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高血栓负荷的影响因素及应用Thrombuster II血栓抽吸导管对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因STEMI行急诊PCI患者110例, 据血栓积分分为高血栓负荷组和低血栓负荷组,再依据术中选择分为血栓抽吸组及标准PCI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情况,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肌灌注及心电图ST 段回落。以血栓积分≥2分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血栓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同低血栓负荷组相比,高血栓负荷组吸烟者比例较高,症状开始至再灌注时间较长,术中应用GP IIb/IIIa比例高(P<0.05);与标准PCI组相比较,血栓抽吸组TMPG达3级者较多(P<0.05),TMPG ≤2级者比例更低;CTFC帧数较少(P>0.05)。多因素分析示年龄>75岁,吸烟,症状开始至再灌注时间>6h是STEMI患者高血栓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5岁,吸烟,症状开始至再灌注时间>6h是STEMI患者高血栓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Thrombuster II血栓抽吸导管可减少STEMI患者PCI后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组织灌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重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血栓负荷重的 AMI 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所有患者均给予药物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的 PTCA 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导管进行血栓抽吸,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变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降低,心肌呈3级血流、ST 段下降〉50%的例数明显增多,且 CK-MB 达峰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随访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 LVDED 明显降低,LVEF 明显升高(P 均〈0.05),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栓抽吸可以有效提高血栓负荷重的 AMI 患者直接 PTCA 的疗效,改善心功能,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肺血栓栓塞症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与发病的关系,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1993年元月~2002年12月确诊的18例肺血栓栓塞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容易误诊,本组误诊率达52.9%,本组有11例死亡,病死率61.1%,6例患者经手术、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存活,1例自动出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本组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综合医院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的警惕性,仔细查找病因,常规X线、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血管超声等均有助于其诊断,但肺灌注显像及螺旋CT更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栓风险。方法:入选12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非心力衰竭(NHF)组46例,心力衰竭(HF)组7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TEG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TEG指标。结果:NHF组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均高于HF组;NHF组描记图曲线最大弧度的切线与水平线夹角(Angle)、花生四烯酸通道诱导的血小板活性抑制率(AA%)低于HF组(P均0.05);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与R值(r=-0.354,P0.001)、K值(r=-0.207,P=0.023)、Angle值(r=0.274,P=0.002)、AA%(r=0.221,P=0.015)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存在更高的血栓风险,应充分重视凝血功能的监测,加强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家兔多发微小血栓导致急性肺栓塞(PTE)后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4只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肺栓塞组,每组12只.肺栓塞组经家兔股静脉注入自体血凝块制备PTE模型,且动态观察PTE前后TM的变化.结果 肺脏栓塞部位肉眼观,见肺表面点片状出血灶;镜下肺小动脉血管内可见多发微小血栓形成,肺泡及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和间质内有局灶出血.肺栓塞后血中TM水平均持续升高.结论 TM可以反映PTE的内皮细胞损伤,参与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医护一体化规范化筛查模式,有效管理DVT高危人群,减少和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5年1~6月创伤骨科收治的患者408例。入院24 h内,应用2013中国DVT诊断流程进行筛查。对于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及静脉血栓急性亚急性期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干预。结果 DVT发生率为6.7%,经过干预之后无1例发生肺栓塞。结论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进行筛查并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预防DVT的发生,初步建立了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VTE的医护一体化风险评估和诊断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住院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1年6月至2014年2月确诊的168例PTE患者的获得性和遗传性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在抗凝治疗前取外周血检测了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Ⅲ)活性。结果主要获得性危险因素近期外科手术或外伤(38.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或PTE病史(14.3%)和下肢静脉曲张病史(14.3%)。抗凝蛋白总缺乏率为84.5%,PS缺乏最高(48.8%),其次是PC缺乏最低(24.4%)、AT-Ⅲ缺乏最低(11.3%)。结论研究显示住院PTE患者中,近期外科手术或外伤、DVT或PTE病史和下肢静脉曲张病史是主要的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在遗传性危险因素中以PS缺乏为主,其次是PC缺乏,AT-Ⅲ缺乏率最低。