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李东垣的“阴火学说”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尤其是对阴火病机的认识不够全面。通过深究东垣原著,认为东垣“阴火”病机可分为九种: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化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侵入。  相似文献   

2.
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成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乘虚而入等9方面对李东垣"阴火"病机的实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羹梅主任医师年届耄耋,悬壶近六十年,临证经验丰富,尤工脾胃学术,兹举例两则。一、“阴火”与脾胃之阴“阴火”主责脾胃内伤,其病机乃气与火关系失调。“火之与气,势不两立,故内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相似文献   

4.
饮食劳倦与脾胃损伤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饮食劳倦损伤脾胃理论的源头为《内经》中的“饮食劳倦伤脾”、“阴虚生内热”、“劳则气耗”、“生病起于过用”等。设立劳倦内伤的宗旨是区别于外感伤寒、辨有余与不足。脾胃损伤的内伤病因为过劳及饮食失宜 ,病机主要为气火失调及升降失常等 ,而疲劳病因主要是过劳 ,与脾脏关系最为密切 ,疲劳为脾胃损伤的主症之一。研究上述理论有助于揭示疲劳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5.
火郁与阴火学说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郁并非一病的专名,而是一系列病证的共同病机,凡因火热被郁遏于内,不得发越而引起的一系列病证,皆是火郁证,因火与热同性,故火郁又常称为热郁;阴火,从广义来说乃指没有实在病灶,而机能呈虚性兴奋者。如气虚之火、阳虚之火、血虚之火、阴虚之火及五志之火等等。实者为阳,可称“阳火”,虚者为阴,故称“阴火”。狭义而论是指内伤脾胃,中气不足而产生的内热证候,如李东垣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可见李东垣所称“阴火”之阴字,是“内”或“里”的互词。所以“阴火”一词,无疑是一个病理学名词,系指多种致病因素而致脾胃气衰而出现内脏机能虚性兴奋之“火”。简言之“气虚有火”,此狭义“阴火”之谓也。  相似文献   

6.
论学习运用李东垣“阴火”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治“阴火”,是李东垣脾胃学说主要内容之一。综观《脾胃论》,李氏所论阴火,概言之是在脾胃元气虚弱基础上,脏腑功能偏盛偏衰,气机升降失于常度,以及气、血、津液不足或气虚郁滞所产生的內伤性火热证候。由于阴火病理复杂多端,故东垣论治亦不囿于甘温除热。兹就学习心得及临床运用体会,对阴火病机与治法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依据《素问·调经论》中“阴虚则内热”之文引申,创立“阴火”论。阴火实乃内伤之火,其病因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七情伤气,以致脾胃中元下陷,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人以胃气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内伤脾胃,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采用补中益气汤类方治疗各种内伤病证,对证施治,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1阴火学说溯源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李杲),宗《内经》要旨,根据《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生内热”的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刘元素的相火学说。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分析李东垣"阴火"学说与冠心病室性早搏因机证治上的关联性,探讨从阴火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新治疗思路。文章首先概述李东垣阴火的理论渊源、核心病机和代表方药;并概述中医对冠心病室性早搏的病因病机认识,侧重强调冠心病室性早搏从脾胃论治切入,具有火热病机。在病因病机治疗方药上找到阴火学说与冠心病室性早搏的共通点:(1)共同的病因:脾胃内伤;(2)共同的病机:气火失调,升降失常;(3)"阴火"代表方药对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治疗作用被部分证实。因此,从李东垣"阴火学说"论治冠心病室性早搏无疑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李东垣内伤学说中提出的"阴火"论,源于《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解释道:"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  相似文献   

11.
阴火是东垣脾胃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常见的内伤症候之一。对其产生机制历代争论较多,见解不一,笔者试就气机升降与阴火的关系陈述管见,以求正于同道。东垣对《内经》颇有研究,大凡立论必本经旨,对阴火的阐述也不例外。《素问·调经论》有云:病“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①并接着指出:“阴虚生内热”是因“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①明医王履曾释此经义为:“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浊阴不降也。…  相似文献   

