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评介了磁控胶囊内镜系统和可控胶囊内镜系统在胃部检查方面的研究进展,有利于提高对胶囊内镜的认识和胃部检查的应用。具有理论和实验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滞留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3年9月行胶囊内镜检查中出现胶囊滞留的病例特征。结果 559例胶囊内镜检查中,共发生胶囊滞留11例,发生率为2.0%,9例为克罗恩病,2例为小肠肿瘤;其中2例因并发肠梗阻、1例并发消化道穿孔行手术治疗,1例小肠镜下取出胶囊,1例4个月后自行排出,4例仍在继续随访中,无胶囊滞留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胶囊滞留是胶囊内镜检查中较严重并发症,应尽可能在内镜下取出胶囊或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前胃食管疾病的检查临床上常用传统食管胃十二指肠镜(EGD),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的应用优势得到广泛认识后,其无创、简便、易耐受等优点在胃食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日趋显著。本文对胶囊内镜在胃食管反流病、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胃部病变等胃食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滞留小肠的原因及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013年国内有关胶囊内镜滞留小肠的191篇中文文献,分析其滞留原因及处理方式。结果在105例胶囊内镜滞留小肠患者中,滞留原因主要为克罗恩病(CD)(54.3%,57/105),其次是小肠肿瘤(21.9%,23/105)。57.9%(33/57)的CD患者需行手术干预,24.6%(14/57)的CD患者可保守治疗后排出,仅3.5%(2/57)可自行排出。56.5%(13/23)的小肠肿瘤患者需行手术治疗,只有8.7%(2/23)可自行排出。所有滞留患者中,45.7%(48/105)需手术干预,2.9%(3/105)行内镜干预,保守治疗和自行排出者为22.8%(24/105)。结论胶囊内镜滞留小肠是胶囊内镜检查中较严重的并发症,引起滞留的主要原因是CD和小肠肿瘤,多数滞留者需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5.
上消化道疾病高发,传统插管式胃镜是检查上消化道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和"金标准"。为了更舒适无创的检查上消化道黏膜,多项研究提出了上消化道胶囊内镜的概念,但是由于上消化道各部位解剖与生理结构的差异,目前可以使用的胶囊内镜如单纯被动式、磁控式、线控式、磁控联合线控式以及侧视胶囊内镜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对上消化道整体黏膜情况的观察。文章试图通过介绍适用于食管、胃以及十二指肠检测的胶囊内镜,分析各内镜的诊断效能及其不足,探讨未来上消化道胶囊内镜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大多数医生来说,小肠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一直是一个难题。常见小肠梗阻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肠结核、肿瘤、息肉、吻合手术所致及肠腔内寄生虫、异物等,还包括某些由炎症、药物、代谢紊乱、血管性疾病等原因导致的肠梗阻。胶囊内镜近年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为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7.
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诊断的荟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阳性检出率。方法从Medline、Embase、Elsevier Science Direct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比较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的前瞻性研究。对各项研究中2种内镜的阳性检出率比数比(OR)行荟萃分析,经异质性检验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可能产生异质性的原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共有8项研究入选(n=277)。荟萃结果表明,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别[170/277比156/277,随机效应模式:OR为1.21(95%可信区间CI:0.64,2.29)]。分层分析提示:胶囊内镜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未采用经口和经肛这2种进镜方式相结合的双气囊小肠镜[137/219比110/219,固定效应模式:OR为1.67(95%CI:1.14,2.44),(P〈0.01)];而低于用这2种进镜方式相结合的双气囊小肠镜检查,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6/48比37/48,随机效应模式:OR0.33(95%CI:0.05,2.21),(P〉0.05)]。进一步对5项全文发表的关于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研究进行荟萃,结果仍然提示胶囊内镜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未采用经口和经肛这2种进镜方式相结合的双气囊小肠镜[118/191比96/191,固定效应模式:OR1.61(95%CI:1.07,2.43),(P〈0.05)],但显著低于2种进镜方式相结合的双气囊小肠镜检查[11/24比21/24,固定效应模式:OR0.12(95%CI:0.03,0.52),(P〈0.01)]。结论双气囊小肠镜经口和经肛2种进镜方式联合应用的阳性率可能高于胶囊内镜,对这2种内镜的选择,应该取决于病人的一般状况及其意愿,医疗单位所具备的能力,以及病灶是否可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胶囊内镜检查失败原因分析和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i W  Ge ZZ  Gao YJ  Hu YB  Xiao SD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19-22
