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草原兔尾鼠(Lagurus lagurus)的种群生命表、内禀增长率和稳定年龄分布.方法 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在新疆木垒县分4个时段采用样方对草原兔尾鼠进行野外调查,在实验室采用数学生态学的方法.结果随着草原兔尾鼠种群数量的下降,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不是随着种群数量的下降而下降,而是发生了波动,2000年9月rm =-0.552,λ=0.576,2001年4月rm =0.271,λ=1.313,2001年7月rm =0.372,λ=1.451;在不同时期草原兔尾鼠种群的平均世代时间(T)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在3.0~3.5之间.结论种群的稳定年龄分布结构不同时期并不完全相同,2000年9月和2001年7月属下降型种群结构,2001年4月属增长型种群结构,但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细粒棘球蚴的种群遗传结构,为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采自青藏高原来自不同地区(青海、西藏、四川)不同宿主(人、绵羊、牛)的58株细粒棘球蚴进行了线粒体12S基因的全序列测序,结合已报道的青海地区42个细粒棘球蚴绵羊株的12S全序列进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56个分离株鉴定为Echino-coccus.granulosus sensu stricto(基因型G1–G3);分析98个青藏高原地区分离株12S序列,包含1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共检测出13个单倍型(ES1~ES13),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381、0.00092。3个地域种群中,四川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最高(0.001353),种群内遗传距离最大(0.00135)。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构建单倍型NJ树和贝叶斯树显示,ES10和ES11形成一个有别于其他单倍型的单倍型类群。单倍型网络显示,单倍型ES1是优势单倍型,其它单倍型围绕它成辐射状,未发现有地理聚类。基因流(Nm值)和遗传分化指数(FST值)显示各地域种群间未形成显著的遗传分化。结论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的基因型为G1-G3型;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种群内及种群间都存遗传多样性,其中四川种群的遗传变异性最大;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种群内变异是种群变异的主要来源;种群未形成地理聚类,遗传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尽管已知扁形动物门的几种主要寄生扁虫的许多形态特征,但其种群内和种群间的确切关系仍有争议。近几年,从核糖体RNA(rRNA)基因复合物得到的核苷酸序列数据在确定扁形动物门之间的系统和种系发生关系,在补充甚至取代传统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信息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卵的形态学、地理分布和中间宿主特异性,裂体属的19种血吸虫传统上分为四个种群即曼氏、埃及、日本和印度血吸虫种群,其中前三个种群为人体重要血吸虫。  相似文献   

4.
在同一条件下饲养的蚊幼虫种群,由于个体在代谢和遗传方面的差异,因此蚊幼虫发育进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在种群动态模型中很有意义,考虑了这种随机性的模型更符合实际种群的动态变化。种群发育时间的随机性可用一定的概率分布表示,而发育时间频数分布是估测其参数的基本数据。因此,在这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湖北钉螺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及其空间相关性。方法 采集10个省的27个现场螺点的钉螺种群标本,分别测量螺壳的形态学指标及钉螺采集点之间的地理距离,分析钉 螺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20个指名亚种(包括1个广西钉螺种群)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3. 24(95% CI:2. 88~3.81);不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时,中位数为 3.15 (95% CI: 2.86~3.76)。6个滇川亚种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1.69 (95% CI:1.33~ 2. 27)。无论指名亚种是否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滇川亚种钉螺种群间的欧氏距离均明显低于指 名亚种种群(P<;0.05)。16个肋壳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2. 86(95% CI:2.56~3, 23);11 个光壳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2. 24(95% CI:2.00~2.43),明显低于肋壳钉螺种群间的 欧氏距离(P<0.05)。指名亚种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时γ为0. 265 5 (P<0. 01),不包括时γ为0.256 7(P<0.01),肋壳钉螺种群的γ为0.312 1(P<0.01)。结论 湖北钉螺指名亚种种群间的形态性状变异大于滇川亚种,肋壳钉螺种群间的形态性状变异大于光壳钉螺。我国大陆分布的肋壳钉螺种群间的表型变异具有明显的空问结构。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我国东部地区3个地理种群淡色库蚊由沃尔巴克氏体导致细胞质不亲和的相关基因,为制定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病防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正反交实验确定江苏南京、江苏无锡和山东唐口3个淡色库蚊自然种群间细胞质不亲和,应用PCR技术检测淡色库蚊沃尔巴克氏体感染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和沃尔巴克氏体基因组中Octomom增殖区域WD0513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江苏南京与无锡淡色库蚊自然种群双向亲和(t = 0.57、0.15,P均 > 0.05),山东唐口和江苏无锡淡色库蚊自然种群双向不亲和(t = 63.81、43.51,P均 < 0.01),江苏南京和山东唐口淡色库蚊自然种群双向不亲和(t = 39.62、43.12,P均 < 0.01)。3个地理种群淡色库蚊基因组均扩增出wsp基因条带。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3个自然种群淡色库蚊感染的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表达水平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15,P > 0.05)。山东唐口与江苏南京、山东唐口与江苏无锡淡色库蚊自然种群WD0513基因表达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 8.42、7.84,P 均< 0.05),但江苏南京与江苏无锡淡色库蚊自然种群WD0513基因表达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0.40,P > 0.05)。结论 江苏南京、江苏无锡和山东唐口3个地理种群淡色库蚊所感染沃尔巴克氏体数量不同,淡色库蚊自然种群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导致的细胞质不亲和可能与WD0513基因表达量相关。  相似文献   

