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慢性胃痛是消化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临床表现各异,病因繁杂,但其病机正如《实用中医内科学·胃痛》篇中所言:“气血运行受阻,是各类胃痛的基本病机”。各种致病因素最终导致气血不畅,瘀阻胃络而痛。因人体脏腑、气血、阴阳有盛衰之别,病机亦有因实致瘀,因虚致瘀之...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脘痛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建强 《江苏中医药》2007,39(12):26-27
慢性胃脘痛多见于上消化道炎症、溃疡等疾病患者,病因病理复杂,病程迁延难愈,治疗颇为棘手.笔者擅长以病机特点为切入点治疗本病症,临床疗效明显,现介绍如下. 1瘀阻胃络,不通则痛--治以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胃痛的主要病机是胃中气机郁滞,然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胃脘痛初起在气,而日久必影响血络通畅,终致血瘀胃络.因此慢性胃痛多见血瘀.  相似文献   

3.
杨小清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87-1388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与气血的关系,探讨从瘀论治乳病。乳房疾病多与足厥阴和足阳明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有肝气不舒,肝胃蕴热,瘀热互结;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痰瘀互凝。“瘀”、“结”、“痛”为其临床基本特征。治疗应审因论治,注重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之乳癣,宜行气化瘀;热瘀内结之乳痈,应清热化瘀;痰瘀相凝之乳疬,当消痰化瘀;乳癌术后阴虚血瘀者,需养阴化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4.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与气血的关系,探讨从瘀论治乳病.乳房疾病多与足厥阴和足阳明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有肝气不舒,肝胃蕴热,瘀热互结;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痰瘀互凝."瘀"、"结"、"痛"为其临床基本特征.治疗应审因论治,注重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之乳癖,宜行气化瘀;热瘀内结之乳痈,应清热化瘀;痰瘀相凝之乳疬,当消痰化瘀;乳癌术后阴虚血瘀者,需养阴化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临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时,对临床体征凡具有痛有定处,或拒按,或吐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者,根据中医理论“久痛入络”之说,应用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现将治疗情况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于广莹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365-1366
丹参饮源自陈修园《时方歌括》,由丹参、檀香、砂仁组成,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丹参味苦微寒,化瘀止痛而不伤气血为君药;檀香辛温调气、和胃通络,砂仁行气调胃解郁,二药均为辛温之品,温中行气止痛,为臣药。全方三味,药性平和,气血并治而重在化瘀,使瘀化气畅而诸痛自愈。临床辨证施治,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良疗,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痛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痛的临床应用王建光,姚秀英(河北省建一公司职工医院071070)活血化瘀法是中医临床一大治疗法则,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笔者就活血化瘀治疗胃痛的临床应用浅述已见,以就正于同道。1胃痛瘀证的辨证1.1胃痛:疼痛是瘀证的重要症状,中医认为“瘀...  相似文献   

8.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慢性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特征,属中医“胃脘痛”范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多因情志失常和饮食所伤而致。情志不遂,忧思恼怒,郁久伤肝,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胃痛即可发生;若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均可伤及脾胃,脾失升运,胃失和降,胃痛即作。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气滞日久,则血行不畅,气滞血瘀,久痛入络,即成淤滞胃痛;胃痛日久,迁延不愈,由胃及脾,由实转虚,即成中虚胃痛。1疏肝理气和胃法症见胃脘胀痛,涉及两胁,食后痛甚,甚至牵引胸背,痛无定处,嗳气频繁,或嘈杂吞酸,胸闷食少,…  相似文献   

9.
韩师认为慢性胃痛多因虚因滞因瘀所致。延芍六君子汤系据《医学正传》中六君子汤加延胡索、白芍药等所组成,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之功效。韩师临证时注意分辨寒热虚实,随证加减,特别重视活血化瘀,认为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初病在气,久病入血,慢性胃病多迁延日久,久病必瘀,对于轻型,可加用当归、丹参、赤芍,对于顽固、严重的瘀血胃痛,可加用失笑散、乳香、没药、三七。  相似文献   

10.
王阳 《陕西中医》2020,(11):1632-1634,1638
本文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胃络病的范围,以气络、血络为切入点,并阅读医学典籍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气络失和、毒损血络”的病机观点,认为本病以气络失和、胃络空虚为先,中焦脾胃气虚,气络失和,脾胃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气血化生乏源,气血亏虚,胃络失养,或痰浊、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久郁不化而化热,伤气入血成瘀,更伤血络,进一步久而化毒后,毒损血络,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故本病以络虚为先、通补胃气,培护中焦之本,正气内充,诸邪可祛,祛痰化瘀、解毒防变,结合胃镜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从瘀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大多病程长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用一般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笔者根据“久病必瘀”理论,试就消化性溃疡与活血化瘀治疗作一探讨。 1 理论依据 《医林改错》中有“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临证指南医案》说:“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虚邪、贼邪之乘机窃发,其间消长不一,……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又言:“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说明溃疡病易出现气机阻滞、瘀血内阻之病理变化。对溃疡病易于合并出…  相似文献   

12.
胃脘痛辨治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古代文献称之为“心下痛”、“胃心痛”、“胸腹痛”等等。多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寒邪外侵等因素而致,病理关键在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瘀滞不畅,不通则痛。治疗上则以“通”为法,理气和胃而止痛。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病因病机胃居于中焦,通过经脉与脾相连,合称“后  相似文献   

