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孙波 《天津中医药》2002,19(4):70-70
"塞因塞用"意指应用补虚类药物,治疗因脾虚阳气不足而导致的胀满痞塞等证候,属于反治法之一.今择验案3则,将应用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痞证,又称痞满。泛指心下痞塞不通、触之无形不痛的病证。前贤诸家论治痞证,每从寒热错杂、虚实相间的病理入手,多以泻心汤,寒热并用,消补同进。今观《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治痞证,除继承前人经验外,每参以开肺、益胃、化湿、祛腐之品,方精效切,不落窠臼。  相似文献   

3.
根据与陈苏宁教授临床用药体会,强调单纯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治疗优势。并遵《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补三消七"法,探讨针灸治疗FD的补消原则。提出针灸治疗FD的辨证关键为虚实多少的补消治则,即虚实同治,灸法补气,针法行气,寓补于消,塞因塞用。针灸"补气消痞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优点,值得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塞因塞用法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奇 《山西中医》1995,11(2):42-43
塞因塞用法临床应用体会晋中地区第一人民医院(030600)王中奇关键词塞因塞用,闭经,尿潴留,肠梗阻塞因塞用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以补治塞,实质上是疾病在特殊情况下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透过其假象,抓住其本质,进行治疗的方法。兹举笔者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痞”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为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本为表证,误下而成“痞”。误下是“痞”的重要病因,但临床上不管外感内伤,不论寒热痰水、正虚邪实,只要是胃气壅滞,都可以发生“痞”证。“痞”证是以中焦脾胃的气机不畅为总的病机,临证需辨寒热虚实,更需与“结胸”、“心下支结”等病证相鉴别。仲景基于“辛开苦降”理论创立了“泻心汤”类方,实现了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变。自仲景以来,后世医家不断探索“痞”证之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提出了“塞因塞用”理论,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进一步完善了“痞”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王滨 《江苏中医药》2001,22(3):35-36
对痞满之证 ,临床应详辨虚实寒热 ,并注意寒热虚实错杂 ,脏腑兼病 ,综合分析 ,灵活立法处方。寒热错杂、升降失和致痞 ,治宜寒热平调、虚实兼顾 ,用辛开苦降法 ,半夏泻心汤加减 ;肝郁胃虚、痰阻气逆致痞 ,治当疏肝降逆、化痰和中 ,方选散滞气汤、旋覆代赭汤加减 ;脾胃气虚、中阳不升致痞 ,法宜补益脾气、升清降浊 ,方选补中益气汤、枳术丸加减 ;胃阴不足 ,阳土失柔致痞 ,治宜滋养胃阴、降胃消痞 ,选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 ,如益胃汤。  相似文献   

7.
黄高孝  刘思毅  袁红霞 《山西中医》2014,(3):26+30-26,30
<正>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临床上亦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近年来,便秘发病率日愈走高,患者更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导师袁红霞教授临证辨治时,遵循《内经知要》"塞因塞用"理论,运用补益之品"以补开塞"治疗虚证便秘,其功甚殊,兹举验案数则报道如下。1补中益气汤张某,男,61岁,2013年3月4日初诊。1月来,大便偏干,2日一行,排便困难。伴脘腹坠胀、喜温喜按,口淡无味,神疲乏力,纳食减少,睡眠尚可,舌黯  相似文献   

8.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法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塞用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闭塞不通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以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腹泻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及瘀血所致的崩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癃闭”、“便秘”、“腹胀”等一些证型的治疗举例,论述临证时仔细辨证,透过疾病的一些假象认识其本质,分清虚实,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指出:“塞因塞用”其本质即“辨证施治,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10.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治疗男科病举隅余天泰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南平353000)笔者在临证中体会到,男科疾病,多由心、肾、肝、脾功能失调所致,而以虚证为多,但在疾病的不同发生发展阶段,虚实真假之证亦不少见。此时若能遵循辨证论治法则,不为假象所迷惑,辨明病...  相似文献   