7.
湖北钉螺种群内AFLP分子标记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湖北钉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及其程度。方法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9省(云南、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13种群湖北钉螺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钉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结果湖北钉螺13种群AFLP扩增片段位点数为403~472,江西星子钉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频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93.2%、0.345和0.510,而广西宜州钉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低,以上3指标分别为55.8%、0.191和0.287;广西宜州钉螺种群内的相似性较大,相似系数(中位数)为0.904,而江苏丹徒钉螺种群内的相似性较低,相似系数(中位数)为0.748;13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差异显著(P<0.01)。结论 我国广泛分布的湖北钉螺,种群内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不同地区湖北钉螺种群内遗传变异程度不同,有的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检测中国大陆钉螺不同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研究种群遗传变异与相应地理分布之关系,以确定流行区现场钉螺的种群结构。结果显示,7个多态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地理分布呈现3种类型:均衡、分散和非连续变向分布。3个主要多态基因位点(Est—4、Got和Mdh—2)均显示了非连续变向。样本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回归分析表明,Logistic S曲线回归为最佳拟合曲线。结合其它数据,认为分裂亚群模型是中国大陆钉螺种群的基因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9.
疟原虫的抗药性、毒力和免疫原性等重要多位点遗传的,种群的遗传结构决定了这些特性在种群中的进化。关于疟原虫种群的交配模式目前存在着“随机交配”和“克隆化”两种这术观点,国外已进行了不少研究,本文概述在实验感染、种群遗传和流行病学对恶性疟原虫多个位点和多态的遗传模式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1983~1987年,在阴山与黄河之间的土默特平原西部,研究了长爪沙鼠种群繁殖的特点。参与繁殖的雌鼠,其子宫特征有7种类型;种群繁殖以成年鼠为主体;种群繁殖的年际间差异较大,妊娠率、繁殖指数与年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种群繁殖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妊娠率、繁殖指数一般以秋季最高,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最低;一年中种群繁殖无休止期,8月份为全年繁殖高峰期;繁殖指数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种群繁殖的特点不但与环境因素相关,而且与自身的生物学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广州市白纹伊蚊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本实验于2020年9月至2020年11月期间,采集广州市11个行政区的共计15个白纹伊蚊种群。单只蚊虫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法扩增COI基因序列并测序,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上经过BLAST比对。BioEdit 7.2软件观察序列峰图。MEGA X软件对齐序列,分析碱基组成,构建系统发育树(NJ法)。DNAsp 6.12软件分析位点多态性,单倍型及其多样性,进行错配分布分析。Arlequin 3.5软件进行分子变异分析、进行中性检验。DAMBE 7.2软件分析序列的系统发育信号。 PopART 1.7软件构建单倍型网络图(Median joining法)。结果 广州市15个白纹伊蚊种群共获得642条序列,其长度为603 bp。A碱基加T碱基平均含量是67.5%,符合线粒体DNA的AT偏向性。单倍型分析共检出45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为优势单倍型。中性检验表明广州市部分种群不符合中性理论,但大部分种群都经历过种群扩张,而错配分布却表明仅有少部分种群经历过种群扩张。Mantel检验表明15个白纹伊蚊种群不存在地理隔离现象。种群遗传分化显示各种群间交流较频繁,且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很低,差异更多来自于个体间。结论 广州市的白纹伊蚊种群间基因交流较频繁,遗传分化小,遗传多样性偏低。这可能使不同地理种群的白纹伊蚊具有相似的媒介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对长江下游江西、 安徽和江苏3省湖北钉螺的不同地理种群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以探讨rDNA?ITS分 子标记在钉螺扩散路径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方法 采集3省9个种群的钉螺样本, 提取基因组DNA, PCR特异性扩增rD? NA?ITS基因并克隆测序, 统计分析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 (Fst )、 遗传距离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等参数, 利用单倍型构建家系 网络图。结果 结果 9个种群共获得有效序列93条, 检测到78个单倍型, 平均单倍型多样性、 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88和 0.012 88, 表明钉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其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 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01 6~0.002 3, 显示钉 螺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家系网络图显示所有单倍型虽可形成3个主要的家系分支, 但各地理种群在家系网络图中无 明显分化。结论 结论 长江下游江西、 安徽和江苏3省沿长江分布的湖北钉螺群体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个体间, 群体间未形成 明显的遗传分化。rDNA?ITS分子标记在钉螺扩散路径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生命表的编制及由其得出的一系列种群参数,对蚊虫实验种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在对食物因素的研究中,尚未能证实幼虫期食物量减少对成蚊期繁殖能力、种群参数的影响。本实验着重于探讨幼虫期食物量减少对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实验种群生命表各种群参数的影响,尤其是对成蚊期  相似文献   

