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有效方法,可以弥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的缺点,提高病变的完整切除率,避免开腹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然而,ESD缺乏有效的反牵引,导致技术需求和手术时间增加,有可能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磁相关ESD辅助牵引技术利用磁性物体相互吸引的特性,从而达到有效牵引病变的效果,甚至可以根据术者意愿不断调整牵引力的方向和大小。磁相关ESD辅助牵引技术是ESD辅助牵引技术的最有吸引力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就磁相关ESD辅助牵引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作为一种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方法,具有创伤小、花费低、恢复快、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等优点,且治疗效果和外科手术相当,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手术中如何保持病变组织张力和视野清晰是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尤其对于困难ESD治疗更为关键。本文系统回顾ESD各种辅助牵引技术,并总结各自优缺点,以期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ocosal dissection,ESD)因其完整切除率高,安全性好,逐渐成为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广为接受的微创外科治疗方式。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发展,术者们意识到ESD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术过程中使剥离面获得理想的张力以及良好的视野,尤其对于位置困难、不易暴露、存在粘连的病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文献中报道的多种牵引方法多是用于黏膜病变的辅助治疗,而对于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特别是结直肠SMTs的牵引技术报道甚少。我中心从2017年3月开始针对拟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结直肠SMTs患者,采用改良金属夹丝线联合牵引技术辅助ESD治疗1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新型牵引装置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有效性。 方法 收集2018年8月—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使用牵引,分为传统ESD组(不使用牵引)及牵引辅助ESD组(利用3个夹子和1个橡皮圈组成弹性三角形牵引装置进行牵引)。分析两组总切除时间、黏膜下剥离时间、黏膜下剥离速率以及安全性等相关指标。 结果 共纳入54例结直肠LST患者,其中29例为传统ESD组,25例为牵引辅助ESD组。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病变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辅助ESD组的病变面积为13.30(7.55,15.91)cm2,较传统ESD组的6.90(5.50,13.50)cm2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03.50,P=0.014)。传统ESD组与牵引辅助ESD组总切除时间[48.00(35.50,58.00)min比34.00(29.00,35.00)min,U=109.00,P<0.001]和黏膜下剥离时间[(39.52±12.37) min比(25.68±7.37)min,t=4.89,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牵引辅助ESD组黏膜下剥离速率快于传统ESD组[0.17(0.13,0.30)cm2/min比0.52(0.30,0.62)cm2/min,U=604.00,P<0.001]。传统ESD组有2例(6.9%)穿孔,牵引辅助ESD无穿孔发生,但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 结论 利用夹子及橡皮圈进行牵引辅助的ESD相对于传统ESD治疗结直肠LST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正>在内镜切除术中保持清晰的操作视野至关重要,各种辅助牵引技术如经皮牵引、磁控牵引、内在牵引、重力牵引等,通过反向牵引病灶,使黏膜下视野得以充分暴露,但这些技术均有各自的局限性,限制了它们在临床的广泛使用~([1])。近年来各种体外牵引技术已逐步应用于早期胃肠道肿瘤的内镜治疗,现就其国内外应用进展加以综述如下。1体外牵引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应用1.1体外牵引技术在早期食管肿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近年来成为消化道早癌内镜下切除的首选方法~([1])。受病变的位置、大小等的影响,导致病灶暴露不充分,增加了手术难度及术中出血穿孔的风险,于是诞生了各种体内外牵引法。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各种牵引法的基础上,根据现有条件对牵引法进行改良,即圈套器联合棉线的新型牵引辅助技术完成消化道早癌病变ESD术30例,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2]),在医护配合方面也获取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体内牵引技术在右半结肠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间,因右半结肠病变内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ESD治疗,其中采用体内牵引技术辅助的1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包括线圈牵引辅助6例(线圈牵引组)和弹力环牵引辅助5例(弹力环牵引组),总结手术时间、剥离时间、病灶完整切除情况以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线圈牵引组(n=6)病灶直径2.0~3.5 cm,手术时间15~35 min,其中剥离时间10~30 min;弹力环牵引组(n=5)病灶直径3.5~5.0 cm,手术时间20~60 min,其中剥离时间15~55 min。11例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创面无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体内牵引技术辅助ESD切除右半结肠病变安全可行,其中弹力环具有自身弹力回缩特点,尤适合用于病灶较大者。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成为早期胃肠道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是对于面积大、严重纤维化等的病灶,术中缺乏牵引限制了手术视野的清晰度,使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系统回顾国内外牵引技术在ESD术中应用的研究,旨在总结近年常用ESD术中牵引方式,并分析其在不同解剖部位的应用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使用8字环辅助牵引的效果及安全性,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间,因胃部病变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8字环辅助牵引下ESD治疗的总共13例病例(共15处病灶)纳入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3例均成功完成8字环辅助牵引下ESD,中位手术时间56 min,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20±0.02)cm2/min,病灶整块切除率93.3%(14/15),完全切除率80.0%(12/15),治愈性切除率80.0%(12/15),无术中及术后穿孔,无迟发性出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初步结果提示,8字环辅助牵引作为一种新型内牵引技术,操作简便,能够有效提高剥离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新型磁力锚导引系统在猪模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2名熟练ESD操作者在2只实验猪直肠进行磁力锚牵引辅助下ESD,记录分析操作时间、切除效率、完整切除率、并发症等。