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是促发PTE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伴发晕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伴发晕厥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评价其治疗转归。方法:516例急性PTE患者,按照是否伴发晕厥分为2组,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4d的症状、体征,并进行心脏超声、核素肺灌注显像和(或)CT肺动脉造影检查,在治疗后14d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516例急性PTE患者中有67例出现晕厥,发生率13.0%。PTE伴晕厥者以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为主,心悸的发生率高于无晕厥者(P<0.001),低血压或休克、P2亢进和发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晕厥者(P<0.01);右心室功能不良在PTE伴晕厥者中多于无晕厥者(69.6%vs40.4%,P<0.001),核素肺灌注显像7个以上肺段受累者(73.3%)多于无晕厥者(48.1%);CT肺动脉造影(CTPA)显示,PTE伴晕厥者有94.7%累及中央肺动脉,而无晕厥者有74.3%累及中央肺动脉(P=0.001);治疗后14d,PTE伴晕厥者死亡4例(6.1%),明显高于无晕厥者(P=0.002)。结论:PTE伴晕厥者多有血流动力学异常或右心功能障碍,肺血管堵塞面积较大,容易发生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特点及发生血栓事件的影响。方法 108例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按照Hcy水平分为高Hcy水平组(H组,44例)和低Hcy水平组(L组,64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Hcy水平与血栓前状态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对所有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血栓事件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无血栓事件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H组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明显低于L组(P0.01),而血栓调节蛋白(TM)、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凝血酶原片段(F)1+2则均明显高于L组(P0.01,P0.05)。两组间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简单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AT-Ⅲ呈负相关(r=-0.201,P=0.040),与TM呈正相关(r=0.236,P=0.03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50,P=0.002)、高Hcy(OR=1.048,P0.007)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Log-rank检验H组和L组间无血栓事件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及高Hcy是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导向溶栓治疗下肢动脉栓塞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男 ,6 8岁。因左小腿疼痛 1 0 d入院。 1 0 d前突起左小腿疼痛 ,麻木 ,不能站立行走 ,曾在外院静脉滴注血管扩张剂及尿激酶治疗 ,症状持续加重。体检 :心音强弱不一 ,心律绝对不齐。左下肢膝关节以下皮肤苍白、冰冷 ,足趾青紫 ,左小腿压痛拒按 ,左股动脉搏动正常 ,左月国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入院当天下午 6时许行导向溶栓治疗。患者平卧 ,选左腹股沟动脉作为穿刺点进针 ,在 X线透视下将 Cobra导管缓慢送至月国动脉上方 ,注射照影剂胆影葡胺 2 0 ml后立即摄片 ,示月国动脉胫前、胫后动脉分叉处栓塞 ,且可见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宁片改善老年稳定型心绞痛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心血瘀阻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冠心宁片, 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等分子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2.2)分和(11.8±2.3)分, t=0.184, P=0.856],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1.8)分和(8.4±2.0)分, t=4.230, P=0.000];观察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均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vWF、TM、GMP-140)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冠心宁片能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 并有效改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右心血栓是少见病,如不能及时处理,病死率可达90%。目前,国内外无权威性的右心血栓处理原则可依,故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并复习近年国内外文献,认为右心血栓处理前必须与其它心脏肿瘤鉴别,尤其是黏液瘤。右心血栓的处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溶栓、抗凝、手术。  相似文献   

13.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血栓弹力图(thromdelastogram,TEG)是将血凝或纤溶过程中发生的凝块弹力变化通过仪器反映于摄影图像,绘制出一条时间与血栓弹力的变化曲线。TEG是观察和研究血液凝固动态变化的辅助诊断手段,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对血液是否存在高凝状态有较准确的判断性。不仅对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而且对血栓栓塞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该文就TEG在血栓栓塞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肺梗死患者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肺梗死患者的CT影像表现,总结肺梗死的数量、位置、形态、有无胸腔积液等。结果 最终纳入急性肺血栓栓塞症386例,其中肺梗死64例,梗死发生率为16.58%。64例肺梗死患者累及双肺上叶血栓数为224(24.62%)个;左舌叶和右肺中叶血栓数为177(19.45%)个;双肺下叶血栓数为483(53.08%)个。共有107个肺梗死灶,41(64.06%)例患者有单个梗死灶,12(18.75%)例患者有两个梗死灶,11(17.19%)例患者有三个或更多梗死灶。4(3.74%)个梗死灶位于左肺上叶固有段,13(12.15%)个位于左肺上叶舌段,左肺下叶有28(26.17%)个;右肺上叶13(12.15%)个,右肺中叶12(11.21%)个,右肺下叶37(34.58%)个。右下叶栓塞发生肺梗死的风险较高(P<0.001)。74(69.16%)个表现为楔形实变影,27(25.23%)个为反晕征,血管征1(0.93%)个,空洞1(0.93%)个,47(43.93%)个出现胸腔积液。不同性别患者的梗死...  相似文献   

16.
