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仲景方中丸散剂约占总方的1/5,而后世医家多将仲景方中丸散剂转化为汤剂使用,以便于临床处方应用,而将丸散剂转换成汤剂使用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仲景方原有的作用度,以及药物剂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保证用药安全,药物剂量的转换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试验探寻仲景方的丸散剂量标准化处理的方法,为方剂的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方名与原著本意颇有出入,现简述如下:一、仲景方名用“加”字的本意有二:其一,有重叠之意,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方中把桂枝或芍药加重药量而得名;其二,有增多之意,如桂枝加葛根汤,白虎加人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等,是在原方中增加药味而得名,大都在原方中加一、二味或二、三味药味,其所加药味均在方名中体现出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加”字本意不甚贴切。  相似文献   

3.
根据汉制一两约合今之15g的折算标准,仲景方中单味药量远远重于今方。这给经方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都带来很多疑惑。文章从古今的体质差异、煎药方式、药材质量、药材湿度、服药次数、疾病程度、加工精度、方中药味八个方面进行探析,解释了仲景方药量重于今方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经方药量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方药量法浅析路振平,龙功宏,柳爱芳主题词经方,剂量效应关系,药物药量,即用药的剂量。不知是谁说过:“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足见人们对药量的重视。仲景用药剂量法度谨严,灵活多变,乃古今善能掌握药量之第一人。惜其秘法绝技散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  相似文献   

5.
对中医临床药量决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开泰 《中医杂志》2007,48(1):79-80
临床用药基本原则在于方药与证候病机的对应性,以《内经》“治有轻重,适其致所”和“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为标准,在处方上反映出药味数的七方规律和药量梯度比例关系。由于药量决策中环节较多,实现方药对应量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6.
李兴运  陈水君 《陕西中医》2002,23(8):744-745
小剂量用药分两个概念 ,一是指单味药剂量小 ,二是指整个处方药物味数少。临床治疗中 ,药味之多少 ,药量之大小 ,要与病情相对应 ,要符合病机 ,用药目的要明确 ,针对性要强 ,要分清主次缓急 ,君臣佐使虽作用地位不同。现就药味和药量两方面谈谈小剂量用药。1 药味宜少的几种情况   1 .1 病情单纯或病情较轻者药味宜少 :病情单纯 ,病机简单者临床用药不应复杂 ,针对病机单刀直入 ,抓住要害一举取胜。如麻黄汤、桂枝汤、芍药甘草汤等汤证。病情较轻者用药物味数亦不应多且药量宜轻 ,如葱豉汤证等。1 .2 病情过于危重或过于复杂者治疗时药…  相似文献   

7.
中医临证用药,非常重视药味与剂量的关系,及在治疗中所产生的作用。清·王清任曰:“药味要紧,分两更要紧。”日人渡边熙也指出:“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可见,正确地使用剂量,以保证方药功效,是中医治病的关键之一。兹结合笔者学习心得和体会,略谈以下三个方面一、组方原则与剂量学习和掌握中医的组方原则,是合理使用剂量的依据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谓君,佐  相似文献   

8.
<正> “大方”考其意义有五:药味多;药力雄猛;药量多;药量多而一次服完;能治下焦重病等,此议“大方”乃指药味众多的方剂。《素问·至真大论》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二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之说,以此推之,超过“中方”(九味药)的方剂即属“大方”。“大方”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追溯历史,最初的方剂都是比较简单的,《内经》载方13首,最大的处方由四味药组成。医圣张仲景所  相似文献   

9.
郑发祥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83-1183
<正>中医临证用药,非常重视药味与剂量的关系,及在治疗中 所产生的作用。清·王清任曰:“药味要紧,分两更要紧”。日·人 渡边熙也指出: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可见正确地 使用剂量,以保证方药的功效,是中医治病的关键之一。兹结合 笔者学习心得体会,略谈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临证处方用药剂量特点与规律。方法选取国医大师及明之前、清代、近代、现代、一般医家等医案中临证处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和方剂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方剂计量学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出国医大师临证处方用药剂量的特点。结果(1)国医大师每方平均用药数为12.61味,方剂用药总量均值为12.64,方剂单药量均值为1.02,最大单药量均数为1.88,最小单药量均数为0.45,国医大师与对比医家除用药味数外其余指标值均排名第二位,而一般医家最大,清早期医家最小;(2)国医大师与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现代医家、一般医家在方剂用药总量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方剂最小单药量中国医大师与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近代医家、一般医家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方剂用药味数中国医大师除与近代医家及一般医家外,其余医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国医大师与近代医家综合指标聚类中聚为一类。结论国医大师用药剂量较大,但善于变化,主药突出,针对性强,与国医大师相比,一般医家用药剂量欠稳定,忽大忽小。无明显规律;医家用药剂量自清早期迄今,有逐渐增大趋势,国医大师用药剂量与近代医家接近,提示其用药习惯随时代而变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临床善用汗、吐、下法治病疗疾 ,故称之为“攻邪派”。张氏曾说 :“大凡药方 ,前人所以立法 ,病有百变 ,岂可持方”。按此原则 ,在立法不变的前提下 ,对原有方剂进行衍化以适合病情变化的需要 ,或对前贤名方加以增减改造而创新方 ,而不是拘守原方 ,不知达变。张氏虽对仲景方十分推崇 ,但也说 :“慎勿滞仲景纸上语 ,惑杀世人”。这种既尊古又不泥于古的思维方式 ,使张氏在学术观点上不断创新 ,在方剂的运用上也是如此。一首方剂 ,组成诸药的相互配伍关系、剂量比例大小、剂型变换、药味损减及煎法服法等诸多因素 ,…  相似文献   

