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  夏奎  丁毅鹏 《山东医药》2011,51(21):52-53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在肺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86例肺癌患者血小板膜蛋白P-选择素(CD62P)、血小板激活复合物(PAC-1)、血浆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I2(PGI2)及其比值。结果肺癌患者PAC-1和CD62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浆TXA2活性及TXA2/PGI2明显增高(P〈0.01),PGI2活性无统计学变化;不同细胞类型肺癌患者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中晚期(Ⅲb+Ⅳ)肺癌患者PAC-1、CD62P、TXA2活性及TXA2/PGI2均明显高于早期(Ⅰ~Ⅲa)患者(P〈0.01);治疗缓解组PAC-1、CD62P、TXA2活性及TXA2/PGI2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未缓解组无统计学变化。结论肺癌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现象,其TXA2活性增强可能起重要作用。血小板活性增强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等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表面膜蛋白(CD62p)、血小板激活复合物(PAC)-1表达的影响。方法 95例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静注丹红注射液(20 ml/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CD62p、PAC-1的表达。结果治疗前两组DN患者的血小板CD62p、PAC-1无显著差异;对照组常规治疗后血小板CD62p、PAC-1无明显变化;治疗组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显著降低了血小板CD62p、PAC-1阳性表达率;且治疗组治疗后的血小板CD62p、PAC-1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结论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可明显抑制DN患者血小板活化,这对于降低血栓形成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血小板平均容积在各种疾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各种疾病诊疗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多项研究发现,危重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的预后有关,但老年危重患者与血小板数量及其平均体积的变化未见报道。为进一步研究血小板与老年患者危重程度的相关性,本文对血小板数量及其平均体积与老年危重患者病情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选择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4例及对照组30例,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结合三色荧光技术检测血小板表面PAC-1和CD62P的表达水平,并与血浆Hcy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PAC-1、CD62P和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同时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较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PAC-1、CD62P与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1和0.408,均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PAC-1、CD62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血浆Hcy呈明显正相关。血小板表面PAC-1和CD62P的表达水平可能对预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血栓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在进展性脑梗死(PI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7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PIS组78例和非PIS组96例,检测全血血小板膜蛋白PAC-1、CD62P阳性率,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另选择9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PIS组PAC-1、CD62P阳性率和颈动脉IMT高于非PIS组(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PIS组血清PAC—1、CD62P阳性率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654、P〈0.01,r=0.721、P〈0.01)。结论血小板膜蛋白PAC-1、CD62P阳性率可能是PIS发病机制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PIS发病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255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29例和对照组126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另予丹红注射液治疗,疗程为15 d,治疗前后检测血小板活化标记物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P选择素(CD62p)及血小板聚集率(PAG),治疗后第15、30、90天行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预后。结果治疗15 d后两组PAC-1、CD62p、PA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用药后第15、30、90天两组mRs与前一时间点相比降低(P均〈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抑制血小板活化、抗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抗血小板治疗对其影响。方法入选ACS患者40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14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ACS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PAC-1)和P选择素(CD62P)水平的变化,并与疑诊冠心病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AC-1、CD62P的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AC-1:62.47±3.91和67.91±10.42比32.46±8.93;CD62P:16.73±3.74和18.53±5.62比7.67±2.21,均为P<0.05),经双重抗血小板治疗5 d后,两组PAC-1、CD62P的表达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AC-1:43.62±9.67比62.47±3.91,46.55±4.86比67.91±10.42,均为P<0.05;CD62P:12.38±3.29比16.73±3.74,13.39±3.41比18.53±5.62,均为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ACS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双联抗血小板基础上PCI前后动脉系统血小板活性的变化及与支架血栓的关系。方法20例行支架置入术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为PCI组,另20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者为对照组。测定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外周动脉全血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ⅡbⅢa(plate-let fibrinogen receptor expression,PAC-1)、P选择素(P-selectin,CD62P)及动脉血浆各时间点内皮素(endothlin,ET-1)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并观察围术期及随访期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main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在PCI组,术后6h与术前比较,PAC-1(2.626%±1.597%比1.388%±0.764%,P=0.001)、CD62P(0.363%±0.204%比0.213%±0.176%,P=0.007)、PAC-1+CD62P(0.261%±0.181%比0.133%±0.121%,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XB2在PCI术后24小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4.84±190.43ng/mL比310.37±184.21mg/mL,P=0.021)。