发病急骤,以后多见瘫痪后遗症.现将我们治疗的297例瘫痪后遗症分述于后,希同道指正.一、祖国医学文献复习小儿麻痹症,其症状与祖国医学所说的痿痹瘫痪相类似《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痿论》说:"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性汗出异常的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儒 《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1):507-508
糖尿病性汗出异常,属中医"汗证"、"头汗"、"半身汗"、"自汗"等范畴。通常认为易发于病程长的患者,笔者临证过程中发现不少患者在糖尿病的早期已有程度轻重不一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进餐时头额、面、颈部多汗,平时胸、腋部多汗,臀部、下肢少汗或无汗,甚至夏天下肢仍无汗。根据其病机及临床特点分型论治,在辨证用药时,兼顾原发病的病理变化,每获良效,并且对糖尿病的转归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今不揣浅陋,略述于次。l病机中医对汗液生理病理的认识,始见于《内经》。《素问·宣明正气》篇云:"五脏化液,心为汗。"《素问·举痛论…  相似文献   

17.
巩浩然 《光明中医》2012,27(1):156-157
《素问·痹论》中提出:"诸痹不已,亦益内也",是阐明痹证的预后。"益"通"溢",有过分、溢入之意,此句说明痹证日久不愈会传化入里,与本节上文所提出的:“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关于痹证的中医分型:《素问》根据风、寒、湿邪气的偏旺情况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痹和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翼》等复补出“热痹”,《金匮要略》中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均属痹证范畴。笔者认为痹证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因受六淫影响与四季寒暑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东北地处严寒,此为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则方药在《内经》的痹论篇、《伤寒论》的少阴篇和《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痉湿喝等篇都有论  相似文献   

19.
<内经>痹证证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痛、酸楚、重看、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临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历代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都有详尽的描述。纵观历代医家之说.终不离《内经》痹证证型。撰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而《素问·瘦论》首揭其纲要,对其病机病症,病因辨证等方面论述颇详。并以病因辨证等方面进行了分型。1痹证的命名1.1病因命名:如风痹、寒搏、湿痹。1.2证候特征命名:如行痹、痛痹、著痹、周痹。1.3机体部位命名:如皮痹、肌痹、筋痹、脉痹、骨痹。1.4脏腑命名:如脏痹(心…  相似文献   

20.
顽痹证证治拾粹鄂州市中医医院(436000)朱祥麟《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故治痹者多以三因立论。痹病久延不愈,衍成顽痹病疾,证情较为复杂,非循常法可获效。《灵枢·周痹》谓:“刺痹者,必先循切其上下之大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