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徐月红  叶卉  官素桃  郭秀彩  刘霞  吴传斌 《中成药》2011,33(12):2068-2072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凝胶膏剂的体外释放和透皮特性,为开发白芥子涂方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的药物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实验支持。方法分别以透析膜和大鼠皮肤为屏障,以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释放和透皮实验,以方中君药白芥子的有效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为指标,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白芥子涂方凝胶膏剂释放介质和透皮接收液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以累积释放量和透皮量对时间做图,计算释放和透皮速率。结果芥子碱硫氰酸盐自凝胶膏剂中体外释放的方程为QR=45.65t+3.193,r2=0.994 6,释放速率为45.65μg/(cm2.h);其透皮特性方程为QT=0.502 1t+0.178 0,r2=0.997 1;透皮速率0.502 1μg/(cm2.h)。结论芥子碱硫氰酸盐的释放速率远大于透皮速率,释放速率可保证其稳定透皮的动力,其透皮过程不受其释放的限制,限速步骤主要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导致,寻找合适的透皮促进剂对白芥子涂方凝胶膏剂发挥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电阻、角质层厚度、生物化学组成,并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给药芥子碱的渗透特性,探讨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对芥子碱经皮给药的影响,为白芥子涂方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以自制装置测定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电阻;皮肤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测量皮肤和角质层厚度;以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法比较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以芥子碱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法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白芥子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胶带粘贴法剥离角质层,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各层中药物的分布.结果 穴位皮肤电阻在给药前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穴位皮肤(P<0.05);穴位皮肤角质层厚度显著低于非穴位(P<0.05);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显示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基本一致.给药24 h后,离体实验中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是经非穴位皮肤的6.8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是非穴位的6.1倍;离体透皮实验和在体渗透实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各时间点角质层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结论 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经非穴位皮肤.穴位皮肤的低电阻、角质层薄有利于药物的经皮吸收和贮存,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给药的渗透特性,为其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以白芥子涂方中延胡索乙素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冰冻切片法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中各层药物的分布,并用荧光显微镜进行可视化验证。结果:24 h内,离体试验中延胡索乙素经穴位皮肤的累积透过量为(13.53±3.92)μg.cm-2,是经非穴位皮肤的4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0.659 1μg.cm-2.h-1)是非穴位(0.147 2μg.cm-2.h-1)的4.5倍;离体透皮试验和在体渗透试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切片显示皮肤各层的药物含量为角质层>活性表皮>真皮层>皮下层。结论:白芥子涂方浸膏在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进行青藤碱贴剂的皮肤局部药动学研究。 方法: 微透析技术与同位素示踪法联用,以HPLC-UV和液闪计数仪为检测工具,以微透析探针为采样手段,将线性微透析探针植入大鼠皮下组织,采用释放量法测定青藤碱皮肤相对损失率,实时、活体、动态监测青藤碱皮下组织浓度。皮肤微透析样品浓度经相对损失率校正后进行房室和非房室模型拟合。 结果: 房室模型拟合不佳。非房室模型参数显示皮肤药物浓度达峰时间约6.3 h,平均滞留时间MRT约18 h。 结论: 微透析法较好的采集了青藤碱贴剂经皮给药的皮肤局部药动学特征,是局部药动学良好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5.
