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静脉应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STEMI并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常规使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观察组患者在PCI术前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PCI术后罪犯血管校正的TIMI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以及术前及术后心肌标志物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罪犯血管基础CTFC帧数明显优于对照组[(24.82±6.27)vs(29.69±7.49),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TMP血流3级的患者数明显多于对照组[(83.33%vs 56.67%),P0.05];观察组术后16h复查心肌损伤标志物,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 isoenzymes,CK-MB),肌钙蛋白I(troponin I,c Tn 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前应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并减少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硝普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过程中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PCI术的患者108例。根据术中冠脉TIMI血流情况,患者被分为正常血流组(40例)和无复流或慢血流组(68例,简称慢血流组)。通过比较两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慢血流发生的影响因素。慢血流组被进一步随机均分为替罗非班组(34例,接受冠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及联合治疗组(34例,在替罗非班组基础上冠脉内加用硝普钠),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以及术后1月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正常血流组比较,慢血流组糖尿病(37.5%比61.8%)和急性心肌梗塞(20.0%比30.9%)比例显著升高(P均0.05)。与替罗非班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TIMI 3级患者比例(47.1%比79.4%)显著升高,P=0.029。与正常血流组比较,术后1月替罗非班组和联合治疗组的LVEDd[(52.40±5.65)mm比(56.97±7.61)mm,(58.13±8.80)mm]显著升高,LVEF[(51.72±8.51)%比(47.68±7.82)%,(47.12±7.58)%]显著降低,P0.05或0.01,而替罗非班组和联合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对于PCI术中发生无复流或慢血流者给予硝普钠联合替罗非班能明显改善TIMI前向血流,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拟行急诊PCI的A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于术前口服曲美他嗪。两组急诊PCI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记录两组再通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TIMI)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BG)。结果观察组TIMI分级0~Ⅱ级6例、Ⅲ级39例,对照组分别为9、37例;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CTFC为(21.7±5.38)帧,对照组为(27.1±6.34)帧,P<0.05。观察组TMBG分级0~Ⅱ级9例、Ⅲ级36例,对照组分别为15、30例,P<0.05。结论曲美他嗪可明显改善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4.
替罗非班易化PCI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应用替罗非班易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接受PCI治疗的中高危UAP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未使用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组患者入院时即静脉应用并于PCI术后持续静滴注36h,比较2组基础临床情况、支架置入数及靶血管置入支架后血流TIMI分级、血流速度、校正的TIMI帧数(CTFC)及出血并发症和术后30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2组的基础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术后替罗非班组中靶血管的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00%∶73.91%,P>0.05);无复流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00%∶17.39%,P<0.05);替罗非班组的血流速度明显增快[(137.12±19.65)mm/s∶(123.46±21.35)mm/s,P<0.01];CTFC减小[(20.36±2.52)帧∶(24.52±3.43)帧,P<0.01]。2组的出血并发症和术后30d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中高危UAP患者行PCI,早期使用替罗非班能显著减少无复流现象,提高前向血流,改善术后心肌灌注,并不增加出血风险,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到12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共88例。采用TIMI血流分级法对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进行评价,凡校正TIMI帧数(CTFC)27帧为慢血流,有慢血流者被分为冠脉慢血流组(43例),血流正常者被分为正常对照组(45例)。检测比较两组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慢血流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结果:两组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脉慢血流组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8.33±2.04)%比(7.06±1.78)%]和硝酸甘油依赖的血管扩张功能[NMD,(20.39±4.13)%比(16.10±5.22)%]均显著降低,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降低的FMD(OR=1.069,P=0.011)和NMD(OR=1.183,P=0.014)是冠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是冠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红细胞膜胆固醇水平是否与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密切相关,或许是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的预测因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95例非ST抬高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7.54±12.16岁,男168例,女127例。应用酶学方法检测红细胞膜胆固醇等生化因子。所有患者术前进行Gensini及Syntax评分后进行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并行罪犯血管PCI术,术后即刻应用TIMI血流计帧法评估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并分为血流正常组和慢血流或无复流组。