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千万不要因为对这些药物有误解而不服药。在美国,45岁或更大年纪的人中每4个就有1个服用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但人们常常对这些流行的药物有误解。了解以下信息有助于安全地服用他汀类药物。误解1:他汀类药物引起记忆力减退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一些患者报告思维混乱或记忆力减退。但由于中年及老年人(最常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人  相似文献   

2.
药物     
研究者认为:服用他汀类药物。并没有增加癌症风险7月18日每日健康新闻报道了: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上的一项新的大型研究结果,它似乎能够平息人们有关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增加癌症的风险的焦虑。本研究通过对电子数据库的大约91000成年人的全部的医疗记录进行分析得出:与那些没有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相比,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其罹患癌症的风险并没有增加。研究人员发现,随后的平均五年的随访中,有几乎46000人要么使用降胆固醇药物或没有使用;但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癌症的发生率为11.37%,而在没有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癌症的发生率为11.1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临床及冠脉造影诊断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分为服用他汀组(35例)和未服用他汀组(45例),选取同期经冠脉造影证实的非冠心病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以患者血浆诱导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评估他汀类药物对胆固醇外流的影响;通过检测去除apoB血浆中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浓度,探讨他汀类药物对HDL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胆固醇外流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8.77%±5.94% vs 23.68%±6.63%,p=0.001),但服用他汀组与未服用他汀组患者胆固醇外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19±5.85% vs 19.24±6.05%,p=0.450),且不受服用他汀种类的影响;服用他汀组患者比未服用他汀组患者血浆HDL-LpPLA2浓度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8±5.54ng/ml vs 7.55±4.89ng/ml,p=0.134)。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DL促胆固醇外流功能减低,他汀类药物不能改善HDL经ABCA1途径的胆固醇外流功能,对高密度脂蛋白抗氧化功能具有一定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你正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请不要以此为借口而懈怠饮食,并偷偷摄入额外的热量和脂肪。显而易见的是,这是他汀类药物使用者近年来所做的事情。这是根据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内科学》的研究,回顾了接近28,000名年龄超过12岁的成人的饮食记录。研究人员发现在2009年至2010年中,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比1999年至2000年的数据,多吃10%和14%的热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使用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比较明确。然而,在脑卒中防治中,他汀类药物却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相关依据。自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颁布ATPⅢ指南以来,先后有5项大规模的他汀类药物临床治疗试验结果(HPS、PROSPER、ALLHAT-LLT、ASCOT-LLA、PROVE-IT TIMI22)发表,新的研究使神经科医师对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的应用又有了新的认识。2005年德国脑缺血二级预防指南已经明确指出,对有局灶性脑缺血和冠心病的患者,都应予他汀类药物治疗(A级)。2006年5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15届欧洲脑卒中会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因素。方法从2014年1~12月连续收住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选择360例复发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治疗组131例,未治疗组229例。按LDL-C2.6mmol/L的标准为治疗达标,调查340例患者入院时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0例患者中,服用他汀类药物131例,药物治疗率36.4%,未用他汀类药物229例,占63.6%。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年龄≥65岁(58.8%vs47.2%)、高脂血症(30.5%vs 19.2%)、冠心病(32.1%vs 8.3%)和2型糖尿病(55.7%vs 3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原因中,患者自行停药及病情好转停药63.3%,医师未建议服用22.7%,存在药物不良反应5.2%。LDL-C达标患者104例,达标率为28.9%。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冠心病、高脂血症、抗血小板药物、降糖药物是影响患者他汀药物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低,LDL-C达标率更低,应加强患者教育及临床医师培训,提高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正有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和记忆损害。那么你应该做什么呢?几年前,研究开始建议人们服用他汀类药物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的同时,也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然而,有些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报告出现记忆丧失、健忘和无重点思考。2012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扩大咨询在他汀类药物包括认知障碍方面的风险。有一个潜在的生物学基础的影响。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  相似文献   

8.
编辑部医生:三年前,也就是我78岁时,有过心脏病突发。医生让我服用赖诺普林、卡维地洛和阿司匹林。我的总胆固醇是190,低密度脂蛋白(英文简称LDL)是128。我现在要不要服用他汀类药物呢?读者:蓝先生蓝先生:你好。有过心脏病突发的人中,几乎每一个终生都要服用他汀类  相似文献   