刘霞  郭秀彩  徐月红  吴传斌 《中成药》2012,34(6):1039-1044
目的优化芥子碱皮肤与血液体外微透析方法的条件,建立芥子碱在体微透析方法。方法以芥子碱稳定性为指标,选择灌流液;采用增量法和减量法考察体积流量和质量浓度对皮肤和血液探针体外回收率的影响,确定芥子碱微透析的体积流量及取样间隔;以确定的体外微透析方法,研究芥子碱穴位及非穴位皮肤、血液在体回收率的稳定性。结果以10%乙醇/生理盐水溶液(pH=5.5)为灌流液;增量法和减量法中皮肤探针体外回收率在1~4μL/min体积流量下均相近,且皮肤与血液探针体外回收率在1.32~20.00μg/mL内与芥子碱溶液的质量浓度无关;以体积流量2μL/min,取样间隔30 min,增量法和减量法测得皮肤探针的体外回收率分别为(37.68±1.05)%和(42.85±2.82)%,血液探针分别为(78.31±2.35)%和(75.23±1.14)%;穴位皮肤、非穴位皮肤、血液在体微透析8 h,芥子碱体内回收率稳定,分别为(24.02±4.44)%、(26.51±7.67)%和(33.73±2.72)%。结论建立的芥子碱皮肤与血液微透析方法可用于白芥子涂方穴位与非穴位给药后芥子碱皮肤和血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芥子不同配比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所出现的皮肤反应与疗效之间关系。方法:将所纳入的9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贴敷药物中除白芥子外,余药相同。A组全部为生白芥子,B组生白芥子、炒白芥子各半,C组全部为炒白芥子。三伏天穴位贴敷,每伏贴敷一次,共3次。观察由不同配比白芥子而引起的皮肤反应以及各组疗效。结果:穴位贴敷后A、B、C3组皮肤反应积分依次降低,3组皮肤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3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90.00%、73.33%,3组疗效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生白芥子比例增加3组患者皮肤反应逐渐加重,但并非皮肤反应越强疗效越显著,适度的皮肤反应即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不同白芥子炒制程度对穴位贴敷后患者皮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白芥子炒制程度对穴位贴敷后患者皮肤的影响。方法将同一生产批号的生白芥子分为3组,A组炒制成焦黄色,B组炒制成深黄色,C组将生白芥子炒制成略黄色。50例冬病夏治的哮喘患者头伏在膈俞穴上贴敷A组药物,中伏在心俞穴上贴敷B组药物,末伏在肺俞穴上贴敷C组药物。观察3组患者穴位贴敷后的皮肤反应。结果 A组患者贴敷处皮肤微红或不红,温热感不明显;B组患者贴敷处皮肤产生温热感适度,无或略有少量针尖样水泡,肤色鲜红无肿;C组患者贴敷处皮肤灼热、灼痛感明显,肤色潮红,伴有较多水泡。结论白芥子炒制成深黄色能有效减少药物对皮肤的过度刺激,且未明显影响药物对腧穴的刺激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左氧氟沙星静脉给药后游离型药物在大鼠血和脑中的药动学。方法 采用微透析技术对大鼠脑组织和血液进行同步取样,联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脑组织和血液中盐酸左氧氟沙星的浓度,用WinNonlin软件处理药动学参数。结果 大鼠血液中的游离左氧氟沙星浓度在给药后10 min时最高,脑组织在20 min到达峰浓度,然后持续下降;前4 h,血液中游离药物浓度高于脑组织中相应时间点药物浓度,之后两种组织中游离药物浓度水平相当。血液、脑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1.17±7.83)和(7.00±2.65) μg·h·mL-1。结论 微透析技术联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可以成功用于左氧氟沙星在脑组织和血液中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比较肛泰主要成分之一盐酸小檗碱经腹部皮肤、直肠和口服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变化。方法通过腹部皮肤和直肠单次给予大鼠肛泰,口服给予等量的盐酸小檗碱溶液,采用HPLC法测定了这3种途径给药后不同时间(0~30h)大鼠血清中小檗碱浓度。结果肛泰贴敷、直肠和口服给药的Tmax分别为1、0.5、0.5h,Cmax分别为127.4、269.4、127.9g/L,AUC0~30h分别为1611.44、1055.61、765.88g/(L·h)。结论本实验为肛泰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往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自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创制白芥子涂法治疗哮病以来,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沿用至今。其方由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汁、麝香组成,《本草经疏》:"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令涎壅塞者殊效。"穴位贴敷药物多选择辛香走窜、药性威猛的药物,关鹏等通过查阅文献,分析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临床文献101篇,统计涉及中药65味,其中白芥子使用频次为100次,使用率最高。近现代医家多在张氏白芥子涂法基础上对穴位贴敷的药物、剂型、方法等加以改进,并取得了确切疗效。现将白芥子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线性探针微透析研究阿魏酸经皮给药后药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线性探针测定阿魏酸皮下浓度方法,考察温度、灌流液流速、浓度对线性探针回收率的影响,研究阿魏酸溶液经皮给药后体内药动学.方法:采用减量法测定阿魏酸线性探针的体内外同收率的稳定性,采用增量法测定体外回收率的影响因素,选择CD-1裸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经皮微透析法进行体内药动学研究,HPLC测定透析液中阿魏酸的浓度.结果:温度对阿魏酸体外同收率有显著性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阿魏酸的体外回收率显著提高,随着流速的增加阿魏酸的体外同收率呈指数下降,在测定范围内,浓度对阿魏酸的体内外回收率无影响,在测定时间内阿魏酸体内外同收率稳定性、重复性良好,体外平均回收率为(24.82±1.01)%;体内平均回收率为(16.50±1.92)%;经皮给药后,阿魏酸86 min达到峰值,平均滞留时间为291 min.结论:线性探针可用于阿魏酸经皮给药的研究;阿魏酸可迅速透过角质层,适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2.