结果 共完成ESD操作5例,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平均时间为26.6 min,单位时间切除率(0.38±0.1)cm2/min。病灶均完整切除且无穿孔和迟发性出血发生。结论 磁力锚牵引辅助ESD能有效暴露黏膜下层,提供直视下切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目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经成为消化道表浅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但对于食管病变,由于操作空间较为狭小,往往导致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耗时较长。本文报道了磁锚定牵引ESD治疗食管病变的初步结果。 方法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共计5例食管浅表癌患者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磁锚定牵引ESD,前瞻性收集患者相关信息。 结果对于接受磁锚定牵引ESD的5例患者,整块切除率及完整切除率均为100%,R0切除率为80%,未见术中出血、术中穿孔、术后出血、术后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证实,磁锚定牵引ESD治疗食管病变是安全可行的,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印证上述观点,并同时评估其长期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多种消化道病变的治疗手段之一。该手术是在内镜下采用高频电刀及其辅助设备对消化道早期癌、黏膜下病变、巨大广基息肉等进行切割、剥离,手术技术要求高,因而对术中配合及护理要求也高。2010年4月~2011年3月,我们共实施ESD 12例,效果良好。现将术中配合及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内镜全层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技术主要为病变组织切除术和病变组织破坏术。病变组织切除术目前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submueosalexcavation,ESE)等;病变组织破坏术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氩离子凝固法等。目前,国内外均以EMR和ESD技术作为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标准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窦孤立性黏膜隆起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7例胃窦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经超声内镜明确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并愿意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实施ESD治疗.[结果]本组患者ESD治疗均为一次性完成,未出现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术后1、3、6个月经内镜复查未见病变残留.[结论]ESD治疗胃窦孤立性黏膜隆起病变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结肠癌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且呈上升趋势,而直肠、乙状结肠部癌的发生率最高。早期发现、切除结肠腺瘤等癌前病变,有助于降低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ESD可完整剥离黏膜病变,对黏膜内癌的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相当,且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目前已成为结肠癌前病变、黏膜内癌的重要治疗方法[1-2]。与EMR相比,ESD切除病变范围更大,切除标本更有助于精确的病理评估,但ESD技术操作难度增加,并发症风险增加。肠道管壁较食管、胃更薄,且肠道走行不固定,导致肠道ESD操作更为困难[2-3]。因此,有多项研究通过辅助牵引技术的应用,以改善ESD操作视野,降低难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7]。但针对直肠、乙状结肠ESD的体外牵引技术报道很少。本研究对体外异物钳牵引法在直肠、乙状结肠ESD中的辅助作用进行了探讨,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锚定技术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可行性。方法 以6个比格(Beagle)犬离体食管为实验对象,利用自行设计加工的磁锚定装置(锚定磁体和靶磁体),对假定的食管病变黏膜实施ESD。评价手术操作的可行性及便捷性。结果 成功完成6个犬离体食管的ESD。调整锚定磁体位置可灵活控制靶磁体对黏膜的牵拉方向和牵拉力,充分显露黏膜剥离面,并提供组织张力,确保病变黏膜顺利切除。整个过程操作流畅,靶磁体留置方便,术中未出现靶磁体滑脱及黏膜撕伤。结论 磁锚定技术可有效地对病变黏膜进行牵拉,用于ESD进行早期食管癌的治疗安全可行,能够极大地改善内镜下操作体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侧向发育型息肉行ESD治疗,完整剥离病变组织后送病检,所有病例术后内镜定期随访.结果 25例均完整剥离,病灶直径2.5 ~6.0 cm,平均4.0 cm;ESD手术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最早由Gotoda等[1]在日本开展。ESD可以达到对早期消化系统肿瘤在内镜下一次性根治性切除,免除了患者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2-3]。然而ESD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4]。为避免这些并发症,需要维持足够的组织张力和清晰可见的视野,这是保证ESD安全和有效进行的关键[5-6]。由此各种ESD牵引辅助技术应运而生。辅助牵引技术按照是否通过连通于体外的器械的传递施加牵引力,可分为ESD体内牵引技术和体外牵引技术。本文对ESD体内辅助牵引技术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发现与切除消化道肿瘤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之一.内镜下消化道肿瘤治疗技术主要为病变组织切除术和病变组织破坏术.病变组织切除术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等;病变组织破坏术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氩离子凝固法等.目前,国内外均以EMR和ESD技术作为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的标准方法.我们在此总结EMR和ESD技术以及以这2项技术为基础的内镜微创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