12.
仲景处方精当严谨,尤其药量增减变化更是出奇制胜。一、药味相同,药量改变方名、主治各异一般认为,仲景遣方用药因病立法、以法制方、随证用药,唐容川谓之“全凭乎证,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亦易一药”。然而从《伤寒论》一百余首处方来看,并不尽然。桂枝加桂汤与桂枝汤其组成相同,只是前者桂枝增加二两,主治奔豚气,后方则主治太阳中风证。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汤组成也相同,  相似文献   

13.
4 “少而精”、“灵活”的组方原则 所谓“少而精”,“少”就是组成方剂的药味少;“精”就是主攻方向明确,对疾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是《金匮》组方的特点。所谓“灵活”,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组成方剂的药味(物)不变,只是调整主、辅药物,改变其药量,就成为与前者主治证不同的新的方剂;二是药味(物)不变,只是药量增加,方剂名称与主治证亦有改变;三是方剂只增加或减少一味药物,即成为与原主治证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的方剂。  相似文献   

14.
俞根初为绍派伤寒代表人物,在临床上对仲景之学多有发挥,其经验方多沿用、化裁、合用仲景方。俞氏运用仲景方,从药味上进行加减,从药量上进行变化,在比例上进行调整。此外,他还仿仲景之意自创新方,如苏羌达表汤和蒿芩清胆汤,师其法而活用其方,拓展了经方应用的范围。其组方配伍结合地域,重视治湿和痰,重视调畅气机,重视顾护脾胃。本研究可以为临床灵活运用经方提供参考,为提高临床化裁配伍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医处方,法度谨严,同一方剂,药物加减,剂量多少,作用迥异,因此,一个方剂是否有效。除了具有严格的组成配伍外,尚与药物的剂量有直接关系。清代王清任说:“药味要紧,份两更要紧,”日人渡边熙说:“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之用量,堪为后世楷模,其中有严格的原则性和规律性。以《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为例,两方半夏、黄芩、人参、黄连、大枣用药相同,不同的则是甘草的用量:前者用量是三两,后者是二两,二方皆用于误下之痞证,但甘草泻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鳖甲煎丸方抗肿瘤研究日渐增多,药味数为仲景方中之最,但其配伍谨遵仲景组方用药之本意,并非杂乱无章。故本文基于中医肿瘤特征共性,从肿瘤病因病机及治法分析鳖甲煎丸组方用药特点,认为鳖甲煎丸具有善用虫类药,活血化瘀、丸药缓图,扶正祛邪、多方合用,配伍精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疗疾病体现在“妙”上。处方用药恰到好处,动态观察调整方药或加减药味,或增减药量,权衡利害以期达到最佳效果,这就是中医的“妙”处。  相似文献   

18.
王晓燕 《河南中医》2011,31(9):958-961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后世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脾胃疾病.检索文献并分析的结果表明,近十年报道的半夏泻心汤用药剂量远较考证的经方本源剂量低,而随证加减的总药味数较多,疗程较长,难以获得经方的桴鼓之效,虽然如此,仍有超药典剂量用药现象存在.回归经方本源剂量、增加药典用药剂量规定...  相似文献   

19.
<正> 一、要辨证准确用药适中中医中药治病,要取得好的疗效,除取决于辨证是否准确之外,药量是否适中极为重要。如表证:病邪在表,邪气轻浅,发表逐邪,用药宜轻。吴鞠通曰:“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如桑菊饮、银翘散药味不多,剂量甚轻。说明表证用药,量不宜大,重则必过病所。即“轻可去实”。里证:病势较重,清热通下,用药较重。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的药物炮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妍 《江西中医药》2006,37(3):55-56
东汉·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书中共使用药物87种,载方113首。其方概括了中医临床学科的常用方剂,被后世医家称为“医方之祖”。仲景方之所以能流传应用至今,是因为其具有严谨的遣方用药法度。其主要表现在对药物的配伍、药物剂量的选用、药物剂型的确定、药物的煎服法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特殊的要求。笔者今对《伤寒论》中药物的炮制加以分析,以探讨仲景用药的严谨性。1修治法修治法即在对药材的加工过程中只需人工或简单的工具。《中药学》[1]将修治法分为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切制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