结果与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相比,发生PCI相关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患者红细胞膜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142.05±26.37比95.46±22.58,P0.001)。此外,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患者的罪犯相关血管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Syntax评分、支架长度及数量、中性粒细胞计数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显著增加(P0.001)。同时发现吸烟和高龄与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密切相关(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总胆固醇(TC)水平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红细胞膜胆固醇水平与罪犯血管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Syntax积分、hs-CRP及长期吸烟史密切相关(OR分别为0.81、0.609、0.327、5.16及3.17,P0.01),而与总胆固醇水平、LDLC、HDLC无明显相关(OR分别为1.21、1.19及1.08,P0.05)。结论红细胞膜胆固醇水平与非ST抬高型ACS患者PCI相关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密切相关,是非ST抬高型ACS患者PCI相关冠状动脉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的预测因子,其机制与增加斑块内脂质核体积和PCI术中脂质核内含物释放及炎症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吸烟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连续性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男性患者123例,依据吸烟情况,分为吸烟组(57例)和非吸烟组(66例)。计算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帧数及全冠状动脉的平均TIMI血流帧数,分析缓慢血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非吸烟组比较,吸烟组的TIMI血流帧数(左前降支41.43±15.29比36.5±11.75,左回旋支29.48±9.95比23.43±12.54,右冠状动脉25.33±10.92比20.63±11.28,均P﹤0.05)和全冠状动脉平均TIMI血流帧数(31.23±13.11比27.12±9.68,P﹤0.05)均显著增高。吸烟、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为冠状动脉缓慢血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者的冠状动脉尽管形态正常,但是其血流速度已受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比伐芦定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靶血管开通后再灌注血流恢复情况。方法入选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5例,依据直接PCI术中用药分为比伐芦定组122例和普通肝素组123例。主要观察指标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TIMI血栓分级(TIMI thrombus grade)、直接PCI靶血管开通后即刻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血流、校正TIMI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及住院期间、出院后30 d、随访1年的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美国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出血标准(BARC)出血事件。结果与普通肝素组患者相比,比伐芦定组患者入院平均心率较快[(79.28±15.75)次/min比(75.38±12.75)次/min,P=0.034]。而其他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介入治疗资料等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靶血管开通后,无论应用TIMI血流评价系统还是CTFC评价系统,比伐芦定组对于控制直接PCI术中发生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的效果均不劣于普通肝素组(P0.05)。患者住院期间资料分析显示,比伐芦定组在不增加血小板数目降低风险的基础上能够获得较高的活化凝血时间(ACT)值(P0.001)。随访30 d及1年结果显示两组MACE、NACE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比伐芦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且不增加直接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血栓抽吸术后急诊支架与延迟支架置入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臆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12-l1至2014-01期间因STEMI行充分血栓抽吸并经血栓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硝普钠和硝酸甘油后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3级的患者共计82例,由SAS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法分为急诊支架组(n=41例)和延迟支架组(n=41例)。急诊支架组患者立即置入支架,而延迟支架组患者则不立即置入支架,而是继续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10~14天后再行支架置入。对两组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进行比较,主要指标包括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及心肌染色3级的百分比,次要指标包括支架置入参数、对心室重塑的影响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延迟支架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TIMI血流3级和心肌染色3级百分比以及校正TIMI帧数分别为(68.2±9.2)%、97.5%、69.0%和(19.5±5.2)帧,与急诊支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支架组与急诊支架组在PCI术中发生无复流/慢血流的比例分别为2.5%和3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延迟支架组和急诊支架组支架数量分别为(1.21±0.32)枚和(1.76±0.76)枚,平均支架长度分别为(283±11.7)mm和(33.7±12.9)mm,平均支架直径分别为(3.17±0.76)nm和(2.82±0.8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延迟支架组的扩张压力(18.5±6.2)atm]也明显高于急诊支架组[(13.6±7.1)atm],而延迟支架组75%的患者采取了高压后扩张,高于急诊支架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6个月时发现,延迟支架组和急诊支架组在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短分数与1周时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TD)与1周时比较有明显的增加(P0.05);而这种变化在急诊支架组更为明显(P0.05)。