ET-1、FIB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存CAG组,上述各指标CAG术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均无MACE发生。结论对已采取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患者,PCI术仍可引起全身血小板激活,但对凝血功能及内皮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小板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变化及与AP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比较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和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血小板的计数变化.SAP组进一步分为血小板降低组和血小板正常组,比较两组局部并发症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以及胰腺坏死程度与血小板计数(PLT)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分析血小板与APACHEⅡ评分系统、BISAP评分系统、CT评分系统、Ranson评分系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P患者重症组与轻症组相比,PLT下降,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及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患者发病前3d首次PLT计数(<100×109/L)的比例明显多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小板降低组中局部并发症患者、MODS患者及病死率明显高于血小板正常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AP中胰腺坏死程度与血小板计数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血小板计数水平与CTSI评分标准相关性最强,其次是APACHEⅡ评分系统,而与Ranson评分系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小板计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AP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尤其在预测SAP局部并发症、MODS、坏死程度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微粒(PMP)的变化对危险程度及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ACS患者ST段抬高型心梗(STEAMI组)20例,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AMI组)20例,不稳定心绞痛20例(UA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每组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PAC-1和CD40L含量的变化。根据GRACE评分法将ACS组60例患者分为高危组(GRACE评分≥133分)34例、低中危组(GRACE评分<133分)26例,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微粒CD62P、PAC-1和CD40L的水平,并观察两组的住院期间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住院心衰发生率、28天的死亡率,并继续随访24个月的再次心梗、1年死亡率情况。分析血小板微粒值的高低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患者CD62P、PAC-1和CD40L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组、NSTEAIM组CD62P、PAC-1和CD40L的水平明显低于STEAIM组(P<0.05);UA组CD62P、PAC-1和CD40L的水平明显低于STEAIM组(P<0.05);低中危组患者CD62P、PAC-1和CD40L的水平明显低于高危组(P<0.05);低中危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住院心衰发生率、28 d死亡率明显低于高危组患者(P<0.05);继续随访24个月后低中危组患者再次心梗率、1年死亡率明显低于高危组患者(P<0.05)。结论 PMP的变化可以预测老年ACS患者危险程度及对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水平及血小板参数对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分为1组(10分)、2组(10~19分)和3组(20分),所有患者均在确诊24 h内采用全自动血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水平。结果:1随着APACHEⅡ评分升高,患者PLT显著下降,P-LCR、MPV、PDW均显著上升(P0.05);2随着APACHEⅡ评分升高,CD62P、CD63表达均上调(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随着PLT的下降,血小板MPV、PDW、P-LCR均逐渐上升,血小板MPV、PDW、P-LCR与PLT呈高度负相关性(r=-0.442、-0.395、-0.472,P0.01),PLT与APACHEⅡ评分呈高度负相关(r=-0.602,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高度正相关(r=0.603、0.619,P0.01);血小板MPV与CD62P、CD63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382、0.310,P0.05),血小板P-LCR、PLT、PDW与CD62P、CD63表达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早期体内存在血小板高激活状态,根据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及血小板参数可初步判定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刘焕星  陈梅 《山东医药》2010,50(23):20-22
目的 探讨增龄对血小板参数及其活化指标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者400例,其中年龄25~44岁156例(成年组)、45~59岁144例(老年前组)、〉60岁(老年组)100例,均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水平,三组各随机选择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选择素(CD62P)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水平,对年龄与上述指标间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随年龄增加PLT、PCT、PDW下降,MPV增大,CD62P、PAC-1增多;PLT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MPV、PAC-1、CD62P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血小板参数及其活化指标均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此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及诊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及活化指标P-选择素(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的变化。方法搜集老年病二病区2009年8月-2010年10月期间高血压病患者30例,搜集同期查体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的CD62P(P-选择素),PAC-1。结果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组患者血小板各参数值均显著增高(P<0.05);降压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治疗10 d后,血小板各参数值均有一定程度地下降,其中血小板计数(PLT)与血小板压积(PCT)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PAC-1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PAC-1明显高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明显活化,血小板活化与血压之间关系密切,血压控制达标后配合应用血小板活化抑制剂及适当抗凝治疗,可能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丁雪梅 《山东医药》2014,(29):66-68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患者血糖、C反应蛋白、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SIRS患者50例,按SIRS的诊断标准分为SIRS1组(符合两项)30例、SIRS2组(符合两项以上)20例,同期选择非SIRS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即刻及入院后24、72 