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周佳  陈力 《吉林中医药》2008,28(4):261-262
痤疮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传统风热、肺热、血热发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血瘀、湿热、肾虚(肾阴不足)等新观点和新理论.针对痤疮的病因将其分为肺胃积热、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脾虚肝郁、气滞血瘀5型,分别给予辨证选方用药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湿热毒邪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致病因素,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虚实错杂、本虚标实之候。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胃、肾等。临床分型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采用中医验方、专方加减、单味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多种疗法综合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张利 《光明中医》2003,18(4):9-9
慢性肝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一般包括慢性迁延型肝炎及慢性活动型肝炎 ,瘀胆型肝炎等 ,可由病毒、药物、营养代谢等多种病因引起 ,有发病时间长 ,反复难愈的特点。属中医黄疸、胁痛、积聚、鼓胀等范畴。1 慢性肝炎的病因病机  肝司气机、肝藏血、性喜条达 ,体阴而用阳。肝脏的病理变化与其生理功用是密切相关的。如湿热之邪入侵体内 ,滞留肝胆 ,首先引起肝气郁结 ,继而克伤脾胃 ,而形成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 ,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外邪和正气反复相争 ,日久必损伤人体之正气 ,正气亏虚则可导致疾病加重和急性发作 ,故慢性肝炎临床中常可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以自拟基本方法为主,辩证分型(湿热壅盛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治疗硬化腹水52例,结果临床治愈30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作者对其发病机理,分型遣药以及远期疗法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胆囊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卿  桑艳 《光明中医》2007,22(5):15-18
阐述胆囊炎的病因病机是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郁热,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阴不足.进行辨证论治;根据病机辨证出治则方药,肝气郁结其治则疏肝利胆;瘀血停着其治则活血化瘀;肝胆郁热其治则清热通腑;肝胆湿热其治则清利湿热;肝郁脾虚其治则健脾益气;肝阴不足其治则滋阴柔肝,对此病掌握了正确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机较为复杂,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病理因素又可以兼有痰湿和血瘀,主要以肾虚、肝郁、脾虚为本,血瘀、痰湿为标;西医将其归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异常、瘦素升高等.治疗上,中医可采取辨证分型及周期疗法,从补肾、化痰、祛瘀、疏肝等中医证型出发,但总以补肾为主.西医主要针对降低雄激素水平、改善临床症状等.  相似文献   

7.
肝炎伴失眠的中医治疗主要为辨证论治:临床分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肝经湿热、肝血亏虚,或心脾两虚、肝郁血虚、阴虚火旺,或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痰湿夹热、胆腑郁热等型;专病专方治疗:临床分别用调肝安神汤、安神汤、半夏秫米汤、补中益气汤、平肝清心汤、天王补心丹、参芪五味子糖浆、金萱冲剂、乌灵胶囊等.其他疗法如耳穴贴压、辨证施膳、中药熏洗等均为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8.
尿道综合征属中医学"淋证"范畴,病因主要为湿热、气滞、正虚、血瘀,心、肝、脾、肾、膀胱功能失调为其主要病机。临床常见脾肾两虚、湿热下注、肝郁湿阻、肾虚血瘀等证型。中医治疗主要包括中药口服、针刺疗法、埋线及贴敷等疗法。近年来,尿道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多集中在对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治疗方法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尿道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证施治乙型肝炎方法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祖国医学认为乙型肝炎属于“黄疸”“胁痛”的范畴。乙肝发病与疫毒致病特性一致,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症状相似、发病急、病情重等特点,因此疫毒感染应是乙肝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乙肝病位主要在肝脾肾。疫毒湿热瘀郁,肝脾肾失养是其主要病理环节。根据病因病机将分其为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治疗乙肝应以清化调养为大法,但尚须辨清湿、热、瘀的熟轻熟重,是脾虚还是肝肾虚,以及标与本的缓急轻重等等具体问题,灵活组方用药。具体而言有解毒逐邪、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等治法。  相似文献   

10.
郭晓华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1):778-780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识到,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中。湿热毒邪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正气虚弱、脾胃功能受损是发病的主要病机,肝郁血瘀是病理变化的核心。其治疗应以清热祛湿解毒、健脾补肾扶正、疏肝化瘀保肝为主要原则。笔者在基本方(柴胡、白芍、郁金、丹参、虎杖、白花蛇舌草、黄芪、女贞子、甘草)的基础上,分为湿热蕴结、脾肾亏损、肝郁血瘀三个不同证型,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周光 《江苏中医》1996,17(11):11-12
丙型肝炎病程长,肝功能反复异常,病机错综复杂。初期和活动期系湿热郁蒸,肝胆疏泄失司;后期和迁延期乃营热络瘀,肝阴不足。临床辨证施治常见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营热络瘀、肝阴不足等证型。并附典型病例3则。  相似文献   

