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湿邪致病,病因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其中内湿致病占重要地位,不仅可以单独致病,又常为外湿致病之先导,素体有内湿,方易招致外湿,致内外合邪而致病。可见,内湿与外湿常相互影响为患,故临床上,化内湿的同时应注意祛外湿,但以化内湿为主、为先。又人体五脏中唯脾主运化水湿,且其性喜燥恶湿,故内湿致病与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从五脏单治或合治AS的病因病机,唯独缺乏从肺论治AS的临床实践观察,血液的生成与运行和五脏均密切相关,五脏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故治疗AS的病位不能缺肺,应五脏同调。本文认为肾虚是AS的发病基础,五脏失调、肝气郁滞是始发因素,郁而化热(火),炼津为痰或脾虚生痰(湿),气滞或气虚致血瘀,肺朝百脉助心失调,痰瘀互结,血(心、脑)脉痹阻,最终形成AS。  相似文献   

3.
于月书 《河南中医》2012,32(10):1315-1317
糖尿病性阳痿的主要病机是正气亏虚,阴虚燥热,气阴两伤,湿浊血瘀.由此影响到五脏的功能失调,使宗筋失养而致阴茎萎而不用,治疗上宜采取疏益气养阴生精,祛湿、活血化瘀法调节五脏功能,使机体糖代谢功能正常,自然恢复阴茎勃起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为外侵六淫之一,内湿则为内生五邪之一。内湿既属病机范畴,又为病理产物性病因。内湿具有重着、黏滞、趋下等特性,是由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运化转输水液功能障碍而致。由内湿导致的病证,称为内湿证。内湿证按八纲辨证可分寒湿和湿热,寒湿为湿从寒化,可见苔白腻、口不渴、无发热、大便稀溏或成水样、脉紧;湿热为湿从热化,可见苔黄腻、口渴少饮、身  相似文献   

5.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病机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五脏俞是五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五脏之气转输流注于全身的枢纽,且五脏俞接近内脏,作用直接,五脏之病当取五脏背俞穴来进行治疗。调五脏之背俞穴可调五脏气血阴阳,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气血调和以安五脏之精神。现从五脏相关论就五脏俞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理论、临床及机理研究作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6.
泄泻病症全年均可发生 ,但多集中于夏秋之季。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清稀 ,甚至如水样为特征。《素问·太阴阳明论》曰 :“湿盛则濡泄”。又曰 :“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 ,则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五脏则填满闭塞 ,下为餮泄”。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研究 ,泄泻主要由于脾胃 ,大肠功能减弱 ,感受外邪 ,饮食失调 ,情志不和或体虚久病 ,伤及脾胃而引起。尤其在夏秋季节 ,天暑地热 ,交蒸期间 ,人们往往贪凉饮冷 ,多食瓜果 ,湿壅中焦 ,清浊不分。而脾主运化 ,升清降浊 ,又喜燥恶湿。上述原因如影响脾的正常功能 ,就会出现泄泻的症状。故有“泄泻…  相似文献   

7.
五脏失调与血管性痴呆发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脑有主元神的生理功能,而脑的功能又分属于五脏,脑的功能是通过五脏来完成的。五神脏对神各有所主。五脏虚衰而致脑髓失养或五志失和,伤及五脏,进而引起五神脏功能障碍,可使心神失调、神思散乱、神机失用而发痴呆。  相似文献   

8.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其病位在大肠,五脏失调为其病机之本,肺气失宣、肝气郁结、脾虚湿滞、心火亢盛、肾阴不足互相影响,均可导致此病发生。以五脏相通理论为指导,善抓主病机,提出通调五脏安脾胃。治疗上宜斡旋中州,健运肠腑;宣启华盖,肃降肠腑;疏泄相因,体阴用阳;补肾助通,阴阳相济;清心护阴,化瘀通腑。  相似文献   

9.
从《素问·痹论篇》探讨痹证的治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对痹证有许多论述 ,笔者现从《素问·痹论篇》对痹证的论述探讨治疗方法如下。1 痹证发病循环链 《素问·痹论篇》谓 :“五藏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 ,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肾。脉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肝。脉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肌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脾。皮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肺。”说明人体五体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体痹久不愈 ,复感风寒之邪 ,就会邪舍五脏 ,使五脏功能失调而致五脏痹。五脏痹是痹证的严重阶段。在此阶段 ,五脏功能受损可以导致人体整体机能失调 ,营卫衰弱 ,…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杏轩医案》中从脾辨治疾病代表医案梳理分析,发现程文囿治疗痰饮水湿之邪相关疾病首辨寒热虚实,恢复脾运使外湿可化,内湿不生,疾病乃愈;气机失调疾病则注重运脾理气,升举脾元,恢复气机升降;血证脾健则统摄有权,化生有源,失血过多急证常益气固脱为先,水火失济治在滋阴敛阳,吐血多以胃药收功意亦在于此.土载四行,五脏中皆有脾...  相似文献   