h取血检测血糖、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同时根据相关指标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 SIRS2组入院即刻血糖、C反应蛋白、D-二聚体、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SIRS1组、对照组(P<0.05或<0.01),经积极治疗,入院后24 h各指标有所下降,入院后72 h各指标明显下降(P<0.05或<0.01);而SIRS1组仅在入院即刻C反应蛋白、APACHEⅡ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经积极治疗,入院后24 h 各指标有所下降,入院后72 h各指标明显降低( P均<0.05);对照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入院即刻及入院后24、72 h血糖、C反应蛋白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均<0.01),D-二聚体与APACHEⅡ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早期检测血糖、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可以客观评估SIRS病情;SIRS病情越重,上述指标升高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细胞色素P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接受PCI首次治疗的AMI患者247例,其中快代谢型(EM)56例,中间代谢型(IM)97例,慢代谢型(PM)9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氯吡格雷组172例和替格瑞洛组75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选择素(CD62P)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表达水平,采用PCR检测2组患者CYP2C19基因型。结果 2组患者CYP2C19基因型分布和代谢类型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氯吡格雷组EM患者CD62P和PAC-1表达明显低于IM和PM患者(3.36±0.54 vs 4.52±1.07和4.47±1.25,2.24±0.81 vs 3.07±0.84和3.54±0.96,P0.01),IM与PM患者CD62P和PAC-1表达比较及替格瑞洛组EM、IM与PM患者CD62P和PAC-1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EM、IM和PM患者CD62P和PAC-1表达分别明显高于替格瑞洛组同代谢类型患者(P0.05,P0.01)。结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均可抑制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和PAC-1表达,替格瑞洛对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且不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在临床上,优先推荐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用于PCI后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用于急性期脑梗死的抗血小板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月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西洛他唑组和氯吡格雷组,每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西洛他唑组加用西洛他唑治疗,氯吡格雷组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第8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用药前、用药第3天及用药第8天血小板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水平,同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3天,氯吡格雷组血小板CD62P、PAC-1水平低于西洛他唑组(P0.05);用药前及用药第8天两组患者血小板CD62P、PAC-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均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作用,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但氯吡格雷较西洛他唑起效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D62P分子在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中的表达变化。方法:120例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1级组(60例)和高血压3级组(6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CD62P分子和血小板膜CD62P分子的表达。结果:高血压病1级组患者血清CD62P表达明显低于高血压病3级组[(2.88±0.64)ng/ml∶(3.78±0.45)ng/ml,P〈0.05];高血压病1级组患者血小板膜CD62P表达明显低于高血压病3级组[(3.35±0.24)ng/ml∶(5.78±0.32)ng/ml,P〈0.05]。结论:高血压1级组患者的血清和血小板膜CD62P表达显著低于高血压3级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活化结合位点-1(PAC-1)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相关性,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2月住院患者共62例,其中对照组(心功能正常)15例,CHF组47例,CHF组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Ⅱ级16例,Ⅲ级14例,Ⅳ级17例。血小板PAC-1的表达水平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NT-pro BNP水平;分别比较各组间血小板PAC-1表达的差异及其与NT-pro BNP的相关性。结果 CHF组患者血小板PAC-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患者间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心功能Ⅳ级组与心功能Ⅱ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PAC-1与NT-pro BNP呈正相关(r=0.204 2,P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PAC-1水平明显升高,且与NT-pro BNP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小板PAC-1为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稳定性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表面活性物质膜糖蛋白Ⅱb/Ⅲa(PCA-1)及P-选择素(CD62p)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以单克隆抗体分子作为分子探针,检测健康老年人及老年稳定性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膜上PAC-1及CD62p的表达量。结果稳定性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小板表面PAC-1表达的阳性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小板表面CD62p表达的阳性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老年稳定性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表面活性物质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说明血小板明显被激活,对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莉琴  谢姚屹  温德树 《内科》2011,6(5):427-429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伴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法将16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有无伴发SIRS分为SIRS组75例和非SIRS组88例,均于入院当天、第3天分别进行头颅cT检查、GC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比较两组患者相关资料。结果163例急性脑出血并发SIRS75例,发生率为46.01%。SIRS组GCS评分低、出血破入脑室发生率高(P〈0.05),SIRS组入院第3天脑出血量及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明显增加(P〈0.0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为33.33%,病死率为30.67%,均高于非SIRS组的9.09%和6.82%(P均=0.000)。结论SIRS从多方面影响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可作为急性脑出血病情进展的警示信号和预后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