12.
王少杰教授认为,发作性睡病的核心病机为肝郁脾虚、清阳不展、痰热内阻,主要与脾、肝、心、肾、髓海等脏腑关系密切,脾虚、肝郁、痰湿、肺热、血瘀、心肾不交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临床以脾虚及肝郁证型最为常见,结合发作性睡病患者白天易发嗜睡、猝倒,晚上睡眠紊乱的发病特点,王教授自拟醒神通窍汤为主方治疗,首创白天晚上分方疗法。早服方以健脾益气通窍为主,晚服方以清肝解郁安神为主。并重视对发作性睡病患者生活方式、心理问题等予以正确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型的规律。方法:选取19例恶性肿瘤伴有黄疸症状的患者,调查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中医辨证分型、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胆红素、预后情况等。并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证素特点。结果:19例患者辨证分为7种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水湿困脾证""湿热困脾证,肝郁脾虚""水湿困脾,血瘀内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血瘀内结证"及"肝郁脾虚,湿热困脾证"。肿瘤患者证型中肝郁脾虚证型高于其他证型。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气虚,气滞是肿瘤患者合并黄疸之主要病性证素。患者病性分布为虚实夹杂。结论:肿瘤合并黄疸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为肝郁脾虚证;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主要病性证素为气虚,气滞。  相似文献   

14.
浅析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辨证分型的角度探讨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临床上分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湿热内蕴、血瘀痰阻、肝肾阴虚5证型。认为理气化痰祛瘀是其中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在分型辨证过程中,各种证型均宜兼顾此法。阐述了中医药对脂肪肝的治疗作用、中药的组方思路和药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医认为肾虚是黄体功能不全(LPD)发病的主要原因并兼有气血虚、肝郁、血瘀等,从病因病机出发通过辩证论治、中药人工周期、专方专用、针灸治疗、心理疗法等治疗该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肝病肝郁脾虚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肝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 )中极易出现脾虚证 ,形成复合的肝郁脾虚证。其特点既不是单纯脾虚证 ,也不是单纯肝郁证 ,有其独特的证治规律。近年来 ,对肝郁脾虚证进行了多层次多指标的研究 ,取得了显著进展 ,现归纳综述如下。1 肝郁脾虚证是慢性肝病常见证型肝郁脾虚证可见于许多病 ,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精神病等 ,但在慢性肝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 )中尤易发生。据统计慢性肝炎可分为 46种证型 ,若将其含义相近的作一归纳 ,可概括为湿热、脾虚、阴虚、肝郁、血瘀五大证型。这五大证型在 46种证型中出现的频度为 :湿热…  相似文献   

17.
阻塞性不孕症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春 《河北中医》2000,22(11):879-880
输卵管疾病所致的不孕症在整个不孕症人群中占有较高的比例[1],消除炎症、疏通管腔、恢复功能是治疗的基本原则。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1 病机与治法辨证论治是中医妇科治疗学的精髓,辨证的准确与否是疗效优劣的主要因素,而辨证的关键是能否准确地把握病机,找到本病不同于其它不孕症的特殊性,才能有针对性地治疗。从现有的资料看本病分型有气滞血瘀、瘀血阻遏、肝郁血瘀、肾虚血瘀、气虚血瘀、寒湿血瘀、痰湿血瘀、脾虚血瘀、痰湿阻遏、湿热阻络、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肝胆湿热等[2~4]。从上述分型看,出现频率最…  相似文献   

18.
乔江  杨秉秀 《光明中医》2011,26(7):1330-1332
杨秉秀教授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是脾肾两虚,痰湿内阻,肝郁血瘀;肾、脾、肝是本病发生的主要脏腑,多为多脏受累;临床常辨证肾虚肝郁、脾虚痰湿、气滞血瘀证、肝经湿热证四型,分型施治,强调在补肾、健脾的前提下,或化痰祛湿,或理气祛瘀,或清肝泄热;注重补益脾肾以长养卵子,以破瘀消癥、软坚散结、疏肝理气等促卵泡破裂、排出,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辨证施治及与生化指标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炎肝纤维化者血清透明质酸、腺苷脱氨酶、谷光甘肽—S—转移酶显著高于健康人,并按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热郁血瘀型依次递增,各证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经中医辨证治疗后,肝功能改善,前二项指标数值下降。证明中医药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罗伟生教授认为胃脘痛,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发病以脾虚为根本病因,以气滞、血瘀、寒邪、湿热等为标,根据不同的病因,可分为肝气犯胃、瘀血停胃、寒邪客胃、湿热中阻、饮食伤胃、脾胃虚寒等证型。临床上多见肝气犯胃型,肝气犯胃又可分为肝郁气滞与肝郁脾虚两类,故治疗胃脘痛,罗教授主要以调理肝脾为主。肝郁气滞当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肝郁脾虚当以益气健脾,疏肝和胃。并在治疗上独创七方胃痛散,辨证治疗各类顽固性胃脘痛。罗教授强调治疗胃痛一定要分清虚实寒热,在治疗上要因人而异,调和气血阴阳,最终才能达到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胃和自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