RP-HPLC法检测炙甘草汤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炙甘草汤药代动力学。方法 :以甲醇 -水 -醋酸 (85∶14∶1)为流动相 ,采用HypersilBDSC18分析柱 (4 6mm× 2 0 0mm ,5 μm) ,检测波长λ =2 5 0nm。结果 :炙甘草汤口服后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为 1 5h左右。结论 :本法简便、快速、灵敏而准确 ,适用于兔灌胃炙甘草汤后血清中甘草次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陈辉春 《天津中医药》2012,29(3):231-233
[目的]通过研究围手术期静脉滴注血必净对老年人腹部手术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影响,探讨血必净对老年人腹部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全麻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麻醉诱导前将血必净针100 mL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在30~40 min内静滴完毕,直至术后第5天。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3、7天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浆中IL-6、IL-8、TNF-α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应用血必净后的TNF-α、IL-6、IL-8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围手术期静滴血必净注射液对老年人腹部手术患者有益,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降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芥子散对哮喘大鼠免疫稳态重建及其对于Rho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60 只Wistar 大鼠分为六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阴性对照组)、C组(哮喘模型组)、D组(地塞米松组)、E组(白芥子散2 h组)以及F组(白芥子散4 h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A组、B组和C组正常饲养; D组腹腔注射地塞米松; E和F组背部剃毛,并在其双侧肺俞、脾俞、肾俞采用白芥子散分别艾灸2 h和4 h。检测和比较六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总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以及巨噬细胞数,白细胞介素-6和TNF-α的表达水平,以及肺组织中RhoA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肺泡组织HE染色结构显示,采用地塞米松和白芥子散治疗2 h和4 h后肺泡结构的破坏,炎性细胞的浸润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哮喘模型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总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均显著增加(均P<0.05),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增加(均P<0.05),肺组织中的RhoA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地塞米松和白芥子散2 h和4 h治疗显著减少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总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均P<0.05),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增加(均P<0.05),减少了肺组织中的RhoA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论:白芥子散可改善抗原诱导的大鼠哮喘,助其免疫稳态的重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RhoA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timulating the acupoints Feishu(BL 13) and Dazhui(GV 14) on the transdermal uptake of sinapine thiocyanate contained in a gel us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asthma.METHODS: Thirty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equal groups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Feishu(BL 13) acupoint group, the Dazhui(GV 14) acupoint group, and the nonacupoint group or control group. Using micro-dialysis technology, preprocessed skin probes were implanted into the rats at Feishu(BL 13), Dazhui(GV 14), and a nonacupoint site. Asthma gel was then placed on the skin at Feishu(BL 13), Dazhui(GV14) acupoints, and the nonacupoint for all groups.Dialysate was collected every 30 min for 12 h. The normalized concentration of sinapine thiocyanate in the skin was determin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ESULTS: The rat in vivo transdermal experiment demonstrated that the quantity-time equation showed a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zero-order kinetics(r 0.99). The transdermal behavior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irst-order rate open model in which the transdermal penetration rates and the accumulative amounts of sinapine thiocyanate in the skin at the acupoint sites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through the skin of the nonacupoint site. The systemic maximum concentration and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sinapine thiocyanate in the acupoint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 the nonacupoint group. A lag time was observed in both acupoint groups, but not in the nonacupoint group.CONCLUSION: Stimulating the acupoints promotes the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of sinapine thiocyanate and also controls its release, reducing concentration fluctuations in the blood.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经皮微透析技术研究双丹脂质体凝胶(SD-Lip Gels)和双丹凝胶(SD-Gels)的皮肤药动学过程,考察其在体经皮渗透性能。方法采用增量法和减量法考察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与传递率,采用反透析法测定探针体内回收率,采用微透析技术采集不同时间的皮下药物样品,结合HPLC法测定样品中丹参酮ⅡA(DST)和丹皮酚(DPF)的浓度,并用DAS 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SD-Gels与SDLip Gels的达峰时间(tmax)相近,SD-Gels的药峰浓度(Cmax)高于SD-Lip Gels,但SD-Lip Gels的滞留时间(MRT)、以及曲线下面积(AUC)均比SD-Gels有所提升,药物总透皮量显著高于SD-Gels。结论SD-Lip Gels可延长药物在皮下组织中的滞留时间及有效浓度,具有更优的缓释作用,可望成为双丹方经皮给药的新剂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