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仁靖  安祯祥 《河南中医》2022,42(3):358-360
肝纤维化基本病机为玄府郁闭、肝脾失养、络脉瘀阻.外感湿毒及情志内伤阻滞气机,使肝失调达,气机郁闭,疏泄失常,久则酿生火、热、毒邪,阻滞玄府.饮食内伤、外感湿毒或他邪及脾,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湿聚而不散,痰湿内生,导致气血津液失调,一则气血津液生成不足,则玄府失于濡养而致闭塞;二则湿邪困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湿郁蕴热...  相似文献   

2.
曹教授认为慢性乙肝的病因属外感邪毒,湿热内蕴,正虚邪恋,久致气血瘀滞,治疗时应行气活血,柔肝理气,兼顾脾肾,重视对药的应用,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肝炎肝硬化,中医认为毒、痰、瘀、虚为其病因病机,是其病理基础。所谓毒,乃指湿热毒邪,邪传由经入络,蕴结于肝络脉,毒邪伤络,因瘀生痰,因毒生痰,并因毒、痰、瘀处于肝络脉,相互衍生转化,使致气血皆伤,络脉空虚成虚,演成因虚致瘀,络中气血阴阳不足,则肝体失养,延久肝体枯萎变硬。从中看出,内伤杂  相似文献   

4.
答:临床实践证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组方时加入风药,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值得重视。首先从影响慢性乙肝转归的因素分析,需要风药。一是肝为风木之脏,风者百病之长,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借风入侵。风邪可致血气闭郁;寒邪能使血气凝涩;热邪终成血气干涸;湿邪更致痰瘀交阻等等种种外因增加肝脏负荷,诱发抗邪能力进一步下降。二是湿热疫毒因肝疏泄功能受阻而入血分,致痰瘀胶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湿,肝肾同源。血之运行上下,有赖脾之升降,脾之运化依肝气疏泄,而脾之健运、肝之疏泄皆赖肾之鼓动  相似文献   

5.
早期肝硬化多是由于湿热毒邪侵袭,病情迁延不愈而逐渐形成的疾病,湿热毒邪消耗肝之阴血,肝脏体阴用阳,肝之疏泄之用,全赖肝之阴血之体,故应重视柔养肝阴;肝病发展到硬化阶段,脾肾功能多已虚损,气血不足,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不由气血所充盈、濡养和调节其功能,故气血充足,则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早期肝硬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慢性肝病失治误治,或日久迁延,致肝脾同病,肝郁气滞、脾运失健,脉络瘀阻,升降失常,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代谢失常,久则痰、湿、瘀、毒互结于胁下,积而成块,形成肝硬化,属中医"积聚""鼓胀"等范畴。病延日久,累及于肾。病变发展以由气及血、虚实夹杂、正虚邪实为特点。病延日久,多虚、多瘀,本虚标实。针对本虚邪实的病机特点,益气活血切中病机,气行则血行,气化则湿化,祛瘀生新,气血条达则气机升降有序,邪有出路。附"积聚""鼓胀"验案三则。  相似文献   

7.
乙肝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是因急性期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逐步演变而成。病程缠绵,症情反复,部分病人后期可出现肝功能失代偿的肝硬化、腹水等症状,迁延难治,张亚洲教授自拟乙肝汤随证化裁,经多年临床实践,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l审证求团,重在湿热毒瘀乙型肝炎多因平素失于摄养,情志失调,饮食失节,酗酒无度导致肝脏疏泄失司,湿热毒邪内合于肝,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从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和辩证角度体验,湿热内蕴,毒聚血瘀可贯穿于本病之始终。既使是脾胃虚弱、肝肾两虚阶段,因久病致虚,湿热稽留,亦需在全方基础上酌加补脾益胃或…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认为慢性肝炎的基本病机是正衰邪盛、湿热未尽、气滞血瘀,而血瘀是本病的关键。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它始终贯穿于慢性肝炎的全过程,因此,活血化瘀疗法对慢性肝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现就其病机及其作用加以探讨。1 血瘀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机现代医学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肝脏微循环障碍是病毒性肝炎发病原理的生理基础。肝内微循环血液动力学病变始终贯穿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演变过程中。中医学认为:肝主藏血、喜条达、主疏泄……,正气虚,感受湿热疫毒之邪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血行不畅使血脉瘀阻,  相似文献   

