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永玲 《北京中医药》2005,24(6):339-340
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北京鲜药研制中心主任李建生研究员,治疗胃癌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整理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于中医学反胃、翻胃、胃脘痛、噎膈、伏梁、臌胀等病范畴.<金匮要略>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反胃."  相似文献   

2.
一、祖国医学对食道、胃肿瘤的认识食道、胃肿瘤是常见的肿瘤,我们的祖先把这类疾病称为"噎膈"和"反胃".有关食道、胃肿瘤的体征和症状方面的描述:二千年前的《素问·通评虚实论》就指出:"隔塞闭绝,上下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描述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明朝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把膈噎的部位叙述得更清楚:"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噎近咽、膈近胃".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伤寒论》均有论及"胃反",认为该病特征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笔者对其所论"胃反"条文进行归类、分析研究,探寻张仲景"胃反"病辨治规律,结合六经辨证理论,将其分为太阳误治反胃证、阳明饮停反胃证等二大证型,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许红琳  袁立霞 《新中医》2016,48(10):168-169
正鼓胀为中医学"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灵枢·水胀》云:"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虽未提及鼓胀病名,其所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脾水者,其腹  相似文献   

5.
<正>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简称为"三多一少"。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中,对其临床症状的论述分别见于消瘅、消中、肺消、膈消、消渴等。如《素问.阴阳别论》  相似文献   

6.
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世界各种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胃癌属中医的“反胃”、“胃反”、“噎膈”等范畴。我国古时诸多医家对于胃癌便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类似胃癌的中医病名称做“反胃”,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日反胃”。又如《景岳全书发挥》中把胃癌称做“胃反”,即“膈者在胸膈胃口之间,或痰或瘀血或食积阻滞不通,食物入胃不得下达而呕出,渐至食下即吐而胃反矣”,多属虚实夹杂之顽症。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难治性疾病,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在不断完善,通过对中医学络脉系统的阐述,及邪入络脉病机理论的认识,指出络病的七大特点,阐述了通过络病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指出从宏观与微观上溃疡性结肠炎与络病皆有密切联系,并分析了治络之法及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医传统饮食的辨证论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食忌理论在中医学中有悠久的历史,发物是食忌的一部分内容,古代医家对于发物缺乏全面系统的整理.本文对发物的概念、致病特点、分类以及现代医学对发物机理的认识进行阐述.对发物是否需要忌口的问题,应该按照中医的辨证论治的原则采用"辨证论忌".  相似文献   

9.
胃癌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胃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告,全球胃癌年发病率为13.86/10万人.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地区,胃癌年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近年来,中医学对胃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在不断深入,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www.dl.cnki.net)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近10年(1998-2008年)中医各家对胃癌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关键词检索,结合历代前贤的有关论述,从脾虚、痰结、血瘀、癌毒、情志、饮食6个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珍 《江西中医药》2007,38(4):51-52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只是古代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中医学将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称为"消渴".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  相似文献   

11.
肖卫云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3):130-133
食管癌属于中医"噎嗝"病的范畴。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其死亡率为16.70/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1.8%,仅次于胃癌[1]。食管癌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十分明了。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食管癌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祖国医学对于它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素问》中有"三阳结谓之嗝"、"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等记述。《千金方》噎塞论称"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食管癌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
静脉炎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恶脉"、"青蛇毒"、"脉痹"等范畴.如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恶脉者,身中忽有赤络脉起,如蚯蚓状".并指出其病因病机:"此由春冬恶风入络脉之中,其血瘀所作.治疗内服五香汤加味,外敷丹参膏".又如《外科大成》和《医宗金鉴》记载:"生于小腿肚之下,形长二三寸,结肿,紫块,僵硬,憎寒壮热,大痛不食,由肾经素虚,膀胱湿热下注而成,名曰青蛇毒".  相似文献   

13.
胎动不安是妊娠常见疾病.中医学对其早有认识,现将其病因病机、治则及用药浅析如下. 中医妇科学对胎动不安的认识 中医妇科学对妊娠疾病的认识最早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提出"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的内容.班秀文教授是我国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首届"国医大师".班老潜心妇科临床70余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参与班老医案整理,现总结班老在妇科病治疗中的"治未病"思想与临证经验,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胃炎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急性胃炎常有胃部疼痛的症状,即中医学之"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如《素问》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脾与胃表里相关,共主升降,故胃病多涉于脾,脾病亦可及胃.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肝气郁滞,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胃痛之因,即所谓"不通则痛".和胃理气止痛是治疗胃病的基本法则.1护理要点1.1 饮食以软、烂、热及少食多餐为原则.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和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1.2了解胃痛的诱因和疼痛特点,以辨因施护.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属中医学"视瞻昏渺"、"萤星满目"范畴,中医学对其辨证分型、治法用药的认识已久,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近10a来,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展示了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中医药相关研究,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治疗进展有重大意义.本文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方式及疗效进行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DM)并发症,在中医学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现代中医家称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消渴目病"。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消渴"和"消渴目病"的独特认识,认为"消渴目病"的病机是阴虚燥热、气虚血瘀。基于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对"消渴"和"消渴目病"的认识和治疗,挖掘古典临床治疗"消渴目病"的常用中药及中药方剂,发现了黄芪、丹参、地黄在古籍中治疗"消渴目病"效果显著,且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多糖、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可以降低VEGF的水平来抑制视网膜炎症。以期为DR的治疗及新药发现提供新思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9.
肥胖病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灸治疗肥胖病具有减肥作用显著 ,疗效持久 ,很少反弹 ,无毒副作用 ,简便价廉等特点 ,深受广大肥胖患者的欢迎。随着肥胖病发病率日益增高及基因技术的发展 ,针灸治疗肥胖病的研究 ,无论在临床方面 ,还是在实验方面 ,均取得较大进展。笔者现将 1990年以来针灸治疗肥胖病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肥胖病因研究1.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认为肥胖形成的原因主要与过食肥甘厚味及先天禀赋遗传体质有关。《素问·奇病论》说 :“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 :“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内经》中记载的“土形之人”“水…  相似文献   

20.
《太平经》乃汉末太平道之经典,其内容繁杂,包罗万象。重视"修身养性,保精爱神,内则治身长生,外则治国太平,消灾治疾"。同时代的《黄帝内经》中五脏分证思想对中医影响深远,这一思想对《太平经》认识、治疗疾病产生了重要影响。《太平经》在辨七窍病、辨气色病及不同脏腑病的治疗中都运用了五脏分证的思想。对这一思想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学中五脏与神志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