9.
<正> 根据最新的一项研究:服用普通的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可能令血栓类疾病患者受益。该研究结果被公布于近期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的国际大会上。作者阿加和(Vanjul Agarwal)说:之前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患血栓类疾病的风险,但关于其疗效的估计不尽相同。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旨在分析和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血管栓塞患者的疗效。阿加和博士说,尽管已有研究关注过特定他汀类药物的效果,该研究旨在评价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本地区门诊和住院所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为本地区2型糖尿病规范应用他汀类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296例,记录血脂水平,记录心脑血管病史及合并危险因素,并记录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应用他汀类药物者记录药物的种类及每日服用剂量,并记录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296例,应用他汀类药物142例,应用率43.4%。男性50岁合并至少一项危险因素及女性60岁合并至少一项危险因素共129例,应用他汀类药物仅34例,应用率26.4%。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3例。结论他汀类药物在基层医院应用率低,远未达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8):829-832.该文探讨高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或住院服用他汀类药物年龄≥80岁冠心病患者174例,根据服用他汀类药物种类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组58例,剂量为20mg/d;普伐他汀组55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在高龄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龄男性ASCVD患者310例,根据数次入院随访服用他汀类药物情况分为他汀组195例和非他汀组115例,分析2组全因死亡及主要终点事件。结果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04.10个月(95%CI:97.46~110.75)和97.14个月(95%CI:89.61~104.67)。他汀组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非他汀组(P0.05)。校正他汀类药物、高血压等混杂因素后,肾功能不全是全因死亡、主要心血管事件、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1.944,P=0.004;HR=2.095,P=0.004;HR=2.179,P=0.014;HR=3.172,P=0.019);而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他汀类药物治疗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有关(P=0.015)。他汀组LDL-C水平明显低于非他汀组,HDL-C、LDL-C达标率、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率明显高于非他汀组(P0.05,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高龄男性ASCVD患者LDL-C水平,减缓HDL-C下降趋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年龄≥70岁健康受试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益处和危害存在临床不确定性。目的:利用随机双盲阿司匹林减少老年人事件的ASPREE试验中的数据,研究他汀类药物与无痴呆症、无残疾生存和无心血管疾病健康老年人之间的关系。方法:ASPREE是对澳大利亚和美国19114例年龄≥65岁且无心血管疾病、痴呆和残疾记录的社区居民进行的随机试验。收集年龄≥70岁的受试者一般资料,并将基线时已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受试者与未服药者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简称他汀类(statins)药物,是特异性地作用于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可使胆固醇合成减少,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活性增强,从而使血清中LDL清除增加,同时还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降低三酰甘油(TC)的反应。自1976年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mevastatin)问世以来,他汀类药物已发展至第三代。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较新的还有瑞舒伐他汀。由于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新颖,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5.
在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Statins)明显降低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事件.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阻断HMG-CoA转变为胆固醇的前体甲羟戊酸,并反馈性激活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使得胆固醇的合成减少,清除增加,从而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另外通过抑制肝细胞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降低三酰甘油,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益处通常认为是降低LDL-C水平,随着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增多及基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他汀类药物产生的获益远大于降脂作用本身,并且观察到使用他汀在其降脂作用尚未显现时即可产生获益,提示他汀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其他作用,称之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临床广泛使用的口服降脂药,主要作用为降低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减少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在2011年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及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他汀类药物均被作为降脂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在中国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国内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分析与用药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借助一项关于调脂治疗的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于2007-06至2007-12在10座城市的39家三级医院中对符合条件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利用电子问卷采集临床资料,对其中的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共计8161例,其中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仅为54.1%(4416/8161),服药患者中19.8%(877/4416)持续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其罹患冠心病的病史时间。患心肌梗死(56.8%对43.1%)、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9.3%对53.3%)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70.5%对38.1%)的患者较之否者服用他汀类药比例高,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冠心病患者他汀使用率低于非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38.1%对5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种他汀类药物中,辛伐他汀20~39mg和阿托伐他汀10~19mg使用最为广泛,分别占服用他汀类药物总数的23.9%(1056/4416)和23.3%(1031/4416)。结论:国内冠心病患者目前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状况存在明显不足,说明这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还亟待转化为科学规范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1年随访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及他汀使用情况,并与新指南对照。方法入选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539例,随访1年,收集复查资料,包括LDL-C水平及生化指标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按2004年ACC/AHA血脂指南LDL-C水平,达标373例(69.2%),未达标166例(30.8%)。按2013年ACC/AHA新指南评价,LDL-C水平达标195例(36.1%),未达标344例(63.9%)。两种标准评价是否一致Kappa值为-0.047,P=0.178,两种标准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阿托伐他汀(n=247,10 mg~80 mg)和瑞舒伐他汀(n=147,5 mg~20 mg)为主,其他还包括辛伐他汀(n=139,25.7%,10 mg~40 mg),氟伐他汀(n=2,40 mg),普伐他汀(n=4,40mg)。根据新指南中他汀类药物治疗强度,本研究中低强度降脂治疗21例(4.0%),中等强度512例(94.9%),高强度6例(1.1%),43例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结论按2013年新指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他汀治疗1年,随访时多数患者LDL-C不达标,新指南是否适合中国人群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长期口服他汀类药物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STEMI行急诊PCI患者301例,根据长期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未服组(198例)和服用组(103例)。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并对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未服用组MACCE发生率〔50/198(25.3%)〕显著高于服用组〔14/103(13.6%)〕(P<0.05),主要表现在再发心绞痛〔36/198(18.2%) vs. 7/103(6.8%),P<0.01〕和再次住院〔40/198(20.2%) vs. 9/103(8.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是一个保护因子(OR 0.24,95%CI 0.10-0.55,P<0.01)。结论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STEMI行急诊PCI患者1年MACCE的发生率,是一个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国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患者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方法借助1项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于2007年6~12月在10个城市的39家三级医院对符合标准的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CVD患者进行调查,利用电子问卷采集临床资料,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调查4429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CVD患者,年龄50~80岁,平均(64±8)岁,66.2%为男性,3345例(75.5%)合并冠心病,2053例(46.4%)合并心肌梗死,1976例(44.6%)合并缺血性脑卒中,3181例(71.8%)合并高血压。仅1952例(44.1%)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其中1411例(72.3%)患者末在确诊糖尿病后立即开始服用他汀,而451例(23.1%)患者未在确诊CVD后即开始服用他汀。辛伐他汀(20mg≤且40mg)和阿托伐他汀(10mg≤且20mg)为最常用剂量,分别占63.5%(489/770)和61.0%(428/702)。结论目前中国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CVD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明显不足,应加强对医师的培训和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努力缩小临床实践与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推荐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