13.
消渴痹证是在慢性高血糖环境下由微循环病变引起的以“凉、麻、痛、痿”为临床特点的对称性多神经性病变,其基本病机与消渴日久,气阴两虚,血伤入络,瘀血阻滞,脉络不通相关,瘀血为其病机关键,既为致病因素,又为病理产物,贯穿于疾病始终。然消渴痹证之“瘀”乃为消渴之“瘀”久痹气血经络,瘀滞日久而成之“顽瘀”,根深蒂固,非轻清草木之剂所能宣达。于此“顽瘀久痹”之治,当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基础上加用虫类活血药以攻逐伏邪,松透病根,取其为血肉有情之品,具走窜之性,善搜剔攻逐之力。一则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二则搜剔攻逐血络之“顽瘀”;三则引药直达经络,加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有耕田耙地之功,疏流开渠之效,临床疗效独特。是以该文综各家之言以论虫类活血药治疗消渴痹证之用,为其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振华  周承天 《新中医》1989,21(9):12-13
本文根据“久痛入络”,血行不畅而致瘀滞的机理,在分型用药的基础上选用红花、莪术、田三七、丹参等活血化瘀药,并举病案三则,以说明应用活血化瘀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气血皆上注于脑。脑外伤则气血受损,轻者可瘀去络通,重者则瘀阻脑络。“不通则痛”,其痛经久难愈,痛如针刺,固定不移,且因气候变化,情绪波动及劳累过度而诱发或加剧。 脑外伤后失治或治疗不当,头痛迁延而成痼疾者,非一般药物所能胜任。笔者参阅古今医者之心得,借鉴活血化瘀学说,以化瘀通络法为主施治,基本方为:川芎、白芷、红花、蒲黄、五灵脂、炙全蝎、地鳖虫、炙甘草。并据其多见的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二类兼夹症,分别配以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品,俾祛瘀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滞。本方用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虚证胃痛,常见有脾胃虚寒和胃阴亏虚两个证型。脾胃虚寒病久不愈,可因气虚运血无力,虚寒凝滞而气血不畅;病久阴虚津亏则胃失润降,致使脾胃升降失常。气升不及,脾胃升降运动稽迟而气机不利,或因虚致瘀,或脾虚停饮而出现虚实挟杂的病机。治疗虚证胃痛,应温中健脾以助气升不及,或兹养胃阴以复其顺降的同时,佐以疏利气机之品。而对于虚实挟杂胃痛,如有瘀象应在补虚的同时参以化瘀之法;如有水饮停滞之象应在健脾的同时兼以温化水饮湿邪。胃痛不论虚实,有无肝郁,都应酌情兼用理气之法,气机畅通则有利于升降复常,胃气通和,则胃痛自止。  相似文献   

17.
吴萸性热,味辛而苦。其功能以温中止痛、泄肝降逆著称。临床主要用于寒邪内阻及肝气横逆所致的胃痛、腹痛、呕吐、泄泻等病证。作为主药,用量6~10g,水煎服。肝病善痛。肝气犯胃,胃痛反复发作,嗳气泛酸,舌苔白者,当重用吴萸,并与白芍拌炒,取其泄肝中有柔肝之功。此证多见于消化性溃疡。若肝气郁滞明显,痛引两胁,胸闷,当加疏肝药如香附、青皮。若肝郁化热,胃痛有烧灼感,急躁易怒,舌苔黄,用吴萸须配黄连、山栀、蒲公英。久痛必瘀。当胃痛如针刺、部位固定、舌紫暗时,用吴萸当配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久痛必虚。  相似文献   

18.
蔡红荣 《河南中医》2014,(7):1239-1240
孙玉信教授认为胃痛“初痛在气,久痛在血”,气病多郁,血病多凝,本方用药兼顾气血,理气、散结、温通并用,对新久胃痛属寒、虚、郁者。皆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慢性荨麻疹从瘀论治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纵观前人所论慢性荨麻疹之病因、病机、治疗之法 ,多归结为气血不足 ,血虚受风 ,脾肺两虚等。然本病迁延日久 ,由“瘀”所致者为数甚多。从生理、病理的角度阐明了慢性荨麻疹之发病具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特征 ,与中医学之“瘀”相吻合 ,其主要病理为瘀血阻络、肌肤失养 ,虚损乃血瘀之变。再从慢性荨麻疹的具体临床表现 ,找出血瘀为患的特点。并以药理学理论阐述了活血化瘀类药物、方剂对本病的治疗作用且举例说明之。最后介绍了从瘀论治的体会 ,从而证明慢性荨麻疹从瘀论治是行之有效的 ,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整体现。  相似文献   

20.
慢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泄泻”,“腹痛”,“痢疾”范畴,因病情缠绵,久病、久泻多属 虚,但并非纯虚,往往虚实夹杂,特别是与气血瘀滞关系非常密切,根据中医久病必瘀, 久 病气虚血瘀,寒凝血瘀,阴虚血涩,气滞血瘀致瘀的理论,认为血瘀证侯存在于此病的 各型 及此病的全过程中,气血的变化是慢性结肠炎病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从患者的肠道病 理改变 来看,肠间局部红肿热痛或结肠粘膜缺损与其血液循环障碍有关。清代叶天士认为“病变既久,气血运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滞,故此时必疏其络,而病 气可尽”。所以,在治疗此病时,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