目的分析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因技术和临床因素导致检查失败的原因及其对诊断的影响,评估其在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4年间在上海仁济医院因可疑小肠疾病接受CE检查的300例患者。技术问题为与仪器设备相关的问题,临床问题为与患者相关的问题。分析上述两类问题发生情况及对诊断的影响并评估CE检查在儿童组、高龄组、安置起搏器者、胃毕一Ⅱ式术后者、肠道憩室者、小肠克罗恩病者及小肠息肉病者中使用的安全性。结果共出现4次技术问题(1.3%)(胶囊未被激活1例,胶囊内部电池电量〈6h 2例,图像下载失败1例),其中2次影响到CE的诊断;临床问题共出现99次(33.0%)(正常电池电量维持时间内CE未达回盲部95次,吞咽胶囊失败4次),35次(35.4%)影响诊断结果。儿童组6例中胶囊吞咽不能发生3例,外套管下胃镜辅助送入法可成功解决此问题;高龄组13例中CE滞留于食管内3例(23.0%);2例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CE检查中未发现仪器间互相干扰;2例胃毕-Ⅱ式术后者未发生CE滞留;16例肠道憩室者中1例发生滞留;42例克罗恩病者5例发生CE滞留,但无一发生急性肠梗阻;5例息肉病者中无一例发生CE滞留及肠梗阻。结论因CE自身技术因素导致检查失败者在临床应用中极少出现,所遇常见临床问题为正常电池电量维持时间内CE未达回盲部。CE对于小肠疾病而言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探讨其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102例不明原因腹痛或腹泻患者,共218例进行内镜检查。其中165例首选胶囊内镜,53例首选双气囊内镜。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或可疑病变者建议双气囊内镜检查,反之亦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率以及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1例胶囊内镜和2例双气囊内镜操作失败。51例患者行64次双气囊内镜检查,其中34例经口、4例经肛检查,13例分别接受经口和经肛检查。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总检出率及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疾病检出率(72.0%和88.0%),均明显高于双气囊内镜(41.2%和60.0%),诊断率也高于后者(51.8%和39.2%)。5例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再经双气囊内镜检查者中,1例发现病灶;15例胶囊内镜检查怀疑小肠病变者中,12例经双气囊内镜结合活检病理确诊。而3例双气囊内镜未发现异常者再经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小肠病变。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检出率高,可作为怀疑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双气囊内镜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者中仍可发现部分病灶,并能明确多数胶囊内镜下可疑病变,可作为胶囊内镜检查后的补充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借助胃镜完成小儿胶囊内镜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囊内镜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技术,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儿童,已成为检查小肠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胶囊内镜大小为26 mm×11 mm,对于小儿,其相对较大的体积可能造成患儿吞咽困难。我们完成了2例患儿经胃镜辅助下实施的胶囊内镜检查,该2例均因年龄因素不能自主吞咽胶囊内镜。  相似文献   

11.
胶囊内镜在慢性腹泻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胶囊镜在慢性腹泻中的诊断价值及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收集2002年10月至2005年1月在上海瑞金医院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慢性腹泻患者共24例(4女/20男,年龄39.67±9.41)及无消化道症状体检者80例(21女/59男,年龄46.43±10.26),进行诊断结果的相关统计性分析.结果在慢性腹泻患者中发现:空肠-回肠多发性溃疡5例(20.83%),回肠黏膜糜烂2例(8.33%),空肠增殖性病灶1例(4.17%),小肠血管畸形1例(4.17%);无消化道症状的体检者中发现:回肠息肉2例(2.50%),小肠血管畸形2例(2.50%),小肠黏膜糜烂1例(1.25%),空肠孤立性溃疡1例(1.25%).两组检查后胶囊均能顺利排出.小肠疾病在慢性腹泻患者中的患病率(37.50%)明显高于无消化道症状的体检者(7.50%),两者相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胶囊内镜对慢性腹泻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的价值,临床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提高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探讨影响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诊断率的因素。方法胶囊内镜检查172例,其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患者61例,分为2组,A组为胶囊内镜检查明确出血病变者,B组为无明确出血病变者,根据年龄、性别、病史、病变程度、病变表现、排空时间、肠道清洁、检出率、诊断率等对比分析。结果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为88.52%,包括胃炎、肠炎、血管畸形、肠息肉、食管静脉曲张等。出血的诊断率为67.2%,包括小肠糜烂,克罗恩病、糜烂性胃炎、溃疡病、肿瘤等。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病史活动性出血者多,病史长,合并症多,小肠转运时间较长,肠道清洁好,病变程度重,病变检出率高。结论注意病人的选择、合理的小肠转运时间、肠道清洁好、了解出血原因和排序、提高病变鉴别、图像解读及临床综合判断和随访等,可以提高胶囊内镜检查的诊断率,使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得到及时明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内镜的有效长度和可到达的部位,限制了小肠的内镜检查.