11.
痞满证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滨 《江苏中医》2001,22(3):35-36
对痞满之证,临床应详辨虚实寒热,并注意寒热虚实错杂,脏腑兼病,综合分析,灵活立法处方,寒热错杂,升降失和致痞,治宜寒热平调,虚实兼顾,用辛开苦降法,半夏泻心汤加减;肝郁胃虚,痰阻气逆致辣,治当疏肝降逆,化痰和中,方选散滞气汤,旋覆代赭汤加减,脾胃气虚,中阳不升致痞,法宜裤益脾气,升清降浊,方选补中益气汤,枳术丸加减,胃阴不足,阳土失柔致痞,治宜滋养胃阴,降胃消痞,选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如益胃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塞因塞用法对术后功能性胃排空延迟症的临床疗效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0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塞因塞用法,自拟扶正消痞方(西洋参、黄芪、白术、枳实、陈皮、丹参、柿蒂、干姜、甘草)灌胃治疗;对照组同时采用西沙必利灌胃治疗.观察治疗后第1、5、7天患者症状、体征、血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第7天,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MTL,水平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扶正消痞方能够有效治疗术后功能性胃排空延迟症,促进MTL分泌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脾主运化,肺主行水”,人体水湿的运化得益于脾之升清,肺之布散。若脾虚失运,则水湿停聚成痰,上贮于肺器之中,肺气闭阻,不雾精微,则脉道不利,易生瘀血,痰瘀混杂于肺,日久化生成结节。故基于“塞因塞用”这一核心治疗思想,提出治疗肺结节以“培补脾土”为主要治法,配合宣肺、化痰等手段,标本同治,以达到消散结节的最终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4.
小议痞满     
痞满是脾胃病中十分常见的症状之一.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对于痞满,首辨虚实,次辨寒热,主用通降.在临床上,个人体会,在慢性胃病中,最常见的痞满证当属痰湿中阻、中虚气滞和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临床上抓住辨证要点,立法处方恰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治病求本,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治病必求于本”。告诫医者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宜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这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一直遵循着的基本准则。在临证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一致,出现了假象。为此,确定治疗原则时就不应受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本质的治疗,于是便产生了“正治”与“反治”的法则。塞因塞用属于“反治”法的范畴,即临床虽然见到胀满痞塞等症候,看似实证,而医者通过辨证仍以填补扶正之…  相似文献   

16.
金晓飞  陈利芳 《新中医》2024,56(4):185-188
塞因塞用法即采用补益的方法治疗闭塞不通之假象的疾病。中医认为妊娠早期尿潴留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脾肾气虚,气机升降失司,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应注重谨察整体,治病求本。针对膀胱气化失司造成的小便不利,采用补中益气汤合猪苓汤加减治疗,收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胃痞为临床常见病症,中医对胃痞的研究及诊治源远流长。“塞因塞用”是中医典型的反治法,葛惠男教授擅用该法,将其运用“塞因塞用”法治疗胃痞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8.
<正>痞满在脾胃病中较为常见,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创诸泻心汤治疗。此后历代医家也多有论述。痞满包含了现代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笔者有幸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许彭龄,他尤善于治疗脾胃病。认为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从症状上看,痞满就是胃脘的部位痞塞不通,其诊断要点是:主症为胃脘痞塞,满闷不适,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发病缓慢,时  相似文献   

19.
痞满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以自觉心下痞满,胸膈胀满,按之濡或硬,压之不痛或微痛为主要症状。临床多表现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故辨痞满须辨清寒热虚实,虚实中亦有寒热之分,寒热中又须辨明虚实。痞满初起应以祛邪为主,治宜清热利湿、理气化痰、温中散寒;久则以健脾和胃、补脾胃为主,佐以化痰、祛湿、理气、化瘀,消补兼用。同时还应结合胃镜等检查结果,灵活运用经方中温中健脾、辛开苦降、疏肝和胃等法,使脾复升运、胃复和降、升降相济,则痞满自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方法从治病求本的角度,探讨塞因塞用法治疗慢性便秘的理法方药。结果:塞因塞用法是治疗慢性便秘的常用方法。结论本文从塞因塞用的角度总结林禾禧主任塞因塞用治慢性便秘的临床经验,对临床治疗便秘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