随访6个月时结果显示,与急诊支架组比较延迟支架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STEMI患者PCI中血栓抽吸术后延迟支架置入可以减少支架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改善支架贴壁和心肌灌注,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成功后 ,即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TIMI)血流达到 3级时 ,校正TIMI帧数 (CTFC)与心电图ST段回落联合评价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接受PCI治疗后血流达TIMI 3级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 2例 ,测定CTFC ,并在术前及术后 1个月分别测定室壁运动记分 (WMSI)。观察CTFC与WMSI之间的相关性 ,同时检查术前及术后 1h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 结果 按照CTFC数值的高低 ,将TIMI 3级者分为血流快、慢两组 ,快CTFC组ST段完全回落比例明显高于慢CTFC组 (5 9 3%对 2 0 0 % ,P <0 0 5 ) ;1个月后快CTFC组的室壁运动记分改善程度 (△WMSI)明显大于慢CTFC组 (1 33± 0 39对0 6 2± 0 34,P <0 0 5 ) ,CTFC与术前、术后WMSI的差值有明显的负相关 (r =- 0 80 11,P <0 0 5 ) ;慢CTFC组患者从发病到接受PCI治疗的时间明显长于快CTFC组〔(5 8± 2 6 )h对 (4 5±2 2 )h ,P <0 0 5 )。 结论 CTFC作为一种定量、客观、简单、经济、重复性好的方法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 ,较低的CTFC及心电图ST段回落完全预示着良好的心功能恢复及临床预后 ,可为临床提供是否需要进一步辅助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2例ACS患者根据冠脉介入术中是否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标准治疗组(50例)和替罗非班组(52例),对比两组介入治疗术后梗塞相关血管的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相关血管支配心肌的Blush分级,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情况。结果:冠脉介入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94.2%:76.0%,P〈O.05),TIMI计帧数显示替罗非班组血流快于标准治疗组[(21.9±8.7)帧:(30.8±3.6)帧],P〈0.05;而替罗非班组心肌Blush分级3级获得率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75.0%:32.0%,P〈0.01)。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发生率高于标准治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2.
冠脉狭窄及血流改变与窦性心率震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窦性心率震荡(HRT)各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的患者,按CAG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并对阳性组进行PCI治疗,对DCG所获得的HRT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CAG阳性组患者的HRT参数震荡斜率[TS,(3.32±1.83)ms/RR]显著低于CAG阴性组的[(10.41±5.38)ms/RR,P〈0.01],震荡起始[TO,(-0.81×10^-2±0.60×10^-2)%]显著高于CAG阴性组的[(-1.51×10^-2±0.75×10^-2)%.P〈0.01]。CAG阳性组接受PCI治疗TIMI血流2级者TS值增加不明显,TO值下降不明显(P均0.05)TIMI血流3级者TS值明显增加[由(13.5±6.5)ms/RR增至(19.3±9.1)ms/RR,P〈0.0001],TO值明显下降[由(0.76×10^-2±0.38×10^-2)%降至(-2.13×10^-2±0.37×10^-2)%,P〈0.0001],对冠脉病变与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TS与冠脉的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62,P〈0.01),与冠脉病变评分呈负相关(r=-0.527,P〈0.05)。将冠脉按照病变程度进行分组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50%的TS值显著变小(P〈0.01),多支病变的TS明显变小(P〈0.05),冠脉病变评分高于10分组TS显著变小(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HRT参数显著降低,并且T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PCI治疗TIMI血流3级者HRT参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旁路移植术和介入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经外科旁路移植术(CABG)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ULMCA196例,其中PCI95例,CABG105例,比较2组围术期并发症,左心室大小和心功能,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围术期死亡:PCI组4例,占4.4%,CABG组8例,占7.6%;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PCI组12例(13.2%),CABG组23例(22.0%);MACE:PCI组15例(16.5%),CABG组22例(21.0%),P<0.05;平均随访(13±5)个月,PCI组死亡3例,免于MACE77.6%,MACE19例(22.4%),CABG组死亡3例,免于MACE87.6%,MACE12例(12.4%),射血分数改变PCI组1.2%±0.7%,CABG组2.3%±1.1%,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大小变化PCI组(3.5±0.2)mm,CABG组(4.6±0.7)mm,P<0.03,纽约心功能分级PCI组(2.5±0.6)级,CABG组(1.5±0.3)级,P<0.02。结论:PCI和CABG术对ULMCA治疗都有较好的近、远期结果,但围术期PCI疗效优于CABG,对左主干累及分叉病变,CABG则优于PC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PCI)后慢血流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诊断为A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488例患者的临床及冠脉介入治疗影像资料,其中慢血流组(TIMI≤2级)51例,正常血流组(TIMI3级)437例;分析两组临床特点的差别.