12.
《脾胃论》“阴火学说”实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斌 《陕西中医》1992,13(10):473-475
<正> “阴火论”是李东垣《脾胃论》主要学术思想之一,为探讨其实质所在,笔者愿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1 从《内经》看“阴火”历代凡有卓越成就的中医学家,莫不溯源于《内经》,李东垣亦不例外,其《脾胃论》中所倡导的“阴火论”,汲取了《内经》的精华,明确了脾胃在人身中的重要地位和气血生化、输布的原理;悟出人体发病从病因来说有内外的不同,从病机而言,有腑病多实、脏病多虚的特点;《素问·调经论》云“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  相似文献   

13.
从李东垣论述阴火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及用药宜忌探析,提出东垣所说的阴火即气虚之火,它的形成是体内气不足的结果。阴火用“阴”字表述的用义实是指至阴脾脏而言,脾虚则元气亦虚,气虚则火盛。  相似文献   

14.
李杲在其著作中,经常提到“心火炽盛”等内容,而所谓“心火炽盛”者,是说机体发热由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而生火。而阴血不足、心神失养又归咎于脾胃气虚、元气不足、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以致气血生化失常。持此论者是以东垣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心火炽盛,心火者,阴火也……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作为立论根据的。这一论点虽然比较符合东垣立论制方意旨。但从脾胃气虚到“心火炽盛”而  相似文献   

15.
阴火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脾气下陷,“阴火”上冲,胃络损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病机关键。阴火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降火,从阴火论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内经》“阴虚生内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如何理解《内经》中的“阴虚生内热”,它的真实涵义何在?本文拟就此问题,浅谈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一、《内经》“阴虚生内热”的涵义“阴虚生内热”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原文是:”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对此,张志聪曾释云:“此言阴虚生内热者,因中土之受伤也。夫饮食劳倦则伤  相似文献   

17.
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在生理上,脾胃阴阳各有所司,又相互协调;在病理方面,脾胃阴虚津亏证候并非鲜见,而临证治疗多有重气阳、轻阴津之偏。兹就滋脾养胃法及其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谈谈笔者的体会。一、甘淡滋脾法清代医家陈修园曾曰:“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脾阴不足者,可见胃  相似文献   

18.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唇口之疾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伏火是引起口疮常见原因,脾阳不升与胃火不降是脾胃伏火主要病机。脾胃伏火引起的口疮有虚、实火之分:实火者,多采用清、泻之法论治,方选泻黄散为主;虚火者,多采用升阳泻火法论治,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主。  相似文献   

19.
叶任高教授治疗隐匿性肾炎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匿性肾炎按临床表现属于“虚劳”、“血证”、“腰痛”范畴,其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足,肾阴虚或肾气不足,阴虚生内热,迫血妄行,阴虚感受外邪易从阳化热,热毒扰肾,损伤血络,产生血尿,肾气不足,肾失封藏,不能固摄精微下注产生蛋白尿。日久可致气阴两虚,肝肾不足,脾肾两虚,瘀血内停、湿浊阻滞而成虚实夹杂之症。  相似文献   

20.
消渴病机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殷百万 《陕西中医》2002,23(6):527-529
“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是消渴之基本病机 ,并贯穿于整个病程。如早期 (无症状期 )为阴虚 ,中期为气阴两虚 ,晚期为阴阳两虚和气滞血瘀。阴虚生内热 ,上灼肺津则烦渴多饮 ,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而多食 ,则脾虚而散精功能失常 ,全身组织失去濡养 ,多食反见消瘦。阴虚阳盛肾之开阖失司 ,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溲出 ,谷甘不变而多尿且具甜味 ,消渴乃成。阴虚生内热 ,热伤气耗津 ,津血同源 ,气虚帅血无力。阴虚及阳 ,阳气虚弱 ,鼓动无力 ,血行不畅 ,血瘀乃生 ,以致并发症丛生 ,故病难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