<正>血栓性疾病对人类生命的威胁日益严重,探讨血栓形成机制与血栓的预报、检测、治疗等手段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由于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的迅猛发展,凝血相关领域也取得了飞跃进步,本文拟综述凝血因子Ⅻ与血栓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78例老年人体外血栓指标作10年跟踪监测,方法本采用体外血栓测定测定方法,以血栓指数Q值作预测指标,以中西医抗凝活血药物作预治手段对78名老年人进行十年跟踪监测。结果在40例血栓指标阳性患中,冠心病、高血压病患30例.占75%;肿瘤患7例,占17.5%;慢支患2例和肾衰患1例,共占7.5%,采用中西医抗凝活血药物治疗1至2个月后,在冠心病、高血压病患中,血栓指标从阳性转为阴性的有效率达96.7%,而肿瘤患和肾衰患的血栓指标都无明显改变。从死亡率来看,在血栓指标为阳性的30例冠心病、高血压病患中仅1例死亡,而血栓指标为阳性的7例肿瘤患和1例肾衰患都无1例幸存。结论本结果表明:在基层单位采用简便的体外血栓指标预测和抗凝活血药物预治相结合的方法,不但能大大降低急发性心脑血栓病(中风、心梗)的发生,而且对肿瘤的发生和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血栓栓塞及其血栓前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炎症性肠病(IBD)伴有血栓栓塞已引起人们关注,其形成归因于血栓前状态,包括血小板增多、自发聚集和活化、血管内皮受损、凝血因子改变及凝血途径激活、抗凝物质缺乏、纤溶过程失调等一系列变化。本综述IBD血栓前状态的有关指标异常及其与疾病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IBD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和今后的治疗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动患者发生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方法:选取住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房或左心耳是否发生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60例)与非血栓组(157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患病时间、CHA_2DS_2-VASc评分、hs-CRP、血脂、凝血功能,尿酸、左心房前后径、LVEF、左心耳血流速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心率、收缩压、CHA_2DS_2-VASc评分、尿酸、hs-CRP、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左心房前后径、左心耳长径明显升高,而HDL-C水平、LVEF、左心耳血液流速明显降低(P均0.05);血栓组患者使用胺碘酮比例显著低于非血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2、hs-CRP≥1.3 mg/L、左心房前后径≥4 cm、左心耳血液流速≤48 cm/s以及未使用胺碘酮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CHA_2DS_2-VASc评分≥2、hs-CRP≥1.3 mg/L、左心房前后径≥4 cm、左心耳血液流速≤48 cm/s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服用胺碘酮对预防心房颤动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6 3岁。因气短10余天于2 0 0 3年2月12日急诊入院。2 0 0 3年2月1日始因连日劳累感活动后胸闷、气短,持续数小时,休息后缓解。12日症状加重来我院急诊,查心肌酶正常,血糖为10 5mmol/L ,心电图示Ⅱ、V4 5导联T波低平,Ⅲ、aVF、V1 3 导联T波倒置,以胸闷原因待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收入院。既往高血压史15年,血压最高170 / 80mmHg。入院后查体:患者呼吸频率快,32次/min ,颜面及口唇紫绀明显,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呼吸困难程度与肺内听诊结果不相符。体胖,血压110 / 85mmHg ,心率10 8次/min ,律齐,P2 >A2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