9.
痛风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与肝脾肾功能障碍、气化失司、湿浊瘀毒内生密切相关,且贯穿痛风病的始终。本病常由外因诱发,湿浊留注四肢、痹阻关节而发病,随着病程变化演变为不同的证候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候可见湿热浊毒证、寒湿浊毒证,并以湿热浊毒证多见;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表现为痰浊阻滞证、脾虚湿阻证,进一步进展则表现为久痹正虚、气阴亏虚,或湿浊阻碍气血运行、湿热瘀阻;日久则痰浊阻滞、血脉瘀阻出现痰瘀互结而变生痛风结节;病久迁延不愈损伤肝脾肾,终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元衰竭,为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的主要证候类型。但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并非表现单一证候,特别是中后期常为几个证型兼夹的多重证候,同时由于邪正、阴阳的盛衰不同,证候之间常又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0.
“寓攻于补”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施治对象是一类需用攻药经常消削尅伐的特殊虚证,其本质是本实标虚,由实致虚的虚实夹杂证。据笔者经验,有气血瘀滞,湿热淤阻、气湿瘀交阻,痰瘀阻肺,食积中阻五种。一、气血瘀滞致虚因长期情绪抑郁,肝失疏泄致气血瘀滞,久而导致虚损。病程长,除气虚或气血两虚外,尚见失眠,胁肋不适,呼吸不畅,妇女月事不调,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等。治宜行气化瘀,以血府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下简称乙肝肝纤维化)是临床常见疑难症,治疗较为棘手。中医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尚不明了,难以指导临床治疗。笔者认为,乙肝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即是一个由实而虚,由表及里,由气入血,由轻到重的变化过程。病程中存在湿热疫毒残留难尽,肝郁脾虚,气血瘀滞,正气渐虚的病机特点。在临床上应充分考虑其病机特点,指导治疗。 1 湿热疫毒之邪留恋 乙型肝炎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而HBV作为病因与中医的湿热相一致[1]。湿热疫毒影响肝之气血正常运行而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瘀久而甚则…  相似文献   

12.
<正> 睾丸疼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一般属中医“阴疼”、“疝疼”范畴。但在有关的中医书籍和教材中少有集中论及的。笔者就此略谈自己的肤浅认识。睾丸疼痛的病因病机睾丸由肾所主,肝主疏泄,其脉下络阴器,因此,肝肾二脏病变是引起睾丸疼痛的主要原因。 1、肝胆湿热:多因感受湿热之邪郁而不达,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致湿热熏蒸肝胆而下注。 2、寒滞肝脉:外感寒邪入侵肝脉,肝气失宣,致肝经气血凝滞,络气痹阻,而发睾丸疼痛。 3、肝气郁结: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血不畅而致睾丸疼痛。 4、肝肾阳虚或肾阴亏虚:多因房劳,水湿久留伤阳所致。或因肾阴亏虚,肾精不足而睾丸疼痛不舒。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用通补血络法治疗肝脏血管瘤收效显著,现介绍如下。肝血充足,肝络得充养,其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肝主疏泄,疏泄正常,气血流畅,肝络无瘀滞;反之,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失于疏泄,相火内扰,肝血暗耗,久之肾元亦亏,所谓"子盗母气"。精血不足,肝络失养,加之疏泄不利,久则肝络亦瘀滞,故有不通、不荣之胁痛,此正合叶天士"脉络空虚,通补最宜"。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胁痛之久病入络者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祛瘀之法,故有"通补血  相似文献   

14.
刘锋  罗润娥 《光明中医》2001,16(1):27-28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积”“胁痛”“膨胀”等范畴,在现代多由肝炎失治不愈发展而来。病因乃由一是正虚之人(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壮人无积,唯虚人则有之”)感染疫毒湿浊之邪,留而不去,日久伤人气血,阻滞气机,气血郁滞;二是其病久不治愈,病人性情抑郁而致肝气郁滞不疏,横逆克土犯脾,又使脾气损伤:一方面则气血(阴精)化源不足,一方面则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而阻遏气机,气滞血瘀;三是患病之后,饮食不节,恣不忌口,饮酒酗酒及恣情纵欲,又损伤肝肾,使患病之肝脏雪上加霜。其病机则多形成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或气阴两虚)、气滞湿阻血瘀,痰瘀…  相似文献   