结果:与正常血流组比较,慢血流组术中血栓抽吸(75.3%比60.8%)、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应用(81.7%比68.6%)比例显著减小,植入支架总长度显著增加[(31.8±12.2) mm比(35.7±12.0) mm],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中血栓抽吸和总支架长度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PCI术中血栓抽吸和总支架长度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时血栓抽吸预防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STEMI行急诊PCI患者被随机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治疗组(血栓抽吸组30例)和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替罗非班治疗组(常规PCI组,30例),观察两组PCI术前后心肌梗死血栓溶解(TI—MI)积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达到其峰值时间、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MP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等的变化及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常规PCI组治疗后相比,血栓抽吸组治疗后血栓积分[(1.82±0.78)分比(1.02±0.55)分]明显下降(PG0.001),球囊扩张次数[(3.06±0.83)次比(1.68±0.95)次]、靶血管平均植入支架数[(1.95±1.32)个比(1.16±0.83)个]明显减少(P〈0.001,〈0.01),支架直接植入率(O比36.6%)、术后ST段回落〉50%率(50%比76.7oA)、术后3个月LVEF[(55.3±12.7)%比(62.6±13.8)%]明显升高(P〈0.05),CK—MB达到峰值时间更早[(13.18±3.28)h比(10.35±2.72)h3、峰值更小[(358.6±231.9)U/L比(253.2±156.5)U/L],TIMI血流[(2.25±0.83)级比(2.83±0.67)级]、MPG明显改善[(2.23土0.76)级比(2.77±0.61)级],P均G0.05;两组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I血栓抽吸可减少血栓,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和左室收缩功能,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入选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80例,其中使用抽吸导管后行支架置人术32例(抽吸导管组),未使用抽吸导管而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人术48例(直接PCI组)。观察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现象、术后即刻胸痛缓解率、术后1hST段回落≥50%(STR≥50%)发生率和心梗后24h及2周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抽吸导管组即刻TIMI血流2-3级高于直接PCI组(94%比75%,P〈0.05),抽吸导管组无复流现象低于直接PCI组;抽吸导管组术后1hSTR≥50%、胸痛缓解率均高于急诊PCI组(94%比71%、88%比71%,均P〈0.05);抽吸导管组心梗后24hLVDD低于直接PCI组[(54.2±4.1)mm比(56.2±4.2)mm,P〈0.05],心梗后24hLVEF高于直接PCI组[(57.6+5.24)%比(55.0±4.6)%,P〈0.05],梗后2周LVDD及LVE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时联合使用抽吸导管可减少无复流发生,改善心肌再灌注及心肌梗死早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内皮细胞损伤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流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经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冠脉恢复正常血流患者和冠脉无复流患者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0例PCI患者,根据术后血流分级(TIMI分级)分为两组,冠状动脉血流≤TIMI2级40例,为无复流组,TIMI3级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冠脉血中内源性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蛋白(CD63)水平,以此判断内皮细胞受损情况。结果:PCI术后无复流组较对照组冠脉中NO明显减少[(41.52±6.1):(61.94±10.7)μmol/L],而ET[(117.42±11.1):(59.08±9.8)mg/L]、CD63[(7.43±8.2)%:(2.05±2.8)%]显著增加(P均0.05)。提示在PCI后患者出现无复流现象者较血流恢复正常者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更严重。结论:内皮细胞损伤是冠状动脉PCI术后无复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应用手动抽吸血栓后经抽吸导管在梗死相关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行急诊PCI手术的心肌梗塞溶栓(TIMI)血栓积分3级以上的STEMI患者96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合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组(研究组)46例,常规PCI及静脉滴注盐酸替罗非班组(常规治疗对照组)50例。分析术后两组间造影结果、ST段回落率、肌钙蛋白I(TnI)、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术后比较,研究组术后校正TIM/血流计帧(CTFC)达到正常血流率(78.0%比93.5%)、心肌染色分级(MBG)达到三级的比例(76.0%比95.7oA)和LVEF[(49.67±7.976)%比(57.01±7.484)%]明显升高(P〈0.05或〈0.01);cTnI峰值[(65.74土27.223)ng/m[比(49.91±19.442)ng/m1]、MACE发生率(22.0%比6.5%)明显降低(P〈O.01,d0.05)。两组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出血事件。结论:急诊PCI术中应用手动血栓抽吸并在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常规治疗效果更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在应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拟行急诊PCI的患者67例,根据替罗非班给药时间随机分为早期组(救护车上或一进入急诊室即开始给予替罗非班)37例,晚期组(冠脉造影结束后给予替罗非班)30例。应用TIMI血流、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ST段回落评价PCI术后梗死血管血流及心肌再灌注疗效,并记录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的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TIMI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再灌注早期组优于晚期组(P〈0.05)。使用替罗非班期间,两组均有轻微出血,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早期给予替罗非班能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慢血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住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的 ACS患者(82例)被随机分为法舒地尔组(30例,法舒地尔5mg),硝酸甘油组(25例,硝酸甘油200μg),替罗非班组(27例,替罗非班10ml),均在冠状动脉内注射药物,10min后复查冠脉造影并评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观察TIMI血流改善情况、ST 段抬高及压低幅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硝酸甘油组比较,法舒地尔及替罗非班TIMI血流改善有效率(40.0%比63.3%、59.3%)、ST段抬高及压低幅度[(0.15±0.09) mm比(0.24±0.11) mm、(0.26±0.15) mm]、LVEF水平[(48.32±5.67)%比(56.12±7.11)%、(55.78±6.99)%]明显提高, MACE发生率明显下降, P<0.05-<0.01;在低血压、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并发症方面,法舒地尔组并发症发生率(13.3%、6.7%、16.7%)均显著低于硝酸甘油组(68.0%、4.0%、12.0%)或替罗非班组(3.7%、29.6%、44.4%), P均<0.05。结论:法舒地尔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无复流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