尽管有小肠镜,但其操作困难和部分患者对小肠镜检查难以耐受,使小肠镜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放射技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对较小的、浸润性或炎性病灶的诊断相对不敏感,从而使小肠疾病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共60例,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7例,慢性腹痛腹胀、腹泻43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结肠镜检查未发现相关病变,其中40例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结果 60例患者全部检查成功,未出现并发症,胶囊在小肠内工作时间平均为286.8 min(58~540 min)。在有效的工作时间内,胶囊顺利通过回盲瓣到到达结肠53例,未通过7例,60例患者中有8例胶囊在胃内滞留时间超过2 h,60例胶囊全部在检查结束后顺利排出体外,排出体外的平均时间为15 h(9~32 h),60例中发现病变者45例(75%),包括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小肠息肉、克罗恩病、溃疡性小肠炎,炎症性肠病,小肠黏膜下肿物,小肠癌等。结论 1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的检出中有其独到之处,无痛无创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2胶囊内镜的出现,使得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明显提高;3检查前充分的肠道准备,对检查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检查之前,对于患者的适应症要严格把握,详细的病史询问对于阅片及检查结论有着关键的指导作用;5对于检查过程中出现胶囊滞留胃内,胃肠动力药的应用及胃镜介入治疗是非常必要的;6胶囊内镜与小肠镜之间互补应用,对于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胶囊内镜(CE)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不同年龄层患者的病变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12月~2010年2月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63例,采集患者信息并分析病变特点.结果 163例患者中,老年组患者检出率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患者检出病变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以肿物为主;中年组以溃疡、血管畸形为主;老年组以血管畸形为主.结论 各年龄组间的检出率和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E检查对老年组患者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更好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消化道疾病患者及健康查体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胶囊内镜显示病变38例(84.4%),其中小肠血管畸形18例,克罗恩病3例,小肠良性狭窄1例,增生性病变1例,胃肠息肉6例,末端回肠炎2例,小肠肿瘤2例,十二指肠溃疡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2例;7例无阳性发现。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不适及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对胃及小肠病变检出率高,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或长期腹泻、腹痛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7.
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36例受试者为疑有小肠疾病的患者,所有受试者榆查前均行胃、肠镜检查,其中32例行伞消化道钡餐透视榆查.采用重庆金山科技集蹦OMOM胶囊内镜系统进行检查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6例受试者中1例胶囊滞留于胃内8 h检查失败,检查成功率97.2%.胶囊存小肠平均运行时间70 min~483 min,平均293 min.共发现小肠病变28例,末见异常7例,阳性率80.0%.其中有9例患者同时有2处或2处以上病变.结论 OMOM胶囊内镜检查安全、可靠、方便,可作为小肠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于小肠病变的检出率较高,尤其是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可作为常规榆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初,消化内镜诊治领域内2项引人注目的新技术,即胶囊内镜(VCE)和双气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DBE)的使用,对小肠疾病的诊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经过数年的临床应用,对这2项手段的实际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DBE和VCE是目前能进行全小肠检查的技术手段。临床经验和实践都提示,内镜检查的范围与小肠病变的检出率是成正比的[1]。直观的内镜检查对病灶的阳性率和准确性明显高于其他检查手段[2]。在众多小肠疾病检查的适应证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OGIB)占了最大的比重,约50%~60%。综合分析目前大多数VCE对小肠疾病的研究报道,它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食管疾病检出率上升, 食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对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有着重要意义。随着胶囊内镜技术的不断完善, 出现的系线胶囊内镜技术及其操作, 对食管早期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本文就系线胶囊内镜在食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因其使用方便、耐受性好、并发症少及对消化道的可视化程度高,是受患者普遍接受的胃肠道体检方案,已经成为了小肠内镜检查的一线检查方式。但是,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规范。文章拟通过归纳美国胃肠内镜学会(ASGE)、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中华消化内镜学会等多份指南对胶囊内镜操作、报告、培训的要求,总结胶囊内镜的规范化操作流程,归纳其在COVID-19流行背景下的应用情景,探讨胶囊内镜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胶囊内镜教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