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从脾胃论治尪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郭会卿教授在其经验方温中方基础上进行加减,以健脾和胃、除痹止痛为原则,创制了温中除痹汤用以治疗尪痹,既能够蠲除痹症,又能调理脾胃,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尪痹从脾胃论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指关节肿痛,胫曲不能伸,关节肢体弯曲变形,骨质受损,身体羸弱等症候,以往多根据"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传统认识进行辨证论治,有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我们通过大量的临床分析发现:脾胃与痹发病、发展及治疗转归密切相关.从以下几点分析痹从脾胃论治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干燥综合征是风湿免疫科常见疾病,中医称之为"燥痹"。本文立足中焦,对燥痹病因病机、遣方用药进行详细论述。主张中焦脾胃气阴亏虚为根本病机,治疗以益气养阴,顾护脾胃为主,认为从脾胃着手治疗该病方可标本兼治,有利于彻底根治此病。  相似文献   

4.
胸痹心痛由于心脉痹阻所致,但其发病却与肝、脾胃、肺、肾密切相关。从五脏入手分析病机.并进行辨证论治,可以取得较好疗效。在治疗上,或宣通心阳,散寒开痹;或疏肝利胆、宽胸理气;或健脾益气,补心养血;或理气宣肺、通阳利水;或温阳益肾,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5.
从脾胃辨证治疗虚证喉痹刘大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虚证喉痹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慢性咽炎一病。本病在症状上主要以咽部微痛、干燥、发痒、灼热及异物感为主,病情反复迁延不愈。以往中医对虚证喉痹的辨证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脾胃生理与抑郁症、脾胃气机升降与肝肺气机运行、脾胃与精神情志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脾胃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阐明脾胃对抑郁症的发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结合《金匮要略》,列举了健脾清胆法、健脾行气法、通阳宣痹、疏肝解郁法、健脾利湿,养血调肝法、清热祛湿健脾法等调理脾胃功能出发治疗抑郁症的方药,为临床中从脾胃论治抑郁症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论治湿痹,以微发汗、利小便、顾护脾胃为法,且尤为重视祛湿以治痹,如微汗出为使湿邪与风寒邪气俱去而不留,利小便使湿从下解有出路可去,顾护脾胃又可防止湿邪生成,无不提示祛湿对治疗湿痹的重要性,并对后世医家治疗湿痹及治湿理论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痹病从脾胃论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胃在痹病病因病机和治疗中的地位。方法:根究临床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脾胃与痹病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关系非常密切,治疗要时时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9.
路志正教授认为痹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重要的病变基础。先天禀赋不足是内因的重要方面,但后天的调养、脾胃功能的强弱在痹病的发生发展、传变预后中起重要作用。路志正教授主张后天失养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基础,在痹病的治疗中人体的四肢功能、肌肉活动是否正常与脾胃后天之本、饮食与脾胃运化功能、筋骨强弱等有关;强调现代科技、西药、环境对脾胃功能产生的新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6,(12):1646-1648
目的:总结高玉瑃教授针灸治疗项痹的临床经验。方法:高玉瑃教授治疗项痹重视督脉和脾胃的调理,临证时选取大椎、后溪振奋阳气,通阳御邪蠲痹;配伍中脘、足三里补益脾胃,运化痰湿,以除着痹;兼用绝骨、阳陵调补肝肾,壮骨柔筋益髓;对于项痹发有急症时,采用劳宫、人中,通经活络,缓急止痛。结论:从选穴组方、下针顺序、巨刺缪刺、脏腑辨证等关键因素入手阐述治疗项痹的临证经验,体现燕赵高氏针法治疗项痹重视调畅气血、柔养筋骨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1.
慢性咽炎属于中医学“梅核气”“虚火喉痹”等范畴。传统观念多从疏肝理气入手,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多与胃系疾病有关,从胃入手,调理脾胃虚实多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从脾胃生理与抑郁症、脾胃气机升降与肝肺气机运行、脾胃与精神情志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脾胃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阐明脾胃对抑郁症的发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结合《金匮要略》,列举了健脾清胆法,健脾行气法,通阳宣痹、疏肝解郁法,健脾利湿、养血调肝法,清热祛湿健脾法,健脾养血、温阳和肝法等调理脾胃功能出发治疗抑郁症的方药,为临床中从脾胃论治抑郁症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罗芳 《四川中医》2011,(11):46-47
为探讨喉痹之病因病机及其论治,本文就《素问·阴阳别论》中"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咽喉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均有联系,其中与脾胃二脏的生理关系最密切。咽通六腑而胃主之,浊阴由咽而下达,主地气,喉通五脏而脾主之,清阳自喉而上腾,主天气,故阴阳升降之枢在脾胃,而阴阳升降之要道在咽喉。喉痹之为病,总为阴阳升降失常所致,其治关键在于调理阴阳升降复常,而从脾胃立论是治疗喉痹的一个重要辩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四家自成一说各立流派,他们对痹证病因病机提出不同观点和治痹之法,开创痹病学术百家争鸣局面,丰富了痹证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医家治痹有着深远影响。如刘完素善秉典创新,认为“法之与术,悉出《黄帝内经》”,自创“六气皆从火化”说,虽善用寒凉,却能辨证论痹,治痹以求本;张从正提出“邪去正自安”,主张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治痹,并首提“湿热致痹”之说;李东垣以脾胃为本,强调“脾胃所伤,痹病由生”,辨痹当辨外感内伤,善用风药以升阳蠲痹;朱丹溪首立“痛风”名,以“湿痰浊血流注”为病机,强调从痰瘀论痹,注重养血滋阴以疗痹。  相似文献   

15.
痹有痹证桎痹之分,痹证多由风寒湿三气交感而发;旭痹则为湿邪内生,气血失调,经络阻滞,其非风所致。因此图治有异,兵分两途。徐老对尪痹主张以调和营卫,和其脾胃,理其气血,养益肝肾为图本,配用辛温通阳,通络止痛以治标。  相似文献   

16.
痹病因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因Et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痹阻气血所致。在痹证的辨证论治过程中不可忽视正气的盛衰,尤应重视后天脾胃的重要作用。基于痹病的病因病机,结合殷海波教授临床治验,探究顾护脾胃在痹病论治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风以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为病机,风、火、痰、瘀、虚等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虽与五脏有关,但脾胃为重。治疗应调理脾胃,使气血通畅,气机如常。从脾胃论治中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痹病和脾胃病学组联合举办的痹病、脾胃病学术研讨会于今年1月在沪召开。上海光华医院陈之才、倪克中、张之澧医师,上海市中医医院沈丕安医师及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马贵同副教授作了关于痹病、脾胃病系列中成药的临床研究报告。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中成药具有疗效确切、服用方便、便于医师辨证用药等优点。上海  相似文献   

19.
调理脾胃法在胸痹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余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不少购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从调理脾胃入手,常能获得较好疗效。1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理胸痹病虽有虚实寒热之分、在气在血之异。然胸中阳气虚衰、邪气乘虚入侵阳位、痹阻气机则是共同的发病机理。正如喻嘉言所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叶天上亦指出:“若夫胸痹者,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们陆证指南医案·脉痹》)。胸中阳气,又名宗气,是心、肺二脏功sgto总概括。宗气的强弱,与脾胃的健运…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多属痰瘀痹阻,且久病入络、痹病必挟瘀,痰瘀痹阻是RA中晚期的重要病机,治当以化痰通络、活血行瘀为主。治疗上强调通络为要、内外合治、综合治疗为最佳方案,且重视以脾胃为本的理念,减少内服药物对脾胃的损伤,以减轻脾胃负担、缓解RA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