15.
运用"黑箱理论"及"取类比象"等传统中医思维来认识肝硬化的病机:湿热邪毒久羁于肝,肝郁失疏,气滞血瘀,"湿邪"蕴久则伤脾气,"热毒之邪"蕴久则耗阴液,脾气损伤,肝肾阴亏,瘀血留结,渐渐正虚瘀结,而成肝硬化。通过分析得出在预防肝硬化发生发展的治疗中,"清利湿热解毒"及"活血化瘀"是基础,同时预防正虚,即"益气健脾""滋养肝肾"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芳 《陕西中医》2001,22(1):61-62
本病为传染性疾病,乃由于偶失摄养,湿热疫毒内侵,密而不去,伤及肝脾,进而损及正气,瘀阻肝络,逐渐而成。据其临床特点归属于“胁痛”、“积聚”等范畴。 1湿热毒邪留恋湿热毒邪留恋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急性期失治、误治或治疗不彻底,致余邪残留潜伏;病久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胃运化失职,又湿热内生;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与热相合,蕴结郁蒸,胶着难解,上郁肺金,中困脾土,下注膀胱,阻遏三焦,致气化不利,水湿内生。湿郁化热,热郁成毒,湿、热、毒邪相互胶结,缠绵难祛。久蕴不解,必从化伤正,从阳明燥…  相似文献   

17.
谈毒与痛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痛风属湿热瘀毒为患。湿热毒邪的产生责之饮食失节、脏腑失调 ,日久酝酿而生。湿热毒邪蒸灼气血 ,血热妄行而为瘀。毒邪内伏 ,不发作可如常人。若毒邪受外邪引动 ,毒阻经络 ,则关节红肿疼痛突发。湿热浊毒易趋下焦 ,关节为经络汇集之处 ,夜间血行迟涩 ,阳入于阴 ,故疼痛多发作于夜间及下肢。毒邪久留 ,若蒸酿气血津液 ,生成痰瘀 ,结于关节、皮肤、肾脏等可成痰核、肿块。毒邪留于肾 ,损伤肾之精气 ,肾脏功能衰退 ,可出现癃闭、关格等证。痛风治疗首当分期。间歇期重用调补脾肾之品 ,绝毒内生之源 ,方选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急性发作期重用清解之剂 ,一方面阻断湿热瘀毒对机体的损害 ,另一方面 ,开前后二阴 ,促进毒邪的排出 ,使邪去正安 ,常用金银花、忍冬藤、蒲公英、大黄、土茯苓、车前子等。大黄为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效著力宏之品 ,可重用之。  相似文献   

18.
马建伟教授以"六经气化"理论为基础,认为痤疮的病因病机与风火、湿热、冲任、瘀血密切相关。六经辨证中,胃属阳明主降,阳明降则少阳、太阳方可顺降,逆则为火为湿,使风火、湿热上犯颜面,发为痤疮;女子肝失疏泄,使气血失和,冲任失调,且肝体阴而用阳,肝郁日久,极易化火化风,上犯颜面而为痤疮;风、火、湿、热循经窜于头面,若正气不足或邪气较重,聚于一处,久不消散,必致血瘀。马教授临床上将痤疮辨证为风火上犯、湿热内蕴、冲任失调、日久致瘀四型,给予清降阳明、疏风散热、清热除湿、养血柔肝、调理冲任、活血化瘀等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沈智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31-1632
近年来 ,笔者从肌营养不良患者肌群萎缩无力与肌肉假性肥大等主要临床症状出发 ,从体虚毒滞、痰瘀交阻立论施治 ,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1 中医学认识病因与发病 本病起因于先天禀赋不足 ,肝肾亏虚。若后天失予调养 ,则致肝脾肾三脏虚损而发病。病情可因劳倦、外感寒湿、情志刺激等因素而加重。一般初期即表现为虚象 ,有脾肾两虚和肝肾阴虚等 ;久病则出现肝脾肾俱虚 ,痰、瘀、毒邪留著 ,以致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候。本病病位以肝、脾、肾为主 ,也可累及心肺。病机 本病多起因于本虚 ,正虚无力御邪 ,导致病邪滞着 ,日久形成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病因为多因素体亏虚,为七情所伤,肝气郁结,阻滞气机,致气滞不畅导致肝失疏泄,日久导致血行不畅而成血瘀,或由劳倦过度伤脾导致脾不健运,湿邪内停,外有湿热毒邪内侵,过嗜烟酒而化湿生热,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毒结于肝,日久更伤正气,正不胜邪又助长积块生长,循环往复,停于腹中,本虚标实,渐形成臌胀或积聚,终致肝积之证。原发性肝癌分为三型:气滞血瘀、湿热蕴结、气阴两虚。临床当根据具体症状进行个体处方以缓解患者痛苦,不适合做肝切除或长期放化疗的患者可从中医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减轻临床症状及放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