14.
生命表是描述生物种群死亡过程的.开始出现在人寿保险,用以估计人的期望寿命.生命表最早用于分析动物种群的是美国生态学家珀尔和派克(Pearl and parker 1921)[1],用生命表分析果蝇(Drosophilia)种群,之后康内尔(Conell 1970)在华盛顿圣@乔恩岛(San juan island)编制了藤壶(Belanus glandula)的生命表.我国学者梁杰荣1985年发表了根田鼠生命表和繁殖的研究[2].杨赣源1998年发表了灰旱獭生命表和繁殖的初步研究[3],古德祥1983年发表了稻纵卷叶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4],关于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简称黄鼠)的生命表仅有丛显斌等(1996)的报导[5].作者为探讨黄鼠种群特定时期各龄期存活的期望值和存活曲线,分析黄鼠种群动态,预测数量,制定防制措施,遏止动物鼠疫的发生和流行,编制了黄鼠特定时间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相似文献   

15.
蚊幼虫自然存活率和增长率是了解一种蚊媒种群动力学的重要参数,而成蚊种群的自然存活率则是影响疟疾传播动力学的主要因素。作者于1988年4月到1990年5月对印度戈拉布德地区主要疟疾媒介溪流按蚊的种群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华按蚊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与应用范畴。方法应用定量研究的数学模拟方法。结果求出了中华按蚊实验种群和自然种群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值。编制了生命表。创制了自然环境中定量研究的工具:试验筒、试验网和大试验笼。结论弄清了不同条件下,中华按蚊的数量变动规律和传病潜力。  相似文献   

17.
种群多样性是指在物种的分布区域内,存在2个以上不同的种群,且在同一个种群内也存在2种以上不同遗传类型的个体^[1]。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是由埃及伊蚊和自纹伊蚊引起的姑^[2]。传播登革热的虫媒存在着种群遗传多态性。研究登革热虫媒的遗传多态性现象,主要包括染色体多态、蛋白质多态、基因多态等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纹伊蚊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进化关系和遗传分化情况,为白纹伊蚊防制和蚊媒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广泛采集样品的基础上,通过PCR扩增、测序获取线粒体基因COI片段,并从GenBank下载了部分序列,比对、剪切后的598bp用于后续分析。结果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白纹伊蚊的COI序列聚成一支,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60条COI序列分属于19个单倍型,其中4个为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3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20%;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与绝大部分地理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P0.05);H1和H6形成了2个辐射中心,是较为原始的单倍型。结论我国的白纹伊蚊种群正处于扩张的趋势,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与其它地理种群间出现了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野花地等生态保留带对小型兽类种群动态的影响. 方法我们在瑞士西北部选择3个野花地样地,采用标志重捕方法对普通田鼠种群结构特征和数量动态进行系统地研究.结果生态保留带适合于小型兽类特别是普通田鼠的生存,当周围耕地或农田受到人类干扰时普通田鼠和其他避难鼠种可生存在野花地中,但是,种群数量只有临时达到高峰.在3个野花地间普通田鼠种群数量有所差异,但是具有相同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一般在春季随着植物盖度和食物丰富度的增加,种群数量也开始增加,中夏达到最高水平.秋季种群数量开始下降,但是进入冬季的个体数量相对也高.种群中雌雄个体年龄结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雄性中亚成体的数量比雌性多,雌性中成体的数量比雄性多( χ2 =44.09, df=10, P< 0. 0 0 1, n=236).幼体的数量和繁殖期的雌性个体数量相关(r= 0.894, P<0. 000 1,n = 12), 亚成体数量和繁殖前期雌性数量相关(r= 0.893, P = 0.002, n=12), 繁殖期雌性数量和繁殖期雄性数量相关(r =0.99,P<0.0001,n=12). 种群性比基本保持1∶ 1,但具有月间波动趋势.结论生态保留带为小型兽类提供比较好的栖息地、食物、繁殖和隐蔽空间,因此,普通田鼠占优势地位并且种群数量有季节性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数量性状变异的空间分布特点.方法采集21个现场螺点的钉螺种群标本,分析形态多样性指数和钉螺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果形态多样性指数和钉螺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均与经度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P<0.01)和0.662(P<0.01),而与纬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当纬度>29°时,这两个指标都随着经度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当经度为117°时达到高峰,以后又迅速下降.结论中国大陆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数量性状变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