11.
从脑与五脏的关系浅论失眠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但对其病位以及各脏腑在失眠形成中的作用尚未达成统一认识。认为失眠与脑、五脏密切相关,而脑主宰五脏,五脏亦反作用于脑。在脑神衰弱基础上,五脏神乱,上逆犯脑,脑神失调,从而导致失眠。长期失眠脑神愈衰,五脏神愈乱,形成恶性循环。故提出脑神衰弱是失眠的病理基础,五脏神紊乱是失眠的病因,脑神失调是失眠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藏象学说的角度,提出"五脏皆令头痛"的观点,头痛虽病位在脑,但与五脏密切相关,五脏功能失调,六淫易于侵袭,直犯清空,循经上扰清窍,或五脏内虚,脑络失养,均可导致头痛。头痛从五脏出发的治疗,重在调治,可循行气疏肝、益气养心、祛痰健脾、固护肺卫、培补肾元诸法同治,重在恢复五脏本身的生理功能,协调五脏之间的相互平衡,使五脏气血通过经络上达头目,使头痛得除。  相似文献   

13.
肿瘤,中医认为是邪气留滞不去,成为有形肿块,在中医古籍中属于“积聚”等。其发生、发展可以归结为正气内虚、气滞、血淤、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纠结,日久积滞而成有形之肿块。中医认为这一过程多与五脏中肝、脾、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百病皆生于气”,  相似文献   

14.
郑宏  刘清泉 《北京中医药》2010,29(4):274-276
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心力衰竭的病位和病机,认为在心力衰竭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五脏失调表现,以心气虚为本,而五脏失调促进了水湿、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形成了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的治疗重点已从过去的以缓解血流动力学为目的,转变为以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延缓心室重塑,干预被过度激活的神经体液系统为目的,这种重视整体和预防的思维模式与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整体观念与治未病的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郑宏  刘清泉 《北京中医》2010,(4):274-276
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心力衰竭的病位和病机,认为在心力衰竭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五脏失调表现,以心气虚为本,而五脏失调促进了水湿、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形成了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的治疗重点已从过去的以缓解血流动力学为目的,转变为以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延缓心室重塑,干预被过度激活的神经体液系统为目的,这种重视整体和预防的思维模式与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整体观念与治未病的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总结周学文教授对便秘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独到见解。便秘的原因有外部与内在两大原因:感受外邪侵袭,或寒或热;饮食不节,情志不舒,久病体虚。便秘的病机与脏腑关系密切,脏腑功能失调,即肝气郁结、肺热津伤、脾气亏虚、肾气不足、胃热过盛、大肠湿热等均可引起便秘。五脏功能失调为便秘基本病机,治疗便秘重在调理五脏,而五脏之中又以脾胃为中心,且调畅气机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7.
带下病为女子常见病,中医药治疗此病有其独特的优势。历代医家多认为其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大多从湿论治。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总结出,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带下病。治疗应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8.
真武汤是医圣张仲景创立的治水神方,方用附子为君药以温心肾之阳,既助肾阳气化,又助心阳温煦,白术输转脾津,恢复脾运,生姜宣肺气以启水之上源,白勺柔肝调理肝的疏泄,使五脏功能重归协调而津液运行畅通。用茯苓渗其已停之湿,诸药合用共治阳虚气化不行引起的水液失调。笔者用真武汤治  相似文献   

19.
痰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代谢产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五脏功能失调。在辨治痰病时,既应注意五脏的特点及其与痰的关系,又应注意五脏相互影响及其与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 痹,闭塞不通之意。多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壅滞经络,血气运行不畅而致。因本篇系统的论述了痹之病因、病理、分类、证候、治法及预后等,故名痹论。吴崐注:“篇内悉详诸痹之证。”又高世栻说:“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有风寒湿三气之痹,有皮肌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六府有俞,五脏亦有俞;五脏有合,六府亦有合,故有五脏六府之痹。荣卫流行,则不为痹,痹之为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举而论之,故曰《痹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